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博客天下 内文

好吃,是这个节目最不值一提的地方

2025年7月31日 文/ 周慕云 编辑/ 丁宇

《一饭封神》不止于展示烹饪结果,而是深入挖掘背后人的故事,打破了厨师的刻板印象,呈现出中国厨师的多元面貌,展现了“味外之味”的价值,并让我们有机会重新思考这个命题——何以为厨?

作者|周慕云\编辑|丁宇

《一饭封神》播出后,不同类型的repo(注:此处指节目观后感)纷至沓来,普通餮客种草各类美食,意志力“薄弱”的人奔走相告“饿到失眠”,行动力强的人已经在网上晒出打卡攻略和账单给大家“抄作业”,快人一步的体验派更是已经走进餐厅,把节目中的美食真实地吃进了肚子里。

总之,吃货们最近都被这档美食竞技综艺搞得非常躁动,每周四和周五晚19:00节目更新时,正值晚饭时分,对观众来说如同一场定期大考验,既是对味蕾的挑战,也是对精神的刺激。

《一饭封神》海报

毕竟,展现美食只是《一饭封神》中的一部分,集结的不同类型、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大厨”与“小厨”的硬核对决,进行厨艺专业比拼的“封神之战”,才是真正的重头戏。通过84进16小厨入局战、大小厨1v1食材挑战赛等模式将厨师们推至台前,美食背后的主角正是他们。

赛制是残酷的,但随着节目的播出,观众渐渐地发现《一饭封神》内核的温情之处,它不止于展示烹饪结果,而是深入挖掘背后人的故事,打破了厨师的刻板印象,呈现出中国厨师的多元面貌,展现了“味外之味”的价值,并让我们有机会重新思考这个命题——何以为厨?

博客作者通过对《一饭封神》节目评审之一郑永麒Vicky、总顾问陈晓卿、中国烹饪协会第七届会长、世界中餐业联合会监事会主席杨柳进行采访,了解节目诞生的初衷、走向等,寻找在当下关于“何以为厨”的答案,以及其背后中国厨师正处于怎样的黄金时代。

灶台上没有无名之辈

《一饭封神》中有100位厨师,以“大厨”和“小厨”进行阵营区分。

16位大厨是拥有超高厨艺并已经在厨师行业备受尊重的厨师,他们以实名制入局,且拥有直接跳级进入下一阶段对决的优先权。

《一饭封神》84位小厨争夺16个入局名额

84位小厨则更像“无名之辈”,他们最擅长市井里的百姓味道,但出场时只有花名没有实名。84位小厨需要争夺16个入局名额。然而,即便是所谓的“小厨”,也并不“小”,是集合了米其林、黑珍珠主厨,知名连锁店主理人,各大赛事的烹饪冠军双料冠军,以及来自民间的流量、网红等各类厨师。

这些厨师们面对的是一组专业评审团:全球首位米其林之友谢霆锋,中国黑珍珠摘钻、米其林摘星最多的餐饮企业家、新荣记集团创始人张勇(以下称为荣叔),世界50佳餐厅国内最高排名持有者郑永麒Vicky(以下称为Vicky)。

《一饭封神》海报

第一关,拿手菜。不限食材、不限方法、不限种类,只要好吃且让人记住。

也正是在这一关,《一饭封神》通过精心设计的环节与细腻的人物刻画,以及纪录片的质感,彻底打破了厨师的刻板印象,重构了厨师的全新面貌。让他们的形象从后厨里默默无闻的劳动者,成为站在聚光灯下从容自信的专业创作者。

以往人们对于厨师总有一些传统的、相对狭隘的印象,包括但不限于:肥胖的、油腻的、上年纪的、不体面的,且男性居多。但镜头用它最直接的表达和最直观的呈现,令这些关于厨师的带有偏见的描述不攻自破。

外形的反差是最显而易见的。《一饭封神》中年轻帅气的男孩和青春靓丽的女孩都不少,套用小厨“锅气女侠”的话说是:“今天是我厨师生涯里见到最多帅哥的一天”,也有节目播出后就被冠以“最美厨娘”的娱乐圈隐藏美厨。而在年龄上,从71岁的爷爷到00后的小厨一应俱全,他们既是同场竞技,又是惺惺相惜。

