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音乐剧的顶流,为什么是《大状王》?
戏中,人与人的命运之网交织,完成救赎;戏外,剧迷与《大状王》的相遇,终是难忘。
作者|邓鲜鲜、张凡、编辑|丁宇
“各位看官,今日我想跟大家说一个故事——音乐剧《大状王》全部售罄啦啦啦。”
7月14日,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官方平台发布了一张配有上述文案的海报,意味着这部被称为“华语音乐剧之光”的原创粤语音乐剧彻底打动了北京观众。
《大状王》北京站售罄海报
在此之前,音乐剧《大状王》(以下简称《大状王》)巡演上海首站场场爆满,获得票房和口碑双丰收。而即将到来的8月香港站,《大状王》在加开七场后仍已售罄。很多看完戏的观众都戏称自己处于“戒断反应”,要不停地听剧中的音乐才能缓解。
这不是《大状王》第一次成为“顶流”,2022年香港首演时,它就凭借丰满的人物塑造和多元的音乐风格成为现象级口碑作品。2023年12月经过复排再度上演时,《大状王》已经出圈,不仅在香港成为城中盛事,更吸引了不少内地的音乐剧从业者和音乐剧爱好者“打飞的”到港一睹为快。
粤语音乐剧在大湾区受欢迎不难理解,但为何在内地仍然一票难求,让人不禁想问,一部音乐剧到底有多好看,才能跨越地区和语言让不同的观众找到共鸣?
十年磨出“大状王”
作为2025第二届天桥国际音乐剧展演重磅剧目,音乐剧《大状王》由西九文化区委约创作、西九文化区及香港话剧团联合制作,高世章担任作曲及音乐总监、岑伟宗作词、张飞帆编剧、方俊杰导演、林俊浩编排导演及编舞、黄逸君舞台美学指导。
海报上的这句“各位看官,今日我想跟大家说一个故事……”正是《大状王》的开头,以说书人的视角引出了整个故事当中。
音乐剧《大状王》以清朝末年广东状师方唐镜的故事为主轴,他因助纣为虐、多行不义惹来厉鬼索命,为求活命,助鬼魂阿细心上人秀秀翻案,二人一鬼一同踏上旅途。从憎恨到原谅,千关里拨乱反正,万难中自我救赎,方唐镜终于蜕变为为民请命的大状,并迎来命定的结局。
如果你看过《审死官》《九品芝麻官》等影视作品,一定会对方唐镜这位流传于广东民间传说中的著名状师并不陌生。而音乐剧《大状王》的灵感就是来自《审死官》。
电影中的方唐镜
早在10年前,高世章和岑伟宗在上海的一家咖啡店聊天时,就说起想把《审死官》的故事改编成音乐剧。用岑伟宗的话来说,这个故事既有粤剧传统文化的背景,又有周星驰电影的广泛影响力,天然拥有良好的观众基础。很快,编剧张飞帆加入主创团队,《大状王》的最初版剧本在几周后便已出炉。
与以往音乐剧创作先有剧本、后创作音乐不同,《大状王》的整个创作是“音乐先行”。高世章、岑伟宗、张飞帆三个人不是第一次合作,互相习惯了创作方式。张飞帆先出了故事大纲和故事的重点,并不需要为音乐留出具体的位置,高世章根据想象和整体风格进行创作,而岑伟宗则在音乐之后为其填词。有了完整的故事之后,音乐也逐渐丰满,剩下的部分就是根本不同的情节进行微调。
从剧本雏形到2022年首次公演,《大状王》历时8年。期间经历了剧本围读、工作坊、2019年大规模预演,反复打磨剧本、音乐与舞台后才与观众见面。2022年在香港上演之后,主创团队持续收集反馈,又不断修改和调整,2023年底再度公演时,又已经与最初的结构有较大的不同。现在2025年巡演京沪观众看到的《大状王》,已经是主创团队经历了20多个版本的打磨和调整后的舞台效果,可谓十年磨出来的《大状王》。
《大状王》见面会主创合影
