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普通北京市民的2023年消费记录
今年是我第四年在《人物》写消费记录,它已经不仅仅是给《人物》的投稿,更是自己回望一年,以消费为线索整理这一年的生活,它对我的意义也已经超过了被发表。
多年以后,等我真的老了,那时候再返回来看一看这篇记录,能想起来好多事儿,它就是我的一个生活记录,也可以叫私人历史吧——虽然活得很业余,但谁说业余选手就不配记录自己呢?
文|原版二姐
Citywalk
这是2023年的一个流行词汇。不就是街溜子吗?最大的好处就是不咋花钱,除了吃饭,什么都不买,可劲儿吃,吃不了几口,也花不了几个子儿,还挺高兴。真的,今年最大的变化是,不咋逛商场了,进商场不是看电影就是吃饭,逛是毫无兴趣,家附近能逛的商场就那么几个,放眼一望,哇,什么都好漂亮但是买不起。Citywalk就不一样了,放眼一望,哇!好蓝的天,好茂盛的树还不用花钱。
如果说Citywalk现在是时尚,不要脸地说,我已经如此时尚好多年了。
从我爸2017年身体不好开始,我就没再离开过北京,出不去,连郊区也不敢去,不敢在外头住,就只能在北京城里给自己找乐子。那最好的方式就是Citywalk。那时候没有这个词。也没想到当时随便走走的地方,后来好多都成了网红——大概在2015年左右的时候,婆婆还在,休息日我们经常开车带婆婆去首钢玩,首钢主体已经搬走了,但是园区还在,随便进,园区里有一个月季园,那是婆婆特别喜欢的地方。这几年,首钢也火了。
对我来说,Citywalk没有绝对的固定路线,在自己家周边发现能走的地方,这个就是我们懒人的遛街方式,或者说坐地铁半小时之内可以直达也行。具体来说,我们的Citywalk主要集中在北京城的东半部分,远一点到城中活动。北京够大,但是北京城区不算水系发达,缺水,城市就显得比较硬,没有那么多的浪漫和温柔,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四季的Citywalk总方针就是:春天赏花,夏天临水,秋天看叶,冬天玩雪。
每年春天,我一定会去不止一次两次的地方就是明城墙,那里不要门票,有梅花,所有梅花里我最喜欢绿梅(跟如懿一样)。每年大概在3月10号到20号之间,只有那么几天,明城墙下有几棵山桃会开花,那是一定要去的。
明城墙下的绿梅。
春末夏初的时候,我还有个看蔷薇的宝地,那儿的蔷薇花墙有几百米长,「窝」在一片居民区和写字楼之间,知道的人不多。花墙旁边是个小公园,公园再过去一点是条河,那片地方又安静又有生机,有花有水有树,再忙,我也一定要抽时间去一趟,去跟植物一起进行光合作用。
夏天呢,离家近、有水、又能吃能喝的地方就是「老北京塞纳河」(亮马河),明显感觉到,最近这一两年亮马河整治得很出挑,原来的河沟变得有模有样了,栈桥、各种树、观景台、荷花,再加上两边的酒店、各种时髦的餐厅咖啡馆,十分适合虚度光阴、赖着不走。
北京的秋天色彩丰富明艳,热烈程度不输百花盛开的春天。三里屯西五街是每年秋天我一定要去的地方。那条路不长,也就几百米吧,路的北侧是一些年代久远、口味各异的西餐厅,以前还有很多猫。赶上天气好,那些明晃晃的黄叶在蓝天的背景下格外耀眼。今年10月20号下午,我回家路上特意扫了个车骑到三里屯西五街,树叶黄得正好,那天拍照的人很多,各种穿着戏服的、踩着板凳的、擎着反光板的,一看就是有组织、有预谋专门来拍个人写真的。与光鲜亮丽的姑娘们相比,写着三里屯西五街的白底红字路牌显得斑驳破旧,好像跟不上时髦的步伐了。但我爱的就是这个。
冬天walk的次数会少一点,除非下雪。北京的冬天并不多雪,所以只要一下雪,全城人民都嗨了,上班的、不上班的,都要拍雪景。这个时候,北京城属于古都的那一部分建筑形态就显示出了优越性:胡同啊、城墙啊、屋檐啊、房顶啊,这些能积雪的地方都格外好看。在后海与南锣这两大资深网红之间,有一条小河,两边是齐齐整整的灰墙中式院子,极适合雪后散步:主要是没人——雪后的北京不用特意去网红景点,随便一条胡同都能出片。
