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说再见
根据企业数据平台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23日,我国有近2200家「宠物殡葬」关联企业。这是一份正在被挖掘、同时也在被误解的行业。
王馨欣做了八年宠物殡葬师。她为一只被安乐死的金毛猎犬梳理过毛发、为一只宠物猪印下鼻纹留给主人做纪念,也带着恐惧给一条黄金蟒清除过皮垢。她习惯称呼小动物「毛孩子」,把主人称为「家长」,在这些称谓里,你能够体会到,那些各式各样的动物并非「宠物」或者人的「所有物」,而是家庭的一员。这些清洁过的身体会被送到告别仪式中,有的家长坐在那儿一呆就是一整天。
八年间,王馨欣观察甚至参与了许多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以往关于动物的叙事大多强调动物对人的陪伴,但王馨欣的视野里,更多是人如何面对失去动物的哀伤——家长的崩溃往往并非发生在动物离世那一刻,而是在动物生病、被医生「判死刑」时,那也是王馨欣开始接到咨询的时刻,接下来,是否继续治疗?是否选择安乐死?如何面对其间的经济压力?在动物离世后,如何经历失去的过程,都是她要帮助他人处理的问题。
她形容这份工作的价值是「帮助家长们更好地善后,更好地说再见」。在告别式上,她会给每一位家长准备一颗糖,王馨欣说:「我希望每一位家长知道:生活应该是甜的,即便是离别了、分开了,在未来的生活里还是要大胆追求幸福,大胆追求甜的滋味。这样才算是完整的告别。」
8月中旬,我在大兴一个宠物基地见到了王馨欣,一只边牧来回穿梭,跑到我们身边,探过脑袋想让王馨欣摸摸。这是个安静的下午,我们坐在园区大院里,喝着凉爽的果茶,看着正在打闹的大狗、小狗,一起聊了聊她理想中的殡葬园该长什么样、复杂的人类为什么需要单纯的动物,聊了聊她亲眼见到的衰老和死亡,以及,人类在失去所爱后,到底该如何重建生活。
文|令颐
编辑|槐杨
图|(除特殊标注外)受访者提供
1
我养过很多动物,非常理解毛孩子们与人之间互相陪伴的意义。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家长,养了一只蜥蜴,他管它叫儿子。其实他有个女儿,女孩小时候调皮,从街边把蜥蜴买回了家。这只蜥蜴在家里一点点长大,一直到女孩都长大、成家了,它也长到这么老长了(双臂展开约一米)。它经常在空调上面趴着,俯视着下方。蜥蜴需要恒温,所以家里的空调一年四季都开着,家长要是出远门就找朋友喂它,但是朋友每次来看到这个蜥蜴都很害怕,所以他们一家也不敢出远门。
家长说,这只蜥蜴喜欢吃水果蔬菜,最爱吃的是黄瓜。每天晚上吃完晚饭,男主人往沙发上一躺,蜥蜴就过来了,咔咔爬到他肩膀上跟他一起看电视。某一天,他突然发现它身上长了个肿块,但没敢带它出门。没想到这个肿块发展迅速,蜥蜴的状况每况愈下,不久就走了。
这位家长说,他们接下来会出门,儿子的骨灰会被带着跟他们一起自驾游,「生前它没出过家门,我们也不敢外出太久,担心没人照顾它,现在我们可以带着它一起远行了。」
我还见过一个家长,有段时间经常来找我们。他养了很多只花枝鼠,因为年龄到了,这些花枝鼠都集中在一段时间去世了。他跟我们说,花枝鼠也会生气、也会高兴,遇到高兴的东西它们就会转圈圈。有一只花枝鼠特别喜欢舔他,他每天回家坐在沙发上,那只小花枝鼠就来舔他的小指头。花枝鼠也会生气。生气的时候,它们就会躲起来,怎么叫都不出来。
像这种场景,家长不叙述,别人听到都觉得跟编故事似的,但他们一讲出来,我还是会感受到,那种真挚的情感,是不分物种的。
我自己养了一只泰迪叫牛牛,它陪伴了我们十多年,去年它因病去世了,但是我一直能记得它陪伴我们一家人的很多瞬间。
它刚进我家门的时候,我妈本来说限三天时间让我把它送出去。但是三天后我妈就改观了,开始抱它、决定养它。它的可爱、纯真打动了家人。
