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 内文

《酱园弄》,优等生是怎么搞砸的?

2025年6月28日 文/ 矮木 编辑/ 金石

电影总是对着时代和人的命运,而拍电影的人们,也有自己必须要面对的结果和命题。伴随着《酱园弄》的上映,男性导演如何处置女性议题成为舆论争论的焦点,这或许是当下需要所有创作者共同面对的命题。

文|矮木

编辑|金石

1

历时多年,几经搁置,《酱园弄·悬案》上部(以下简称《酱园弄》)终于交出了自己的答卷。豆瓣评分5.9,虽然首日综合票房突破9000万,但上映第二日即遭遇腰斩,此后持续走低,目前预测票房已下调至5亿。对于这样一部投资巨大,又混合了章子怡重返大银幕、陈可辛背水一战、流量女星翻身等等命题的大制作而言,成绩实在让人失望。

但粗暴地把《酱园弄》归入烂片行列也不太公平,客观来说,该片仍旧是华语电影的顶级制作水准,服化道方面下足了功夫,旧上海风貌还原细致,沉默压抑的光影风格也呈现出与陈可辛过往作品截然不同的美学。更别提豪华到让人眼花缭乱的演员阵容,粉丝们打得不可开交的两位顶流女星甘心给章子怡当绿叶,易烊千玺顶着三个多小时才能完成的妆造囫囵睡了好几夜——宋瞎子是他主动要求出演的角色,简而言之在创造作品的短暂时间里,现实世界运行的一切规则都短暂让位给了创作本身,能克服的肉眼可见地都克服了,所有人都是奔着好作品去的——

杨幂、易烊千玺、赵丽颖都在片中努力施展演技图源电影《酱园弄》

作品完成了,必须要面对属于它的现实。至少就目前的呈现而言,《酱园弄》在许多方面透露着各种用力过猛的松散。人物动机混乱,主题沦为口号,观众还没来得及共情詹周氏的遭遇,就要匆匆去跟上她的觉醒,大时代里小人物的沉浮不是命运发挥作用,而更像是靠雷佳音扮演的警察局长薛至武毫无逻辑的发疯推进剧情。

陈可辛期望在詹周氏和薛至武身上安放新与旧、男与女、失权与滥权之间的矛盾,却没有为这组矛盾铺垫让人信服的逻辑,于是电影就成了章子怡受虐大赏,拳打脚踢不够,还要引入一头同样发狂的野猪,镜头每隔一段时间就给雷佳音脸上泛着油光的橘皮组织一通特写,中间还要让他穿着皮质风衣倚墙扮演加肥加大版的佐罗,最后汪伪政府倒台,雷佳音命都可以不要也要置詹周氏于死地,这坚实的恨意实在太过让人莫名,两个人怎么演怎么别扭,越用力越不可信,所有虐打场面都沦为雷佳音超雄视角下的暴力发泄,许多女性观众对这些暴力镜头的生理性不适也来自于此,故事没有给她们提供詹周氏为何被如此对待的理由,仅仅因为她不堪家暴杀了丈夫?因为她怎么打都打不服?你一个警察局长就闲成这般模样、就恨到这种地步?

雷佳音扮演的警察局长薛至武,不惜任何代价要置詹周氏于死地图源电影《酱园弄》

而与这种没来由的恨意相对,詹周氏周遭的理解也出现得毫无逻辑,赵丽颖扮演的西林先是自己的话剧被抢,转头就成了詹周氏隔空的知音。除了雷佳音,电影中所有人都提前约定好一般理解詹周氏,「酱园弄杀夫案」作为民国四大奇案之一在当时引发的撕裂毫无展现,雷佳音为反对而反对,赵丽颖为支持而支持,杨幂扮演的王许梅是发展相对充分的一条支线,但电影同样没交代,身为监狱大姐大的她,怎么读了下报纸就像小猫一样伏在了詹周氏身上,就成了她天然的同盟呢?