《一饭封神》中00后小厨燃少

Vicky觉得,节目中出现“靓仔靓女”厨师一点也不意外。他很早就发现,现在很多年轻人因为热爱烹饪而选择做厨师,这不是一个需要年纪的职业选择,他也提到:“越来越多的厨师会出来招呼客人、做节目,很多餐厅也是开放式厨房,他们对外的形象和表达都很重要。”

厨师性别也在节目播出后成为最被关注的话题之一。一直以来,后厨工作辛苦劳累且多为重体力劳动,让很多人产生了“女人不适合做厨子”的印象,事实显然并非如此。

节目中女性厨师的比例很高,她们并非为制造节目效果而存在,而是展现了女性在厨房的能力与创造力,亦收获入局名额。比如,化学系靓厨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化学系,她融合科学思维与法餐技艺的玫瑰露鹅肝肠惠灵顿牛柳,让“细节控”的谢霆锋都赞不绝口。

在大小厨的对决中,大厨曾怀君和化学系靓厨则上演了一场传统川菜女主厨和新型西餐女主厨的较量。她们同时抽中“沙虫”这个食材,从最初的“怎么会抽中沙虫”的疑问,到因食材制宜分别烹饪出创意拉满的沙虫卷和能体现凸显沙虫优势的酸汤沙虫,让观众感受到了女性厨师人够靓、菜够香的实力。

化学系靓厨制作沙虫

而在那场激烈的84进16的入局战中不难看出,厨师们已不再局限于技艺的比拼,能够入局对战大厨固然好,同时他们也把比赛当成一次快乐的冒险,如何在一道菜里展现创意、想法、个人风格也十分重要。

来自成都的71岁灶台老顽童,让谢霆锋都赞不绝口。他做的“口红”(口口相传)香辣蟹不仅成功入局,还让谢霆锋在离开他的灶台区都意犹未尽,他返回去边给自己加餐边说“如果不是比赛,我把这盘吃完”。

用筛子炒饭留住炭火香气的光头火夫,可以说是一战成名。他的烹饪方法让评审和其他小厨都看到了创新。实际上,他已经是华尔道夫酒店·鸢尾宫1893厨师长,虽然在与大厨的对决中失利,但不少观众已经寻迹到餐厅进行打卡,以至于未来的餐厅位置都已经被约满。

酱酱小公主堆姐虽然没有成功入局,却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对她爽利的性格和喷香的小龙虾十分难忘,即使是判她出局的谢霆锋,也对虾的味道念念不忘,节目录制后偷偷去门店再尝一次。

灶台上没有无名之辈,每个厨师都有闪光之处。“何以为厨”的第一步,正是用新印象打破旧印象,重塑厨师烟火气肉身与融合时代特色的专业金身。

就像陈晓卿对博客作者所说:“从一百位选手表现来看,他们确实展示了中国厨师的全貌,既有位居烹饪象牙塔的宗师,也有烟火升腾的街头小厨。无论男女都展示了一个个生动、对行业充满热爱的职业形象。每个厨师的形象都非常地’靓’,都有成为’偶像’的潜质。”

好吃,更好吃,一直好吃

虽然84位小厨各有千秋,但《一饭封神》终究是一场竞技,于是“出局”成了第一期节目中最常出现的一个词。

鸭腿切不开出局,用不是自己做的火锅底料做调味的出局,给臭鳜鱼脱臭的出局,用心摆盘结果没平衡好口感的出局。任你在海外上过节目还是在国内有多少营业额,哪怕评审试吃光盘了也不妨碍你出局。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厨师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谢霆锋的标准是“好吃是基本,冠军应该是对创造美食有世界观的艺术家”。荣叔更看重选手对食材本味的呈现,表示要选“菜的第一口”就能征服自己的人。

而第一轮比赛还没结束,Vicky就已经被贴上了“最严苛”的标签。他最常使用三个词汇来对厨师的菜品做出点评:balance(平衡)、execution(执行)、deep memory(深层记忆)。

对于“最严苛”评审的名头,Vicky在发布会上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收下了这个评价。而在与博客作者的对话中,他则更深入地阐述了“严苛”的意义,那并不是一种苛责和刻薄,而是希望所有厨师都能有方法可以变得更好的愿望,这也正是《一饭封神》在竞技之外所体现出的温度。

Vicky在二十多年的厨师生涯中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烹饪经验,他告诉博客作者:“我不知道我认同还是不认同(严苛),只是可以讲,我对菜式的要求一定是比较高的。经过这么多年,吃自己的菜,也吃其他人的菜,且有很多技巧上的知识来作出评判。我可以告诉他们增加或减少某些东西,来让味道做得更加好。我知道你可以做得更好,以及我可以解释你怎么样可以做得更好。或许这样会显得我有些严厉。”

