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博客天下 内文

实地探访西贝后厨:外卖减少30%,客流减半,预制菜该背锅吗?

2025年9月13日 文/ 江浩 编辑/ 风雀

9月10日,罗永浩发微博吐槽连锁餐饮品牌西贝莜面村:“……几乎全都是预制菜,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直接把这个好久没上热搜的品牌又送上了热门榜。

9月11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硬回应,称“按国家标准,西贝100%不是预制菜”,并公布了罗永浩消费明细:5人15道菜总价830元,意指西贝并没有“那么贵”。同时贾国龙在接受采访时连用三个一定,“一定会起诉罗永浩,一定一定会起诉他!”。

为了让消费者体验“值不值”,西贝宣布从9月12日起全国上线“罗永浩菜单”,并且承诺“不好吃不要钱”、开放后厨以供消费者监督。

博客COVER于9月12日晚,前往西贝苏州吴江万象汇店进行实地探访,店长表示本次事件对到店客流影响较大,本应是人流高峰的周五,客流量只有周四的一半。我们看到,类似的中餐连锁品牌费大厨、兰湘子、山缓缓、小菜园都有人排队。

外卖渠道营业额也下滑严重。店长反馈,排除上周节日影响后,外卖收入少了接近30%。反而是“罗永浩菜单”几乎没有客人下单,该事件给品牌带来的似乎都是负面影响。

西贝全国门店都已经开放后厨参观和“罗永浩菜单”的制作过程讲解。在填写信息、个人清洁、穿戴卫生器具后,厨师长会带领到后厨解析各个菜品的制作过程。

比如罗永浩菜单中的草原嫩烤羊排,是由品牌在内蒙古的中央厨房洗净处理好后,直接冷冻发到门店,门店从上午泡水解冻,先预烤,烤好后放到使用特制的高汤中炖煮一个多小时,等顾客下单再次烤制、调味、出餐。

西贝的特色产品黄米凉糕,也是由西贝的中央厨房将发酵好的糯米和黄米直接配送到门店,门店经过淘洗、蒸熟、调味、定型、切块等工序,手工制作成凉糕出餐。

罗永浩菜单中的莜面鱼鱼,也是从面粉开始制作,门店的制作流程几乎和路边的小店没有差异。将有机莜麦粉倒入厨师机/和面机搅拌,然后倒入压面机压制,再发酵蒸熟,倒入特制的汤底出餐。

西贝中央厨房的糯米和黄米、莜面鱼鱼所用的有机莜麦粉/图源:博

员工接受博客COVER访谈时心情都有些低落,大部分员工觉得很冤,尤其是有孩子的员工,称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在西贝吃儿童餐长大,认为食材和质量都是信得过的。

西贝和罗永浩的冲突不断升级,本质是一部分消费者对“预制菜”有自己的理解,尤其是中餐,认为没在后厨现炒,使用冷冻的调料或者汤包,就是预制菜。

那么,到底什么是国家规定的预制菜?西贝的中央厨房对于连锁品牌必须存在吗?这其中品牌方有着怎样的取舍?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西贝到底是不是预制菜?

根据2024年3月国家六部门联合印发的文件[1]中指明:预制菜只包括经工业化预加工,加热或者熟制后可使用的预包装菜肴。净菜类产品、主食类产品、中央厨房菜肴、即食食品和凉拌菜都不属于预制菜。

根据此前人民网的报道,以及我们现场探访,西贝主要采用的预加工工艺有以下三种:

简单的主食类产品(馒头、馍馍)由中央工厂配送成品到店,门店直接加热即可。

特色产品(羊蝎子、蒙古牛大骨)由中央厨房预加工,包括预煮、调味等等,门店进行最后的加热等工序。

炒菜类,由中央厨房配送清洗、分切好的净菜,由门店厨师现场炒制。

不同产品预制流程示意

不难发现,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说的“按照国家标准,西贝100%不是预制菜”的确是事实。不管是主食类产品还是炒菜用的中央厨房净菜,在国家标准中西贝都没有用预制菜。

虽然罗永浩表达了很多网友对西贝这个品牌的一些看法:不好吃、贵——在小红书上甚至有超过4万篇笔记吐槽西贝又贵又不好吃——但是西贝的确没有用预制菜,西贝只是采用了中央厨房预加工的工艺。

预制菜,以及中央厨房的预加工工艺,其实都是餐饮食品行业不断工业化、技术不断升级的成果(后文也会详细展开)。预制菜给了很多预算不多、没空下厨的消费者一个额外的选择,或许预制菜色香味稍逊,但是也比方便食品可口一些。

好吃与不好吃,不是评断预制菜的标准。但是消费者对西贝可能无法接受的是,偶尔到商场找家餐厅,一看菜单也不便宜,结果吃出了预制菜的口感。消费者心里自然无法接受这样的落差。

既然有这么大的顾客流失的风险,作为国内头部的连锁餐厅,西贝为什么还要坚持使用中央厨房预加工食材?

