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中国式家庭百态,恋综不再只谈爱?
除了甜甜的恋爱,它还映照出了原生家庭对子女择偶观的塑造,在引发共鸣的同时给人以思考。
作者|夏尔、编辑|孤鸽
去年,韩国恋爱综艺《恋爱兄妹》凭借其温暖的亲情设定、新颖的观察视角以及细腻充沛的情感表达,给内娱带来了不小的震撼,也吸引了国内恋综制作方的注意。其版权最终被爱奇艺购得,于今年三月上线了国产版的同名综艺。
作为一部“舶来品”,国产《恋爱兄妹》开播前曾饱受争议:“手足”设定是否合乎我国国情?能否进行本土化的创新改良?
就目前播出的前4期看,《恋爱兄妹》的成色显然在基准线以上。它既嵌套了韩版综艺的大框架,又进行了接地气的改良,在节目中置入了四组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样本。除了甜甜的恋爱,它还映照出了原生家庭对子女择偶观的塑造,在引发共鸣的同时给人以思考。
此举无疑拓宽了恋综的维度。这意味着,恋综所能呈现的不仅仅是爱情,更是以爱情为轴心对亲密关系网展开观察,并逐步朝社会观察方向迈进。从这个角度来说,《恋爱兄妹》或许能够成为一针兴奋剂,为国内的恋综市场注入活水。
双线机制,念念升级
和韩版一样,国产《恋爱兄妹》也是“双管齐下”:一边播放恋综里的嘉宾动向,一边设置观察室“恋爱家友团”,让蒋敦豪、宋妍霏、吴尊、小鹿、朱丹以及心理学家木春等人齐聚一堂,随故事发展点评一二。
节目里引入了四组初始单身手足,让他们隐瞒自己的手足关系,以及年龄、职业等个人信息,在同一屋檐下生活三周,在手足的注视和参与下,寻找自己心仪的另一半。四组初始手足分别是:晓玲和汤汤(姐弟)、苏苏和哈利(姐弟)、欣欣和胖胖(兄妹)、花花和图图(姐弟)。
观察嘉宾们的反应
而第五组手足(推测)塔塔和泰瑞则作为“鲶鱼”自第三期加入节目。恋综里的“鲶鱼”一词脱胎于“鲶鱼效应”,指那些后加入的亮眼嘉宾。他们一般颜值姣好、擅长社交,属于“大众情人”类型,能够搅动原本稳定的局面,激发出其他嘉宾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感。而模特出身的塔塔和泰瑞,显然就具备了这样的优势。
与单一恋爱线的传统恋综不同,《恋爱兄妹》最大的特点就是设置了“亲情推理+恋爱助攻”的双线机制,既呈现直球互撩的甜宠剧情,又暗藏亲情守护的细腻内核。
这也制造了节目里的一大悬疑看点——手足关系全靠“猜”。
屏幕前的观众在猜,观察室里的嘉宾们在猜,就连作为“当局者”的手足们也在猜,因为节目里的第一个约会环节就与手足关系有关:女生们要给自己的心动对象写邀请函,然后把邀请函交给自己心动对象的手足,女生要想约会成功就必须“甄别”出自己心仪对象的手足是谁。
投送邀请卡的“丘比特约会”
这种“猜手足”的设定,不仅在节目中带出了悬疑感,还带出了几分喜感:有的手足因长得太像,关系瞒也瞒不住,比如同为中美混血的晓玲、汤汤姐弟,相似的外貌早已暴露了一切;有的手足则因长得太不像,容易闹出乌龙,比如苏苏、哈利姐弟,苏苏在给哈利送邀请函时甚至调侃对方“这个信有没有可能投错,毕竟我们长得那么不像”。
隐藏手足关系的另一个好处,是能够让手足关系在恋爱中发挥出别样的效果。
这种效果可能是尴尬的,围观手足谈恋爱、大写的羞耻play,亲眼见证手足撩汉或孔雀开屏;可能是刺激的,弟弟给姐姐充当“假鲶鱼”,如哈利就曾因与苏苏互动被其他异性误判为“竞争者”;也可能是温情的,手足给另一方充当情感助攻,如图图在后采时强烈建议花花和汤汤多接触,胖胖以“大舅哥”视角考验哈利对妹妹欣欣的真心,哈利疯狂暗示泰瑞选择苏苏约会。
“共用一张脸”的晓玲和汤汤
就节目效果看,手足亲情线的加入确实给恋综注入了很多新的可能。这让《恋爱兄妹》看起来不仅好嗑,还萦绕着亲情的回响,锻造出了罕见的内娱恋综叙事。
中国式家庭关系的缩影
相较韩版来说,国产《恋爱兄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有意弱化了“骨科”元素。
韩版用了大量的镜头去凸显兄妹之间的暧昧因子,而嘉宾们也多“投其所好”,在镜头前表现得异常亲昵。以男嘉宾宰亨和妹妹世承为例,节目播出期间就有很多观众嗑他们的兄妹骨科CP,逐帧分析他们兄妹间的耳语、打趣和摸头杀。
韩版《恋爱兄妹》中的宰亨和世承
就我国国情来说,《恋爱兄妹》弱化“骨科”确有其必要性:一方面可以规避“骨科”带来的伦理争议,另一方面也可以更真实地去呈现手足关系。
对比两档综艺你会发现,韩版更热衷于浪漫化表达,喜欢营造温馨且感人的氛围,就像李真姝PD说的,“就算在爱情里没有人选择你,身边至少有一个人毫无保留地爱你”;而国产版更热衷于与现实接轨,挖掘恋综里的“活人感”,正如制片人吴思慧所说,“我们不做乌托邦,只呈现真实的情感褶皱。治愈从不是消除伤痕,而是学会与之共存。”