很多人喜欢逛北京的胡同,我最喜欢的是看胡同里的人,特别是那些原住民,说话都带着明显北京口音的大爷大妈们。看他们聊天,不着急、不着慌,可能手里提着一袋包子,也可能是带着小狗出来遛遛,你如果跟他的小狗打招呼,一般他们都会笑眯眯地表示「你也喜欢我的狗啊」。曾经,在南锣鼓巷还没有成为超级大网红的时候,我扛着刚买不久的单反去拍照片,路边聚在一起下棋的大爷,扭头跟我说:「差不离儿得了,都拍了好半天啦。」没有人急赤白脸地斥责,说我侵犯了他们的什么什么权,只是委婉地、客气地、但是坚决地表示说别拍了。
北京人说话的幽默,在胡同里也遇到过一次,那是在胡同里的一个小卖店,我买了一听可乐,问店里的大爷一直往东走能不能走到崇文门。大爷说:「往东啊,能走到朝鲜。」
胡同WALK 途中遇到的小动物们。
今年国庆假期,我和栋梁(我先生)去什刹海附近串胡同,遇到五个大概十三四岁的小朋友吧,路过一个小学,我们都很好奇紧闭的大门里面是什么样子,都扒着门缝看,又往前走了一段,其中一个小男生说哪里哪里以前有一棵树,他说:「我小时候这儿不这样。」我看着他,一个十几岁的小同学说他小时候如何如何,就是那种沧海桑田的感觉跟他稚嫩的小脸一对比,那种反差让我记忆深刻。好像《一一》最后那个专拍人后脑勺的小男孩说:「我也老了。」
2023年印象最深的Citywalk,是12月中旬,北京难得连续下了两场雪,我和闺蜜大哈尼连着玩了两天,她是特意休年假出来的。我们第一天吃了火锅,第二天去了白塔寺,那天也是我这一年的Citywalk中收获最大的:穿胡同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一个院落,不知道是啥,后来一查,是鲁迅博物馆。我们吃完午饭就进去了。「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看到此处,我心里忽然一动,十五个字,简单、悲悯、有力。那天也算是浅浅地认识了语文课本之外的鲁迅先生,但看得很浮皮潦草,以后有时间会再去。
我也在琢磨,为什么叫Citywalk而不是Cityride或者Citydrive、Cityrun呢?我觉得行走是与城市相处的最好、最宜人、最放松,也是相处最深的方式,诗和远方,其实也在眼前、在身边,在日复一日的苟且庸常里,在春天绿色、秋天变红变黄的叶子里,在大雪后随处可见的雪人里,在大风过后深沉、透亮的蓝天里,在每一朵花、每一棵草都努力活着的劲头里。
北京的四季。Citywalk,花钱很少,收获很多。
重回剧场
终于可以自由出入任何有盖儿的场所了,年初的时候雄心万丈,每个月怎么也要花钱进一次剧场剧院吧。在5月份之前,还是努力执行这个计划的。进剧场要努力买前排的票,这个钱还是舍得的。
1月初就买了大年初五国家大剧院一个管乐团新春音乐会的票。初五那天下午,我跟栋梁坐地铁溜溜达达地到了国家大剧院。咱就是说,不是专业的资深的骨灰级音乐爱好者,没有知识,听不出个所以然,只是觉得好听,心里感动,就是附庸风雅呗。你说那个乐队演奏水平有多高吗,也并不见得,可是当那首耳熟能详的卡农奏响的时候,那欢快的旋律响起来的时候,眼泪就下来了。那时候觉得马上就要春暖花开、马上就要万物复苏,心里充满了希望,春天美好如初啊。
因为特别偏爱邱瑞,后来两次抢票去现场听他的脱口秀。第二次抢票的时候,费了半天劲,终于抢到了第一排比较靠中间的位置,想着离舞台近,看得清楚、听得清楚,说不定还能跟主持人互动几句,就没想着自己是社恐、杵窝子,离主持人那么近,一晚上一句下茬儿也没接。恨自己没勇气。就这样还梦想着说脱口秀呢。
那天,邱瑞在台上吐槽上春晚,我跟别人一样乐得前仰后合,突然下意识地看了一眼手机:嗯,没事儿,护工大姐没发微信也没打电话,说明我爸……哦对,我爸已经走了。有那么半分钟,邱瑞说什么我没听见。
5月下旬,著名的播客《谐星聊天会》招募线下观众,那一期的主题是:「人长大的变化」。报名就是根据这个主题回答一些问题,比如年龄、家庭状况,有什么事儿会提醒你「我都这岁数了」,最近干过什么没遛儿的事儿,特定的生日比如40、50是怎么过的,会不会跟年轻的自己交朋友,有什么建议之类的,还有就是长大有什么变化、什么好处。
