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鼻祖”别克,也要尝一尝增程的甜头
“大别克回来了”。
回望过去28年的历程,别克经历了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
1998年,第一辆国产“别克新世纪”在上海金桥工厂下线,这是当时代表国产最高水平的高档轿车,填补了当时国内中高端合资轿车的市场空白。那时的别克,是稳重、体面与“大”的代名词。君越、GL8、昂科威……一个个名字筑起了合资品牌在人们心中的信任高墙。
然而,当新能源的飓风席卷而来时,曾经顺风顺水的合资巨轮,不得不面对前所未有的大考。销量波动、市场质疑、转型阵痛,别克和很多传统品牌一样,在电动化的浪潮中一度显得步履维艰。
但很快,经历过内部的反思与调整,这一次别克自信回归,推出了高端新能源子品牌“至境”——首款智能豪华轿车L7。
有意思的是,至境L7还没上市,先把汽车圈内的热门选手致敬了一遍,这在当下车企互撕成风、口水横飞的气氛里,显得非常客气。至境L7向奔驰、理想、鸿蒙智行高端品牌,以及向小米、特斯拉这些新势力“课代表”致敬。
这哪里是简单的致敬?分明是至境L7的高调宣示,一方面,把强者列为目标一一拆解,另一方面,正视差距,超越对手。
但搭载增程器、入局竞争白热化的市场,至境L7有多大的胜算?
别克变了,有没变
当别克决定以新的品牌重新拥抱新能源的时候,它选择了从架构到动力的全面革新。
但变的是骨骼,不变的是基因。
至境L7是基于上汽通用百分百由中国团队研发的“百万逍遥超级融合架构”打造,这是一个支持前驱、后驱、四驱、增程、插混、纯电的全能架构,也是别克应对中国市场的技术基石。
全新别克“逍遥”超级融合架构
如今,最核心的转变在于——把产品定义与研发的“方向盘”交给了懂中国市场的本土团队。
过去,别克许多产品的开发主导权是由跨国董事会自上而下拍板。这种“远水难解近渴”的模式,在快速迭代、需求多元的中国市场逐渐显露出水土不服的疲态。然而,当新势力以用户为中心、以速度为武器迅速抢占心智时,别克开始真正意识到:不是市场变了,而是他们与市场的距离变远了。
上汽通用汽车副总经理薛海涛透露,上个月,在高管团队赴美召开的董事会上,他做了一个关于中国市场变化的报告,董事成员惊讶的发现,国内市场竞争氛围完全不同于美国市场。这场深入的沟通让双方真切认识到:中国市场的独特性与复杂性,已无法通过远在大洋彼岸的决策机制来有效应对。在此基础上,双方达成共识:必须放权,信任本土团队。如今,别克在产品定义、技术落地和市场响应上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
上汽通用汽车副总经理薛海涛
或许在外界看来,这项改变是看不见的。但在至境L7产品上却能看到非常大的改变。
至境L7搭载的真龙增程,就是要解决增程车型两大痛点,第一是“有电一条龙,没电一条虫”,另外是“满电静无声,亏电轰隆隆”。
别克“真龙”增程系统完美破解当前增程技术行业痛点
“真龙”增程系统在纯电续航下可以达到302Km,综合续航1420km,零百加速5.9s,百公里综合油耗低至0.5L;为了保证产品的静谧性,别克花了大量的成本在静谧性上下功夫。至境L7配备了6mm前排双层静音玻璃,无框车门上还有定制的超静音密封条,整车可以达到只有22分贝的图书馆静音座舱。
其实,别克作为增程技术的“鼻祖”,2007年,通用汽车研发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代增程式汽车—雪佛兰volt(沃蓝达),并于2011年引入国内。薛海涛在现场坦言,别克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彼时,中国尚未形成新能源文化和市场体系。“现在,SUV市场增程车已经变成主流了,销量1万、2万的基本上都是增程车。”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如何演进,不变的是,别克对豪华、舒适、静谧与安全的坚守,是品牌不可动摇的核心价值。每周别克高管会举行一次产品委员会,会上反复强调——关乎用户体验的底层基因,不容讨论、必须坚守。
“这个红线不论到任何时候都不能碰,我认为这是百年企业到今天还能够存活下来的非常重要的东西。”薛海涛强调。
补齐“短板”,闯入智驾第一梯队
“合资无智驾”的论调终于可以画上句号了。
过去几年,无论是豪华品牌还是合资阵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到了新能源市场的冲击,而它们所推出的电动产品一度被市场称之为“杂牌电车”。在薛海涛看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智能化的缺失,难以激起市场涟漪。如今,经过市场的教育之后,他们深刻意识到,智能化已经成为用户选择电车时的必要条件,跟新能源捆绑在一起,变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东西。
如今,巨头开始觉醒,从奥迪与华为智驾的合作,宝马联手Momenta布局高阶智驾,再到广汽丰田、东风日产,纷纷搭上中国本土智能驾驶科技企业的“快车”。这不仅是一场技术补课,更是一次战略转身。
在智能化方面,别克已然补齐了传统品牌所谓的“短板”。
事实上,别克与Momenta早于4年前就开始合作了,远比行业普遍觉醒来得更早、更深。Momenta曾派驻了数百名工程师驻扎在上汽通用汽车总部附近,与别克团队共创研发。