几年前,我怀孕的时候,它突然不扑我,也不让我抱了,它应该是能感受我肚子里有一个新的小生命。我破羊水的那天晚上,已经住进医院了,听家里人说,牛牛就一直在我屋子的门前守着,连饭都不吃了,虽然我当时不在房间里,但是谁都不能接近那个房间。
到我坐月子的时候,牛牛也会一直帮我看着孩子,除了我之外,任何人都不能接近孩子。孩子要是哭了,奶奶或者姥姥想去看看,它就会凶她们,一直叫。
特别逗的是,我们家小孩稍微长大一点之后,会控制不住想去追牛牛玩,踉踉跄跄学走路的时候想要扶牛牛一把,可能就会被绊倒。狗不想绊他,但孩子自己腿脚不利落被绊倒了,就会跟我告状,说今天牛牛把我绊倒了,跟我学牛牛是怎么把他绊倒的,摔哪儿了。牛牛在旁边就会特别无辜,缩在一边看着小主人演戏。
我的孩子是跟牛牛一起成长起来的。我能感受到,一直以来,它在守护我、守护我的孩子,它会看眼色、会变得小心翼翼的。
人是复杂的。在你特别需要动物的时候,会把它当成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它有一定的补位作用。但是,人会随着社会关系的复杂程度,随着结婚、生孩子、工作这些进程建立新的情感关系,人的情感会经历各种变化。
而动物特别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们对人的情感是很单纯的。有的小狗见着你就非要舔舔你,它们可能还是傻呵呵的,始终特开心。它们的单纯会让你觉得,自己在它心里还是那么的重要,甭管你开心不开心,你今天穿着怎么样,你狼狈不狼狈,它还是一直喜欢你,始终如一。它们爱你,并不会因为你有一段时间没回去,或者有一段时间不在它身边而忘了你、跟你不亲,它的爱始终是没有变化的。
复杂的人类确实需要这种情感上的支撑和抚慰。
图源电影《一条狗的使命》
2
对很多家长来说,了解宠物殡葬并不是发生在毛孩子去世的时候,而是在它生病、被医生「判死刑」的时候。
那可能是家长的第一次崩溃,他们会觉得死亡就在眼前,不知道哪一天就到来了。而且医生没有施救的方法,家长们的恐惧在于,我只能眼睁睁看着它死,而做不了任何事情,这也是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恐惧,那可能是最难过的一天。
很多主人也是在那一天开始寻找宠物殡葬服务机构,想提前了解一下,为它们的后事作准备。有的主人会给我们打电话问问流程、问问价格,有的人会思绪万分,跟我们说,「我回家之后太难受了,听医生说完它的病情,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它,我都不敢直视我们家狗,我觉得它太可怜了。」
从业这些年,我也发现,来做殡葬的宠物里,寿终正寝的相对少。意外死亡是有的,比如说出去遛弯的时候没看见车,出了车祸。猫从楼上坠亡的概率也蛮高的。尤其到了夏天,带狗出去玩,中暑而亡也比较常见。大多数都是生病的,淋巴癌、肺癌等各种肿瘤的状况比较多,这种病是很难治愈的。比如淋巴癌一旦发作,除了化疗、吃靶向药,它们的生命会很快结束。还有小动物的死因是瘫痪,最终导致器官衰竭,这些都是比较致命的。
有很多家长会有顾虑,在毛孩子生病的时候,给它们提供治疗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动物也是有意愿的,它们会通过动作、行为、眼神来表达。动物和主人之间相伴可能几年、十几年,互相之间肯定是有默契的。比如说猫一抬屁股,它的眼神和动作,主人就能猜到它想下一步要干什么。有一些狗和主人之间也有默契,电话一响,它会知道这是主人打来的。
同样的,它开心、难过、害怕,你都是能观察到的。它生病了是否有意愿接受治疗,去医院前,它是否躲起来,是否拒绝吃药,是否拒绝强饲,如果它连这些表现都没有了,可能生的意识也在减退。