我一笔一划地写了将近2000字,都是照实写的,比如一直觉得自己心理年龄四十出头吧,直到有一天,在一个商场里,有个四五岁的小男孩问我:「奶奶,厕所怎么走?」当、时、我、就、震惊了!!!怎么会有孩子叫我奶奶?我哪儿像奶奶啊?当时就特别想把那问路的孩子从窗户扔出去,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看上去就是奶奶。其实没毛病,我的外甥女几年前就生娃了,我早就是姥姥了,跟奶奶平级。但是思想上还是意识不到。从此,对称呼这件事就特别在意,奶奶依然是侮辱性词汇。类似的侮辱性词汇还有慈祥……(哈哈哈哈不是)
后来,我有幸被选中了。5月31号那天,去到王府井单立人剧场参加「谐聊」线下录制。录节目没交钱,就在旁边吃了顿简餐消费了几十块钱。那天,见到了久违的著名创意工作者东东枪老师,还意外地见到了我心目中的神级人物周奇墨,那天还是他生日呢。
在现场,大家的发言都跟长大有关系,有一个女孩子说长大以后最大的好处是想吃什么可以下饭馆或者是点外卖,因为她从小到大,他父亲给她们做饭特别敷衍,做「拍黄瓜盖饭」什么的,这五个字一出来大家就笑成一片。
后来有一个女孩提了一个挺严肃的问题,问在座的母亲们,有没有后悔生小孩?有坦诚说后悔的,也有觉得特别特别好的,还有一个说:「不后悔,但重来一次的话肯定不会生了。」在那个笑声不断的节目里,我对这个有点严肃到不和谐的问题,其实是记忆最深的,因为心里好像隐隐的也有这么一个疑问,就是我们都知道做母亲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儿,但是不是有人后悔,那女孩有勇气把它拿到台面上来,能说出来就挺了不起的。
那天,还有一件对我来说挺重要的事,就是我克服了社恐,鼓起勇气当众发言。那个问题是:假如你可以对18岁的自己说点什么,那你会说什么?我就站起来回答了这个问题,我说——
试着去了解父母,不要总是想着逃离你妈(因为我妈管我特别严,我跟她不亲,总想跑,对她的一生我知道的不多);
不要恋爱脑,钱比爱情重要(年轻时候恋爱脑,纯耽误工夫);
学点儿生活基本技能(从来不会也没想过学做饭,其实还是很有用的);
不要炒A股(这句朴实的话引起哄堂大笑,有那么好笑吗);
人终将自己面对死亡,早一点预习这门功课(最近这几年,送走了太多人)。
说完之后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我肯定吃不了脱口秀这碗饭,不行,一张嘴就很严肃,在一个引人发笑的节目里,很严肃就显得特傻。梦想啪地碎了一地。
但作为观众在线下看脱口秀,感觉还是和在视频上看完全不一样,线下看更能感受到演员本人的临场应变能力,感觉更鲜活。我也在想,我们为什么喜欢看脱口秀,大概就是生活里有一些什么事儿,他们总是能用很幽默的方式把它说出来,再沉重的话题,他们也能用幽默的语言和态度把它化解,看上去好像很轻松似的,把那些沉重托在手上。
那天节目录完,已是半夜,初夏的北京夜凉如水,马路边叫网约车的都是现场观众,年轻人三三两两嘻嘻哈哈,那一天我特别开心,并且认为生活理应如此开心,并将一直如此开心。谁说到了知天命年纪的人就不能傻了。
这一年,为线下演出花的钱,总体都是值的。
还有一些精神消费
这一年给电影卡充值大概有一千块钱吧,院线片的确看了不少。印象最深的演员,还得是周迅,《无名》里的周迅真的是连眼睫毛都会演戏,《涉过愤怒的海》,只看她一人就值回票价。朱一龙也越来越出息了,今年在视频网站上看了《人生大事》和《消失的她》,在电影院看了《河边的错误》,看朱一龙的同时,发现曾美慧孜特别好,《河边的错误》里有一个她和朱一龙吵架,她一边说话一边打鸡蛋,就见她说话语速越来越快,打鸡蛋也越来越快、越来越快、越来越快,你能感觉到这个女的特别愤怒,那种情绪太准确了。
最喜欢的院线片是《流浪地球2》和《奥本海默》。作为普通观众,《流浪地球2》看完还真是挺激动的,特别想加强锻炼,以便有生之年能坐一坐太空电梯。这个电影其实也为我决定认真完整地读一遍《三体》起到了铺垫作用。然后就一门心思惦记着给剧组捐钱,这特效还是挺花钱的。