相较韩版来说,国产版《恋爱兄妹》中四组手足的家庭结构也更有其典型性——两组完整家庭和两组离异家庭。其中,细分下去,完整家庭施行的家庭教育又有不同,分别是高压教育和欢乐教育。而两组离异家庭,一组是父母离异后未再婚,一组是离异后父亲再婚生子。
嘉宾们“读手足信”
节目组由此出发,剖解了不同背景下子女的性格养成。
晓玲和汤汤打小自高压教育下长大,两人既是姐弟又是对手,日常相处常伴随着疏离感,折射出了“优秀才有资格被爱”的中国式家庭困境。
直到“读手足信”的环节到来,两人才终于正视了他们对彼此的爱。汤汤在心中写道“姐姐的脆弱只有我知道”,观察嘉宾木春当即指出:“这是高压教育下孩子被迫早熟的代价。”而汤汤在待人接物中习惯用理性压抑情感的做法,则被吴尊解读为“父母的教育底色,决定了孩子爱的能力”。
反观在欢乐家庭成长起来的苏苏和哈利,性格则大不相同。两人相处自带松弛感,动辄开启互损、互怼模式。
可一旦到了紧要关头,姐弟俩又会展现出有爱的一面。比如,从超市回程途中,哈利很有眼力见儿地将后排位置留给姐姐,让她与好感对象汤汤单独相处。又或者,当苏苏煎牛排失败时,哈利会在第一时间冲进厨房补救,正如他在手足信中许诺的那般,“尽我所能,让她保持这种快乐和愉悦。”
苏苏和汤汤组成的“苏州汤面”CP
相比之下,花花和图图这对同父异母的姐弟则是节目中最催泪的一对手足。两人来自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受家庭影响,花花从小养成了讨好型人格,为了讨好家人而努力隐藏自己的抑郁症。因为从小不被偏爱,她总是习惯性地怀疑自己,当她在超市买辣酱,怀疑自己采买过多时,她会为胖胖不假思索的一句“买”所打动,只因这声肯定对她来说太过难得。
而图图作为被偏爱的那个,同样也不快乐,总是因“既得利益者”的身份感到愧疚。从这对姐弟俩身上,观众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重男轻女观念给两个孩子带来的否定与伤害。
父母离异的影响同样也反应在了胖胖、欣欣兄妹身上。父亲在节目中出镜并谈及了离婚对兄妹俩的影响,强调两人因父母分开而较早独立。这期间,胖胖承担了照顾妹妹的责任,而欣欣则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了较强的自主性,比如她会独自出国留学。
观察室嘉宾感动流泪
可见,手足们在节目中的言行举止,都间接展现了他们的原生家庭,难怪有人说这档综艺是“家庭百态纪录片”。家庭的羁绊给养着他们,也束缚着他们,铸就了他们今日的性格与三观。只有看懂了他们的来处,才能真正弄懂他们在节目中的选择与转向。
重返纯粹
社会关系中,真正的主体始终是人,一档恋综要想做好,首先便要突出人的主体性,展现人在生活中的真实样貌。
《恋爱兄妹》的生活质感在于,它不仅仅将恋综从“搞对象”转向了“手足情”这一更具想象力与辐射面的命题上,还在于它对爱情的深层探讨:爱情的本质是否就像亲情一样?毕竟,当激情退去,只有发展成如亲人般的细水长流,两人才能真正长久地走下去。
人类的情感本就复杂,《恋爱兄妹》选择不再囿于爱情这一单一选项,而是在血脉压制、亲情守护等背景下,帮男女嘉宾了解到彼此更松弛、更真实的一面。此举既有利于对嘉宾们的多面性展开挖掘,也能让节目变得更有“人味”。
但鉴于韩版口碑断崖(从9.6分降至7.8分)的前车之鉴,嘉宾的真诚性问题也需要审慎考量。韩版之所以评分大跌,主要由于男嘉宾李龙宇突然转向,从“直进男”变“花心男”,把除自己妹妹外的女嘉宾全都约会了个遍,饱受争议,被讽刺为“演子”,以一己之力拉低了节目的观感。
事后,李龙宇还被扒出,早在参加《恋爱兄妹》前,他就已签约经纪公司,打算乘着节目的东风一炮而红,当网红出道。类似李龙宇这样蹭恋综热度出道的网红,在韩国、内地都有很多,比如《单身即地狱》里的宋智雅,或是《半熟恋人》里的罗拉、王能能。
韩版《恋爱兄妹》
对参加恋爱综艺的素人们来说,恋综是一块不错的跳板,依托节目带来的原始热度,有不少嘉宾会变身网红,实现流量变现;也有不少人跃跃欲试,想借此一脚踏入娱乐圈,跳过当网红的步骤,直接成为明星。
对素人与节目组来说,这本是一件互惠互利的事,可一旦“目的决定导向”,放大了素人在节目中“演”的成分,就会像李龙宇那样致使节目崩盘,走向危局。
反向来说,如果国产《恋爱兄妹》能回归纯粹,将节目中的“人味”“活人感”把控到最后,不出现“恋综混子”“演子”等嘉宾人设崩塌问题,那它不但能立住当下的基本盘,而且超越韩版也不无可能。
TOP STORIES
相 关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