在还有救治可能性、小动物还有求生意愿的时候,我觉得还是不要放弃。我妹妹家的猫有很严重的脂肪肝,前一段时间,它开始不吃饭、抑郁,又出现了黄疸,她本来在家就近找了一个医院,治了没几天,医院就建议她安乐死。
我说你无论如何都要去听一下内科领域最专业的人给你的建议,不要就相信这一家医院,不要做任何仓促的选择,你去听听别的专家怎么说。
后来我妹妹就带着猫很积极地做了治疗,中间还输了两次血,虽然花费挺高,但是最终猫的命救回来了。
猫一病,我妹妹也体验了差点失去毛孩子的感受,也体验到了亲力亲为救治它的过程。她在小红书上翻怎么应对这种疾病,应该给它做点什么吃,买什么猫罐头是适合它的,它什么时候不开心了,家长怎么能逗它开心,怎么能增进食欲?她开始学着成为一个更合格的家长了。
在我看来,疾病面前,家长没有必要纠结过多。如果你一直处在焦虑、懊悔、犹豫不决的状态下,这种情绪其实是会传递给动物的,它们的感受力是很强的。
我遇到过很多次类似的情况。本来狗的精神状态还不错,但是身体出现一些症状后,到了动物医院,医生说这治不了,回去该吃吃该喝喝吧。就这一句话,主人就崩溃了。
很快,这狗也就受到影响了,它开始不吃饭了,整个状态就会急转直下。甚至,有的狗从前是跟主人住一个房间,马上就拒绝跟主人同住,它自己会找一个独立空间呆着,精神上越来越抑郁,食欲也不行了。主人也不理解为什么,只觉得死神真的这么快就来了。
有的时候,我接到一些咨询殡葬流程的电话,我会先问问毛孩子现在的生活状态,之后,我会告诉家长,先调整好自己的状态,积极一些。甭管它是否快到日子了,你先收起焦虑,开心是可以传递的,焦虑同样也可以传递。
我入行最开始接手的几个案例里,有一个得了肿瘤的金毛,随着它状态越来越不好,不吃饭,家长就听医生的,决定安乐。执行的时候,家长感觉到狗狗挺不舍得的,一直不闭眼,就在安乐中走了,家长觉得非常遗憾。后来,他买了一个大号的罐子,把骨灰拿回家安置。
到最后,是人决定了一个生命的去留,但动物是有表达意愿的。我遇到过家长说想给狗做安乐,狗在下楼的过程中就表现得特别挣扎,特别无助,眼神都变了。我赶紧告诉家长,放弃安乐,让它自己选择时间,如果它不是那么痛苦,就不需要我们做任何干涉。当天,那个家长就决定不去安乐了,用小推车推着狗到他们经常去遛弯的地方,一起晒晒太阳。
第二天一早,家长发现,狗已经走了。他觉得很欣慰,他没有选择安乐,而是让狗自己选择了离开的时间。
前几天,我接到了一位家长的电话,他说,「一年前我们家狗的状态不好,联系过你,特别感谢你当时跟我说了那些话,我没有选择安乐,也没放弃它。谁都没想到它又活了一年多。今天,此时此刻,它真的走了,我们没有任何遗憾。」
小狗旺财被诊断出肿瘤后瘫痪,王馨欣和它度过生前最后一个生日,拍摄这张照片时,旺财下半身完全失去知觉。
3
给宠物治病、做殡葬也是一个关系到家庭经济的问题。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基本上家长都会听医生的建议,该化疗就化疗、该吃药就吃药,哪怕多活一天他们也挺高兴的。还有一些经济实力相对弱一点的,可能会考虑这个病确实花钱太多,最后无能为力了,也是一种遗憾。
我认识一个小女孩,她是个北漂,收入不高,经济刚独立的时候养了一只猫,后来小猫得了猫传腹,她跑了两家医院,医生给的治疗方案是打针、吃药,要花几万块,也告诉她传腹的治愈率并不高。
从医院回来她就哭了,她说:「在生死这种情况下,如果我还有钱、还有能力,我真的愿意试一试,但现在,我连试一试的经济能力都没有,我觉得自己很无能。」
我听到后,很心碎、很无奈,就劝她说:「有的时候,毛孩子遇到什么样的主人是它的命数,你没有在它困难的时候抛弃它,已经做得非常棒了。从现在开始,你要珍惜当下,珍惜你们每天在一起的时刻,去做一些你认为有意义、未来值得回忆的事情。即便当下你可能没法支付高额的费用,但还是能做点什么去缓解病程的发展,多一些陪伴。」
