《花少7》是“真淡人”还是“假客气”?
《花儿与少年·同心季》(以下简称《花少7》)播出刚过半,就凭借豆瓣8.2分的评分,成为了“花少”史上口碑第二高的一季。
在播出的节目中,没有“互扯头花”的狗血情节,也没有噩梦般的导游生涯,就连曾经是“腥风血雨”体质的那英,这次被观众看到的也是“爽朗的小品女王”这一面。哪怕是零星地指责陈数“矫情”的声音,也很快就被冲淡了。嘉宾们全员淡人、一片平和的相处氛围,一度被部分网友理解为“假客气”。
这么多年来,旅行综艺一直是热门品类,第二季《花儿与少年》甚至“青史留名”,以强烈的戏剧冲突感被网友封为内娱的真人秀巅峰。
在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都以为能让观众看热闹的嘉宾互撕,才是这类节目获得关注的关键。但回看已播出的类似的旅行综艺,刻意放大冲突、运用春秋笔法的剪辑不在少数,最终却沦为话题工具,不仅没有获得更多关注,反而遭到口碑反噬。
与此同时,表达真善美、体现嘉宾美好感情的旅行综艺,又容易被评价为“平淡”“好像旅游纪录片”。
那么,观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旅行综艺?《花少7》究竟是“真淡人”还是“假客气”?
问题的答案可能还是要回归到真人秀的核心——“人”的身上。实际上,无论是矛盾冲突还是一团和气,观众更想看到的是一种真实的温度,而非镜头前的“演绎”。即使有不完美的地方,但那些不被包装的鲜活感,是一定会被感受得到的。
最松弛的一季花少
起初,《花儿7》的嘉宾名单流出时,并未在网上引发太大的反响。那英、陈数、马思纯、李沁、张雅淇、龚俊、张晚意,这7个名字放在一起,在当时看来,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化学反应。网友对于节目的整体热情,也不如带有余温的上一季。
旅途刚开始时,导游龚俊订酒店忘记问价格,其他嘉宾纷纷表示没关系,大家吃晚餐也不计较钱,主打一个开心就好的举动,还让部分观众颇有微词。
长久以来,节目似乎已经给观众养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只有行李大超重、经费严重紧张、导游焦头烂额、努力节衣缩食才是旅行综艺的正确打开方式。《花少7》这突如其来的松弛感,让观众多少有点不习惯。
但大家看着看着感受就变了。往季节目中常出现的“坑”,这季节目里不是没有,而是被自告奋勇担任首站导游的龚俊一一避开了。
他的规划和执行的能力都很强。比如落地租车的问题,当成员们在面包车和越野车之间纠结不定的时候,他坚持租两辆面包车,并用充足的理由说服了大家。成员们既可以全部坐在一起,又不会出现行李装不下的问题。
虽然之前和大家并不熟悉,但这次出发前,龚俊显然做了很多功课,每个人的饮食习惯、作息习惯,在他心里都有个大概的轮廓,所以在点餐和制定行程时,大家都感到很舒适。他被网友称为“撑起马达加斯加山路的男人”。
卸任导游时,导演组把下一站导游的指定权交给了他,这本来也是个极易产生不愉快的环节,但龚俊没有被导演组牵着鼻子走,直接说出一个名字,而是先在内心拟好候选人名单,分别跟大家交流,了解大家做导游的意愿,在张晚意大大方方说出“给我吧”的时候,他才举起张晚意的手任命他为下一站导游。这个环节里龚俊的行为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料,在他和小妹张雅琪聊完时,坐在一边的那英也夸赞他:“我突然觉得你好帅啊,有责任感。”
当然,对于一档旅行类综艺而言,光是这样井井有条、把一切都处理妥当的看点还不够。想要足够受观众欢迎,就要吸引观众投入更多元的情感在其中。
那英的存在就属于节目里的喜剧元素。比如在车上她就开玩笑地嚷嚷,“我(和节目组)八小时的睡眠合同白签了”,然后和嘉宾们一起给导演组唱《不将就》。在去田里割杂交水稻时,没割上一会儿就去问驻守在马达加斯加的中国杂交水稻技术专家,“胡老师,结束之后是不是我们去你那食堂吃饭,能说说有什么菜吗?”