詹周氏需要这些关系构建自身新的命运,观众也需要这些关系真正进入酱园弄的故事,遗憾的是,在处理这些关系层面,《酱园弄》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陷入一种巨大的失控,民国众生相变成PPT切片,影片上映后的种种遭遇也就算不得冤枉了。

图源电影《酱园弄》

2

于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完全失去主体性的章子怡。

在电影世界,不管是《我的父亲母亲》里的招娣,还是《卧虎藏龙》里的玉娇龙,或是后来《一代宗师》里的宫二,章子怡发挥最好的角色一直有着明确且强烈的主体性,她很少被动,扎着红围巾在山野里一次次为心上人送去吃食,悬崖边不管不顾决绝地一跃而下,眼神凄凄地跟叶问表明心迹,「我心里有过你,喜欢人不犯法,可我也只能到喜欢为止了」,章子怡擅长处理这些内心明确的角色,不用别人告知她需要做什么,她的主意比谁都正。命运是她自己的,她可以全凭自己心意处置。

很多人提到章子怡都会说她「劲儿劲儿」的,她知道自己要什么,这是压不住的气质,她那张被李安描述为怎么拍都好拍的脸,美其实是其次,最重要的就是那个「劲儿劲儿」,凌厉、好胜、天生的犟种。

图源电影《卧虎藏龙》

作为导演,陈可辛不可能不知道这些,所以在詹周氏的妆造上做了大量的削弱和丑化工作,这个倒是容易理解,作为一个持久被欺凌的底层女性,一部分的詹周氏一定是「弱」的,陈可辛用疤痕、龅牙、淡眉去雕琢詹周氏的这种「弱」,事实上也是中和章子怡身上固有的那种气质。但詹周氏这个人物之所以成立,「弱」的表象之下,一定有更为巨大和汹涌的能量。

陈可辛没搞清楚的是,酱园弄的故事伊始,詹周氏已经是一个行动者了,是她,不是西林,也不是王许梅,举起了西林和王许梅都没能举起的刀,要了那个虐待她的男人的命,她的脑袋里可能暂时还没有那些进步的理念,但在行动上,是她自己终结了自己的苦难,这辈子不够,再加上下辈子,这些原本都是詹周氏身上主体性的闪现,但在电影的处理上,詹周氏作为行动者的力量完全被弱化,她成了一个全然被动的角色,她需要西林去启蒙,需要王许梅去拯救,她身上的力量几乎全是靠承受而体现的,承受丈夫和薛至武的暴力,承受旁人的引领和照拂,不是她要去认识自己的名字,是王许梅告诉她你必须记住自己的名字,不是作为承受者的她告知众人没有一个女人、一个妻子应当承受那样的暴力(电影中詹周氏甚至没有为此辩解或控诉过哪怕一次),而是要借着西林和周遭的舆论被动地等来命运的转机。

得知雷佳音欺骗自己认罪,跟李现在囚车里四目相对,在法庭上觉察到自己有活下来的可能,这些瞬间原本都可以让章子怡尽情发挥她的长处——章子怡从来不是靠大段台词出彩,她的优势一直是表情和眼神,是螺丝壳里做道场、四两拨千斤地把戏演到自己身上,但在《酱园弄》中,这些片段要么被一笔带过,要么让位于突兀的画外音旁白,一个能把力量数倍于自己的丈夫大卸八块的女人,就这么被虐打、被告知、被引领着到了最后,隐没其中的章子怡空有一身本领,她演得最卖力,发挥最稳定,但故事总是从她身上一再偏移,观众云里雾里地等待反转,等到的却是人物关系更为云里雾里的下集预告,这样的设计自然引发观众的逆反,主线人物没能处理好,观众自然不可能去理会陈可辛心心念念的芸芸众生。

图源电影《酱园弄》

3

《酱园弄》原本承担了许多期待。

陈可辛第一次知道这个故事是10年前,大时代里的小人物,女子杀夫折射出的市井百态,符合他一贯的喜好和审美。女主的最早人选传出过张柏芝,但后来陈可辛称章子怡一直是詹周氏的不二人选。

2017年,片中一些主要角色已敲定,《酱园弄》差点儿开拍,但开机前两个月,被陈可辛临时叫停。理由是时机未到、担心亏本,那仍是中国电影狂飙突进的年月(2016年,中国电影总票房突破457亿,2017年,这个数字是559亿),市场乐观,投资方追着制作方投钱,即使亏了,各方大体也能接受。在此之前,陈可辛已经通过《如果·爱》、《投名状》、《亲爱的》、《中国合伙人》等一系列电影奠定了他在中国电影市场的地位,他是第一位内地票房破两亿的中国香港导演,也几乎无可争议地成为香港电影导演「北上」最为成功的那一个。