后来,她就给猫换着零食、猫条喂,有的时候猫状态好、爱吃饭了,她会发给我看,她跟猫一起下楼晒太阳、提前给猫过生日,拍了好看的照片。这种状态大概持续了一两个月,她觉得那一两个月的陪伴,丰富了她们之间的记忆。
有一天,猫的状态突然不太好,满地爬,我告诉她,以之前的经验来看,它可能是想找一个更安静的地方,不要有光。她就给猫弄了个小被子铺好,放到房间桌子底下的一个角落。她说猫看起来安详了一些,不再像刚才那样一直在爬。我说你做得很好,你满足了它的意愿。我还建议她如果猫喜欢的话,还可以播放一点相对轻松的音乐。
第二天一早,她给我发了一条消息,猫走了。那天早上,她的猫还奋力地爬到她床边,用双手抱着她的手腕,她拍下了最后一张照片,那张照片我一直留在电脑里。
遇到这种情况,我会觉得,有的时候人确实是无能为力的,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减少一点遗憾也算是一种宽慰。
不同的人对宠物的情感认知是不一样的。经常是父母觉得一个宠物不过就是个猫、是个狗,但孩子们会觉得,那是我的玩伴、是我的依托。
有一回,有一个上大学的男孩联系我说他们家的狗死了,要送来火化,说他妈妈过几个小时就会送来,让我一定等她,还给我打了好几个电话,一直强调要给他们家的狗用最好的殡葬用品。但一直没有人来。他又给我打电话,哭着说妈妈一定是把狗给扔了,情绪特别崩溃。
我还遇到过一个老爷子,他抱着狗来了园区,说,这个火化不是600吗?我给你300,你什么都不用干,一会儿我老伴儿联系你,你就说已经火化了就行了。他其实是想带着狗找地儿埋了。
我就跟他讲,300块我都不收您的。首先我做不到欺骗他老伴儿,再者,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凡事都是有痕迹的,我欺骗以后一定会有个因果。我跟他说,您回去要跟老太太有一个交代,还是统一意见再来吧。
老爷子在周围转了半天,最后还是交了钱给火化了。
有时候,一些家长是瞒着孩子去给宠物做了殡葬和善后。我会跟家长说不要隐瞒孩子,不要说把狗送到某个亲戚那儿或者出去治疗了。因为宠物的离世可能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死亡、接触离别,也许到不了「死亡教育」的程度,但也是种创伤。我会鼓励家长跟孩子说出实情。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他们都懂。
我小时候养了一只猫,我妈觉得影响我学习,不经我同意送人了,还跟我描述是送给一个家庭环境特别好的阿姨,她说,你就踏实学习,等你期末考试考好,就带你去看猫。后来,我的考试成绩确实达到要求,我妈带我去看猫,它在我的校服扯的小斗里睡着了。但那位阿姨是散养的,它经常到外边去玩。等我再问起猫的时候,它已经跑丢了。
那种遗憾终身伴随着我。说实话,这个事到现在我也没有特别原谅我妈,没有原谅她当时替我做的这个决定。
所以,在面对动物时,我很坚持全家人能够保持意见一致,不要等动物走了,家里人还带着分歧。
去世前,小猫奋力抱住了家长的手腕。
4
在做宠物殡葬之前,我是做公关推广和危机公关的,服务过包括用友、百度、360、华为在内的公司。这个工作挺光鲜的,跟你打交道的人可能都是些高知或者是媒体里比较有影响力的人,还有一些行业领袖。但是这份光鲜背后是一片繁忙。我在生孩子的前一天还在工作,突然破水,我在医院产床上请了产假。
坐完月子没多久,我就又投入工作了,一边背奶一边打工作电话,有时候得一边开电话会一边吸奶,真吸不出来。这份工作还需要经常出差。2013年那会儿,有一次出差的前一天,我奶奶在住院,当时状态还行,没想到我这一去就再也没跟她说上任何话,回来的时候她已经在弥留状态。