此次,别克至境L7首批搭载R6飞轮大模型,不仅支持全场景智能泊车功能,还能以更强大的感知和决策能力,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智驾体验。
上汽通用汽车副总经理王晨东表示,双方能够推出R6飞轮大模型,主要是因为:第一,上汽与通用作为Momenta的最大投资者;第二,双方在安全理念上高度契合,尤其在整车系统安全、底盘、转向等核心技术领域,泛亚的技术积累与通用的严苛标准形成互补;第三,Momenta也希望将其最先进的R6大模型搭载在最可靠、体系能力最扎实的平台上,一炮打响。
上汽通用汽车副总经理王晨东
在首秀发布会现场,别克以一场“硬核”实测,直观展现了其智能驾驶的实力。这场演示是经过了高管团队内部多次讨论后的选择,他们希望用最真实、透明的方式,向用户呈现技术能力。
谁都知道,这种测试可能会存在突发状况的风险,稍有差池,便是剐蹭与失败。
活动现场驶入了六台至境L7,挑战APA自动泊车辅助系统的极限能力。面对极窄垂直车位、断头路垂直泊入、以及断头路逆向限位器水平泊入等高难度场景,现场氛围瞬间紧张起来。好在系统全程自主完成,没有人工干预,最终实测成绩分别为40.12秒、36.06秒、1分06秒,令人印象深刻。
至境L7率先采用别克“逍遥智行”辅助驾驶系统
另外,至境L7也是合资车型中,第一个搭载智驾“小蓝灯”的车型。据了解,智驾小蓝灯作为一个指示灯,可以清晰地告诉车内外的人,灯亮起时,车型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正在主动操控车辆,提醒周围人车的注意。
智能座舱方面,别克至境L7首发搭载了高通最新一代的SA8775P芯片,拥有72 TOPS的算力,比行业目前普遍使用的高通SA8295P芯片高两倍,而且这颗芯片是高通首款面向舱驾融合设计的车规级芯片,在架构上支持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系统的协同运算。
“不做偏科生”,是任何一款想要成功的车型的理想状态,这也意味着,它不能有明显的短板。空间、配置、性能、设计、智能化等等,多个方面都需要表现均衡。而别克在智能化短板彻底补齐后,也可以进入行业智能辅助驾驶第一梯队了。
市场博弈,在红海中开辟蓝海
至境选择了一个既不向上冲,也不向下探的极度内卷的市场——20万至30万的价位区间。
在这个市场空间,同样是“7”字辈儿选手数不胜数,热销车型小米SU7、小鹏P7+、极氪007、智界S7等,还有Model 3、蔚来ET5T等车。在SUV市场里,Model Y、小米YU7、理想L6、问界M7等都是处于这个价位区间的强劲对手。
面对如此密集的对手矩阵,别克至境L7胜算大吗?
先看至境L7选择入局的增程市场。
有个大背景是,增程市场态势愈发疲软。乘联会数据显示,8月纯电动汽车、插电市场的批发销量都有所增长,尤其纯电市场爆发式增长,批发销量81.5万辆,增幅高达38.5%。与之对比的是,只有增程市场批发销量同比、环比均有所下降,8月份该市场批发销量只有9.9万辆,同比下降9.5%,环比下降9.2%。
而纯电动的市场份额占比已经达到了63.6%,增程式市场份额占比为7.7%。要知道,2024年,纯电动车占比只有57.9%,增程车占比是10.7%。
在此消彼长的态势下,“增程式微”的论调日渐增多。市场质疑,注入增程技术的至境L7是否也会被波及。
其实,用户的需求一直存在,但技术却又难以达到相应的水平。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执行副总经理曾瑜明确指出,增程的存在本质取决于电池能量密度能否实现突破。若真能大幅提升,纯电自然可覆盖所有场景,增程便无必要。但目前即便采用130度左右的三元锂电池包,容量已接近物理极限,这已经是MPV级车身的大小,车再“大”下去的话,就会失去实用价值。
别克至境L7所切入的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市场,并非红海鏖战的既有赛道,而是一片尚属空白的蓝海市场——在当前价格区间的豪华轿车细分领域,增程技术几乎无人布局。尽管增程已在SUV市场成为了主流选择,但在豪华轿车阵营中,却始终没有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增程车型问世。
正是因为捕捉到了这一结构性市场空白,别克选择迎难而上,用至境L7填补了增程技术在高端轿车领域的空白。至境L7定位非常清晰,不只是城市的补充工具,同时也是家庭的主力用车,既能胜任日常通勤,也要支撑长途出行,兼顾舒适、安全与智能化体验。
至境L7选择“从更难的地方开始挑战”,坚持高端化定位。至于吸引哪些客户群体,薛海涛指出,别克至境L7试图成为那些“相信合资品牌品质和安全、但对新能源有疑虑”的传统用户的首选。至于能否吸引一些新势力的粉丝或客户群体,还有待观望。
有意思的是,至境L7还未抢占市场,通用自己先卷起来了。
别克的实践被通用汽车当成了标杆案例,反向推动其全球工程与执行团队进行反思与改进。通用汽车质问其他市场的设计与开发团队:“为什么泛亚能够做到,你们不能做?为什么他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出来,你们却不行?”
TOP STORIES
相 关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