在Vicky看来,比赛结果虽然重要,但厨师在节目中入局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他希望在评审一道菜的过程里帮助厨师校准厨艺,即便最终“封神”的只有一位,但有所收获的厨师可以不止一位。

这就不难理解节目中几乎已经成为他口头禅的balance,这是指通过调味、食材搭配等方式平衡食物的酸、苦、辣等味道,使整体口感达到平衡。比如,他在节目中评价游牧小厨把豆汁的味道平衡得很好,整体都很适口。

他也会强调execution(执行)在厨艺中的意义。“execution就是你是否可以完整做到你的理念和想法呈现在一道菜品上,而客人品尝的时候,能否感受到你想表达的理念。厨师会想很多创意,但执行的意思是,你想出来是一件事,所有人都可以想得到,但是你是否可以真的做到,以及一直可以做到(味道)保持一致。”

Vicky用拿手菜的比赛来举例,作为一个没有限制的比赛,如何能在压力之下保持一个稳定的水平,将拿手菜最好的水平做出来,执行能力是最关键的。事实证明,节目中的一些小厨未能入局,恰恰是因为烹饪过程中无法完整地执行对菜品最初的创意,缺乏稳定性,导致的味道不佳而出局。

这也是《一饭封神》中敢于区分“大厨”“小厨”的原因。比赛最开始有人对赛制不满,认为大厨直接入局不公平,节目组却敢放话“觉得不公平的可以马上走”,一方面增加了节目的冲突感,另一方面说明了其中还是具有不同的特点。

对于这个问题,Vicky说:“大厨功力深厚,基础好且稳定;而小厨的想法和创意很新鲜,敢于尝试。但有时候小厨的内涵和功夫可能不太够,因为这个比赛不是找到一个厨师能做出一道可以吃进肚子的菜就能赢的,要赢的话一定要很稳定地做一个印象深刻的菜式出来。”

实际上,谢霆锋、荣叔、Vicky一直有一个共同的评判标准,那就是“好吃”,但如何在好吃的基础上变得更好吃,且一直保持好吃,关乎技术问题,也关乎更深层的意义。Vicky说:“味道是否有追吃的感觉,追吃的味道就是所谓的Umami 鲜味。Umami其实不是一种味道,而是一种感觉。首先是好吃,加上选择好的食材,其次有一个菜名和摆盘,再配上一个简短的故事,你为什么要做这道菜,这样的情况下才可能会是真正的deep memory(印象深刻)。”

这也正是《一饭封神》有意思的地方,它是循序渐进、层层升级的方式,让“何以为厨”的标准变得更加明朗。

两轮赛制后,很多观众也发现了节目赛制规则的细节思考。小厨入局战,比拼技艺也比拼创意,同时也拥有了自我展示的机会;“大厨”“小厨”的1V1战,竞技从基本的厨艺升级到通过对中国特色食材的认知以及展现美食文化。

贵州毕节木姜子可以成为爽口的气泡饮,东北野菜长白山刺老芽成为比肩天妇罗的香脆炸物,家的味道被重新演绎后,记忆中的熟悉没有变,大小厨们运用巧夺天工的妙手将时代的变化镶嵌于其中。

用脑洞展现家乡味道,或是用胆识挑战同乡大厨,都展现了厨师及其生存环境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天南海北,冷热酸甜,只要你敢想敢尝试,新菜式和食客口碑不会辜负你,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在其中悄然达成。

美食无界

随着《一饭封神》节目的播出,大众对于现在中国厨师的印象正在发生着鲜明的变化,厨师不只是“做饭的”,而是专业的、有着更多样貌与风格的鲜活的人。

陈晓卿向我们提及了中国厨师群体正在发生的变化。他说:“几十年前甚至更久远的时候,传统餐饮界大都是师父带徒弟,传承有序、开枝散叶。当时的厨师只是一个行业,厨艺是他们赖以为生、养家糊口的手段。今天,很多受过良好教育、有很好知识背景的年轻人,因为热爱进入了厨师的序列,让厨师群体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更加凸显创意而不是因循前人,这是一种积极的信号。”

