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渣辉为什么总被兄弟砍?
香港电影的动作戏,还是令人称赞。打是真打,拳拳到肉;拼是真拼,演员全都亲自上阵。但故事一如既往的雷同,也确实令观众审美疲劳。今年上映的港产动作片口碑和票房均遇冷,似乎都在说:该来点新鲜的了。
作者|林静笛、编辑|罗咏施
最近,电影《爆裂点》上映了,有着近年尺度最大的香港电影之名。在香港电影的分级中,甚至将其归为三级片,即包含暴力、血腥的镜头。该片内地上映版本仅删减了一分钟,最大限度保留了原片尺度。
但令人震撼的尺度却并未震撼观众。电影上映一周,票房表现不佳;豆瓣评分6.5,口碑也未达预期。本来,林超贤+张家辉+陈伟霆的组合看上去足够令人血脉贲张,题材又是香港电影一贯的舒适区,如此遇冷让人颇感意料。但细看下来,却也是情理之中。
相信大家对这些年香港电影的片名都并(分)不(不)陌(清)生(楚):X战、XX风云、XX风暴、XX狙击、XX行动,还有以此衍生出来的二三四部,简直是一个“香港电影宇宙”。
一看演员表,也全是熟人。刘德华、郭富城、刘青云、张家辉、古天乐等人通过排列组合轮流出现,他们加起来直奔300岁。近几年,又多了几个年轻人,谢霆锋、陈伟霆、彭于晏等,却也40来岁人到中年。
这些电影看起来是警匪、卧底、缉毒、拆弹、救援等不同题材,但内里却是相通的,即以打斗为主的香港电影动作片。故事亦十分雷同,人物是警察(或其他纪律部队)、卧底、毒贩及其家属(比如妻子、孩子),情节就是抓与被抓,暴露与被暴露,外加各有苦衷的兄弟情,俨然已经形成了 “是兄弟就一起来砍我”的模式。
不得不承认,电影中打是真打,拳拳到肉;拼是真拼,演员全都亲自上阵。但遇冷的却不只《爆裂点》,2023年上映的几部类似的片子都没有取得太好的成绩,《扫毒3:人在天涯》(5.5分)、《暗杀风暴》(5.7分)、《惊天救援》(4.9分)……
即使这类香港电影曾获得过票房及荣誉,但现在却越来越没人看了。不禁想问,如果香港电影还是以相似的模式批量生产,还能继续往下走多远呢?
大尺度,够了吗?
以下内容,全是剧透,但可能没太大关系。
《爆裂点》的打戏是真好看,张家辉一如既往“拿命搏”,陈伟霆的全程“战损”状态,也让他成了新一代“硬汉”代表。
但剧情却实属单薄。正如网友写下的一句话影评:“即使是动作片也可以请两个编剧的。”可电影仿佛是AI写的剧本,完全按套路推进,像是被投喂了100部动作片训练出来的剧情。
导演确实向往“爆裂”,每一处的情节都仿佛在怒吼,再爆裂一点啊!然后开始用打戏穿插,场所分别是码头货柜、制毒工厂、修路现场、废弃商厦、郊区泥水池,以及荒郊野岭的日本遗址山洞。
开篇就是邦sir(张家辉 饰)和韩洋(谭俊彦 饰)的结仇打戏,韩洋兄弟把邦sir的同事智叔(卢惠光 饰)挂在车后拖行,导致智叔被分尸,血肉模糊断肢纷飞中,邦sir决意要抓获韩洋兄弟,于是找到档案有黑历史的江铭(陈伟霆 饰)去做卧底。
邦sir和韩洋生死对峙
前情交代完毕,又铺陈了一番江铭和邦sir的兄弟情,之后的剧情可以概括为打打打、炸炸炸。
但全是打戏肯定不行,所以还要有文戏串联起人物关系,导致一条线未完,一条线另起,出现了更多的角色。有邦sir的手下智仔(黄又南饰),还有从东南亚来的制毒师(梁洛施 饰),以及她的叛逆女儿和忠犬弟弟的故事线,最后孩子爸爸(杨祐宁 饰)也西装革履的客串出场了。
制毒师膺秀与丈夫生离死别
不得不说,韩洋这个反派,倒是能在香港电影疯批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表面上是“身怀制毒绝技”的毒枭,实际上却是有着小丑梦想的武林高手。凡事不考虑后果只想搞大场面,主打一个想干嘛就干嘛。