我参加了奶奶的葬礼,觉得整个葬礼都办得特别仓促,好像都是为他人而办的,所有的行动都是在走个过场、走个流程,赶时间,根本没有时间让我们跟她好好告别,人生的句点画得太草率了。我当时就想,葬礼应该是为我们的家人办的,我们需要有一个好的空间跟最爱的家人告别,这应该是葬礼的直接目的。
一直以来,我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也不知道该做什么,没有自己真正做过选择。奶奶去世给我留下了很大的遗憾。那个时候,有朋友提到家里的狗去世了,找殡葬服务,整个过程特别坑,到了殡葬店后,店家还临时涨价。听到以后我就觉得特别不舒服。我们对一个过世的人都如此草率,更别说会怎么对待宠物了。当时牛牛5岁,我想如果有一天,牛牛离开了,我需要一个温暖的机构帮助我好好地跟它说再见,而不是让我感到那么无助。
后来我和几个朋友商量,能不能发展一下宠物殡葬,就这样决定创业。当时,我们做了市场调研,把全国涉足宠物火化、丧葬的相关机构都调研了一遍,发现大部分人都把宠物殡葬当成一个生意在做。
也见过一个很理想的宠物殡葬园区,它并不在城市里特别繁华的地段,而在山里,一个安静的环境。园区有一个透明的、全都是落地窗的建筑,看起来很透亮,里面有各种主题的告别厅,还有一个「纳骨堂」, 园区的主理人把寄放骨灰的地方设计成了书架的样子,还特意把收纳骨灰的容器做成了一本书,他认为每个宝贝的生命历程都是一本书。建筑外是一大片绿植,可以安葬骨灰。家长们可以很清晰地知道我家的宝贝安葬在哪棵苦荞树下,在树下,家长可以依照动物的喜好放一个彩色的石头,或者放一个小木屋,它就可以在那里安家了。整个园区有山、有水、有植物,有一年四季都在盛开的花,一切都是安逸、有生命力的。
离别这种事确实特别悲伤,是人的一生中最不愿意面临的时刻,但他用这种形式把一种悲伤的事物转换成了另一种美好、有意义的事物。
我也想搭建一个这样的园区,后来我们接手了同行的一家店,那位同行当时很偶然地在通州张家湾东部边缘的地方,发现这个树林,沿着一个坡儿往下走,竟然还有一处很隐蔽的院子。这里以前是个植物园,迁址之后只剩下一大片树林,还有一个自带的小院儿,周围环境也是挺安逸的。同行不干了以后,我看到这里就决定接过来。我还借鉴了书架式纳骨堂的做法,做了骨灰罐的摆台。动物喜欢的零食、玩具,都可以摆上去。有些家长会特意拜托我们定期更换书架上的零食,还有一些家长会放上一些蜡烛。
凡是想要给宠物做殡葬的家长,多数不仅仅自己在场,还会有孩子、伴侣的参与,家长们也是希望利用一些手段,能让另一个人或另一方的情感得到宣泄、得到安慰。我们也在学着如何能缓解他们的悲伤,让他们更释然。
我们曾经为一条鱼做过殡葬。鱼主人移民到了新西兰,带不走它,就让朋友代养。有一天鱼还是去世了,鱼主人就打电话说会送到这里来殡葬,嘱咐我一定一定要将骨灰保留完整,还让我开证明,说这鱼的骨灰到时候要坐飞机,飞到新西兰跟他们一家团聚。
我同事当时还特好奇,得是多珍贵的鱼啊,见到之后发现,就是一条很普通的鱼,不是金龙银龙那种很贵重的,体型也不大,跟我们吃的鲈鱼长得特别像。火化完了,它就被送上了飞机。
一直以来我特别主张的是,人跟动物要认真地相遇,认真地告别,我相信很多人也是秉承着这种理念去送走了动物的最后一程。
位于树林中静谧的殡葬园区。
5
有些失宠人重建生活的过程看起来很短暂。我见过最快的是上午把狗送走了,下午又买了一条一模一样的狗,叫一模一样的名字。有的人会在原宠物得绝症或者生重病的期间,就养同一品种的宠物,两个并行,先把前边的送走。
他们想要用这样的方式来延续原本的生活。其实,宠物的离开改变的是一个人、一个家庭整体的生活方式。可能原来他们是早晚遛狗,现在没有狗可以遛了,原来他们可以跟动物交流,现在就没有可交流的对象了。
我遇到过好长时间走不出来的失宠家长,他们会定期跟我分享他们的心情,可能最近很想它,晚上起来看见了个影子,是不是它回来了;做梦的时候,突然感觉有东西跳在自己床上,特别像有它在的时候。