在第一站一直做室友、年龄相仿的那英和陈数,也成为了鲜明的对照组,被网友称为“魔丸与灵珠”组合。两个人一个喜动、一个喜静,一个有啥说啥、一个保持优雅。在她们身上,网友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虽然陈数拔掉空调插头,那英只能跑到弟弟们的房间凉快等问题,引发了网友的讨论甚至批判,但这种生活细节上的摩擦,在收获讨论度的同时并不影响全局。
节目之外,还有许多观众嗑起了马思纯和张晚意的CP。马思纯帮站在一旁帮张晚意举吹风机插座等举动,被网友形容为“好强的家属感”。张晚意对马思纯说:“我不是嫌包重,我是想让你多吃点。”再加上张晚意让马思纯“不哭了”等片段,更是让不少观众“原地入坑”。
除此之外,马思纯、李沁、张雅琪的姐妹情,李沁和张晚意对得了肠胃炎的那英无微不至的照顾,张雅琪在很多重要时刻都拍摄Vlog记录的敏锐性,这些都一同构成了节目轻松愉快的氛围。
在井井有条、氛围轻松的旅程里,感受7个人从陌生到熟悉的喜怒哀乐,是本季《花儿与少年》最独特的魅力。
什么样的情感浓度才是适合的?
但这样的相处氛围,也让部分网友产生了“情感浓度不够高”的感受。
在节目里,几乎看不到嘉宾们崩溃、流泪、纠结、内耗的场面。即便是龚俊的护照落在了飞机上,可能面临无法办理酒店入住的情况,他也在冷静地叮嘱大家相关事宜后,才去机场找护照。余下的成员们则快速接过导游的担子,让整个花少团很有大局观。
在那英因生病无法参与浮潜项目时,张晚意立刻站出来表示自己也不去了,而是和姐姐一起去买菜。整个过程中他没有表露出一丝遗憾,还给姐姐吃定心丸说:“我没去浮潜是对的,我的眼睛还没全好,万一进去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就坏了。”两个人发现超市关门也完全没慌,那英找到当地的司机,直接进入了本地人常去的菜市场,充满烟火气的片段让网友感慨:“这好像是花少里最最深入本地居民生活的一次。”
另一边,因为海边太冷而不想上船的陈数,也大大方方表达了自己的需求,和弟弟妹妹们热情告别,自己打道回府。
马思纯、李沁、张雅琪三个人要挤在狭小的帐篷里睡一夜,也没有人产生不适的情绪。小妹张雅琪自告奋勇睡中间,三个人嬉笑着说只能人贴着人睡了。即便是马上到了出发时间,点的菜却还没有做好,这样很容易让人情绪失控的情况,大家也在几分钟内快速商量好对策,然后沉浸在了夜游神庙的旅程里。
单纯从嘉宾的情绪表现来看,《花少7》的确没有那么多大开大合、充满戏剧性的内容,但完整观看了五期节目的观众都能感受到,这份平静与嘉宾们“假客气”毫无关系,而是一群情绪稳定、懂得直白交流的人构建起的独特磁场,他们能轻松解决旅途中的大部分问题。
第一天住宿时,弟弟妹妹们把最大的房间让给了那英和陈数,她们没有纠结和客气,而是大大方方地说“其实我心里特别美”,既放松了氛围,也给足了伙伴们情绪价值。收割水稻时,看到花少团进度远远落后,当地居民过来帮忙,那英也大嗓门地说:“我要是个要强的性格我一定说的是别帮我。”马思纯立刻打趣她:“但是你说得是的‘太好了’。”张晚意问大家“你们要不要擦脸的东西”时,马思纯和张雅琪也在一边笑着说:“不用的,我们有更好的擦脸的东西。”
大家能开得起玩笑,既能不矫情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又关心彼此的感受。相较于“假客气”,这更像是一群正常人的相遇。
从前六季节目中可以看出,在旅行真人秀出现早期,大家或许对看到明星私下崩溃、争吵的一面还抱有极大好奇心,但在当下,多数观众对于撕得腥风血雨的节目已经有抵触情绪了,大家更珍视美好珍贵的感情。
