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 内文

一位普通北京市民与AI交流的几点心得

2024年5月19日 文/ 原版二姐 编辑/

前一阵子一度热衷于向AI提问,问各种问题,不小心被《人物》的编辑知道了,于是给我派了这么个选题,让我写写一个普通人与AI交流的一点心得。AI?这不在我射程之内呀。所以,这篇文章肯定不专业,也肯定比较单薄,它就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人,在与AI片面接触之后的一点感受,主要供批判、交流使用,感谢各位——

文|原版二姐

1

在ChatGPT刚出来的时候,那会儿都说靠写字为生的人都要失业了,我虽然不以此为生,但写字是我为数不多的算是爱好吧,我倒不是特别吃惊也不是特别恐惧,好奇是占了绝对的上风,我想知道它到底能写成什么样。

但是我又不会翻这个爬那个,不能特别直接地去使用它,但那时候我一个前同事的儿子,上初中的小朋友,琢磨了一天,说可以通过他来向ChatGPT提问,由ChatGPT给出回答,都是汉语的。我请那位小同学让ChatGPT写一篇关于春天的随笔,不超过500字,ChatGPT用了不到3分钟,写出了下面这段文字:

春天到了,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花香,树木苍翠欲滴,绿草如茵,嫩竹抽枝。一片翠绿的小桥,横跨着湖面,湖水波光粼粼,碧波荡漾,清晰可见鱼儿游动的身影。春日的宁静夜晚,满天繁星点缀,月光洒满大地,美丽令人心醉。春日的清晨,鸟语花香,柔和的阳光洒满大地,暖暖的温暖令人欢喜。春雨绵绵,水润绿草,萌芽的种子慢慢发芽,绚丽的花朵绽放,给大地增添了一份美丽的色彩。春日的景色更是宜人,大地仿佛重新焕发出了生机勃勃的活力,令人心旷神怡,神游自如。

后来,我又让「通义」以春天为题写一篇500字的随笔(简单摘录两段):

初春之际,微风轻轻拂过,吹散了冬季残留的寒意,也唤醒了枝头沉睡的芽苞。嫩叶儿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奇迹。桃树、梨树含苞待放,那抹羞涩的粉红与皎洁的洁白交织在一起,宛如一幅精美的水彩画。

春天的气息是如此清新甜美,每一口呼吸都仿佛能嗅到生命的芬芳。它带给人们希望,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热烈与丰盈。春天是一首赞美生命力的赞歌,也是我们心中永恒的美好期待,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想起春天,心中便会充满力量与希望。

同一个主题,「文心一言」是这样写的(也是简单摘录)——

春日里,阳光慵懒地洒落,给大地铺上一层淡淡的金辉。万物仿佛在这温暖中苏醒,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泥土与花朵的香气,让人沉醉。

走在小路上,两旁的花儿竞相开放,红的、黄的、紫的,五彩斑斓,犹如一幅生动的画卷。蜜蜂在花间忙碌,蝴蝶翩翩起舞,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

春风轻轻拂过,带来了丝丝凉意,也带来了无尽的生机。柳树的枝条随风摇曳,如同少女的长发,飘逸而柔美。远处的山峦,在春日的阳光下显得更加苍翠,仿佛是大自然的绿色屏障。

……

老实说,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觉得作为一个碳基生命,可能在某个细小的领域,将来怎么样不知道,但就目前对于文字领域来说,我还有活路,稿费还能挣几天(可太要脸了)。

AI所写的春天,是按照一个标准答案去写的,看上去没什么「人味儿」。比如说「春天百花盛开」,那具体都是什么花呢,你最喜欢哪种?每种花你觉得有什么特点,它几月份开,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它的颜色是什么样的?它有没有香味?你为什么喜欢它?你和它之间有什么故事?