还有一位女士跟我说,她家狗在世的时候,她和丈夫一起照顾它,她负责喂饭喂药,丈夫负责遛弯。狗一走,她跟丈夫就没有共同语言了。他们一起去曾经遛狗的公园,一坐就是一上午,期间俩人也没有任何对话。其余的,一件共同想要做的事都没有。他们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可能就会因为动物的离开全部错乱。
一开始从业的时候,我以为这个行业会治愈我,因为我也曾经有那种痛失亲人、走不出来的状态,我想接触的案例足够多了之后,我可能也会逐渐麻木,但真正做了之后,发现我其实会更深入地共情。
太难过了,他哭就会带着你哭,会连带勾起你很多思念、悔恨。有一阵子,每天做完告别仪式后,我的情绪特别不稳定,经常做噩梦、失眠,就会觉得自己是不是特别不适合做这个行业,因为你已经很多愁善感了,还要每天接触那么多人、那么多悲伤的故事,你可以走出来吗?
后来我报了个心理咨询师学习班,觉得挺受益,知道了什么叫创伤后的应激,应激后会有哪些方式来应对。我也开始理解,不同人表达悲伤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悲伤不是只有哭,有些人悲伤起来不哭不闹,可能很平静,有些人表达悲伤的方式是愤怒,他可能会骂人、会有一些过激行为。我开始越来越多地理解这些失宠人,也开始更坦然地接受离别、再见。
对他们来说,更需要的是一个倾听者,他们愿意说出这些故事,我们努力地倾听就好了,在需要的时候点头回应或者微笑。你不用追溯太多,也不用讲自己的经历。这些心理方面的知识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怎么能跳出简单的共情,而给失宠人一些实际的支持,来帮助他们继续生活下去。
我们会举办追思仪式,告诉家长们,这是整个告别仪式的结束,也是下一段旅程的开始。这只是新生活的一个节点。追思会结束,我们会给每位家长发一颗糖,希望每一位家长知道:生活应该是甜的,即便是离别了、分开了,在未来的生活里还是要大胆追求幸福,大胆追求甜的滋味。后面,逢中元节、清明节还有动物的忌日,我们会有集体祭祀,会鼓励家长把想说的话写在信纸上,烧过去。
这种固定化的仪式你说到底有用么?我觉得有用。之前有个年轻人让我印象挺深刻,他的狗去世了,他对我说,「这不叫告别式,请帮我改成毕业典礼,我认为我的宝贝走到生命的终点,它真正地毕业了。」
在那场「毕业典礼」上,他还邀请了三四个好朋友来,每个人一开始都很伤心地在哭,他们分享了一些跟动物互动的特别有趣的经历,哭了一会儿他们又乐,你一直能听见他们又哭又乐的声音,这是他们的情感表达。
所以,告别式不仅是人的宣泄,也是人对未知的一种美好期许。
离开的动物留下的爪印拓模。
6
刚入行的时候,我统计过全国做宠物殡葬的数字,也就是六七十家,只集中在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就到三线,四线城市根本没有。那会儿做殡葬更注重的是火化后有地方能给埋起来,像复刻人的墓地那样去复刻宠物入葬,有火化有墓地安葬,就会被认为是行业标杆。
现在,宠物殡葬师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词。刚开始,我们在大众点评上开店,北京都没有宠物殡葬店,但是现在,大众点评上,宠物殡葬已经成为宠物服务下的三级分类。这都是近几年发生的巨大变化。
好多国家都把宠物殡葬当成一个职业化的行业,有相应的培训模式,需要经过考试持证上岗。但在我国,目前成为一名专业的宠物殡葬师并不需要任何资格类的考试,入行门槛非常低。因此有人觉得这是个冷门也暴利的职业,有的标题党,「给你介绍七大暴利职业」,点进去就包含宠物殡葬。每年有好多人找我咨询,说自己也想开这么一个店,问能不能和我们学习。大部分人会说,我特别喜欢宠物。这种人99%我直接就劝退了。
