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 内文

中国式家庭,有2.0版本了

2023年8月24日 文/ 梁宋 编辑/ 李栗

新一代父母更会夸孩子了,这不再是一种倡议,而是发生在你我身边的事实。

当这一代年轻人成为父母,他们的教育方式也发生了「爱的迭代」——他们尽量从自我的成长隐痛中脱身,避免伤害的延续,给予下一代足够的鼓励和安全感,让孩子在一个更松弛有爱的环境中成长。

我们想知道,这些转变在个体身上都是如何发生的?为此,我们找到4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新手父母,他们都是普通人,也是认养一头牛2400万会员用户中的一份子,在这些新手父母的叙述中,教育一点一滴融于日常生活,教育也可以自我修正和纠偏。庆幸的是,大家终于拥有了新的育儿共识,面对新生命,我们从不自知的「打击时代」进入到有意识的「夸夸时代」。

文|梁宋

编辑|李栗

「掰不开的蚌壳」

当我们谈论起「中国式家庭」,与之关联的形容词多半是含蓄的、紧绷的、别扭的,甚至是控制的、伤害的。父母爱孩子,但这种爱很多时候被藏了起来。爱的表达很少。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中始终有一种淡淡的张力。

橙子君是一位来自湖南常德的90后妈妈。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的爱很隐晦,她能感觉到,父亲当然是爱自己的,但嘴里从来不说,说出来也可能是反话,「像一个掰不开的蚌壳」。

当她没考好时,父亲会说,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这么没用,为什么不如别人家的孩子。每次听到这些话,她都感到自信心受挫,忍不住自责,「难道我就那么差吗?我就真的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吗?」最生气时,她甚至会回怼父亲,「那你怎么不当别人家爸爸?」

最让橙子君受伤的一件事发生在高中时期,那时,她学习了几年绘画,这是她当时特别热爱的一件事。一次同学聚会,她受一位男同学所托,画一幅画,她花了整整两个晚上在客厅把这幅画完成,结果却被父亲看见,她在画上署了那位男同学的名字,误以为她早恋,什么都听不进去,当场就把画撕碎了。

橙子君十分委屈,她和这位同学只是朋友,并没有早恋,画画也都是在课余时间完成,但父亲根本不听她解释。她感觉到一种不被信任,自己的兴趣爱好像是一种错误。那天,她把所有的画画工具都扔了,再也没画过画。

那幅被撕烂的画,是橙子君自己画的最后一幅画,她至今还记得,是水墨兰。后来很多时刻,她见到别人画画,都会想,如果得到足够的理解和支持,自己的人生会不会和现在不一样。

林春也是一位90后妈妈,29岁,浙江人,有一儿一女,通过自己的努力买了房子车子。在世俗的评价体系中,她是非常优秀的孩子,亲戚朋友见到都说,你好厉害,那么年轻就把所有的大事都做完了,但每次父亲听到这些,也不会夸赞她,只是笑笑,就过去了。

因为父母那一代无法直接、健康地表达爱意,林春在成长过程中也留下了一些隐痛。

读小学时,有一年母亲节,她攒了很久零花钱,在学校门口的小店挑了一个摆件想送给妈妈,那是个水晶灯摆件,上面有两只黑天鹅,她以为妈妈一定会喜欢。在她的期待中,妈妈或许会对她露出笑脸,说「我很开心」,「谢谢女儿」之类的话。

但当她捧着礼物回家后,并没有收到想象中的愉快回应。妈妈并不开心,也没有说谢谢,反而责怪她乱花钱,「买一些没有用的东西」。近20年过去,林春聊起那天的场景,还是忍不住哭了,眼泪晕湿了眼线。

没过多久,那两只黑天鹅还被不小心摔碎了,礼物碎了的那天,林春感觉「那份爱好像也碎了,没了」。

林春和橙子君的遭遇,看起来好像都是不太起眼的小事,一个小女孩的兴趣爱好,和她是否被冤枉了,一个小女孩对妈妈的祝愿,和她精心准备的「仪式感」——正是这些大人眼中不太重要的小事,让两位女生经历了漫长的自我修复,也让她们更清醒地开始思考,将来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母亲。

林春给孩子们竖大拇指

当他们成为父母

当这一代年轻人成为父母,他们都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

童舟是一位妇产科医生,来自安徽,孩子两岁多。她不是那种传统的「奉献型」母亲,虽然这个孩子来得很不容易,是试管婴儿,但有了孩子之后,童舟依然会选择去外地深造,身边有些妈妈会把关注度都放在孩子身上,她不这么认为,她还是「要做我自己的事情」。