然而,正是因为韩洋主打发疯,使得整个故事线变得更加混乱。他以一敌百,在三条线上四处放火。邦sir主打灭火,但按起葫芦起了瓢,哪边都没解决。
最终两边人马汇聚,并非靠线索推进,更像是各走各路,互不相干,结果碰上了。直到片尾曲《大丈夫》响起,张家辉和陈伟霆再次上演兄弟情演,唱起了“男儿一生要经过世上磨练共多少,男儿一生要几次做到失落与心焦”,一下子让观众梦回《扫毒》系列。
今年夏天《扫毒3:人在天涯》上映时,也被观众疯狂吐槽。虽然要人物有兄弟,要感情有信任,要情节有打戏,还有金三角上狂轰滥炸直升飞机,大场面管够,但前提是你要相信刘青云和古天乐对郭富城的“爱”,还要相信全世界只有刘青云不知道郭富城是卧底。
《扫毒3》豆瓣评分5.5,票房2.84亿,距离近年票房口碑成绩较好的《怒火重案》(2021年)豆瓣7.2分、票房13.29亿,《拆弹专家2》(2020年)豆瓣7.4分、票房13.14亿,以及《无双》(2018年)豆瓣评分8.0、票房12.73亿,有着不小的差距。
《怒火重案》《拆弹专家2》《无双》
事实上,前几年取得的单部13亿票房的成绩,差不多是近年纯香港电影的最佳票房成绩,而这三部的背后,是近十几年来无数同类型的香港电影累积经验后的成绩。
香港电影宇宙
自2003年CEPA协议签署后,香港电影正式开始了与内地合拍的风潮,无数香港电影人北上。但经过几年的尝试,绝大多数导演水土不服,未能找到最合适的合拍方向,部分导演回到香港,重启了他们最擅长的警匪动作片。
林超贤在2008年拍出了《线人》,张家辉因此拿到了包括金像奖、金马奖在内的五座最佳男主角。之后林超贤又拍摄了《证人》《逆战》,并一步步开启了他的救援系列,爆炸场面和暴力尺度都越来越大。
梁乐民和陆剑青联合,拍摄了《寒战》(2012)和《赤道》(2015);林德禄默默地将《反贪风暴》从2014拍到了2021年;郑宝瑞继续《杀破狼》系列;麦兆辉、庄文强、也将《窃听风云》系列进行到底。
《寒战》《赤道》《反贪风暴5》《杀破狼》
而邱礼涛则放下他擅长的B级片暂时休整,于2015年读完了博士。他在博士毕业后也投入了这一行列,不止接过陈木胜的《扫毒》系列,还自己开始了《拆弹专家》系列。
这些导演一个又一个的陷入了上述系列,目前已经的等待观众的还有即将于年底上映的《潜行》、2024年会露面的《新警察故事2》《导火线2》《海关战线》《怒火漫延》等,2025年也排上了《杀破狼3》《拆弹专家3》《打黑风云》《追龙3》(2025)等,最遥远的一部据说是刘德华和郑宝瑞合作的电影,则已经直接推到了2030年。
但这十几年来的香港电影,总结起来就是导演和演员的排列组合,连连配角也是如此。
总之换汤不换药,旧瓶装新酒。不论讲述双雄对峙还是兄弟情义,或者兄弟背叛,重点都是动作场面、爆炸场面,全香港的地标建筑,都已经在电影里被炸了个遍。
于是,香港电影宇宙形成了,但故事却没有更新。究其原因,可能是出在剧本上,香港电影的导演出名,似乎并不见编剧的踪影。而编剧出身的麦兆辉、庄文强,也已经做了导演。
在诸多坊间传闻中,香港编剧地位不高,更多的是导演手中的工具。从未有机会夺取讲故事的权力,因此也未曾想过讲故事的本质。好莱坞编剧最为重视结构,内地编剧重视人物塑造,但这两种在香港电影编剧这里并不存在,他们只在乎一件事,粤语所谓“桥”,也就是桥段。
精彩的桥段胜过一切,起承转合的暗线、人物转变的弧光,都没有一个“桥段”重要。由此导致绝大多数香港电影,实际上都是单场戏好看,但连在一起,就缺乏一条内里有逻辑的线索,人物也颇为单薄。早年星光熠熠的巨星依靠他们的魅力和演技补足人物,但天长日久,也抵不过观众审美疲劳、演员青黄不接。
出路在哪里?
