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 内文

祛魅,我真正的成人礼

2024年4月21日 文/ 《人物》编辑部 编辑/ 《人物》编辑部

这期关于「我的祛魅之旅」的征集,一共收到了108封来信。除此以外,那条征集文案的阅读量已超过20万,还有600多名读者在后台留言。可见大家对「祛魅」的感触很深。

某种意义上,祛魅可能是一场真正的成人礼。揭开那层裹着幻想的面纱之后,生活的真相逐渐露出来。所谓真相,将不由他人,而是经由我们自身的经历、感受和理解构建出来。至此,我们可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意识的,能为自我负责的,更加健全的人。

这场祛魅几乎是规模化的。对亲情、对爱情,对家人甚至对我们自己;对知识、对学历,以及对智慧本身;对各个行业,对那个终于上了的「岸」……但凡我们曾经为之相信、追求和仰赖过的事情,统统可能会被我们成功祛魅。

在我们谈论祛魅的时候,也有读者来信对「祛魅」这个主题产生了祛魅。读者说,当「草台班子」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叙事模板,是否又开启了新一轮的入魅?在「祛魅」的潮流中,或许也该有些不一样的声音。可以回应读者的是,在我们收到的很多来信里,包括他自己的,建造和祛魅在同时进行。就像一名读者提到的那样,「虽然祛魅了,但赋魅的权利依旧掌握在自己手中」。

平平

平平

毕竟,一点「魅」都没有的生活,太苍白也太无趣。有些理想的、梦幻的东西,虽然事后可能会被用来证明自己的天真或愚蠢,但也无法否认它们曾经在某一刻,激发过我们的生命力。或许,真正要祛掉的是叠加在魅背后的,那些太多的未经检验过的色彩和声音。

策划|《人物》编辑部

✉️

第一封信

编辑:

您好。

以下是我的祛魅之旅:

祛魅之旅太多了,之前觉得挺残酷的,现在奔四了,觉得真相带来真自由。

分享三个吧,一是对亲情的祛魅。

我知道很多家庭很幸福,但这不是我的命运。记忆中,父母一直是不和的,会大打出手,母亲处于劣势。但父亲从没打过我,而母亲经常打我,拿鞋打脸那种。还好,我比较木,从没对父母有过片刻怀疑,更谈不上怨恨,以为这就是家庭的正常状态。

直到工作后,偶然通过父亲的手机发现了他出轨,然后才开始留意,发现他谎话可以脱口而出,从此再也不相信他的话。

而母亲,不知是不是年龄大了,竟然说出了一个我宁愿不知道的秘密:在我之后她还生了一个女孩,但因为她想要男孩,就把那个女孩弃了,是让别人处理的,至今不知道那个女婴是死了还是被其他人家抱养了。她告诉我这些,是希望我能去寻找一下这个妹妹。她说想要男孩完全是她的想法,父亲其实不想再要孩子。和她聊天时,她也承认了,和我相比,她的确更爱弟弟(是的,如她所愿,后来生了一个男孩)。

母亲是在重男轻女的环境中长大的,这样一个女孩长大了,如果没有整体认知的提升,只会继续重男轻女。我不过是因为第一个出生,因为母亲是农村户口,当时还允许再生一个孩子,所以我没有被抛弃。

还有很多不想分享的东西。总之,爱和尊重,与亲情无关,只有对等的两个「人」之间,才能有真正的爱。父母爱子女,也有人可能是出自私欲而已。看清了,心里能干净些,不再有奢望,尽心就好。

二是对权威的祛魅。细节不多说了,相信每个接触了更广大的世界、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都懂。这和父亲形象在自己心中的坍塌很相似。原来伟岸的形象,瞬间被看破了,发现都是自己脑中的幻像。

三是对自己的祛魅。很残酷的过程,承认自己无知、无力、懦弱、各种分别心……二十几岁时,觉得三十多岁的人就可以去「死」了,都是老古董了,头脑僵化。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知道很多东西,每天像海绵一样不停地吸,为自己的成长而开心。而现在奔四的我,愈发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看到了自己身上父母的影子(看到的那一刻,很恐怖),看到了阶层和能力对眼界的限制。