中央厨房预加工是必要的吗?

普通消费者很容易把中央厨房预加工和预制菜混淆,为什么西贝还要坚持使用预加工的工艺呢?

说到底,这是一个连锁餐饮品牌在成本、效率、口味、消费者心理四个方面寻找平衡的艺术,所有品牌都在试图寻找那一个平衡点。

1、标准化:控制成本下的品质统一

西贝是中式餐饮,不同于麦当劳等西餐快餐,菜品的制作过程如果标准化不够,不同厨师的出品一定不一样。不同门店之间的口味差异会对品牌整体形象有影响,消费者可能因为品质不一、出品不稳定转而选择其他品牌。

根据济南时报的报道,西贝的传统门店需配备大量厨师,仅手工莜面制作就需「三生三熟」六道工序。随着一线城市厨师月薪突破1.2万元,人力成本占比已逼近30%。

莜面制作过程示意

预加工的工艺将核心工序前置到中央厨房,门店仅需加热或者简单处理。在保证不同门店之间口味一致、品质一致的情况下,大幅减少了后厨面积占用,节省切配人员成本。这种「去厨师化」改造,极大的缓解了人力成本压力。

2、运营效率:品牌扩张的加速器

运营效率是连锁品牌的生命线,预加工工艺可以大幅缩短出餐时间,提高门店的翻台率。

传统中餐门店筹备周期需6-8个月,而预加工工艺使新开门店厨房设备投入减少40%,筹备时间缩短数月。预制菜可以极大地降低对熟练员工/厨师的依赖,提高门店的运营效率。

3、规模化:菜单降价利润不降

西贝的中央厨房是中国最领先的规模化中央厨房之一,在全国各地有7大中央厨房,生产总面积25.8万平方米。其中最大的贾国龙功夫菜超级中央厨房投资6亿元,面积达193亩,产能是原有三大央厨总和的6倍。

西贝超级央厨

根据红餐产业研究院的调查,通过集中采购西北羊肉、武川莜麦等核心食材,采购成本降低15%-20%。以蒙古牛大骨为例,中央厨房批量处理使单份成本下降22元,而门店售价即使降低10%,品牌的毛利率仍然可以提升8 %。规模化意味着成本领先,即使在消费下行的趋势中跟随市场降价,品牌仍然可以保证利润率。

当然,西贝采用预加工工艺也有特殊的市场环境和战略选择。

经过口罩特殊时期,外卖渠道一度成为非常重要的收入来源(2023年西贝外卖营收突破20亿、占比超过34%),预加工是外卖运营效率提升最重要的抓手之一:外卖爆款“番茄莜面”,通过中央厨房预煮面块、门店使用浓缩汤包快速加热,运营效率获得了翻倍提升。

西贝外卖爆款在小红书广受好评

4、平衡的艺术:成本、效率、口味和消费者心理

“消费者想要的其实很简单,但是也很难实现:想要好吃,想要便宜,想要随时保持一致的品质。”听渔品牌管理创始人李志海接受博客COVER访谈时说——他们在江苏加盟和管理了数十个品牌。

“就拿早点行业来说,在连锁品牌中,你在早上能买到的包子几乎都是冷冻包子加热的,除非包子铺老板愿意多雇一个人从凌晨开始和面、醒面、做馅等等一系列工序,这在成本上根本是算不过来的,没有老板愿意这么做。”晨包餐饮品牌合伙人张文杰进一步解释道。

消费者想要好吃、现做还便宜,但是品牌和老板眼里想的都是成本控制不住了,效率跟不上了。

“就好像早点铺子为什么都用九阳豆浆半成品而不是自己打豆浆?因为打豆浆在泡豆7个小时以后,制作流程还要2个小时”张文杰摇了摇头,“不是品牌想用半成品或者预制菜,而是效率实在跟不上”。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西贝和罗永浩之争,不是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矛盾,而是餐饮品牌产业化、连锁化必然经历的过程。