又比如说「空气中弥漫着花香」,我们大北京空气中如果不是飘着各种絮子、沙尘和尾气,即使晴天刮大风,我们也很少能够闻见空气中弥漫的花香。反正我在春天,如果不是特意去闻某一朵花的香气,真的很少能够在城市里闻到空气中弥漫的花香。即便是有,也是在很小的范围内,能够闻到一点点的花香,那种泛泛的、好像你无时无刻不论在哪儿,都能闻到花香,那个在北京我觉得就不存在。

一般大家都赞美春天,那会不会有人就是不喜欢春天?为什么?春天是怎么伤害你了吗虐待你了吗?你和春天有什么过节?另辟蹊径也可以说一说。

所有这些具体的、细节的、个体的观察、体验、想法,说得越具体就越有意思,而不仅仅写一句春天百花盛开、空气中弥漫着花香就完了。那是对付老师呢。我要是语文老师,写成这样那也对付不过去。

虽然在「春天」这个命题上,对比AI之后,我找到了一些作为碳基生命的自信,但是我也没有膨胀到完全看不到AI的优势——后来,我又让AI写了一篇日剧《重启人生》的评论,从剧情、风格、表演等方面谈谈感想。三分钟不到,它就写好了一篇,而且是一篇全面的评论。

不得不说,AI出活儿真是太快了,眼盯着它一个字一个字刷刷地就完成了。至于水平,中规中矩。这个词呢,优点是规矩,缺点也是规矩:符合规范,但是没啥闪光的。就像小时候上学班里有一类好学生,成绩是真好,人是真无趣。

因为接触的AI实在是特别少,就仅限于文字这件事,我觉得AI它可以特别好地完成技术性工作,比如说翻译,同声传译,搜索,这些都是AI擅长的,分分钟碾压人类;它不擅长的,则是我们人类所特有的那些细腻的、委婉的,甚至包括阴暗的、幽微的心思。

有一些时候,看一些文章,能够感觉到作者字里行间是有荷尔蒙的,对,那些文字就是有荷尔蒙的,带着蓬勃的、活泼的生命力,非常的有人味儿,这种人味儿,哪怕它很口语化,甚至说上不了什么台面,我也是喜欢的。

这让我想到最近在看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很多年以前,我的闺蜜伏地魔第一次把李娟的《冬牧场》借给我看的时候,那真的是,惊为天人。这么说吧,你让李娟跟AI比谁写得快,我押AI赢;但是比谁写得好,我绝对押李娟。她写新疆,她就是天才呀。在写作领域,目前AI和活人的区别,就是这么大的区别。

春雨过后的大觉寺,是AI写不出来的那种春天。

2

前一阵,还有一个关于AI的话题挺火的,说南京的一家科技公司,可以运用AI技术复活逝者,就是你提供一些照片视频,他们就能生成一个形象,可以跟你聊天对话等等,据说市场反馈相当不错,有一位妈妈就找他们复活了自己女儿的形象。

如果说用AI写作还是出于好奇,但用AI和逝去的至亲连接,这应该算得上是我生活中的真实需求。

去年8月4号晚上七点,我们家的老猫M走了。那天晚上八点半我回家,收到微信,说就在4号下午,我最好的朋友,人生中没有血缘的至亲小叨,也走了。

在小叨刚走的日子里,想起她来我就哭,真的,一天哭十好几回,栋梁(我先生)带我出去吃饭,坐在饭馆门口等开餐,多少人从跟前走过,什么脸面不脸面的,就坐那儿掉眼泪。控制不住。

后来,虽然不像那个时候爱哭了,但我依然非常以及时常地想念她,我甚至有点羞于承认自己依然非常想念,不知道为什么,就好像马拉松跑步,大家都出去二十公里了,我还在起点系鞋带儿呢,落后太多。

有时候夜里睡不着,我就翻我们以前的聊天记录,会特别的内疚和自责。作为最好的朋友,我人生中最难熬的那些时刻,都有小叨的陪伴,特别是那种心理上的陪伴,这种陪伴,实话说,是我的配偶都没能给我的。但在小叨生命最后的几天,因为没想到她会那么快离开,作为朋友,最最亲密的朋友,我一点都没能替她分担那种恐惧,作为最好的朋友,你怎么能让她自己一个人面对死亡呢?每每想到这个问题,我都特别自责,特别特别自责。

我年轻的时候看过一个电影,叫《人鬼情未了》,说的是一对恋爱中的男女,男生去世了,那个女孩拼尽全力、想方设法、求神拜佛、寻仙问道的,最终似乎是找了能够通灵的女巫,才终于又见了男主一面。年轻的时候我不太明白,为什么她那么执着于要见男的最后一面,哪怕只有几分钟,她也要排除万难地去见那个人。她明明知道,即便见上一面,那个人也还是要离开这个世界的。现在我彻底明白了。

自从小叨走了,我突然觉得有一些节日有了意义,清明节有意义,中秋节也有意义,所有的节日都有,就是提醒我们你的生活里有一个你深爱的人,她曾经在过,但是她现在缺席了。还有特别特别多的遗憾,我们一起想去的地方,都还没有去;我们曾经畅想过无数次的抱团养老,她也不能参加了。