《奥本海默》我看了三遍。因为基里安·墨菲很迷人,还有电影优秀的音乐,以及把普通人难以理解的物理现象视觉化这一部分,各种微观世界都表现得非常绮丽,叙事上说也很老实,没玩什么花活。让诺兰老实,其难度大概仅次于让我走路去火星吧。
看了这些电影,再次确认,一个电影好不好看,一定要看完整的电影本影,不要看三两分钟的拼盘剪辑,也不要盲目相信豆瓣评分,什么榜单也不要信,那些都是别人的观点。这就跟下饭馆一样,好吃不好吃,自己说了算。怕跟不上潮流是一种焦虑症,没必要。
视频网站的会员也都继续充着,电视剧也看了一些,从年初的《三体》《狂飙》《平原上的摩西》,到《漫长的季节》《繁城之下》《故乡,别来无恙》,还有《克拉克森的农场》《王冠》《镀金时代》《万物生灵》,这些能够想得起来的电视剧、纪录片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的时光。
张鲁一、于和伟、陈瑾老师、漂亮的王子文、张译、张颂文老师及他领导下的「黑社会天团」、大嫂高叶、阿如那、董宝石啊他可真是个宝石、陈明昊、秦昊、范伟老师的东北铁三角、史上最有情有义的哑巴蒋奇明、扮演陆直的于垚小同学、任素汐、李雪琴、灵气十足的史策,还有我最爱的大宝贝儿张弛,所有这些优秀的演员,想对他们说声谢谢。
据说中国人年均读五本书,不好意思,给全国人民拖后腿了。这一年,从头到尾地毯式读下来的书只有《三体》三部曲。可太好看了。无数人安利过,咋没早点看呢?大刘的文笔不是长项,但是他如岩浆般喷涌的想象力,弥补了一切不足,再次献上我的膝盖骨和头盖骨。
关于《三体》,我是先看的电视剧,然后才去看书的。电视剧里纳米绳索切割船体是为剧迷和书迷都津津乐道的精彩特效,看完书才知道,这才到哪儿啊,后面还有水滴、二向箔等等,这些以后如果都视觉化,剧组得花多少钱呀?看《流浪地球2》的时候就想,假如小破球剧组没钱了,我就捐出一个包的钱给他们好好做特效;到了这《三体》剧组,捐一个包的钱怕是不够,至少三个起步,还必须都是真包,假包扛不住。
这一年最喜欢的随笔叫《红尘万丈》,这是一本没有目录、每篇文章都没有标题的随笔集,纯属为了完成一年读X本书的KPI,但用闺蜜伏地魔的话说,「喜得抓耳挠腮」。作者以吃写人,看完不是觉得饿了,是觉得人间有温暖。这小书看着过瘾,随手抓起来就能读得进去,无论是羊汤,还是烧饼,任何一种市井吃食,作者都写得活色生香。感觉作者本人,是经历过事儿的,可还活得热气腾腾,对万丈红尘爱得紧哪。
植物
买花依然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规操作。平均每个月花六七十块钱顶头了,一年下来大概大几百块钱。
三八大促买了两盆月季,两盆29.8元。没咋伺候,到家没几天,就欢快地开成了一片。开过之后,我给其中一盆换了一个大花盆,如常浇水,没成想,不到三个星期它就挂了。至今我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儿。吓得我另一盆也不敢换盆了,可是没过多久,那盆花也嘎了。白痴不得其解。
其实植物今年嘎了好几棵。心疼死了。不是心疼钱。表现好的、开起来没完没了的都是老花,去年买的两盆月季,今年依然复花数次,开了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冬至时分还有三个花苞待开呢,真对得起「朝阳区劳动模范」这一光荣称号。
几年前被我扔出去又被栋梁捡回来的那盆蟹爪兰,经过了将近十个月的无人搭理,进入深秋以来开始蓄势待发,天越冷它越来劲,长出了十几、二十个小花苞,现在在冬天的阳光下,一天比一天长大,好像吃了辣的上火,脸上噗噗冒痘一样。它应该被评为「朝阳区三八红旗手」。
花市嫌远不咋去了,鲜花也网上买。春天时候最火的芍药是落日珊瑚,十枝一百块钱。也太贵了。不舍得。好在闺蜜大哈尼说:「你等着!我给你买!」这样的闺蜜再来一打也行。冬天家里是必须要有蜡梅的,能开一个月呢。