越认识自己,越能理解我的父母,理解形形色色的存在,看清自己并无二致。

现在,就希望做一个人,一个超越时代、地域局限的人。

最近很关注科技方面,尤其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明明人类是地球上最智能的存在,但很多人因为担心养老、疾病、子女教育,而不得不委曲求全,活得还不如动物幸福。真正作为一个「人」去存在的自由,也许只有靠科技的力量了。

春安。

大婷

图源电视剧《俗女养成记》

🖋️

编辑部回信

大婷:

你好。

作为你的同龄人,你在祛魅之旅中的遭遇,我几乎都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经历过。不过,看到自己身上父母的影子时,我更多是感到一种释然。因为理解了自己在某种意义上是漫长传承的产物,身上的一些缺陷、弱点难以克服,不都是自己的问题(也可以理解为甩锅,但人不甩锅,何以存活)。

而父母和权威的「坍塌」,对一个敏感、喜欢思考的人来说,几乎是必然。我们由此获得平视世界的能力,不再期待由他人来提供精神支撑。所以现代人很难真正去崇拜什么,因为在知识、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祛魅容易,信仰则很难。

你获得自由后想做一个真正的人,这真好。我一直觉得,祛魅之后就是真正建立自我的过程。这个「自我」不是退守内心的,不是仰望权威的,而是自愿背负起自由这个重担,审慎而开阔地,从世界吸取养分,同时也向世界敞开自己的经验的。过程中可能充满犹豫、怀疑、否定,在当下的环境里,甚至可能还得放弃某些在主流看来挺重要的东西。所以你说你寄望于科技,我觉得是个不错的思路。毕竟如果有了功能强大的护理型机器人,我们或许就不用因为担心老病后得不到照顾,而为此牺牲掉年轻时的很多选择。

不过,如果科技暂时还跟不上,我们是不是就一定无法作为「人」而存在呢?我想也不是。在逼仄环境或困窘的物质条件中仍然活得有人样的例子,你一定知道很多,不用我赘述。最重要的可能还是勇气,而培育勇气,也是建立自我里的核心部分。虽然我们对自己祛了魅,但意识到自己的有限,并不意味着不能再努努力,往理想的方向多迈几步。

愿科技快些进步,更愿你勇敢。

罗兰

图源电影《爱情神话》

✉️

第二封信

人物编辑部:

展信佳。

记得上一次投稿给人物的时候,我还沉浸在上岸研究生的快乐中,那时的主题是「2023年我的丧失与获得」,虽然没有收到人物君回复,但这篇述说着「获得」的信件至今依旧封藏在我的邮箱中。如果说2023年是对学历赋魅的一年,那么如今的2024年则是我不断认清现实,试图寻找出口的一年。

和大多数考生一样,曾经的我对本科学历有着太多太多的怨言,为了和四年前的那场考试和解,我选择了考研这条路。当收到拟录取通知时,我无数次地感叹,所幸我得偿所愿。

本以为我要「前程似锦」了,但事实上文科研究生们却充满着祛魅。进入学校后,大多数时间在无所事事中度过,一线城市的研究生学费高昂、文科专业的课程设计不多,许多学生甚至一入学就奔赴各类实习,声称「上课」对于「就业」没有任何的帮助。我一方面感慨当下的就业环境带给曾经怀着文学梦、新闻理想的文科学子多大的压力冲击,另一方面,我对曾经所幻想的「充实的读研生活」也感到深深的无力,习惯了读书生涯的按部就班,当下没有了指示,就不知所措,但又无法接受清醒着堕落的状态。

考研仅仅是为了延缓就业?所谓的学术是为了拿到一张毕业证书?为了实习可以不顾及学校的课程?这些现实的问题无数次缠绕在我的脑海,而它那显而易见的答案也无数次让我失望。