中国烹饪协会曾多次推动中餐传播节目的落地,协会第七届会长、世界中餐业联合会监事会主席杨柳分享了厨师行业的新变化:“《一饭封神》的出现可能让老百姓重新认识厨师是一个美好的职业。过去很多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们去学厨师,我觉得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理念的转变,很多家人愿意让自己孩子去学烹饪,去学厨师。”

陈晓卿

这次来《一饭封神》做评审,Vicky看到了很多年轻厨师所展现出来的不一样,“很开心,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很有激情,又很清晰地知道他们想要展现出来的东西,也有很多我没见过的技巧。”

出生于2002年的小厨燃少已经拿到黑珍珠一钻的荣誉,在对决大厨邵德龙时毫不怯场。在面对许多厨师都觉得难处理的猪脑花时,他依旧对自己的菜保持自信,并用牛奶、蛋白等食材为脑花打开了无限的想象。创意和成果征服了评审的味蕾,他赢下了这场对决。

小厨燃少对决大厨邵德龙的脑花

杨柳认为,《一饭封神》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厨师群体的创新能力更强、更个性化了。节目中大厨和小厨们不断地将不同的菜系赋予新的创新,“传统菜系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它不仅展现自己的风采、同时也博采众长、最终为一个菜系的发展带来突破。”

而在Vicky分享的入行的故事中,我们或许可以从中窥见“何以为厨”更深层的意义。

他小时候生活在加拿大,14岁时就坚定了成为厨师的理想,但那时很多人都不理解,“以前做厨师的感觉跟现在很不同,是没有人想做的,在全世界都不同意我选择这条路的时候,只有我妈妈是支持我的。她说,无论你做什么,只要做到这条路上你能做的最好。”有了家人的支持,又充满着热爱,他心无旁骛地走上厨师这条路。

由于国外长大,他学的是西餐,后来在加拿大和美国的高级法餐厅工作,但随着经验的增长,他开始对亚洲味道充满兴奋和新奇,根植于血脉的传统让他决定回到香港开餐厅,并决定尝试中法融合的风格,10年前开了第一家餐厅VEA。这是一条没有人敢走的路,但四年前他创立的第二家餐厅,香港永WING餐厅凭借独树一帜的现代中式无边界料理风格(Boundaryless Chinese Cuisine)迅速脱颖而出,并荣获了2025亚洲50佳餐厅排行榜的第3名和2025世界50最佳餐厅排行榜的第11名。

郑永麒Vicky

现在,他仍然对于深耕中餐充满兴趣,他觉得“中餐是永远学不完的”,每个菜系都有不同的食材和技巧。《一饭封神》也在验证着这一点,当厨师们的创意层出不穷时,中餐丰富的内涵和无限的可能性被越来越多地看到。

陈晓卿觉得,《一饭封神》在使用中国特色食材的第二赛段,正是体现出中国地大物博、食材众多、技法多样的最好舞台,“一方面可以增强国人在美食上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如果日后在国际上播出,也能让更多人看到中国人在食物多样化上的奇思妙想。”

本周《一饭封神》即将开始的「酸」「辣」「鲜」三味之争,将根据中国饮食文化中 “酸、辣、鲜” 三大味觉基因的分布特征,结合地域气候、物产资源及烹饪传统,打破传统的地理边界,以味觉基因重构美食地图,在酸香发酵、麻辣辛香、鲜甜本味三大“味觉宇宙”中进行比拼。

节目选取了树番茄、手指柠檬、广西小米椒、湖南黄贡椒、干贝、紫苏等代表性食材,同时邀请了来自50座城市的⻝客代表对每队的菜品进行评判,选出他们心目中对本轮考核的味道诠释得更好的⼀⽀⼩队。

杨柳希望,“节目能够打破‘高级中餐=西化’的认知枷锁,构建‘中国味觉美学体系’,实现中餐全球话语权的战略升维。”

由此可见,《一饭封神》的一百位厨师其实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他们让“何以为厨”从赖以生存的手段跃升为“美食无边界”的方法论。

一如陈晓卿在《川菜》的推荐序中所说:“中国美食不是孤岛,在全球化成为现实的今天,无论是探究中国美食传统的本质,还是预见中餐发展的朝向,都需要更立体的角度、更多样的体系和更广泛的观点,来进行多维度关照。”

究竟何以为厨?或许《一饭封神》正在给出答案:用活人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用专业度延续了厨师行业的口碑,用创造力将中国厨师带入新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