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博客天下 内文

9.3分,今年院线最高分为什么是它?

2024年9月20日 文/ 李安 编辑/ 丁宇

《里斯本丸沉没》的零差评来自于独属于纪录片的真实性、审美性和人文性,它在记录真实事件的同时,通过镜头语言和叙事手法来展现美感和情感,为当下的更多人和未来的每个人提供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参考。

作者|李安、编辑|丁宇

“再不拍,就来不及了。”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的拍摄过程,诠释了什么叫与时间赛跑。

2014年,制片人方励和导演韩寒一起到浙江舟山的东极岛拍摄电影《后会无期》时,知道了关于“里斯本丸”的一段历史。

里斯本丸是一艘在二战时期用作运送战俘的船。1942年10月,载满英国战俘的里斯本丸在中国香港前往日本的途中遭遇美国舰队的袭击,船被击中后,日军转移了船上的778名日本军人,却将1800多名英国战俘留在船底。最后,中国渔民救起了300多名英国人,但仍有800多人丧生。

“里斯本丸”号

作为地球物理学家和资深制片人,方励意识到这段尘封近80年的历史再不去“抢救”,就会像这艘船一样永远地沉入海底,被世界所遗忘。

他开始行动,2016年初夏开始搜索沉船位置,2017年9月找到里斯本丸;2018年4月开始探访亲历者、幸存者及家人,并找到事件的始作俑者美军和日军的相关人士,以三方视角去还原一切。

在这场“抢时间”的记录中,方励采访到了三位历史亲历者,其中两位是沉船事件的幸存英国士兵,另一位则是当年在东极岛上参与救助的渔民,他在2018-2019年抓住了历史人证最后时间的窗口,揭开了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的真相。

9月6日,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在院线上映,历史的真相引人深思。电影从最初极少的排片,到“自来水”观众的口口相传,从豆瓣开分9.2上涨到现在的9.3分,如今票房已超过1500万(目前还在上涨)。

《里斯本丸沉没》豆瓣评分

影片的最后显示,采访到的三位历史见证者现在均已去世,他们在人生的最后时刻讲出了那段不为人知的记忆。如今,导演方励年逾70岁,他在《里斯本丸沉没》路演时提到,这段历史真相“抓住了是我的幸运,不去做就成了历史罪人……”

《里斯本丸沉没》上映后,一个又一个数字被记住:里斯本丸号沉船的坐标是30°13'44.42"N, 122°45'31.14"E,船内英军战俘人数1816人,被东极岛渔民救援的人数384人,最终遇难人数843人……还有那些与拍摄有关的细节,找船、找人、拍摄,先后耗时8年,投资5500万,为此方励倾尽所有,他觉得人生到了下半场,要做真正有意义的事。

"里斯本丸"号沉船坐标

对于《里斯本丸沉没》这部纪录片业说,8年时间表面上看是一个“幸运的”电影人完成梦想的时间,亦是抚慰事件遇难者和遇难者家属的时间,但更重要的让这个世界了解历史、知道真相的时间。

没有“噱头”

电影《里斯本丸沉没》上映之初,有人形容这部影片是“那个为电影下跪的男人回来了”。8年过去,方励为求排片下跪的事依旧让很多人记忆犹新。

2016年5月,著名导演吴天明的遗作《百鸟朝凤》在院线重映后持续遭遇高评分低排片的窘迫状况。影片上映一周后,《百鸟朝凤》的出品人方励通过直播平台呼吁院线经理为影片增加排片,说到激动处他在视频中磕头痛哭,表示愿意用下跪的方式换院线经理为这部影片排黄金场的排片。这个做法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视为是片方为了营销搞噱头,也一度被行业内视为能够为影片带来声量的噱头。

导演方励

到了《里斯本丸沉没》上映,又传出方励不仅为影片耗时8年拍摄,甚至为了拍摄负债、卖掉房产、花百万登报寻人的消息。方励没有反驳这样的说法,并且在采访里回应了当年为了《百鸟朝凤》下跪求排片的事,他说那时是因为被打动才去帮一位老导演站台,没有利益关系,属于“英雄救美”,但《里斯本丸沉没》是自己的电影,明确表示“不可能(下跪)”。