在育儿方面,童舟是幸运的,她的丈夫深度参与育儿,孩子的喂奶、辅食,许多时候都是丈夫在做,家里还有老人帮忙带孩子。但她并不认为这是什么很值得被夸耀的事,「孩子是两个人的,需要一个家庭共同努力,不应该只要求我一个人为他做什么」。

现在童舟的孩子才两岁多一点,已经展现出一些和同龄孩子的不同,他身上有一种低龄儿童罕见的独立。孩子带给童舟一种有点新鲜的感受,就是他们相互独立又彼此爱着对方。

这段时间童舟在外地学习,他们每天会视频,孩子会在想妈妈的时候非常自如地表达,妈妈我想你了,也会很自然地和她分享,妈妈我在吃饭,妈妈我在画画,等到了视频要挂断时,也不会哭闹,会说,妈妈拜拜,下次再见。「拜拜」像是这对母子之间的一个暗号,每次提到这一点,童舟都会会心一笑,她能感觉到,孩子就像小时候的自己,很自由,很有自己节奏地在长大。

童舟和孩子

给妈妈准备礼物的林春,现在也成为了一位妈妈。她会把爱挂在嘴边,几乎每天都会对孩子说「爱你」。就算孩子犯了错,她也不愿当众批评,而是把孩子带到房间去教育,谈话最后还会加上一句,「妈妈是爱你的」,然后抱抱孩子。

她的家庭氛围很有爱,每天早晨她出门上班,「暖男」儿子都会跑过来抱她一下,亲亲她的手背(因为脸上化妆了,不能亲),妹妹看到哥哥这样做,也马上跑过来,「妈妈我也抱抱」。

因为收获的夸赞和善意足够多,孩子们也不吝啬自己的夸赞,会说「妈妈,你今天这件衣服好漂亮啊」,有时她涂了口红,会收到孩子一句,「妈妈你今天的口红真好看」,甚至有时候正在上班,会收到孩子用姥姥手机发来的微信,「妈妈我爱你,你早点回来呀,么么哒,么么哒」。

那位被父亲撕碎画纸的橙子君也成为了妈妈,她的孩子4岁半了。她认为自己的童年称不上幸福,所以更加想给自己孩子一个她理想中的童年。

她表达爱意很直接,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会和孩子说,「宝贝晚安,我爱你」。孩子一开始还不会说话,等到会说话时,就会回应她,「妈妈,我爱你」。

在她小时候,看书看得不认真或是字读错了,父亲会很不耐烦,把书扔开然后来一句,「不看了不看了」,她从不会这样,孩子看绘本没有耐心,有时候烦躁起来,她还是会陪着孩子把书读完,后来孩子就慢慢有兴趣了。

关于亲子关系,一个很经典的场景是打碎碗。在橙子君小时候,如果打碎了碗,通常会遭受指责,「你怎么又把碗打碎了」,但当她的孩子打碎东西,她不会呵斥和责怪,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安抚对方,她会说,「你让开一点,我把碎片扫一下,没关系,打碎了我们再买一个就可以」。

还有尿裤子这件小事,在她小时候,如果尿裤子,家长会说,你怎么又把床尿湿了,但现在她儿子尿床了,她会笑他,「发大水了,两层的被子都能搞湿,你可真厉害,下次你尿尿的时候一定要提前告诉妈妈,我帮你开灯好不好」,渐渐地,孩子就不尿床了,「因为他对这件事没有恐惧」,自然而然也就不紧张了。

《人物》拍摄当天,橙子君带着孩子来到现场,4岁多的小男孩全程没有发出一声大声喊叫,非常安静地站在一旁看着妈妈拍摄了近两个小时。这是橙子君和孩子提前沟通的结果,她很欣慰,孩子已经可以和自己平等地沟通和交流了。更让橙子君觉得欣喜的是,她发现,孩子这次出远门,一点都不胆怯,见到那么多陌生人,依然可以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陌生的阿姨问他,你叫什么名字,多少岁啦,他都会大方回答。

她能感觉到,这是沐浴在爱和夸赞里长大的孩子才会有的样貌。每次她去幼儿园接孩子,看到这代孩子真的和自己小时候完全不一样了。在她小时候,见到谁的家长来,大家只会偷偷地瞅瞅,赶紧将目光转向别处。但现在的孩子会先盯着你看一会儿,甚至会和你打招呼,很大声地问,你是谁的妈妈——这一代孩子普遍变得更强壮、更自信了。