关于养花,你说是成就感也可以,虚荣心也可以。人家都说阳台不能养月季,我的月季就是养在阳台上。我们家是老房子,阳台外面有个护栏,我是把花儿放在护栏里。月季需要阳光直射,隔一层玻璃就差一层意思,所以有阳光直射的月季开花颜色鲜艳。每次复花,我都觉得是月季和我的一种交流,它以开花回报我对它的照顾,浇水,上肥,跟它说话,注视它。早上起来发现又开了一朵,或者比昨天开得又大了一些,拍一张照片,发在社交媒体上,然后就等着大家夸赞,虽然也知道是开玩笑、闹着玩,溢美之词咱也不信,但是复花的那种喜悦和成就感还是实打实的。
再次感谢这些花花草草陪我度过了这难熬的一年。
闺蜜送的落日珊瑚,配角是「朝阳区劳动模范」。 闺蜜送的落日珊瑚,配角是「朝阳区劳动模范」。
珍珠和直播间
老阿姨也是关注时尚的,虽然很多时尚根本看不懂,比如那些大牌的2024年中国限定,那是中国的龙年,龙啊,是龙,不是什么别的长条软体动物啊。
今年最火的时尚单品应该算是珍珠吧。眼见着从倪妮开始戴珍珠之后,珍珠的价格就一路起飞。我大概从四月份开始觉得有点好看,六月份无意中刷到了直播间,就蹲住了,主要是长知识,比如珍珠的分类,级别,各种证书的等级,与价格的关系,这些以前都不懂,当然现在也不敢说懂,只是了解一些皮毛吧。
其实一开始关注珍珠就是因为别的宝石根本买不起,珍珠在价格起飞之前,还稍稍能入手普通一点的,非「高货」的,而且它有存在感。慢慢地,就越来越喜欢珍珠了,它是在蚌壳这个母体里产生,不是工业品,不是有模子造出来的,所以每颗跟每颗都不一样。就像我们人类,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对我来说,这是珍珠最大的价值。再歪瓜裂枣的珍珠,世界上也只有这一颗。因为唯一,所以可贵。
蹲珍珠直播间这半年以来我最大的收获,是以前只能接受白色、圆珠,现在是巴洛克也能接受、keshi也能接受,白珠金珠炫蓝光炫绿光炫紫光、像轴承球一样的铂金灰也都可以接受了。学会欣赏不同的美,我觉得这是比买到便宜货更值得高兴的事儿。
这个金色keshi猫头吊坠是我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它很小,还没有一颗猫牙大,但这个背影实在太像我8月份回喵星的老猫M了,一见之下就上了头,死活非买不可。
因为珍珠开始蹲直播间,后来从珍珠直播间又发展到了其他的品类,但基本不咋买东西,以起哄、看稀罕为主。
我关注的直播间,最多的是跟动物有关的,什么救助流浪猫狗的(这个很难不支持一下,他们太不容易了)、养猪的、家里养羊驼的、动物园每天出来遛小狮子、小老虎的,养猪的小伙子剁南瓜喂猪的时候我就进去看看,小黑猪很聪明,一点儿都不傻,机灵都写在脸上。直播这东西真是有「毒」,每次我都能看半天,需要很大的毅力才能把自己拔出来。
还有一种直播是旅游的,在橙色软件上无意中刷到一个在德国生活了10年的天津小伙儿,他原来是导游,夏天到初冬这段时间开了直播,带着「家人们」云游德国南部以及荷兰比利时这些他时常出没(工作)的地方。有一些很小众的小城镇,是旅行团不会带你去的,自助旅游估计也走不到那么偏远的犄角旮旯。看他在那些小城镇停停走走,买根香肠,吃个面包,看看红屋顶的建筑,就很开心。
有一次,一个卖香肠的德国人知道他在给中国人民直播,就送了他两根香肠,主播小伙子特别开心,我都跟着开心了好半天。这种直播不用跟人抢任何东西,纯粹就是长长见识、过过眼瘾,还挺喜欢的。
直播间人多的时候,他做自我介绍时就会说几句天津话,说十分想念天津的早点,想念煎饼果子。我很喜欢这种纯素人的直播,也跟他原来的职业有关系,看了还是能长见识,不是那种纯粹就是瞎走、超过10分钟一个知识点都没有的那一种。但他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播了。