随着《里斯本丸沉没》的口碑和票房不断攀升,彼时那个“爱搞噱头”的电影人方励不断证明着自己的所有行动都是在做一件事:让电影成为它应该成为的样子。卖光所有房产,现在租房住的方励觉得自己把钱花在了最有意义的地方,《里斯本丸沉没》是他完成了自己对两千多个家庭的承诺。

彼时那些被称为“噱头”的行为开始彰显出它真正的价值与意义,看过《里斯本丸沉没》的人给出的是零差评,他们自发地开始呼吁排片,希望它拥有更好的票房,以此鼓励“为了理想从不放弃的人”,并铭记一段历史。

电影中身兼导演和制片人身份的方励,在镜头内外都以记录者的身份出现,他亲自采访了能够联系到的每一个遇难者家属或后人,奔赴日本采访当年里斯本丸船长的后人,邀请相关历史学家分析解说,还联系到当年向里斯本丸发起攻击的美国舰队的相关人士及后代,最后,他带着远在欧洲的遇难者家属来到东极岛,听曾经参与救援的渔民及后代的回忆往事,并帮遇难者家属与至亲做最后的告别。

方与里斯本丸沉船事件幸存者丹尼斯·莫利

而在电影之外,很多事情依然在继续。9月17日中秋节那天,《里斯本丸沉没》的官微发布了一条消息,影片中在里斯本丸沉船事件中牺牲的英国士兵约翰的中国爱人“梁素琴”(真实姓名:梁秀金)已经被找到,约翰的外甥女与远在厦门的梁秀金外孙进行了音频对话,一段跨越八十多年的情缘重新连接。在这个被中国人视作团圆的节日,这段历史也在以另一种团圆的方式进行。

何以为真

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时长122分钟,影片的主要时间线索有两条,一条是战争结束后的当下,即方励拍摄纪录片的时间;一条是里斯本丸沉船事件发生当年,1942年的二战时期。前一条时间线索主要以采访事件相关人及后代为主,后一条线索用动画方式呈现,两条时间线索交叉叙事,最终还原了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的真相,以及遇难者家属、沉船事件救援群众,事件其他相关人士此后的生活和受到的影响。

作为一部还原尘封历史真相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注重讲述故事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在技术方面也十分考究。

影片从锁定里斯本丸沉船坐标作为切入口,为了尽可能地贴近史实,方励与团队通过各种方式集合了多方视角,包括两位在世的事件幸存者,其他事件遇难者家属及后人,里斯本丸的日本船长,导致里斯本丸沉船的美军舰队士兵后人,参与救援的东极岛渔民等,最终确保了多维度还原真相。

锁定里斯本丸沉船坐标

这么多年过去,无论是搜索船只还是寻找事件相关人都有着不小的难度,方励在调取历史素材的同时,在海外花费百万投广告、上节目,给可能的知情者发邮件……然而最难的还是对1942年10月事件发生时的情况进行还原。事件的幸存者已是‌鲐背之年,他们对于过往的记忆需要被考证和补充,如何把文字描述用影像的方式呈现,对创作者来说也是不小的考验。

方励用动画复现的方式描述了沉船前后发生的经过,这段根据历史资料和幸存者口述还原的事件原貌被业界评为“展现历史穿透力的同时,不干扰观众的视听体验”。

观众可以通过动画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发生在里斯本丸上的残酷真相:一千八百多名英军战俘被迫挤在里斯本丸底部的船舱里,白喉、脚气等疫病流行;日军如何在里斯本丸被鱼雷击中后弃船并想要淹死船上的英军战俘;战俘们如何想方设法逃出船舱;在船只靠近东极岛的时候渔民们如何组织救援……

对于这段展示沉船事件始末的动画,制作团队从人物动态、故事情节、视觉到声音都进行了准确且精细的设计,配合动画所呈现出的具有历史感的声音是年轻的声效团队在多次模拟实验中的最优解。

作为一部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能够在豆瓣获得9.3的评分,一个电影人为追求真相所耗费的时间和心力、资金并不能成为它最大的优点。它的零差评来自于独属于纪录片的真实性、审美性和人文性,它在记录真实事件的同时,通过镜头语言和叙事手法来展现美感和情感,为当下的更多人和未来的每个人提供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参考。

