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博客天下 内文

看了《种地吧》,这届年轻人都想做一回新农人

2024年3月29日 文/ 阿尘 编辑/ 孤鸽

《种地吧》节目的重大意义,便在于通过艺术作品形态,引起大众对于农业和农村的关注,看到现代农业发展的特征和前景,引起年轻人从事农业的兴趣和行动。一个国家的农业,只有靠一代代人的扎实投入,努力耕耘,才能持续发展,保护粮食安全,“做大做强”。

作者|阿尘

编辑|孤鸽

烟花三月,春意渐浓,恰是农耕好时节。荧屏上,大型劳作互动纪实节目《种地吧》第2季正在热播,爱奇艺站内热度连夺日冠,而在真实的线下场景中——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山联村后陡门58号,种地少年们当下正在进行小麦的田间管理。

这几天,他们遇到了虾塘渗水问题,首先想到的便是咨询前村长叶顺虎,后者熟悉本村土地情况。因为不时出现在节目中,来村里打卡的粉丝也认识他,亲切叫他“叶村长”。

与此同时,小麦种植技术员张新在小麦每个生长阶段都会到田地里巡查,观察农作物生长状态,随时为少年们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近期,他正在参加政府组织的培训,进一步学习小麦、水稻、油菜等作物的病虫害防治。

一年前,《种地吧》横空出世,10位年轻人组成种地小队(后来给自己取名“十个勤天”),用200多天时间,耕作完成142.8亩土地。这档诚意十足的纪实性节目,不但拓展了内娱综艺内容的形态,更带动观众关注中国农业发展,感受到“新农人”群体的崛起。

《种地吧》节目备受好评

节目之外,选择从事农业的年轻人其实很多,比如在甘肃民勤县,青年仲麟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乡创业,一边做农业电商,一边在沙漠里义务种树。就在这个三月,“十个勤天”在甘肃行活动中,也化身“种树少年”,和仲麟一起植树治沙,上演了东西部新农人的联动。

他们的故事让大家感受到,“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地区,有无数人正在引领现代农业生产变革,接续农耕文明传统,在劳动中树立勤奋向上的价值观。

乡村巨变

《种地吧》第2季,“十个勤天”的种地面积增加到了422.8亩,而代表后陡门和他们签约的便是老村长叶顺虎。经历了上一季的种植和收获过程,他看到了少年们的成长,完全相信他们的能力,“我相信你们肯定做得很好”。

今年67岁的叶顺虎,是山联村的前身方山村人,见证了家乡几十年的巨变。少年时,他就在当时的生产队务农,挣工分。1977年,他参加了五七农业学校组织的培训班,学习施肥、治虫、管理等技术,1979年毕业后回到生产队担任总技术员。那时候杂交水稻刚研制出来,叶顺虎负责培育这种优良品种,再分发给农民种植,农业产量开始大幅度提升。

再加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农民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农村经济和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进入19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农民多进城务工,种地反而成了副业,农村逐渐出现撂荒情况。

叶村长在节目中

1996年,叶顺虎担任方山村村长。2002年,方山村和隔壁的山桥村合并,因为两村都带一个“山”字,便命名为“山联村”。之后叶顺虎曾担任村总支委员、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直到2017年退休。也是这一年,山联村改为山联社区,这是城镇化发展的结果。

退休后的叶顺虎,依然操心村里的事情,会帮忙做一些调节性的工作。所以,当节目组选择山联村作为录制场地的时候,因为有很多工作需要对接,现任山联社区党委书记汪国建,推荐了叶顺虎负责这一工作,他也因此上了电视,成了村里大器晚成的“明星”。

“十个勤天”租种的土地,位于村子西北角的“后陡门”。随着节目热播,“后陡门”三个字也被更多人熟知。其实,它也见证了村子的变化:以前农村没有机械,灌溉防洪都需要人力,而“陡门”就是一种水利设施,天旱时蓄水,雨涝时放水,因田地在陡门后面,所以叫“后陡门”。

2003年,浙江省开始全面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也就是将原来坑坑洼洼、零碎分散的土地,进行平整和连片,让拖拉机、收割机等机械能开进田地作业,排水和灌溉可以实现电力化。后陡门的田地,在节目组进驻之前,也进行过一轮整治。

后陡门土地布局

叶顺虎还记得2022年11月19日,“十个勤天”正式入村耕种,也是这一天,他来到后陡门签协议,第一次见到他们。当时他觉得:“这么年轻的小伙子,还都是大学生,有文化的人,到这里来劳动,肯定吃不下苦的。”再说,在山联村本地,年轻人也几乎都不种地了,上学毕业后就去城市里工作,只剩下一些老年人守在村里。