我跟的时间最长的一个直播是一个健身播主,严格说来从2022年6月份就开始,每天晚上跟着她的直播跳操。那个直播间有一个跟着老师跳操的小徒弟,是个小姑娘,刚开始的时候197斤,经过了五个月的艰苦努力,体重降到了120斤。那个从小就没见过自己锁骨的姑娘,瘦下来之后没事儿就去参加婚礼,给自己家人打电话也一定要视频,跟爷爷奶奶说「看呀看呀我的锁骨」。按理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榜样这个事儿,我觉得它只对上进的人有用,一心往下出溜的人,什么榜样都没用,就是俗话说的那一句,不坚持运动啊,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不爱运动。而且,挺惭愧的,这一年半了,我连花一抖币加入粉丝团都舍不得,一直白嫖。也不是绝对白嫖,前后加起来花了不到二百块钱,买过几回健身食品,发现那些吃的对我来说并不算健康。
最近,高中同学推荐了一个卖玻璃制品的直播间,去看过几次,卧去,怎么能那么便宜呢?!一个水晶玻璃大果盘,7.9元;一个水晶玻璃大花瓶,重三斤,19.9元还包邮送到家门口。这实在是便宜得令人发指了,但质量还不错。
蹲了大半年的直播间,刚开始的时候,真是主播说什么都信,什么「就这一个以后没有了」、「谁谁卖多少钱我这个多少钱」,脑子一抽就跟着买,据说这都是学费,很多人一开始都禁不住主播忽悠,想捡漏的都让主播当漏给捡了。我是随大流了几次之后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这个没有了还有别的,然后就慢慢地从想捡便宜变成了听主播说话,谁的语言有意思我就蹲谁的。不买,就听着,一边干点别的一边听,相当于电子榨菜多了一种口味。
现在关于直播的各种讨论挺多的,我没有学过经济学,也不明白直播的红火对经济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我只想弄明白一点,为什么有的直播间能把价格压得那么低?卖这么便宜,商家赚钱吗?十分不理解,想不明白。
吃
今年吃得最贵的一顿饭是4月1号给公公补过88岁生日。老头的生日在11月底,去年的那个时候出不了门,就推到了今年。我们千挑万选,找了离公公家不远的金融街一个酒店里的餐厅,除了贵没有别的缺点,但是公公吃得很满意,这就太值了。请老头儿吃饭,多贵我都不怕,只要他觉得好。
那天有一道鱼唇羹,吃得我心花怒放,有点小激动,很久没有那样惊艳过了,服务员小姑娘还给我讲了半天,如何如何精心烹制了多少小时之类的。那道菜我念念不忘,只是后来不舍得再去吃了。对,我自己吃,可是万万舍不得。
今年老头89岁生日,赶上我家栋梁身体有恙,又要推到明年了。
在吃方面,我这一年最大的变化是不太严格控制服用碳水了。emo了要吃,天冷更要吃。要是油炸碳水,那真是给个教皇当都不换。据说不吃碳水人会傻。傻不傻不知道,心情肯定是不好。恢复吃碳水以来,吃的每一口都很开心。而科学研究又说开心才是最好的免疫力。
遗憾的是,喜欢的餐厅有一些不见了。
我和闺蜜都很喜欢的一家广式点心自助,1月份去吃过一次,然后它就关门了,不知道为什么。那家广式点心深得我们喜爱,自从2022年9月份发现之后,几乎每个月都得去吃上一次,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就去吃小刺猬形状的榴莲酥。还有我喜欢的日料小馆儿,主理人说不干了。挺好的一家店,撑过了那三年,倒在了2023。
去年在那个日料小馆儿过的生日,今年还没来得及去吃就木有了。
今年对吃饭这件事儿有了一些别的认识,算是心得吧:只要你是怀着热切的心情去奔赴的饭局,不管是在朋友家、还是在外面,都要多多地拍照,真的,拍照比吃还重要。多拍人的合影,一定要多拍合影,哪怕就是给筷子合个影、给杯子合个影,也是一种记录,多年以后,你会感谢自己,没有放过生活的任何一点角落和空隙,完完全全地把它记录下来,记录下来就没有遗憾了。
这一年的饭局,有太多遗憾了。
过年之前去闺蜜小叨家吃饭——我,小叨,大哈尼,我们仨隔三差五就聚会吃一顿,但是过年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日子,年前团拜家宴还是很重要的。那是我们仨最后一次在小叨家吃她做的饭,她说少做几个菜,凑合吃一口,结果还是炖了一大锅排骨,吃面的卤也做了一大碗。跟往常一样,我们又吃撑了。