《花少7》的成员们坐在田野里唱《明天会更好》,以及那些在银河下、屋檐旁随时合唱的画面,给很多人带来了温暖的力量。
矛盾冲突与美好群像并不对立
作为内娱最热门的旅行类综艺IP,《花儿与少年》经历了极度的冷暖变迁。
它曾因为第二季节目中的“伦敦桥事变”“帐篷事变”等名场面,被推上风口浪尖。也曾因为第五季节目中的“北斗七星”,被网友封为“神级综艺”。甚至在观众中衍生出了“单数季友好,双数季作妖”等言论。
它糊过,也红过,但一直存在着。作为综艺中大类,旅行综艺时不时就会产出一个爆款,比如年初播出的刘晓庆、李小冉等人录制的《一路繁花》,就在当时收获了极高的话题度。
把一群不熟的公众人物,因为旅游而密切捆绑在一起十几天,本来就极具看点。节目组还会通过限量资源的分配、拥挤空间的设置等情境,试图激发出嘉宾在极端状况下最真实的一面。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很像是一场人性实验。
比如在本季《花儿与少年》中,让大家在成年人钻进去都有些费劲的狭小帐篷里露营一晚,就是节目组设置的考验。《一路繁花》大范围出圈的几个名场面,也是类似的情况,比如李小冉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坚持“一天吃一顿饭就够了”,却忽略了他人的饥肠辘辘,自己行李超重花费数千元,却在饭桌上反对刘晓庆加一条鱼。这些细节被网友不断放大,并从人性角度切入进行了一波又一波的讨论。
这些年来,从观众的反馈来看,可以发现大家对旅行类综艺的态度主要分为两种立场:看热闹和窥探欲。
一部分人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期待见证完美人设崩塌的瞬间。他们就像是拿着放大镜的观测者,渴望通过镜头捕捉那些未经修饰的真实反映,比如在第六季《花儿与少年》里,周雨彤的微小动作和表情,都被网友持续放大解读,掀起了一场舆论风暴。
另一部分人对他人的尤其是明星的隐私好奇。《花儿与少年》第二季那场“捅破窗户纸的夜谈”,《一路繁花》里刘晓庆犀利回怼李小冉的场面,都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发酵,前者甚至被观众称为是“非常高级的撕逼,简直是一场人性实验。”这些瞬间之所以令人上头,正是因为它们满足了人们对完美表象下真实人性的窥探欲。
但如今,这种类型的旅行真人秀,也不好做了。这些年来,观众对于狗血情节的激烈程度和口味,已经变得十分刁钻。那些低级的、无法让网友写出一本“教科书”的互撕,已经很难再占据观众更多的注意力。相较于博眼球,观众更喜欢那些真实的、值得反复品味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被真情所打动。第五季《花儿与少年》就是典型的例子,那种你懂得我的脆弱、我们灵魂共振的感觉,让许多观众感受到了群像的美好,并在明星们的互动中,寻找自己理想人际关系的镜像。这与人类的情感需求有关,也是当下这个时代,特有的一种表现。
而无论是哪一种立场,它们都指向同一个方向——观众渴望看到的,不是无暇的完美,而是真实的温度。腥风血雨也好、灵魂共鸣也好,本质上吸引观众的,都是那份不装的真诚。哪怕他们带着瑕疵,也足够鲜活。
TOP STORIES
相 关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