在无解中,寒假我给自己放了一个大假,清空大脑一切乱糟糟,放任自己躺在床上摆烂,不再执着于每天都要做一点事,也不再因为没有完成任务而内耗,我单纯地沉浸在喜欢的CD里,帮妈妈烧饭做菜以及去公园毫无目的地待上20分钟。但正因为得到了这场休息,我却不得不承认,百无聊赖的生活也许很难能可贵也很幸福,但我还是向往有一丝波澜的日子,虽然志在千里不一定能一览众山小,但谁说守得云开不能见天明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花期。

于是乎在这个学期我开始尝试做一切很难开始的事情,比如敢于跨越学科差异和导师确定了一个从未涉足的毕业论文选题,为的是圆高考所未填下专业的梦想;比如作为i人抛开胆怯在互联网输出自己的价值观,运营着属于自己的自媒体账号;比如,每天都尝试动手写不同主题的稿件,因为我清晰地感受到内容输出于我而言是最具人生价值的事情。

当把每一天都充实起来,我发现文科读研一点也不闲散。过往十几年读书生涯带给我的一些现实的、精神上的束缚,那些所不能做的事情,我也尝试去做了。我不再胡思乱想,接下来的每一天,我都有机会去改变与创造。所以最终的答案,也只是看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上岸这件事情,虽然祛魅了,但赋魅的权利依旧掌握在自己手中。毋庸置疑的是,它带给了我新的人生际遇,让我有机会暂时逃离拥有传统观念的家庭,也让我体验着一线城市最好的资源与风景。我能更加平和地看待与应对每一个选择后的结果。

人物君,请你帮我转告那些没有如愿或者如愿但被打破幻想的朋友,任何一道岸,都是给自己一次重新梳理人生发展的机会。很多当下你以为你无法释怀的,或许是命运带给你的恩赐。

谢谢人物记录着我每一年的成长。

图源电影《白日之下》

🖋️

编辑部回信

亲爱的朋友:

你好!

感谢你的再次来信。看到你这一年来对自己研究生生活的记录与剖析,我想你一定是个对生活有实感的人。当日子像滑溜溜的游鱼想从你的手中滑走,你不轻易放过它,尽力地去触及生活里每一个细小的颗粒,创造着你与生活的摩擦力。我想这是一种令人羡慕的,诚实的品质。你可以拥有你的生活,不被它欺骗过去。

你在来信中所说的,进入学校后所感受到的巨大失落,我想很多文科生都曾经有过。前段时间,有人用一句「文科是服务业」,粗俗而暴力地定义了这门学科,直接把「文科祛魅」变成了热点话题。人们惯会用些大词来标榜文科高贵之追求,选择学文科的人,或多或少也都曾被那些闪耀着人文主义光辉的理念打动过。但走进好不容易才考上的学校,看着讲台上的教授日复一日地对着PPT之乎者也,教学方案设计得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招聘网站上符合自己条件的岗位月薪比不上高级钳工。低头是晦涩深奥的大部头,抬头是前途一片迷雾,「无力,无所事事,清醒着而堕落着」,你的这些失望并非你一个人的感受,也并不值得为此而自责懊丧,我想这大概是生物面对如此情境的最正常反应。

仔细一想,我们祛魅的也许不是文科的内容——人文精神的光辉几千年来一如既往地闪耀着,任何的暴力与俗鄙也无法否认——而是我们作为文科生当下的处境和生活。祛魅的是我们曾经把考入一座学校,或从事一种职业,当作自己人生一劳永逸的目标,就像「上岸」这个词所形容、所许诺的那样。费劲巴力地游上了岸,却发现此岸不过是一无所有的荒岛,那所有的幻想像一场骗局。此时一位鲁滨逊再也无力支撑,疲倦而悲伤地躺倒在荒凉的沙滩上。