了解陈可辛的观众都知道他是一个多么小心的导演,2017年《喜欢你》上映时与《人物》谈起这部没能开拍的电影,陈可辛说自己很清楚,当年如果纯粹站在一个导演的位置,电影完全可以拍。但他权衡一番之后觉得无法收回成本,他不想放任自己的任性去面对那个可能的失败,即使身边的人告诉他,失败一次也没关系,陈可辛却觉得,没有一个失败是完全孤立的,「你这样做下去其实面对未来,你还是没有解决问题。」

2017年,陈可辛接受《人物》专访

另一头儿是章子怡对詹周氏的念念不忘,那两年她结婚生女,在一段外界并不看好的关系中做了一段时间大众异常不熟悉的章子怡,直到2016年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上映,章子怡成为程耳镜头下民国女星小六,前半段张扬浮夸又十三点,后半段屈辱压抑又没来由卯着一股劲儿,热爱她的影迷才略微放下心来,对章子怡来说,业务能力摆在那儿,镜头打到的地方,永远是一张为电影而生的脸。

不过程耳跳跃的风格在当时并不为外界认可,据说葛优和章子怡看完成片后都不大满意,但不可否定的是,对这两位经历过华语电影黄金时代的电影演员来说,《罗曼蒂克消亡史》是他们距离今天最近的、最接近电影本真的表演。

那两年,中生代女演员危机逐渐成为显学,三十六七岁的章子怡本应处在一个女演员最好的时候,市面上却没有多少能拿出来给她的剧本。后面章子怡去综艺节目刷脸、接拍玛丽苏女主戏的逻辑大体都是如此。最好的演员找不到舞台施展技艺,早年征战好莱坞不算愉快的经历也让章子怡对「彼岸」失去兴趣,进入婚姻生活后的甜蜜和鸡零狗碎也毫无疑问像限制天下所有女性一样限制着她,章子怡能做的,只能是等。

2021年,章子怡主演电视剧《上阳赋》图源电视剧《上阳赋》

4

2019年,章子怡40岁,那年5月,她受邀出席戛纳电影大师班,成为首位受邀参与大师班的亚洲演员,也成为大师班中最年轻的影人。

大师班活动的前一天晚上,戛纳海滩上放映了章子怡在19岁时出演的《卧虎藏龙》,第二天章子怡在活动现场感慨时光流逝,「拍《卧虎藏龙》我才19,现在我40了,太疯狂了,我怎么那么老了!」

接下来章子怡历数了李安、张艺谋、王家卫等导演对她的帮助和影响,刚入行时像一块「生肉」,拍《卧虎藏龙》时「表演青涩,也不知道电影是什么,只能像一个拼命三郎一样去完成那些动作,没有做好任何准备就冲到电影世界里。没有选择没有退路,只能生猛得像一头小母牛一样往前冲」。

拍《一代宗师》时章子怡则处在一种持续的不安之中,受泼墨门等一系列负面新闻影响,章子怡正处在人生最低谷的一段时间,那个时候她害怕见到「没有眼睛的王家卫」,害怕陌生的粤语环境,「但是我特别像被烧到尽头的野草,在特别恶劣的环境中能够生存下去。我不想未来的事情,不想下一个十年的事情,我只想下一个小时」。

接下来的故事被反复叙述过多次,《一代宗师》后来硬生生被演成《宫二传》,章子怡凭借在片中的出色发挥拿下12座奖杯,野草未被烧尽,只要功夫在身,江湖中就还有她的位置。

图源电影《一代宗师》

对章子怡来说,过往角色支撑也扩展着她的生命,谈到自己40岁的感受,她提到的关键词是「自由」,「我到现在这个年龄开始真正地在生活,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曾经在整个事业的成长过程中,以前每次拿到角色,我很快就把自己丢了,在角色里我很自由,当我回到我真正的生活中,我并没有那么自由。」

但有了阅历和自由,战场却已不在。

她谈到演员这一职业本身的被动,「做演员最重要的一点是你要有耐心,我其实拒绝过很多不重要的角色,他们也来找你,我就问自己我为什么拍她?我的耐心让我等到值得我去花时间演绎的角色。」她说,她宁可以很低的片酬去拍一部很强的女性角色的戏,哪怕拍那些只能影院几日游的文艺片,她也希望自己的角色是有深度有力量的。