最广为人知的一个故事,是关于原本剧中的第二首歌《一时无两》,它主要表达主角方唐镜志得意满的心境,但预演和录音之后,主创还是不够满意,重新创作了现在的观众听到的第二首《菩提达摩》,加入佛教元素,“颠三倒四任我/拈花一笑在我/冥冥之中我话/我我我/确系似/似足菩提达摩”的唱词,也成为方唐镜的经典自白,比之前版本的狂妄更高了一个层次。
演员刘守正感受着这些变化。作为香港话剧团助理艺术总监兼方唐镜饰演者,他在2019年预演的时候,就发现剧本、音乐、歌词都已经与最初版本有所不同,之后每一次公演他都觉得“改良了、变得更好了”。
这不仅是剧作本身上的向好,而且是整个团队都在变得更加成熟和默契。刘守正在北京站《大状王》见面会上说:“最神奇的地方就是,我们不是每一年都演,中间也分开了一段时间,每一次在重聚的时候,我们之间的关系都更浓厚了。”
距离上次演出也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但再次为巡演排练,很多台词自然而然就出来了。演过几轮方唐镜,刘守正觉得他与角色一起成长,整部剧在细节上的调整,也让他的表演方式有所变化,“一年半之前会选择用这么一个方法去演,但是到了这一次,可能阶段不同了,有很多很多很微妙的地方出来了”。
对于这些不断地调整和变化,高世章说:“每一部戏都有自己的生命,因此音乐的编曲需要按角色在剧中的变化来进行调整。”有时候音乐达不到想象,他会砍掉一部分,而现在也会根据观众的反馈保留那些大家喜欢的段落。
多元曲风与文化积淀
音乐剧中真正有效的曲目从来不只是为抒情而抒情,好的歌词不仅有画面感,流露的感情也让人回味无穷,不知不觉就让观众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到他们情感的变化与成长的弧光。
从整体上来看,《大状王》正是这样一部音乐密度很大的音乐剧,多处关键情节都通过音乐来推动,而不只是作为抒情和烘托气氛的出现。
比如,那首《菩提达摩》,不仅体现方唐镜连赢80场官司的志得意满,也是在故事接近尾声时候,方唐镜面对生死抉择时唱的《道德经》巧妙呼应。
《撒一场白米》歌词
被剧迷津津乐道的《撒一场白米》是阿细在内心与方唐镜和解的独白。在华南的习俗中,“撒白米”用于安抚亡魂,而歌词“骤眼告终就当撒一场白米/明明恨足一世/在今天看/竟似一周流逝”则让阿细心中的恨同白米一同消散。开唱时僧侣吟唱梵文的《心经》,立刻达成一种神圣肃穆的效果。这是体现,,
高世章在巡演中表示,《大状王》的音乐中杂糅了超过29种曲风,从摇滚风格到传统戏曲,从中西乐器到南音、山歌、数白榄,不同风格的音乐元素信手拈来。
最具特色的是三场公堂审案的唱段《申冤》《翻案》《终审》,既有剧情推动也有情感的咏叹。其中借助了粤剧唱白夹杂的优势,演员或歌唱或说唱,又包含押韵齐整的数白榄,再加上群演的合唱和鼓点的节奏,让人目不暇接。
《申冤》片段
所以,很多看过《大状王》的剧迷都在友情提醒观演千万别迟到,因为“错过开场如同错亿”。开篇《申冤》鼓点铿锵有力、剧情反转迭起,将每个角色的定位解锁,也刻画了精彩的人物群像,近20分钟的开场就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大状王》亦在观众本来就耳熟能详的故事背景中,加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巧思。
比如方唐镜与阿细一体两命的设定,又比如与剧情密不可分的善恶之辩:如何界定善恶?因果如何循环?坏人是遭报应死去更好,还是受到感化成为好人更好?染了墨汁的水,是否还能变得清澈?做好事能消去曾经的罪孽吗?