是的,鲁滨逊此刻正陷入深深的迷茫与绝望,不过看过这本书的你会告诉他,别着急,故事才刚刚开始呢。当我读到你讲述自己,如何一点点充实起自己的生活,就像看到鲁滨逊在岛上建造起自己的木屋一样兴奋。「研究生」的招牌,或任何其他曾经看起来金光闪闪的招牌,它不再许诺我们任何,但反过来,我们也不亏欠这段经历任何。我们仍拥有自己的双手,仍拥有这座虽然没有想象中富饶,但至少还算坚实的小岛——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仍拥有时间。如你所说,「接下来的每一天,我都有机会去改变和创造。」

等到你把这座小岛建好,我们会毫不犹豫地向其赋魅,像你说的,这权利我们一直都有。我们会彼此夸赞,这是我见过的世界上最漂亮的小岛,除了你的双手,世界上任何的伟人与先贤都不能营造。世界上没有任何的魅力大得过生活的魅力本身。在此之前,我们砍树,建梁,我们一棵树一棵树地砍。

为你喝彩,我的朋友。我会一直遥遥地祝福着你的建造。

阿招

图源电影《聚焦》

✉️

第三封信

亲爱的「人物」编辑部:

展信佳。

「祛魅」这个选题让我不自觉地想写点儿什么,在考公、考编大热的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一段体制内经历。

我是在2018年左右进入家乡的市政府办工作的,当时考公还不算热门,竞争也不算激烈,要不然也轮不到我这个对体制一无所知的人上岸。正是因为无知,最初我对这份工作没有「魅」,觉得可以自己挣钱了,如果不喜欢随时可以辞职。「魅」是后来逐渐被周围的人和环境塑造出来的,长辈认为这是一份有面子、有保证、有福利、无压力的「金饭碗」,同辈的哥哥姐姐认为是出人头地的坦途。在我的家乡,一个北方的省会城市,绝大多数人会认为这份工作无可挑剔。

我带着对这种「魅」的向往入职了,并在几周内彻底下头了。首先是不轻松,没有上下班的分界线,凌晨开会、周末开会、节假日开会,猝不及防的加班指令搭着网络快车全年365天、全天24小时咬在屁股后,让我看到微信红点、震动来电就心跳加速。和朋友约饭、看电影、郊游之类的活动经常临时取消,或者中途离开,自己渐渐从社交中消失了。

其次是工作文化的折磨,陪各个级别的无数领导熬夜是一项传统技能,老同事已经修炼好了等级,而这种无事可做还必须待着、渴望回家、暴躁困惑的情绪循环对我这种新人来说,是比加班还难忍的折磨。最后是摸不清搞不懂的人际网络,表面的、背后的、对你的、对他/她的,主打一个千人千面、变化莫测。

在工作的几年里,我是一个不追求上进、不维护关系的佛系人,这让我退到一个外围的地带观察大家对「魅」的追逐,有的人接受了无望果断放弃了,有的人接受了99%的无望还想再搏一把;有的人壮志踌躇地来默默无闻地走,有的人默默无闻地来一鸣惊人地走。「祛魅」是剥去神秘面纱的探索之旅,是真正了解「魅」本身、了解自己、掌控欲望、认清自己和「魅」之间的关系,进而调整对待「魅」的心态的过程。当我们认清本质后,可以选择在祛魅后继续追逐「魅」、无视「魅」或者放弃「魅」,这和「祛魅」一样重要,因为不管如何选择都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

希望上岸的伙伴、没上岸的伙伴、渴望上岸的伙伴、后悔上岸的伙伴可以认识到,归根到底这是一份普通的工作,是一段平凡的经历,它无法保证未来的美好生活,也不能主宰你的生活节奏。最重要的还是保持内心的安稳,遵从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实现自洽。

祝好,

Ann

图源电影《独自在夜晚的海边》

🖋️

编辑部回信

Ann:

你好。

看到你说,关于上岸的「魅」是被周围人和环境塑造出来的,最近一年我也深有体会。

因为疫情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过去几年,我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都经历了变动,重建秩序是一件耗费精力和感情的事。所以去年,我也曾短暂地想追求一下「岸」,想躺一躺。考公我倒没戏,我只是想尽可能让生活的秩序稳定一点。但我很快经历了挫败,明显感觉整个人缩了起来,对任何可能出现的变动和风险都过度焦虑,整日烦躁和不悦。越想获得稳定,越像你说的「彻底摧毁了生活节奏」。