橙子君和孩子在游乐场

夸夸的艺术

夸孩子是一门艺术,不同个性、不同处境的孩子,对夸赞的需求程度是不一样的。面对同一个孩子,夸赞的尺度不一样,效果也不同。理想的夸赞应当是,一方面让孩子受到鼓励,另一方面,让他们渐渐建立自己内心的标准,不过度依赖别人的鼓励。平衡好夸夸的艺术,是教育的幽微深邃所在。

陈志博是一位80后父母,也是一位资深的英语教师。他自己接受过很好的家庭教育,现在也在践行着心中科学的教育方式,希望能够惠及更多人。

在陈志博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是自然发生的,父亲工作比较忙,但一有空就会陪他打乒乓球,带他出去旅行,他的童年是快乐而放松的,他甚至记不太清自己小时候考试的名次,因为那些没有给他压迫感,他是上一代普遍崇尚打击式教育的图景中罕见的例外。

现在,他也是一位孩子的父亲,他会将这种鼓励式教育延续到家庭内部中来。儿子3岁多的时候,还有些胆小,不敢用淋浴喷头洗澡,只愿意坐在盆里洗,他会鼓励孩子拿起喷头,给孩子控制权,让他自己操作喷头,先冲脚丫,再一点一点往上,冲冲腿,逐渐地往上冲,目前为止,孩子还是有些害怕喷头喷到眼睛,但已经可以做到脖子以下都自己用喷头搞定。

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也会给他惊喜。最近,他陪孩子学一些简单的英文单词,一天,他们聊到周二是Tuesday,孩子问他,爸爸,Tuesday之所以是周二,是因为『Tu』读起来像『two』吗?这让陈志博感到很惊讶,因为孩子才五岁,能对语调之间的关系有联想,这说明他抽象思维比较好。只有越多肯定孩子的时刻,他才能对事物更多好奇和探索欲。

作为教师,陈志博也很讲究「夸夸」的艺术。他就职于一家中学强校,生源优秀,面对这些从小不缺夸赞的孩子,他反而会尽量少给他们「夸赞」和「比较」的刺激。因为优秀的孩子从小被夸到大,会很习惯于为了得到别人的正面评价去做事,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独立目标去做事,这是过度夸赞的副作用。

今年,陈志博去乡村支教一年,那里的孩子学习基础薄弱,在优绩主义评价系统里,许多都是「差生」,面对这些孩子,陈志博反而毫不吝啬夸赞和鼓励,只要他们愿意学,他都会说,老师相信你,你能做得好,从帮助对方的角度告诉他,你可以怎么做。

这些学生因为从前受到的批评比较多,对表扬更加敏感,陈志博能明显地感觉到,执教半年,班上上英语课睡觉的学生再也没有了,以前他们听不懂,没信心,才容易犯困,现在能感觉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照顾到的,他们也会很努力。

他还专门研究了一套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听写方式,刚接手班级时,他用百分制听写,不管听写多少单词,都按百分制计算,有五分之一的学生连50分都考不到。后来他将学生分层,针对那些基础更好的同学,要背更多,听写更多;基础薄弱的同学,只要记十个单词就可以了,每多记一个,就会给他多算分数,满分是一百,写对了12个,会给他120分。那些之前及格都难的孩子,信心一下子就上来了,一两周以后,很少有人听写60分以下。

他非常珍视那些付出了汗水的努力。他深深明白,对那些基础差的孩子,写60分付出的努力,可能比有的同学写100分付出的努力还要多。

让每个孩子都信心百倍地去学习,或者心怀希望地去学习,这是他正在践行的教育理念。这样的理念从家庭延伸到学校,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信心是最珍贵的。

陈志博和孩子在公园骑车

爱的延续

夸夸需要练习,在许多家庭,一开始只有一个人在夸孩子,到最后所有人都开始夸孩子,这是一种自然习得的过程,也是一个家庭关系自在流淌,变得更亲密的过程。

林春和丈夫结婚比较早,孩子出生时,自己也才20出头。刚开始,她家里只有她在践行着鼓励式教育,早上起床小孩子玩iPad,磨磨蹭蹭,丈夫会不耐烦,怎么还不去刷牙洗脸,现在他慢慢地改变了,他会说,「哥哥你今天起这么早,要不要先去刷牙洗脸,我们争取第一个到学校,做最棒的超人」。

林春想陪孩子做亲子阅读,丈夫一开始也不太支持,就觉得孩子这么小,你跟他读书有什么用?他又听不进去,但看到她每天不管回家多晚,不管是在客厅还是在床上,都会陪着孩子,「我们来读故事书啦」,读到后来孩子没读故事都不愿意睡觉。