说实话,我们的辛苦要比想象的多得多。要操更多的心,而且没有节假日,没有双休,春节大家都团圆的时候,我们是最忙的。
从私人养宠的大环境上看,我同样也是非常不安的。
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宠物买卖处在野蛮生长的环境,对宠物甚至到了肆意繁殖的地步,大部分宠物的价格不断在下降,原来买个纯种猫、狗,要花三四万,但现在各种证齐全的纯种宠物有只卖两三千块甚至几百块钱的。源头泛滥、价格太低,导致养宠的门槛越来越低。然而,真正愿意为宠物负责,或者想清楚、理性养宠物的人并不是那么多。
当你决心迎接一只宠物进家门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宠物的生、老、病、死,要做好充足的准备,知道自己要面对的是什么。不要总觉得宠物的寿命还长着,先养十几年,以后的事不用考虑那么多,并不是这样的。意外每天都在发生,我每天接触的这些宠物寿终正寝是占极少数的。
除了精神准备,最好还要有资金准备,当你还没有下定决心或者还没有能力负责一只宠物的生老病死时,还是要慎重。而一旦养宠之旅开启了,家长们还是要给它们多一些陪伴,不要让它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等待你回家,这样首先它们的社会化效果不太好,另外,这一辈子如果只是等待,对一个生命来讲,也是很不公平的。
接近八年的时间,我一直在做宠物殡葬,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件正确的事。其实,在我辞职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妈妈是一直不理解的。她也不让我提工作中的事情,工作中要用的一些东西,宠物的骨灰盒或者纪念品,她也不让我往家里拿。她本来就特别避讳生死这样的话题,还会觉得我辞掉了那么好的工作,做了一个她认为太不那么正经的行业,也没积累什么财富。
但我挺满足,像我刚刚提到的,有些人提前咨询,因为我的建议,他们放弃了给毛孩子做安乐,人和动物彼此能拥有更长的相处时间,留下了更值得回忆的纪念。还有失宠人有时候想找个人聊一聊,就找到我,说我可能是唯一一个可以跟他们去分享这种心情的人。有些家长我们认识了很多年,到现在还能像朋友一样去沟通,说说自己的生活状况,搬没搬家,有没有再婚,有没有谈恋爱……我们像普通朋友一样唠家常,家长们的内心得到抚慰,那也是我获得价值感的时刻。
前两天,有个朋友约我在国贸见面。我好久没去过国贸了,原来做公关的时候,我们老在那边办活动,我总觉得只有踩着高跟鞋走才自信,觉得要是每天不化妆、不穿高跟鞋、不穿着体面,我可能真的没有自信出现在国贸。但现在我再走到那些繁华的街区,背着书包、穿着运动鞋,我觉得我内心是充盈的。
在这个行业里,我见证了太多疾病、意外、死亡,死亡的背后还是挺浩瀚的,是人类未知的领域。越未知,越值得敬畏。我不能说自己不惧怕生死,有时候想到人离死亡那么近,我也会失眠、会焦虑。但从事这个行业之后,我更理解的是,生与死都是自然规律,是人生跌宕必须要经历的,谁也无法跨越。
去年,我家牛牛去世了,它火化之后的骨灰放在我家书架上,也是像一本书一样,旁边摆着它的照片。虽然还是很舍不得牛牛,但对于它的离去,我还是变得更坦然了。
曾经有两位80岁的老人来送自己家的狗,家里人都说您甭来了,毕竟这岁数了,怕二老忌讳。但老人不介意,他们说,这狗生前挺仁义的,得送它最后一程。甚至有些老人跟我说,之后如果狗走了,不火化,到时候就跟自己埋一起了。
我觉得,能持这种观念的老人,他们本身面对死亡还是很豁达的。
图源纪录片《宠物医院》
TOP STORIES
相 关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