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价值”还能消费多久?全世界都在等下⼀个Labubu
人类在历史上从未有任何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需要他人的关注。
在注意力高度稀缺的当下,“被看见”、“被回应”、“被关注”的需求,已经成为UGC平台的底层逻辑,也正在转化为一种新的消费驱动力。“被关注”的需求不仅改变了人与人的互动模式,也正在催生一个围绕“情绪价值”展开的新型产业带:从AI陪聊到潮玩盲盒,再到各类演唱会与音乐会,“情绪”正在变成可以被售卖、被设计、被包装的商品与体验。
不可否认的是,情绪价值正在从隐性的心理诉求,转化为显性的消费价值,在全球范围内为消费带来新的增长点。
图源:视频中国
孤独
心理学者武志红的微博曾反复强调“生命的根本需求,是渴望被看见”,这种“被看见”的需求, 正在成为“情绪消费”的底色,它意味着这些衍生商品的本质是“被理解”的体验,是人在一个高度孤独的时代中,试图用消费认购共情。
腾讯研究院把“陪伴”的心理需求定义为“连接、满足、信赖、安全”,而核心的陪伴方式则是“互动”。在这份关于AI陪伴的调查中,48%的人都曾有过担心自己的负面情绪影响别人的经历,而仅有4.6%的人认为自己的陪伴需求在现实世界中得到了满足。
打开社交软件,“定制AI对象”的帖子层出不穷——比起充满困难与未知的现实互动,成本更低、永远保持倾听、无条件给予情感支持的“赛博代餐”,显然更安全、稳定、毫不费力。
跟AI形象模拟互动,是年轻⼈探索亲密关系的前摇,用户的情感诉求支持着虚拟伴侣服务的增长趋势。正如一项关于二次元形象虚拟女友的社会学研究中所提到的那样,许多用户都把科技发展当成了解决孤独感的手段。伽马数据发布的《2024全球AI应用趋势年度报告》称,全球的AI陪伴类产品的访问量增长了近93%,而AppFigure的统计数据则显示,AI伴侣类APP用户中,18-24岁的年轻人占比高达65%。
成年人的孤独远超想象。在美国和北欧的一些国家,个体平均每天有5-7个小时都在独处之中。2022年一项全球调查揭示,XYZ世代均存在超过半数人群感到孤独的现象,其中美国占比达58%,巴西的孤独人群占全国一半人口,而印度、沙特和土耳其地区则在43%-46%之间——这违背了许多人对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家庭聚居、不缺乏社交场合的刻板印象。
即便社交平台在这些国家已经相当发达、世界互联也迅猛加速,人们对“被看见”的刚性渴求却日益凸显。这种群体性孤独正是“情绪价值”相关产业兴起的隐性驱动因素——当孤独与缺乏关注累积至一定阈值,“情绪”就在商业上具备了可被挖掘与交易的价值。
焦虑
“情绪价值”并不总是治愈向的,有时它只是时代焦虑的宣泄口。
“中产消费”叙事失灵后,下一个能填补空缺、带来新增长的风向却还未出现。在经济增速放缓、不确定性走高的背景下,传统的成功学叙事不再具有说服力,一夜暴富的神话变得空前引人注目。2024年的全球彩票市场数据是最好的证明:复合年均增长率9.7%,从2837.1亿美元增长到3111.1亿美元仅需一年。
在这种时代情绪的基础之上出现的盲盒产品,与彩票有着类似的机制。
今年6月初,一件初代Labubu雕塑被拍出108万人民币的天价。过去几个月中,B站上许多盲盒开箱博主,纷纷把开箱对象从球鞋、奢侈品、球星卡等商品,换成了Labubu,他们在镜头前兴奋地摇晃、掂重,试图凭借手感来找到“隐藏款”,实现爆红与暴富。
这些视频中,播放量最多的一条高达155万,相对较低的一些视频播放量也显示过万。足见Labubu在盲盒产品中的现象级势能。
面对宏观不确定性引发的焦虑,盲盒以低门槛、短周期与对潜在高回报的想象,带来强烈的即时“爽感”,用“可控的不确定性”对冲无力感。当这种个体体验被平台扩散为群体狂欢时,盲盒又叠加了两重收益——稀缺隐藏款的身份信号,以及转卖溢价与内容流量构成的二级回报。
由此,Labubu已然超越了“情绪消费”的有型商品,实现了由实体消费到社交价值与潜在经济回报的转化,并呈现出金融资产的属性——当传统金融资产回报预期走弱、年轻人缺乏稳健增值路径时,这种“可控风险”提供了低成本、强情绪的机会窗口。