一个月后,当他们读到一本《我和老爸》,林春让孩子邀请爸爸来讲这个故事,一开始丈夫是拒绝的,他不知道怎么读,林春会鼓励他,你就按照书上讲的,再和孩子讲一遍就好了,结果效果非常好。孩子姥姥也加入了读书的队伍,开始学会放下刷短视频,和孩子一起读绘本,7月初,暑假刚刚开始,他们还制定了一张家庭表,轮流领读。

林春带孩子们读故事书

更让人感动的是,林春发现,这种夸夸式教育和陪伴式教育在中国式家庭内部形成了一种代际修复。因为自己夸孩子,上一代也开始学会了表达爱。

在林春小时候,妈妈是很少夸奖自己和弟弟的,但是面对下一代,妈妈变得非常温柔和配合。小朋友的世界总是充满童真和想象,林春的女儿很喜欢角色扮演,有时候早上醒来,就会给自己一个角色,「今天请叫我美人鱼」,或者「今天请叫我小仙女」,姥姥竟然会开始配合她。想做美人鱼那一周,只要一起来,姥姥就说,「美人鱼,你起来了」,「美人鱼,你赶紧去刷牙洗脸吧」,「美人鱼,你今天很棒啊,这么早起来,吃完早餐,换上漂亮的衣服」。

因为夸夸,家庭的氛围也变得柔软。林春曾和母亲聊起小时候那件礼物,那两只破碎的黑天鹅,母亲第一次知道,原来这件事对孩子影响这么深,她们开始重新学习如何相处,如何建立更健康的亲密关系。

现在,林春再给母亲买礼物,她开始学会欣然接受,明白了接受本身也是一种美德。她再也不会说女儿,「把钱花在没用的地方」了,她学会了接受爱,也学会了表达爱,她会在微信上对女儿说谢谢,发一个爱心或者拥抱的表情包。甚至,她也学会了给自己的父母「礼物」和「仪式感」,这些仪式感可能不是鲜花和蛋糕,但她会在想起父母时,买一只猪脚送去,或是专门回去烧一顿饭。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橙子君身上。最近,因为陪着孩子画画,橙子君再次拿起了画笔,那些错过的年少时光,和那幅被撕碎的画,都已经远去了。

父亲老了,她也变得平和了许多。大多数时候,父亲还是像当年那样,不温柔,不鼓励,没有那么多情感表达,但最近,她发现了这块「铁板」的一些裂痕。

说起来也是一件很小的事,但是是家庭内部的巨大变革。她在孩子6个月大的时候,给孩子添加了辅食,八九个月的时候,孩子就可以自己在餐椅上吃饭了,虽然是用手吃,吃得满脸满桌子都是,但到了孩子一岁时,就能够自己拿着勺子吃饭了。

一天,她和父亲一起去街上遛弯,遇到熟人,大家聊起育儿,她听到父亲很自然地开始说起,「我孙子一岁就能自己吃饭」,那一瞬间,她感觉自己的教育方式受到了肯定,内心好像有些东西开始融解了。这句缺席已久的肯定来得好迟,她希望以后这样的时刻能够越来越多。

橙子君、童舟、林春、陈志博都是认养一头牛的老会员,在他们身上,我们见到了一种相似的力量,无论自己的童年经历如何,他们都实现了某种超越性,在下一代的教育上,尽量做到能力范围内的最好。

每年8月,认养一头牛都会开展会员日活动,和千万会员们一起,关注妈妈、孩子、教育、家庭等议题,激发一些真诚的思考,传递出向上、向善的美好力量,让家庭氛围更温暖从容。

今年,认养一头牛在会员日推出了全新「夸夸瓶」包装,因为他们认为,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夸夸是一种爱的传递。无论多少岁,无论在家庭中是什么样的身份,都需要得到认可与肯定,彼此间精神的滋养和营养的滋养同样重要。每当拿出夸夸瓶准备喝牛奶的时刻,也是一个家庭成员互相表达肯定与赞美的好时机。

在拍摄片场,四位会员也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夸夸瓶」。陈志博选择的是给自己的夸夸瓶:宝贝跌倒了却没有哭,一定是你教会了他勇敢。童舟选择的是给孩子的夸夸瓶:积木倒了重新再搭,你是最有耐心的。

这是认养一头牛想要传递的讯号——大人有大人的夸夸瓶,孩子也有属于自己的夸夸瓶,在这个飞速运转的时代,夸奖已经从奢侈品成为日常必需品,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童,都需要夸夸瓶背后传递的「勇气」、「乐观」、「耐心」、「平等」和「爱」。让夸夸就像喝牛奶一样简单而自然,融于日常。也许有一天,当我们不再强调夸夸,那将会是一个全新的、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