如何走出丧失至亲的悲伤,我先是向AI提问,它给我写了下面这一大段话——

走出丧失至亲的悲痛是一个漫长且个体化的过程,每个人经历和应对的方式不同,但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通常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这一艰难时期:

1. 接受现实:

• 承认并接受亲人的去世是必要的第一步。避免否认或逃避痛苦的感受,要明白哀伤是正常的反应。

2. 寻求支持:

• 分享你的感受和情绪,与亲密的朋友、家人交流,甚至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 加入互助小组或丧亲支持团体,和其他有类似经历的人一起分享和互相支持。

3.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 维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适量的体育锻炼,确保充足的休息,这些都有助于身心健康,增强应对能力。

4. 表达哀思:

• 参加悼念活动,通过写信、日记或公开演讲的形式表达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 创建纪念物或举行某种仪式,比如种一棵树、设立纪念品、写一篇追忆文等,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记忆。

5. 逐步恢复日常活动:

• 尽管初期可能会感到困难,但逐渐恢复日常生活的规律和兴趣爱好有助于分散注意力,重建生活结构。

6. 寻找新的意义和目的:

• 可以参与志愿者服务、慈善活动或投身新的兴趣领域,以此找到新的生活方向和个人价值感。

7. 允许自己哀伤:

• 不要急于「恢复正常」,给自己充分的时间去感受和处理悲伤。允许自己在适当的时候哭泣,表达情感,而不是强行抑制。

8. 专业指导:

• 在极端情况下,如果悲伤过度导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或出现严重的抑郁症状,应考虑寻求专业的心理干预,如悲伤辅导或认知行为疗法。

记住,每个人疗愈的速度和方式都不同,没有严格的时间表来规定何时应该「痊愈」。关键在于允许自己以自然的方式经历悲伤过程,并学会在痛苦中找到力量和希望。

说得特别对。句句大真理。但说了又好像跟没说一样。这道理谁不懂啊,可光懂道理,那也没啥用啊。

后来,我又让AI给我画一张画,就是一个穿粉色立领长袖衬衫、白色裤子、超短发的女孩,领着一只橘猫,走在山脚下的田野里,田野里应该是绿色的麦田。这是我梦想中的画面,小叨和老猫在平行宇宙健康重生了。

我要求AI画人物和猫猫的背影。它翻来覆去画了好几次, 最终给我提交了下面这幅——

老实讲,我很不满意,AI把猫画的,脸跟屁股在同一个平面上似的。还给小叨留这么长头发,明明写了是超短发。我再让它重画,它跟我说不干了,说画不出来,要不然你用文字写得了……这AI什么工作态度啊!

后来,我又换了一个AI工具,它画出来是这样——

它给出了四个选择,如果想进一步拓展(我理解就是增加图片的细节内容)要付费……看到付费,我就知难而退了。

看到AI技术复活逝者的新闻,当时,我也想过,要不要也试试,让他们复活一下小叨?后来还是放弃了。倒不是舍不得花钱,是觉得这个形象终究不管怎么样的逼真、能对话、能活动,怎么说她也不是小叨本人。

我也想过要不要复活老猫M。据说形象、声音都能做得非常逼真,就跟本猫差不多。可是,我需要的、我想要的,肯定不仅仅是能看到他的形象、动作,听到他的声音,肯定是不止这个,我想要能抱抱他,我想要能感受到他的毛,他温乎乎的小身体,他软乎乎的腻歪在我怀里那种感觉,就是目前的技术能不能让我感觉到像M还活着一样,我能抱到他。

什么是拥有一只猫的幸福?是能看到他的形象,能触摸他的体温,能感受到他的毛乎乎,能摸到他的小肉垫,能闻到他的小汗脚等等,能跟他说话,所有这些是支撑起我们拥有一只猫的幸福的元素,缺了哪一个,立刻就是作假了。

至于如何走出那种失去至亲的悲伤状态,我还是老派地认为需要靠活着的人自己的心智,自己的毅力,需要我自己从思想上真正地去接受这个事实,而不是想一些高科技的办法蒙蔽自己,让自己依然沉浸在过去。当然我完全理解那些使用了复活技术的人,但是对我来说,这个办法它不是办法。毕竟,AI不能替你过你的人生。