所以我后来在想,「岸」到底是不是一场骗局?我们从小被文化规训,生活是有终点的,读书、考学、工作,甚至退休,都是为了某个被称为「岸」的尽头,这里一帆风顺,有人托底。但这个「底」骗走了我们的勇气和生命力,还有珍贵的时间,我们就这样把未来交给了「岸」。但有没有可能,充满失控与风险才是生活的常态。哪怕在所谓的「岸」上,我们依然要面对不可预知的气候,仍然需要诚实地面对生活的窘境,以及每一天的感受。

这中间,我也有真正获得稳定感的时刻,是春节回家。在那一周,我少有的全然躺平,什么也不想,但我也很快发现,这种稳定并没有支撑我去做我想做的事,而是让我变得没法思考,因为我几乎没有自己呆着的时间。这让我反应过来,我们习惯的稳定似乎总是被动的,由家人提供、由学校提供、由单位提供。而到了由自己提供的时候,我们就不会了,就想要一个「岸」,想要一个「被」托底的感觉。可生活终究是要由自己填满的,跟岸不岸的没有关系。

Ann,很佩服你对上岸有「剥去神秘面纱」的勇气,尤其这对你而言意味着重建自己的生活,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无论如何我都相信,新生活里蕴含着比以往更多的生机。不论在不在岸上,都祝愿你在平凡的生活里能收获很多的快乐。

聪聪

图源电视剧《重启人生》

✉️

第四封信

亲爱的编辑部:

你好。

当说到我想写对「服美役」祛魅时,电话那头的朋友大笑,你还服过美役?这个包袱抖得妙,made my day。

但我自己知道,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没有办法和美丽和解。说实话,我长得并不丑,但两个缺点最容易被注意到,一是大脑门,二是皮肤黑。针对前者,我在第一次能自己决定发型时就留起了厚刘海,我为此起了一脑门的痘,现在额头上还有隐隐可见的印。但不管怎样,前者好歹算是解决了;至于后者, 「黑妞」这个称呼从小就和我绑在一起,后来大家学会了收敛,改成了「黑珍珠」和「克里奥佩特拉」,听起来反而更加别扭。

我一度想通过化妆解决后者。那可能也是我人生最「癫狂」的阶段,为了这些现在看来不值一提的他人评价,我大学整整化了4年的全妆,哪怕要上早八也要坚持。这一套下来要花费近半个小时,但没关系,我就做寝室第一个起的,不过往往最后一个才离开。最严重的时候,哪怕今天只是要去图书馆和食堂,我照样粉底、遮瑕,眉笔还有口红,一个都没有落下。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每天照样消耗着我的粉底、遮瑕还有口红,东西买了一柜子,直到最近几年,社交平台上都开始出现不一样的声音,不管是风口红利也好,上野千鹤子的书确实被摆在了书店最显眼的地方,KOL们在一个个视频里讲,美是一种社会规训,真正人的感觉才应该在第一位。好像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大家纷纷蜕变,关注的重点变成了健康、舒适,甚至学业和工作顺利都要排在容貌焦虑之前。

现实生活里,朋友其实是个化妆和拍照好手,但自称大懒人,她一路狂冲乱撞,直接把我的对美的定义掀了个底朝天。看我出门磨磨叽叽,她直接上手拽,说,好看,能P;看我在镜头前扭扭捏捏,她阴阳怪气,哟,美女,藏着给谁看?然后丢过来一张找好角度的「大片」。在她拿着相机一句句「美的美的」中,我好像又有了信心,哦,原来没化妆也是可以拍得好看的。在她的影响下,我放弃了粉底,工作后更是丧失斗志,涂个隔离出门已经是我对上班的最大敬意。

听起来,我像是一个对「服美役」祛魅的正面案例,是吧?但其实,看镜子久了,我还是会焦虑。而且很直白的,博主素颜是白里透红,我素颜是暗沉,整个人黄不拉几,没精神也不好看。有一次跨年和朋友聚会,我是唯一没有发照片的那个人,原因也很简单:离开了拍照高手朋友的我的照片,连P都P不出来。

在接力P图的时候,我有点委屈,已经是放弃的状态。但被反问那你为啥不化妆的时候,我又答不上来什么。总不能腆着脸和其他朋友说,我比你们更先锋吧?是不是就像趋势从星你色的韩妆、恨天高变成了最近的leggings出街和裸妆一样,人们只是显得没那么用力了、藏得更好了,只有我在傻不拉几全盘放弃?