方唐镜(刘守正 饰)与阿细(郑君炽 饰)
拥有深厚哲学积淀的作词人岑伟宗,选择引用宗教经典来诠释这些经典的课题,而这些元素也让歌词拥有了优美的文学性和哲学意味。
对于内地特别是京沪两地的音乐剧观众来说,《大状王》让大家感受到粤语音乐剧的独特魅力,不仅唤起了曾经观看港剧的记忆,也重新燃起了对粤语的好奇与热爱。
剧中,半文半白的作词风格,优雅不失活泼,表情达意格外优美细腻;而音调顿挫的粤语唱起来,格外婉转动人。来自粤剧小调的旋律,在不同唱段之间动机不断重复,与粤语声韵的结合婉转流畅。让整部剧拥有连贯统一而流畅的音乐体验,为无数观众带来“魔音穿脑”的强大感染力。
随着主要旋律的反复和变调,观众跟随主角不断回溯他们的种种前因,更全面地了解他们之前发生了什么,并重新思考关于善恶与因果的命题。这样的创作手法使得词、曲与剧情水乳交融,在艺术灵魂上达到了高度统一。
《大状王》英文翻译是“The Impossible Trial”,即“不可能的审判”,直指故事中的万寿堂有太后作保,寻常百姓很难翻案的悲剧。所以,它的结尾并未采用传统的大团圆结局,而是在“二人一鬼”发现不可能告倒万寿堂的情况下,方唐镜愿意以身试险,在面对明知不可能时的选择,让这部音乐剧多了一些思考,也完成了戏剧上更高层次的表达。
戏里戏外,都未忘记
在与内地的观众见面之前,《大状王》在香港已上演逾30场,场场爆满,口碑载道。该剧横扫近30项重磅大奖,在第31届香港舞台剧奖上成为绝对赢家,一举囊括包括最佳制作、最佳导演、最佳原创音乐(音乐剧)、最佳填词、最佳男/女主角和男配角等在内的十个奖项;亦在2024北京·天桥音乐剧年度盛典上,获得了包括“年度最佳编舞”“年度最佳舞美”“年度最佳灯光”“年度最佳作曲”“组委会特别奖”在内的五项荣誉。
即使这样,如何让内地观众知道且愿意跨越语言的门槛买票进场,依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大状王》却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口碑叠加,在内地做到了“落雪有声,座无虚席”。
预热在上海场开演的整整一年前就开始了。“明年今日,击鼓开锣”的口号早早叫响。虽然暂时不知道巡演城市、场次和卡司,但这条消息还是有效“炸”出了潜在的第一批观众。
当时的讨论跟剧情、表演这些具体的观剧感受无关,但它们埋下了一颗种子,让新观众开始好奇,同时它也是一个信号,让前两年在香港看过演出的老观众产生新一轮的期待,他们过去的好评,在此时此刻有了二次发酵的土壤。
《大状王》豆瓣评分9.5分,观众也开始了真金白银“投票”的行为。即便后来经历了增加新卡司的“风波”,但并没影响它真正想吸引的目标人群,反而因为作品本身过硬而让一批新演员更快成长。
一部好的音乐剧,应该是“戏抬人”,人才能抬戏。对于《大状王》来说,方唐镜、阿细、杨秀秀三个主要角色,不同的卡司有着不同的演绎,也令整个故事呈现出更丰富的感觉。
原班阵容刘守正、郑君炽和丁彤欣,是以多年光阴不断锤炼角色魂魄后,在岁月中打磨出各自的角色。而新生代演员(即“青春版”卡司)梁仲恒、袁浩杨、陈书昕以敬畏之心触碰经典角色,在传承中注入当代解读。
方唐镜(梁仲恒 饰)与阿细(袁浩杨 饰)
这些都被观众看在眼里,并在社交媒体上写下一篇又一篇真诚的repo。就像一位剧迷所说:“眼见为实,本质上最重要的还是讲好一个故事。”有夸奖,也有建议,这些善意的不同的声音没有对错之分都是客观积极的讨论,同时让主创和观众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主创时刻关注观众的意见,观众也能在观看时迅速觉察主创的调整,剧场艺术的即时性就在于此。
而剧中的很多元素也在剧外得以延伸,以周边的形式开启梦幻联动。比如,剧中作为善念意象出现的“金蜻蜓”,被做成了“金蜻蜓”胸针;而以戏里“方唐镜”这个角色为原型而设计“圆唐镜”公仔,则成为剧迷的一个独特“身份标识”,甚至演员本人也会拿起圆唐镜摆pose和观众合影。
《大状王》周边金蜻蜓
实际上,《大状王》并不是第一部在内地观众间引发热度的香港音乐剧。2017年,香港话剧团的粤语音乐剧《顶头锤》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同样是高世章作曲、岑伟宗作词,观众也是被剧作内容所打动。
高世章至今对当时演出结束后观众给予的正向反馈记忆犹新。细心的观众也发现,《大状王》中饰演方唐镜的演员刘守正和饰演何淡如的演员高翰文,都在《顶头锤》中就奉献过精彩的表演。
《大状王》北京站海报
《大状王》北京站的演出至7月20日结束,观众也发现了北京场的特色,天桥艺术中心中厅里,那个专为本轮演出设立的食品档口被命名为《大状王》中的“万寿堂”,而当观众走出剧场,会看到已经打烊的摊位上摆出一个印着“倒闭了”的小字牌,戏里和戏外再次产生联结。
就像《大状王》中的台词所唱:“有几多邂逅,会终生也未忘记。”戏中,人与人的命运之网交织,完成救赎;戏外,剧迷与《大状王》的相遇,终是难忘。
TOP STORIES
相 关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