方励与“里斯本丸”沉船事件幸存者威廉·班尼菲尔德

你很难在这部电影里感受到煽情的成分,方励也在采访中提到“煽情是纪录片的大忌”,但整部影片却无时不刻地涌动着触动人心的情绪和力量,动画场景里英国士兵们唱起的那首《It's a Long Way to Tipperary》令人动容,遇难者的家属提到父亲的家庭从不过圣诞节,因为正是在1941年的圣诞节之后,英军战俘被送上里斯本丸号的……这些近乎于新闻片的呈现方式,或许正是创作者努力削减“创作性”,弱化电影戏剧性所带来的收获,因为这段历史本身就像是一段“三幕结构”的戏剧。

找一艘沉船的意义

在武汉路演现场,导演方励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在寻找里斯本丸的过程里有没有想过,万一没有找到该怎么办?”他告诉对方:“找不到就一直找,找不到就不会罢休。干8年又怎样?就算18年也要干完,这是历史使命。”

武汉路演现场

电影中出现过类似的问题,在关于里斯本丸的海外街头采访里,几乎所有人都表示自己不了解或不知道关于这艘沉船的历史。期间,一个男孩问采访者,你们为什么执着于找一艘沉没多年的船?

寻找里斯本丸,拍摄《里斯本丸沉没》却与历史使命所应匹配的宏大叙事无关,它用平实与克制的方式展现了人性中的美好与善意,让战争与和平的议题在当下更显珍贵。影片中有多位采访者出镜,除了三位幸存的事件亲历者,更多是事件遇难者的家属和后人。

方励与“里斯本丸沉船事件幸存者后代

影片最后,船上每个人的名字和军衔滚动出现,这些名字伴随着他们的亲人在等待他们时发生的故事,铭记着那些被救下的幸存者在返乡之后如何度过痛苦的一生。

里斯本丸沉船事件之外,数不清的家庭和人经历着堪比沉船当日的磨难,方励用镜头记录了这些延续了不止一代人的痛楚和思念。

盟军战俘后代

在他的镜头里,有奔赴战场的长子留给时年5岁的弟弟的亲笔信,信里的内容现在看来与遗书无异,这位惦念着家人的哥哥明白自己此去不知归期和归途,事实印证了他的担忧;与中国姑娘相恋的英国小伙子寄给家人的信里,是心上人的黑白照片,热恋中的他在信里对家人倾诉着自己对姑娘的感情,以及她为了和自己在一起变得无家可归的事实,两个人在结为夫妻不久后便被战争分开,之后是阴阳两隔。

关于历史的记录中,书信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比重,这是那个年代最常用的通讯方式,放在当下会显得有点漫长,有人在看电影的时候感慨:“如果当时有微信或者电话就好了,马上就可以知道对方的情况,或许也能被及时救援。”但那些没能及时抵达的讯息却成为寄托思念最好的方式,它们被保存在书本相册里,因时间泛黄的纸张和变淡的墨迹为历史的真相与人的情感镀上了宝贵的成色。

方励与军事顾问费恩祺

与书信同样质朴的是当年对盟军战俘施以援手的东极岛渔民们,在影片中,最后一位在世的亲历者是坐在轮椅上已经90多岁的林阿根,而其他亲自参与救援的渔民只能通过家人的讲述和当时凤凰卫视的采访资料得以呈现。

导演方励觉得,这部电影不仅仅是要把这段历史讲给全世界听,也希望让更多人知道我们东极渔民先辈当年的英勇付出,并为他们的善良勇敢而感到骄傲。对东极岛对渔民来说,这次救援是“做了该做的事”,但在1942年的秋天,整个东极岛的渔民都承担着失去性命的风险,即便如此他们义无反顾地集结了所有能救援的工具和人,成功挽救了384人的生命。

盟军战俘后代与林阿根老人

在这次救援中,有三个英国人被乔装成渔民藏在海边的岩石下,渔民们不仅承担着随时被日军发现的风险,也要穿梭在危险的礁石间为救助伤员送药送饭,并在之后辗转多个日军监视地把三个人送往英国驻成都大使馆,这三个幸存者将他们的经历记录下来,成就了《里斯本丸沉没》真相的重要部分。

找一艘沉船的意义是什么?每个人心里有自己的答案,但《里斯本丸沉没》片头的一句话或许说明一切——“本片完全基于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