因此面对陈可辛抛出的橄榄枝,章子怡自始至终都表达着巨大的在意和热情。2015年,陈可辛找到章子怡,告诉她詹周氏外形瘦弱,章子怡立刻控糖和健身,时刻做好准备。

停摆几年之后重启,章子怡再次毫不犹豫地答应,接受《嘉人》采访,章子怡复盘了这个过程,2022年夏天,章子怡收到陈可辛的微信,说他想在电影里探讨「临界点」,一个女人婚姻的临界点、各种关系的临界点,以及时代的临界点。章子怡觉得自己一定能把詹周氏诠释好,「你这部戏找我肯定会演得特别好。」章子怡对临界点有自己的理解,「我当然太懂了,临界点是什么,就是你死也不能不往下走。」

法国第77届戛纳电影节,《酱园弄》发布会图源视觉中国

5

一个鲜少出错的导演和一个野心仍在的演员就这样走进了《酱园弄》,走进属于他们的赌局。

在电影实际的操作层面,陈可辛显然对时代的临界点最有兴趣。他自小听父亲跟他讲老上海的故事,「从小他就跟我讲石库门,讲亭子间,他的偶像是鲁迅,是巴金,他希望能做一个伏案写作的作家。」遗憾的是,父亲在开机前几个月离开了人世。

父亲是一个失意的导演,早年从中国到泰国,只拍过五六部不成功的电影,几年前同《人物》谈及父亲,陈可辛说:「我爸的问题是他太觉得自己有才华……你觉得你自己是天才的话,那是一个绊脚石,因为99%的人不是天才。他做很多决定他都会觉得,我就要这样,不去顾很多,其实很多事的成功是天时地利,很多事情加起来的。」

成为导演也跟父亲有关,「我做导演,也是因为他喜欢我才喜欢,换言之他的失败,其实也是我的失败。」

陈可辛一方面延续着父亲的梦想,一方面躲避着父亲的失意,一边进取一边谨小慎微,这样的矛盾几乎贯穿了他整个电影生涯。《酱园弄》依旧是这种矛盾的结果,路演期间,陈可辛多次提及,《酱园弄》最难处理的是它的体量,他曾想过把它处理成一个迷你短剧,用电影的拍摄方法制作一个体量在四五个小时的系列剧集,这样时代背景、支线情节都能有更充分的篇幅去交代和展现。

但最终出于种种考量,这个方案被放弃。

戛纳声势浩大的首映之后遭遇差评,几经权衡之后决定分上下部上映,《酱园弄》宣发的每一步都在慌乱中显出无措。这样的策略很容易让人们想起当年同样耗资巨大、巨星云集的《太平轮》,巧合的是,章子怡同样是《太平轮》的主演,她在那艘未能到达彼岸的巨轮上,扮演的同样是一个完全失去主体性的角色。《酱园弄》接下来的命运仍旧需要时间给出答案,优等生的折戟总是更让人唏嘘,时代在变,电影也在变。在这一点上,真正爱电影的观众事实上都盼望爱电影的人们能够多一点点好运。

章子怡也是电影《太平轮》的主演图源电影《太平轮》

到了一定年纪,男性导演似乎都特别容易沉溺于对宏大叙事的迷恋。这种迷恋常常将他们引入赌局之中,吴宇森后来再难拍得起大制作的电影,他的处境也成为电影业自身残酷性的一则证明。

电影总是对着时代和人的命运,而拍电影的人们,也有自己必须要面对的结果和命题。伴随着《酱园弄》的上映,男性导演如何处置女性议题也成为舆论争论的焦点,这或许是当下需要所有创作者共同面对的命题。

对陈可辛和若干男性导演们来说,当务之急要恶补的课程是,在时代命题之中,真正去看到女性的处境、女性的命运,让章子怡们有更多的机会展现能力和光彩,让电影不再虚掷她人生这个阶段的自由。

而对更为广阔的天地来说,詹周氏的抗争已经过去了整整80年的时间,除了当做故事被讲述之外,女性在今天会有怎样的命运,娜拉出走是否有新的结局,始终是纷纷扰扰的舆论之外,那个最值得被守望和看到的下文。

图源电影《酱园弄》

参考资料:

[1]40岁的章子怡戛纳畅谈电影人生:这一路成长有许多误解,澎湃新闻

[2]章子怡:入定,《嘉人》

[3]陈可辛:《酱园弄》寄托着父亲生前未能实现的「上海梦」,上观新闻

[4]陈可辛:龟的哲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