那天,我没写公众号(以前每次去她家都单写一篇),只发了一条朋友圈:To友谊、健康、大厨(及家属)和猫。那天我们喝了不止一瓶起泡酒,为小叨复查各项指标都合格庆祝了一番。
初夏,我们去果园餐厅赏花、遛弯、看下雨、扯闲篇儿,夏浅胜春,那是每年蔷薇季我们必有的仪式,只是那一天,我们不知道,这是我们仨关于蔷薇最后的一次仪式了;5月26号,我们去吃了一家云南菜,不咋地,饭后去了一个咖啡厅,很开心,具体聊的啥我也忘了,我就记得小叨说我,「你买珍珠别净图便宜,戴不住。」我家老猫肾不好,小叨还给我带了冬虫夏草,说泡水给猫喝,有用,人也能喝。
那天吃饭,谁也没想着合个影,心里想着下次聚会,会有更好吃的餐厅和更漂亮的咖啡馆。分开的时候,小叨送我走到公车站,说了什么我想不起来了,那一天,我不知道,她一转身此生我们就再也没见面了。
小叨走后,三个杯子变成了两个。
房子
2023年2月8号,我爸走了。
父母都已离世,老房子没有电梯,面积不大,我们也不打算回去住,就决定还是把房子卖了。4月初找了中介,房子挂出去,谁知道二三月份小阳春刚过,北京的房产市场一天一天变冷,一开始还有人来看看房,慢慢地看房的也没几个人了,偶有出价者,离挂牌价十万八千里,距离我的心理价位九万八千里。中介小哥哥十分着急,能想的办法就是劝我降价、降价、降价,先是降五万、十万,后来降三十万。开始我还听,后来我也不听了,再降就白给了。
8月4号,闺蜜小叨和老猫M同一天离世,对我打击太大了。那一段时间,我不能自己一个人在家呆着,一个人在家就心里难受、胡思乱想,要十分用力才能走出去。这个时候,那些来看房的人,不能说是救命稻草吧,反正出门有个由头,能让我有个正经事儿出去走走,比一个人在家里呆着强。
到了8月中旬左右,终于又渐渐地有人来看房了,有几个出价的,也去谈过。没谈成。买方的经纪人小姐姐十分强势,一个劲儿打压我爸妈那房子,什么房龄老、没电梯、小区没有绿化、还临街,好像那房子是全民公敌一样,一无是处。其实她说的那些也都是事实,但是事实也要看怎么说,也是因为我没有跟中介打交道的经验,所以她一说我就火了。那个买家出价也低得离谱,周期还特别长,让我们过去谈了俩钟头,从始至终没有给一个明确的价格,就让我们两家谈感情,谈不拢还不让走,老说稍等稍等,等什么呀,栋梁都跟我急了,「这样来谈什么谈?不是骗咱们么?」
8月底的一天中午,收到中介小哥哥微信,说有一对小夫妻有意,出价离我的心理价位比较接近,让傍晚过去谈谈。当时我正跟两个女朋友吃火锅,心想去就去呗,就当有人陪我聊天了。她们立刻对我进行了现场培训,其中一位海淀妈妈,给我普及了很多知识,什么对口的小学是什么来历、有多少比例的学生直接升到了对口的重点中学等等,这些书本上没有的、我也从来没想过做功课学习的硬知识,给我恶补了不少。她说的每一句话我都记住了,一个字都没浪费,全用在了晚上捍卫价格底线的舌战当中。
买房的是一对小夫妻,他们的经纪人小哥哥业务精道,不仅对附近片区的楼盘了如指掌,对我这种毫无卖房经验的大傻子的心理更是拿捏得十分精准,他也说了很多房子的缺点,但就比较容易让我接受,让我觉得买卖双方可以坐下来谈价格。总之,经过六个小时的舌战,那套房子最终成交了,过完合同之类的手续,回到家已经12点了。
回老房子收拾我爸留下的东西,看见就止不住的想我爸,那天以及现在。
第二天,跟关系最近的两个闺蜜说把房子卖了,她们听了我的报价,都说是不是有点低了?其实,同意成交的时候我就有点后悔,觉得自己既没有经验、又准备不足仓促上阵,确实价格太低了。没过几天,很多城市出台了认房不认贷的政策,我就更后悔了:政策一出,房价肯定会大涨啊。可事实似乎并非如此。
这边把房子卖了,就想着换一套有电梯的房子吧。我们自己住的房子是老破小,没有电梯,年轻的时候那都不是事儿,年纪上来以后,每天上楼,腰和膝盖都叫唤。反正也不想在家呆着,觉得难受又想哭了,就出去看房子,中介随便进,销售们态度又好,天气不冷不热的,实在是适合看房子玩。前前后后看了大概一个月。北京存量房那么多,真正跟自己有关系的没有多少,自己住习惯了的地方,就不想离得太远了,因此,有哪些地段、哪些小区可以选择,跑上一段时间心里也就有数了。