这让Labubu具有了包含情绪投射、社交货币与金融属性在内的超量复杂性,在一轮轮的社媒曝光中,诞生了具有时代象征意义的超级符号,折射出群体性焦虑被持续放大后的集体热度。
另一个精准切中这种焦虑情绪的赛道是玄学。小红书上,玄学相关的话题浏览量已经超过10亿次,而网易数读调研则称从不在线上算命的年轻人仅有三成。
古人困顿时或出家或归隐,现代人则在“玄学框架”里另寻出路——为不确定的未来套上一层确定感。2023年全球塔罗市场规模达到将近13亿美元的规模,机构预计它还会以超3%的增长率持续扩大。作为高度孤独且焦虑的时代中,提供情感慰藉与心理支持的替代性方案,“搞玄学”如火如荼的背后是年轻人对未来的悲观情绪,与当下社会中找不到方向的焦虑。
如果说,“孤独感”是情绪供给型服务的源动力,那么“焦虑感”就是以Labubu为代表的潮玩盲盒与“玄学”的立足点,它凭借较低的机会成本,成功地用“可控的不确定性”与“确定性的想象”,撬动了消费者面对风口时的非理性情绪。
共情
现实中,工作的高压与个人生活中的过量焦虑,正在使人熔断。
波士顿咨询(BCG)去年的研究显示,参与调查的8个国家中有近半数职场人正在经历熔断。阿联酋曾报道,许多高管都陷入这种“无法工作”的透支状态;一位英国商业教练在30岁时突然熔断,患上了抑郁症、焦虑症和肠易激综合征,在医生建议下,她选择辞职、花一年时间旅行,学习“如何放松”;去年9月,来自新加坡的一对年轻夫妇直接放弃了科技行业的高薪工作去旅行,因为他们更想“把钱花在一生中想做的事情上,而不是推迟到永远不做”。这在低迷的全球性情绪中显得有些矛盾。
同样在中文社交网络上,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为首,大量陈述职业倦怠(burnout)、表达对线下生活与自由的渴望的贴子爆红,这些点赞收藏过千的UGC内容中,不少人分享的是自己在工作间隙中找机会去逛街、看演出、甚至去另一个城市旅居。这些对未来与职业前景既焦虑又迷茫的人,或许把“逃离工作”当成了纾解方式。
非日常的演出成了逃离日常的突破口——许多95后、00后观众选择用看演出来释放情绪,看重演出过程中的互动性、游戏性和体验感。
过去一年中,演艺消费成为了文旅消费新的发力点,2024年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多达48.84万场,票房收入579.54亿元,而这个数字在2019年是200亿。这份关于中国演艺消费新生态的报告提到了一项影响演艺行业的关键因素:年轻群体的行为喜好与消费习惯。
年轻人消费习惯的改变同样影响了奢侈品行业。
亚太市场曾是各大品牌的核心增长区域。过去,饥饿营销与涨价策略保证了奢侈品的增长,然而现在的年轻消费者已经不买账了——上半年,LVMH集团亚太市场(除日本)销售额大跌9%,日本市场更是大跌15%。奢侈品大牌已然难以匹敌Labubu这样的IP品牌在年轻人中的讨论度与购买力。
在睿士的报道中,对大部分奢侈品牌来说,VIC贡献销售额大多出于“精神层面”的需求。而大众消费主力则已转变为年轻人,他们购买的核心动因是即时情绪满足与参与式体验感。中国市场消费习惯也已不再是单纯的商品购买行为,转变为诸如文旅类的体验式消费。
体验,才是“情绪价值”产业的终极落点。正如腾讯研究院的报告中所提到的那样,模拟社交的最终目的,依旧是在真实的线下生活中让亲密关系变得完整。其根本逻辑在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感受过真实的线下互动,才能把经验返回到虚拟世界中,驱动模拟互动不断迭代,最终接近真实生活的体验。
“情绪价值”的核心不是制造情绪,而是理解情绪。AI陪伴、潮玩、文旅消费并不意味着风口本身,只是在时代浪潮中,恰如其分地抓住了不断闪回的群体情绪。未来,谁能真正为用户的底层需求提供支持,谁就可能成为下一个增长风口。这意味着产品设计与品牌方需要重新理解大众情绪的结构,不仅是表达,更是深刻共情。
※ 作者实习生孙楚涵对本文亦有贡献
TOP STORIES
相 关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