节目录制后,叶顺虎常去地里,给少年们提供建议。因为当时的小麦播种时间,已经比正常要晚,天气转冷后,小麦容易受冻。所以,叶顺虎告诉他们要抓紧时间抢收、抢种。呈现在节目中,“十个勤天”面对雨水天气一筹莫展,感受到农业靠天吃饭的辛苦,而一旦天晴,他们便不分昼夜地投入劳动,展现了肯吃苦的精神,带给观众最初的感动。

也是在此过程中,叶顺虎对他们的印象大为改观。刚整治好的田块土质疏松,再加上雨水浸注,拖拉机陷入土里,“十个勤天”努力用挖机将机器拉上来,衣服湿透了,浑身沾满泥。“我看他们干起来都很起劲,不怕苦不怕累的”,叶顺虎说。村子里的人,旁观他们种地,也会交口称赞,“像这样年轻的人在地里干活是很少见的”。

叶村长在田间

经过200多天的劳作,“十个勤天”成功完成耕作任务,也扭转了观众起初对他们的某些质疑态度。对此,叶顺虎说:“他们艰辛的努力,获得了丰收。”

一辈子从事农业,叶顺虎深切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经济的变化。随着技术的进步,农业的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以前一亩地水稻能有七八百斤产量就不错了,现在最多可以达到1500斤。但当下农村的主要问题是老龄化严重,个体经营分散,因此国家又适时提倡规模化经营。

“国家现在号召规模经营,鼓励种粮大户承包种地,每亩地能补贴几百块,这样子农民的积极性就很高。”叶顺虎说。曾经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他,再次看到了农业的希望。

田间的科学

《种地吧》中,当“十个勤天”在种植过程中,遇到小麦生长过程中拿不准或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便会给技术员张新打电话,进行咨询。张新也随叫随到,热情提供支持。

实际上,张新并不是山联村本地人,他1991年出生于山东滨州,在农村长大,后来学了机电专业。因为姐姐在浙江工作,2018年初他到这里来玩,看到农业发展状况很好,政府也在对农业经济进行扶持,感觉很有前景,便留下来在农业公司找了份工作。

公司名为“杭州良渚麟海蔬果专业合作社”,位于杭州市余杭区,主要从事绿色无公害蔬菜、水果、水稻、小麦的种植,是杭州市最大的菜篮子基地。加入公司后,张新跟着专家、师傅学习田间种植技术,参加专业培训,阅读相关书籍,成为小麦种植技术指导员。“看到从种植到收获,有一部分满足感”,他对博客作者说。

小麦种植技术员张新

农业种植有一个很长的链条,从播种用量到除草配药,从病虫害防治到收割烘干,每一步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张新除了是技术员,也是监督员,要保证最后进入粮站的粮食是合格的。

《种地吧》节目在筹备时,曾到杭州良渚麟海蔬果专业合作社考察研学,双方达成合作。张新正好负责公司在三墩镇附近的地块,便受邀请参加了节目,为少年们提供种植技术方面的指导。

第一次见到“十个勤天”,正逢雨天,地里一片泥泞,少年们试图用各式各样的农具开沟,将水排出去,“浑身上下全都是泥”。同样作为90后,张新很能理解他们的感受,农业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既考验一个人的体力,也考验耐力和情绪,“在田里面干活确实比较累。”

起初张新也曾怀疑他们能否坚持下去,但这种想法很快就消失了。一个雨天,来了30吨有机肥要卸车,工作量大,味道也冲,少年们冒着雨,忍着臭,将肥料全部卸完、盖好。而在撒有机肥的时候,因为田里太湿,没法采用机械化操作,他们只好手工用桶去撒。“我感觉这几个人真的是挺出力的。”张新说。

“十个勤天”冒雨卸载化肥

小麦属于旱粮作物,上一季播种时遇上雨水,且时间稍晚,有些“命途多舛”。但对于最后的收成,张新以技术员的标准来衡量,认为是“上等”。某种程度上,现代化技术和精心管理,抵抗了部分大自然的影响。

从事农业多年,张新看到了当下农村土地环境正发生的变化。在浙江,近年来提倡建造“高标准农田”,达到水、渠、路三通,方便灌溉和排水。这样的话,不管遇上水涝还是干旱,基本上可以轻松应对。同时,依靠天气预报的发达,也可以提前安排用药或用水。

随着土地条件变好,新型农业正步入高峰,年轻人也逐渐向农业靠拢。在《种地吧》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种植业已广泛采用插秧机、旋耕机、无人机等机器,同时也更需要年轻人进入农业,毕竟他们操作机器更为灵便。