9月底,中介小哥说,我们看中的那个小区有一套小房子,卖家急需用钱,报价就不算很高,还可以谈。这就给了我们转圜的空间。当初那些砍向我的大刀,这次我原封不动地又砍回去了。
这就是我在2023年最大的一笔消费。新买的房子并不大,有多不大呢?我想买个咖啡机,比划来比划去,这咖啡机就没地方放,只能放邻居家或者放到物业去。现在看,还是太着急了,应该再等等。
不过呢,我会安慰自己,从没有电梯的老破小,到有电梯的老破小,怎么说也还是进步吧。合同签了之后,我就再也不关心二手房的App了,买房卖房的公众号一概删除,价格涨跌跟我也没关系了。就不是那种能卖在高点、买在低点的人,祖坟上没那绺青烟,便宜也赚不上,该怎么过还怎么过吧。
对很多人来说,卖房买房也是值得高兴的事儿,可你问我高兴吗?没觉得,一点都没觉得,只是觉得生活走到这儿了,就把事儿办了而已。比起房子,我宁愿我爸、小叨和老猫M都还在,硬硬朗朗地活着。
妞妞和M走后,15岁多的霜珑还陪着我们,她是我爸妈带大的,跟我爸特别好。
move forward
编辑让我用一个字来总结一下我个人的2023年,想了一下,就一个字,缩,坍缩的缩。
回想在2023年新年伊始的时候,我完全预想不到这一年会是这样的。2023年,我的亲戚朋友里,连人带猫加起来一共走了七个,其中有三位至亲:父亲、亲如家人的闺蜜小叨和养了18年的老猫M。都说无常是常,这无常是不是来得太猛了一点?一想起他们,我心里就不得劲儿,觉得什么都意思不大,表面上看着还像是一个正常人,也玩儿,也能快乐,但是自己知道,就是跟以前不一样了。
2023年的消费,就是在这样的个人生活背景下发生了。心气儿的确比之前弱了不少。但没心气儿也有没心气儿的好处——不再愿意去为那些虚无缥缈的、不属于自己生活的东西花费时间了。
这也是这几年我在消费观上的改变,就是不怎么再为虚荣买单了。这个得承认,以前是有虚荣心的,但现在觉得那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健康、是自洽,是自己过得随意坦然,不用为了别人的点赞花自己的钱。
以前逛商场是一个休闲活动,也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现在好像生活方式里就不需要这个东西了,除了个别时候我家栋梁说要买双鞋需要自己上脚试一试,这种情况可能去附近的奥特莱斯踅摸踅摸,其他的就真的算了。夏天的时候有一次从亮马河一直走路到三里屯,进了一个巧克力店,吃了个三球冰激凌,然后就拐弯去吃饭了,那么活泼时尚的三里屯,连看一眼的欲望都没有。这就是老了吧?SKP更不去了,那跟我有什么关系啊。
今年是我第四年在《人物》写消费记录,它已经不仅仅是给《人物》的投稿,更是自己回望一年,以消费为线索整理这一年的生活,它对我的意义也已经超过了被发表。多年以后,等我真的老了,那时候再返回来看一看这篇记录,能想起来好多事儿,它就是我的一个生活记录,也可以叫私人历史吧。虽然活得很业余,但谁说业余选手就不配记录自己呢?
当然,最可贵的还是——每次写消费记录都能收获很多读者的善意,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几乎可以算是一种奢侈品。
写完这篇记录,2023年就该翻篇了。时间没有回车键,不可能另起一行,全都重新来过,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有一些人也永远的留在了2023,而我要奔向2024了。虽说每一个明年都是今年的延续,但还是希望2024年能好过一些——还是那句话,我无法做到move on,但是在努力试着move forward。
最后,像春晚结束送给观众一首《难忘今宵》一样,把一张10月9号朝阳区首席网红、「老北京塞纳河」的晚霞送给所有人。那天,下班回家的、赶地铁的、赴饭局的很多人都停下来拍照,为美丽的晚霞驻足。一年过去了,大家都不容易,各有各的不容易,祝所有人新的一年,都好起来。
TOP STORIES
相 关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