还有我妈,她挂在嘴边的是「女人要精致」,20年如一日喜欢白一号的粉底。「小时候还懂打扮,现在怎么这样?」她很奇怪,现在「蜕变」的我在她看来像个邋遢鬼。

按道理讲,这应该是一个夺回自主权的、有进步意义的改变。但客观上,听见亲密的人说这些,我也真的难过。我们的人生外在压力已经无处不在,如果每个人在对美祛魅的过程中还都再去经历这些,那也太负重前行了。

图源电视剧《请回答1988》

🖋️

编辑部回信

L:

你好,感谢来信。

看到你的来信,我感觉到一种亲近,好像真的有一个小女生站在我的面前和我诉说她的烦恼。

可是你知道吗?读完你的故事,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关于「美」、「美役」和「祛魅」,而是你和你朋友的友谊。你们是那么的亲密,当你想给一本杂志投稿时,你会第一时间和她分享,她给你的回应是「made my day」。她会在你对容貌不自信的时候拽着你出门,很自然地说出很多鼓励你的话,帮你拍很多美照,最后甚至让你拥有素颜出门的勇气。

你想听听这个故事的另一个视角吗?

在我身边,我也有一位容貌上不那么自信的朋友。她是一个长斑女孩,因为从小脸上就有小雨点一样的雀斑,不敢直视别人眼睛说话,不敢和男生正常的交往,不配得感非常强。我们在大学时相识,很长时间,我扮演的角色像你那位朋友,我会陪伴她去医院做点斑手术,给她拍很多好看的照片,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她,你真的很好看,而我发自内心就是这么认为的。

其实在我心里,我朋友不论是点斑前还是点斑后,都很好看,这完全不影响我对她容貌的判断,我鼓励她陪伴她去点斑,只是因为这件事让她不开心了,给她的生活造成了困扰,影响了她的自信。OK,那我们就去解决一下。

我相信你朋友也是一样。你想得到外部世界的认可时,她就鼓励你拍照,帮你P图,你后来厌烦了化妆,那她就鼓励你放弃粉底,因为我们在乎的并不是外界眼光下的你的脸,你的皮肤,我们在意的是你是否快乐,是否幸福,我们希望你活得更舒展一点,仅此而已。

不知道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我看你朋友如此喜欢和你一起玩,你一定有着非常有魅力的部分。像我那个好朋友,她是一个上大学时自己节俭到一个月只花400多块(别的同学大多是1000多块),却没有申请助学金的人,只因为想把机会留给更有需要的人。她也是那种自己赚4000块房租饭钱都有点付不起,却会默默在网上参与公益捐助的人。是一个会因为帮同学打抱不平自己背处分的人。这样的人不美吗?

有时候真的觉得这个世界太苛刻了。不可以有雀斑,不可以大脑门,不可以皮肤黑,不可以长痘痘,不可以天天全妆因为像「美役」,也不可以过于随意「没女孩样子」,太多的不可以,真的很累。

所以最后我想对你说,不管是「服美役」,还是「服美役祛魅」,还是在这两者之间反复挣扎弹跳,有何不可。女性已经很艰难地在各种困境和枷锁中生活了,爱化妆,不爱化妆,真不是多大的事,这个世界上,谁又真的在乎谁。那些不重要的「意见」和「眼光」,就让它们像风吹树叶一样自然飘落吧。

希望你和你朋友友谊长存,这才是正经事。

小Q

图源电视剧《我的天才女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