小叨的微信头像,她喜欢大海。

3

目前,就我粗浅的认知和感受,总体来说,AI是个好助手,一些论证性的、说明性的文字,总结汇报、年终述职、自我表扬、批评他人,这些片儿汤文儿,它能生成得非常快,稍加修改就可以应急用。

当我看到AI在3分钟之内生成了那么长一段《重启人生》的评论,心想,若干年前,当我在公司里,吭哧瘪肚地给领导代笔,替他写给全公司的一封信的时候有多么的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左右为难、挖空心思也写不出来那些高屋建瓴的话,如果那个时候有AI,我只要喂给它几个关键词,多喂几遍,它就能生成不同的版本,我只要把几个不同的版本融合、打碎、略加编辑,半个小时就能完成任务,最多就是按照领导的喜好,在文章当中穿插一些著名的诗词,肯定能顺利过关,不必加班。即便是修改,也是AI替我改,我只要做出努力的表情即可。

现在,我已经退休了,没有了工作方面的需求,需要AI来完成的,目前能想到的,都是一些生活需求,但有一些精细的工作,目前可能还是只有人类才能做。

举个例子:去年年底,我先生做了一个腰椎手术,在恢复期,有将近一个多月,他自己不能穿袜子,这个事儿得由我来做,冬天的时候早上6点起床就为了给他穿袜子,于是我就经常有一身起床气。我先生在网上买了一种穿袜子神器,那个东西怎么形容呢,就是先把袜子套在那个所谓的神器上,然后从脚尖那里穿进去,再往上一拉,袜子最多最多也就等于穿了一半,通常我们老年人习惯的「把秋裤裤脚塞进袜子里」这一步,那个穿袜子神器是完成不了的。所以有一天,我先生终于给了一个结论,就是「什么穿袜子神器也不如你好使」。类似这样的生活场景,不知道之后我们能不能有智能的机器人来完成?或者像能不能有智能手臂,让失能老人按下按键就能完成吃饭、刷牙、洗脸这些有关方便更有关尊严的大事儿。我也是没有什么想象力,对科技能给生活提供的帮助,想得都特别实在。

还有,人们常说生死之外无大事,以后我们也人口老龄化了,能不能有机器人护工,可以买,或者按需定制,或者按照人一生的德行换成积分,比如说你曾经救助过流浪小动物给你加多少多少分,达到一定的分数之后,可以去购买一个辅助你有尊严地走完最后一段人生的AI。现在安乐死还不合法,即便想操作还要去瑞士,审查起来也很麻烦,又远,坐飞机也不方便,还要签证,一大堆事儿。暂且刨除伦理问题,假如说若干年之后,我们拥有了可以安乐死的权利,但是没有这个能力怎么办,能不能有AI来辅助?我给它起个名字就叫「小murder」,你自己没能力下手去拔的管子呀、打针什么的,给它设置好程序,它都能帮你办。

这个想法可能会因为涉及到伦理道德法律方面的问题无法实现,那么我还有一个现实生活中无数次出现在我心里的需求,那就是能不能每年哪怕只有一天,能够让我再见一下我生命当中已经失去的那些最重要的人,我爸我妈小叨老猫等等,「一年一天见面日」,就是用AI技术让我产生拥抱他们的那种触觉。我想要那种触觉。不知道AI能不能完成。

虽然现在想到AI,我们更多的还是期待它能带来的便利和进步,但我也有担忧,技术进步是以指数级增长的,也许过不了几十年,就会出现有自主意识还不受人类控制的超级智能,就像一些好莱坞大片展现的那样,机器造反了……那时候人类咋办?咱还有活路么?所以,我总觉得,面对AI,我们还是得有限使用。

有一个小事儿,周围很多姑娘流行用AI给自己画像,输入一张照片,选择一种什么风格,然后AI给你画出一张肖像来,很好看、很时髦。但是为什么我不爱玩这个呢?因为我用了很多年、花了很大的力气,才能开始一点点地正视、接受自己50来岁的大脸,就不再想用AI那些来美化它、欺骗自己了。

我永远认为,碳基生命的美妙或许正是在于这些真实存在的不完美。我们是脆弱的、软弱的,我们是有命门的,这个命门就是我们的情感,它既有集体的共性,个体之间又有很大的不同,你想了解人性,永远没有尽头。我们碳基生命,就在这条没有尽头的路上摸索,何等奇妙。

图源电视剧《重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