《爆裂点》中邦sir找江铭做卧底,江铭发问,“三年又三年那种啊?”观众会心一笑,明白这里致敬了《无间道》。
香港电影对世界电影的影响,至少贡献了两个类型,一个是动作片,一个是武侠片。而动作片又可以延伸出警匪犯罪,目前流行的缉毒、反黑以及卧底,都在这一大类型之下。
邦sir找江铭做卧底
研究香港电影的美国学者大卫·波德威尔所写的《香港电影的秘密》,就用“尽皆过火,尽皆癫狂”作为第一章的标题。这一点,在香港电影史上,可谓是超过五十年不变。
1967年,张彻拍摄《独臂刀》,由王羽出演,票房突破100万,是香港第一部票房突破百万的电影,由此张彻有了百万导演的称号。而后他将这一充满暴力美学、硬气十足的动作片类型发展了下去,从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拍摄了一系列由狄龙、姜大卫出演的动作片。二位男星不但成为了香港电影史上的初代CP,其中的兄弟义气和双雄对决影响巨大,为后来一系列从古装到时装的江湖片奠定了基础。
八十年代,张彻的弟子吴宇森以《英雄本色》名声大噪,由周润发、狄龙、张国荣出演,电影不止延续了这种兄弟义气的模式,更将双雄发展成了N雄,成为新的叙事经典模式。其后吴宇森拍摄了周润发、李修贤主演的《喋血双雄》,继续将这种警匪对决发扬光大,并将他的暴力美学推向了全世界。
《英雄本色》
此后警与匪,警察与卧底,黑帮与黑帮兄弟之间的情谊,在二人或三人关系当中来回打转,辅以极致的暴力美学,成为香港电影这一类型中的固定模式。但随着上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衰落,导演、演员有人远走好莱坞之后,这一类型有些衰落。20世纪末期,仅有杜琪峰的双雄之作《暗战》《暗花》《枪火》等作品代表。这一时期暴力美学不再受推崇,挖掘人物内心的人性成为潮流,巅峰之作即是2003年的《无间道》。
未曾想,后来香港电影的暴力美学又回来了。但与前作们相比,电影叙事和人物塑造都未有进步,升级的只有更为宏大刺激的场面和制作血腥暴力。但时代变了,观众渐渐不吃这一套了。
经历了八、九十年代录像厅时代的洗礼,2000年后的好莱坞大片轰炸,内地观众已逐渐寻找到了自己的口味。2023年夏天,汤姆·克鲁斯的《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在中国内地票房不如《茶啊二中》——一部很多人并未听过名字的动画电影,就可见一斑。而今年最受内地观众欢迎的内地电影是《消失的她》《孤注一掷》《封神第一部》《长安三万里》等。
某种程度上说,电影票房是最直接的体现,观众真金白银用钱来表示的他们的选择。在《芭比》之前,《你好,李焕英》是全球票房最高的女性导演、女性主演以及女性题材的电影,就体现了观众的选择。
时代变了,当个人家庭影院和线上观影随时可以实现的时候,去电影院看电影更像是一种社交行为——找到一个让大家都能产生共鸣的情绪上的连接,可能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香港电影从很早开始学习好莱坞的经验方法,也发展出来了自己的路,但香港电影的创作者们似乎从未有真正的研究过人物和剧本创作,亦没有跟上观众的转变。
近两年,在内地有着较好的票房和口碑的香港电影,恰恰都克服了上述问题取得的成功。尤其是2023年上映的《还是觉得你最好》(港名《饭戏攻心》)和《毒舌律师》,正是凭借角色魅力和人物情感才被认可的。
如今的观众,和40年前的观众,看到的香港电影还是同一批演员、同样的剧情,观众的耐心还会剩下多少呢?留给香港电影人的时间和机会,可能并不是很多了。渣渣辉为什么总被兄弟砍?
TOP STORIES
相 关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