预加工:餐饮行业的现代化之路

我们可以先将视角移到美国,看美国在过去的一百年中,餐饮行业的现代化进程如何和消费者需求相互博弈。

二战期间战争催动居民对即食食品需求大涨,1940年代美国速冻食品、即食餐食快速扩张。

1950年代美国普及了家用冰箱,预制披萨等产品快速占领各种渠道,成为最受欢迎的预制食品之一,进入了美国家庭消费的场景。

1980年代开始,美国快餐业开始了标准化革命,以麦当劳为首的巨头通过中央厨房实现食材标准化。

1990年代开始,以Sysco为首的食材供应链巨头通过规模化整合,将“中央厨房+区域配送”模式复制到全球,成为全球最大的食品分销商。

某品牌中央厨房一角

不难看出,预加工是餐饮产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中国由于独特的饮食习惯和饮食体系,不能把美国快餐体系的经验直接复制,但是由于连锁品牌对标准化、规模化、效率的追求,各个品牌也都在结合自身特点、行业最新技术去推动餐饮行业的现代化进程,并且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去平衡消费者的需求。

这次罗永浩的质疑,其实给了西贝一个机会反思,品牌投入了精力和财力,使用现代科技推动了中餐的工业化进程,但是消费者从心理认知上、口味上没怎么买账。西贝自认为挖出了品牌的技术“护城河”,似乎在消费者心理没有构建起对等的品牌高度。

为什么之前海底捞遇到类似的“锅底预制菜”事件,消费者的反应就没有那么大呢?

海底捞锅底调味料

一是海底捞品类和西贝不同,火锅的食材就算是预制菜,最后还是消费者“自己制作成品”的过程,消费者的反感没有那么大。西贝毕竟是中餐,消费者更讲究“锅气”。二是海底捞的特色服务、水果小菜都是独特的记忆点,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记忆就没有那么深刻。

预加工是所有连锁品牌标准化、规模化的未来,怎么处理好消费者对预加工的情绪、怎么搞清楚消费者关注的重点,是所有品牌绕不过去的一环。

消费者要的到底是什么?

我们翻一翻罗永浩微博下面的评论,其实真的纠结“预制菜与否”的网友反而没那么多,消费者更关注的还是好不好吃——菜品的口感到底怎么样。

罗永浩微博的评论

这次事件的本质是:消费者的集体潜意识里在反抗“预制菜时代”丢失的那一份锅气,消费者想要吃到现制现炒的那一抹“烟火气”,而不是在某个工业园里轰鸣的搅拌机倒出的冷冰冰的预处理食材。

锅气是有温暖人心的力量的,它是工业化时代的特殊品,在这个万物都可“量产”的时代里,它是“不可量产物”。

为什么消费者对外卖大战拍手称快?因为外卖早就已经分不清预制菜还是现炒菜,如果外卖还贵心理真的无法接受。高德地图最新上线的重磅功能扫街榜中有一个榜单叫“烟火小店”,也看得出来大众对于现炒菜品的追求。

被连锁餐厅预加工统一味蕾的上班族,也想在空余时间走出去尝一尝真实小炒的口味。

大众点评发布的2025年“必吃榜”中也有类似的趋势——“烟火气”“本地特色”“鲜烹现制”成为关键词;烟火小店占比近80%,十年以上的老店占比超40%,近六成为城市特色商户。消费者现在更喜欢吃小店了。

或许这也是费大厨等湘菜品牌近两年快速崛起的原因,在千篇一律的商场品牌中抓住了消费者对现炒“锅气”的追求。费大厨坚持不做外卖,称原因是辣椒炒肉外卖会冷、变色、丢魂。其对锅气的“轴”转化为了消费者对品牌的喜爱。

说到底,好吃才是硬道理。西贝采用的预加工工艺的确不属于预制菜,但是让顾客吃的心服口服才是品牌长青的根本。应对这次危机,可能不仅仅是推出“罗永浩菜单”那么简单,贾国龙要想想办法了。

参考资料:

[1]指由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这六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2]红餐产业研究院:《西贝发力美食市集,贾国龙能打赢预制菜翻身仗吗?》

[3]商学院杂志:《案例|“贾国龙”预制菜陷关店!打破西贝“正餐基因”,贾国龙“重锤破墙”的预制菜能否赌出未来?》

[4]人民日报海外版:《餐厅吃到“预制菜”,消费者咋看?》

[5]赛迪顾问:《主要国家预制菜产业发展经验借鉴——以美国和日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