后陡门的田园景观

但是想提高经济收入,不能依靠个体户种植,必须采取规模化经营,以合作社的形式承包大片土地,进行统一化管理,以此节省成本,最终实现规模效益。《种地吧》中“十个勤天”的种地方式,实际上就是规模化经营的案例。而在张新的老家山东,规模化经营也在实施,他有朋友就在从事农业,承包了几千亩地,收入不低于出外打工。

在节目中,“十个勤天”还分组尝试了动物养殖、水产养殖、花卉培育等农业生产门类,这又是多样化经营的体现,探索多种盈利模式,将“做大做强”的口号变成现实,也让观众看到了农村生活的有趣之处。

“《种地吧》这个节目的播出,会让人更直观的去了解现代农业,包括新型农机具的使用、承包种植模式等,可以吸引一些年轻人加入,一起为农业添砖加瓦。”张新说。

种下绿色希望

“十个勤天”不只是在后陡门的田地上耕作,他们还会去其他地方研学、考察、助农……跟随他们的行踪,观众能够了解到中国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看到更多的年轻人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

这个三月,“十个勤天”来到甘肃,举办线上助农直播,并参加“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自费在腾格里沙漠种植了18万棵梭梭树。正是在这趟旅程中,他们结识了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的少年仲麟。

仲麟出生于1998年,是土生土长的甘肃民勤县人。民勤位于甘肃东北部,与内蒙古接壤,有三面被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包围,环境恶劣,仲麟成长过程中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沙尘暴,“一年只刮一次风,从春刮到冬”。

民勤青年仲麟

但因为光、热、土等资源组合优越,民勤的有机农产品丰富,是著名的“中国蜜瓜之乡”。每到收获季节,仲麟就会帮助父母去集市上摆摊卖蜜瓜。早前信息不通、物流不发达,蜜瓜卖不上价,他就考虑如何开拓新的销售途径,提高家里和当地农民的收入。

于是,上大学时,他选择了就读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电商专业。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学校的创新创业大赛,周末去外面找农业公司寻找合作机会。

2020年,毕业实习期间,仲麟就筹划回到家乡创业。对于这个选择,父母并不支持,觉得还是留在城里工作好。当时有五个同学和他一起来到民勤,尝试做农业电商,销售当地的农产品,但遇到很多困难。等到2021年毕业时,只剩下他一个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出于对家乡和农业的情感,仲麟坚持了下来,成为村里唯一务农的年轻人。“我觉得一个人要扎根农业,最起码、最需要的就是热爱。”工作之余,他还以志愿者身份参加植树治,和政府组织的植树队员一起,在腾格里沙漠种植梭梭树,面积已达两千多亩。

沙漠里的植树队员

2022年3月份,他在抖音开设了账号“小仲—沙漠变绿洲”,拍摄了大量有关植树治沙的短视频,科普种树知识,宣传环保理念,并介绍家乡的物产和风土民情。如今,他的抖音积累了2.5万粉丝,获得近30万点赞,网友纷纷在留言区为他加油,“致敬治沙人”。2022年5月,央视“热线12”栏目报道了他的事迹;2023年6月,仲麟当选团十九大代表。

随着关注度的提高,仲麟的电商事业也有起色。他的抖音小店已成为金牌店铺,销量达3.8万单。他希望推广家乡农产品的梦想,正在落地。这也是“新农人”的特点,脑子活,能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用仲麟的话说,“是一批具有新方式、新理念,对农业有情怀的年轻人。”

这一次,“十个勤天”甘肃行活动,本来的计划是做助农直播。由于第一批蔬菜销售完毕后,第二批上市还需十来天时间,在这个空档期,他们想要再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便主动提出去民勤种树。透过直播,观众看到一群人用四轮车打坑,种下树苗,为茫茫沙漠点缀上绿色的希望,意识到农业不只是耕种,更有环保的层面。

仲麟和“十个勤天”一起直播

接触中,仲麟感受到这是一群非常活跃、有趣的年轻人。在劳动中,大家互动打趣,消解了疲劳。“我感觉到大家很热情,很认真,是一群非常有活力、有阳光的年轻人。”他说。

不管是“十个勤天”正耕种的浙江,还是张新的老家山东、仲麟所在的甘肃,中国农业都在变革新的生产方式,以机械化替代传统体力劳动,重塑乡村田园风光文化,并结合互联网广开销售渠道。尤其是正在发展的规模化经营,有着强劲的经济愿景。

而《种地吧》节目的重大意义,便在于通过艺术作品形态,引起大众对于农业和农村的关注,看到现代农业发展的特征和前景,引起年轻人从事农业的兴趣和行动。一个国家的农业,只有靠一代代人的扎实投入,努力耕耘,才能持续发展,保护粮食安全,“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