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博客天下 内文

《追光的日子》,离真实还有多远?

2023年7月12日 文/ 夏尔 编辑/ 孤鸽

说到底,《追光的日子》只是描了一个生活化的毛边,骨子里依旧停滞在理想化、浪漫化的舒适区。

作者|夏尔、编辑|孤鸽

2023年的高考已经落幕,但一部讲述高三生活的剧集,将观众重新拉回到了那段紧张又激烈的时光,展现了青少年的焦虑生活,这就是在央视和优酷同步播出的《追光的日子》。

该剧讲述了“不羁教师”郝楠带着一群性格迥异的学生一起备战高考,勇敢追梦的故事。虽然是严肃的教育题材剧,但并不缺流量,既有郭京飞这样的中生代实力派演员,也有任敏、王源等新生代偶像艺人,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诸多讨论。

喜欢它的观众,觉得它活泼励志,拍出了让人爱恨交织的高三生活;讨厌它的观众,觉得它过分美好,没有真实复刻现实中的校园景象。

不可否认,《追光的日子》在一众校园剧中确实比较出众,生活气息浓,观众能在剧中窥见熟悉的青春样貌。但它存在的问题也同样不容小觑:过分理想化,且贪多嚼不烂。

破解巧合叙事

坦白说,《追光的日子》前几集的质量并不如意。为了表现主人公入校前的生活、让几位主人公提前“碰头”,剧中制造了大量的巧合让他们相遇。一会儿让任真(任敏 饰)在天台偶遇郝楠(郭京飞 饰),一会又让任真在海边偶遇高远(王源 饰)。

须知,在剧作技法中,巧合是比较低劣的一种创作手法,巧合的过多出现,会让剧集失真,拉低整部剧的层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追光的日子》的开局并不理想。

多亏剧中的一些细节处理,弥补了剧作上的粗糙。故事开头完整还原了毕业生从参加高考到查分到掉档落榜的全过程,将观众带入到真实的氛围里:进考场时的查证、安检,考场统一使用的自动校对同步时钟,涂答题卡时的小心翼翼,打电话查分时的忐忑不安……

《追光的日子》中任真参加高考

任真高考考了530,成绩超过了一本线,可离她向往的医科大有些距离。就在她为报志愿而发愁时,她那不靠谱的父亲跳了出来,声称自己有门路,能让任真上医科大。结果,父亲被人骗了4万元,任真的升学也落了空。为了给自己谋一个好的未来,任真决定复读,她来到青云中学的14班做复读插班生,并在这里遇到了老师郝楠与同学高远。

以任真的视角开头之后,随着青云14班“画卷”的徐徐拉开,整部剧开始呈散点叙事去展示人物群像:因哥哥去世变得沉默寡言,休学一年回来考试交白卷的高远;因父母外出打工而寄居在叔叔家的留守少年贾坤;家境优渥,但与父亲隔阂严重的“差生”王放;家庭破碎后与姥姥相依为命的班长赵晓晓……不过,问题学生全搁这一个班里,似乎也过于巧合。

初来乍到的郝楠,上班第一天就碰了一鼻子灰。他和14班的孩子们形成了激烈的思想碰撞。而郝楠征服这群孩子,得到他们的信任,解开他们的心结,一起备战高考的全过程,也构成了该剧的叙事主线。所以,郝楠这个角色的塑造成败,决定了剧集的质量。郝楠这个名字,也是“好难”的谐音。

由于人物众多,稍不留神,就容易把故事讲散。《追光的日子》想的招数是,让郝楠办了一个“夜间补习班”,问题学生一个一个加入进去——学生加入补习班的过程,就是郝楠征服学生的过程。由此一来,故事就可以将主要人物聚集到一起,避免分散。

■《追光的日子》剧照

与同类的校园青春剧相比,《追光的日子》有两个特点:一是淡化喜剧元素,用浓郁的考学氛围取而代之,比较贴近现实;二是淡化爱情元素,没有过分强调校园里的早恋现象,及至剧情过半,剧里连一对真正意义上的官方CP都没出现。

可以说,《追光的日子》一直在努力平衡真实与虚构、现实性与戏剧性的尺度,既想营造故事刺激点,又要反映现实底色,它凸显出了一定的特点,但依然存在失真的地方。

中国版《麻辣教师GTO》

教育励志题材的影视作品,观众们并不陌生。这素来是一个出佳作的门类,诞生的高分作品数不胜数,比如豆瓣9.3分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8.8分的日剧《麻辣教师GTO》、时隔20年还在被人回味的国产剧《十八岁的天空》……

此类作品往往有一条既定的叙事线,就是在一个反常规的好老师的帮助下,一群问题学生最终走上了人生正轨。这种叙事模式,注定了《追光的日子》在设定上不会有太大的惊喜——观众看到开头几乎就能猜到结尾。

郭京飞饰演郝楠老师

于是,在主线不可逆的情况下,《追光的日子》只能在别处下功夫,比如人物设定复杂化,给严肃氛围注入喜剧元素,亦或在教育理念上进行拔高升级。

剧中的老师郝楠,与反町隆史主演的日剧《麻辣教师GTO》非常相似,都有混社会的经历,与我们熟悉的老师形象有很大反差。郝楠曾离开教育行业数年,他开了一家台球厅,留了一个鲻鱼头,手下还有一帮小弟,非常有古惑仔的味道。然而,这些混不吝行为,只是欲扬先抑,为了给他后来的教学设定埋下伏笔——前面有多不羁,后面教学就有多强悍。

郝楠的出场扮相

青云中学,本身夹杂着“不坠青云之志”的隐喻。“不坠青云之志”既指代了任真、高远这样的复读生,也指代了14班被视作“差生”的一众学子,更指代了自低谷中奋起的“郝老师”。郝楠与学生们的相处,既是互相救赎,也是互相治愈。冥冥中,他们都为彼此提供了一次“重生”的机会,让对方重新证明自己。

除了办夜间补习班,郝楠入职后主要为学生们做了三件事:一是打破了按成绩排名划分座位的学校惯例;二是争取到了年级主任早前只给尖子班发放的复习资料;三是通过发动学生、劝导校长,变革了学校食堂的用餐顺序,让14班不再排在最后吃冷饭。

学生为吃饭问题发生争执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郝楠通过这一系列举动,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尊重。而他这么做,表面上是为了改善14班的处境,实际上是为了跳出刻板的“唯成绩论”。这也是当下很多学校都存在的问题,按成绩划分为三六九等:班级按成绩划分为大实验、小实验、普通班;班级里,按成绩排名划分座位,好学生前排选座,差学生后排落座。

学校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而按成绩论,则是社会阶级论的一个变种,相当于是把成年人的游戏规则提前引入了未成年人的世界。而郝楠作为一个变革者与破局者,首先要做的便是破除这种不良风气,从人本理念出发,对学生一视同仁。

郝楠和高远

没有人生来就是“问题学生”。一位好老师,应当追根溯源,找出让学生“变差”的病灶。《麻辣教师GTO》里的鬼冢英吉就是如此,他不但帮学生提高成绩,还帮学生解决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在《追光的日子》里,郝楠帮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构成了剧中重要的隐线。

追随郝楠的步伐,观众见识到了“差生”背后隐藏着的各种家庭问题,理解了他们顽皮、厌学背后的无奈、失意与心酸。有观众禁不住感慨:如果我的青春里,能遇到一个像郝楠这样的老师,能拥有14班这样一班同学,那该多好!

现实让位于理想

如何平衡好故事的现实与理想成分,是摆在青春剧创作者眼前的一道重要关口。当年《风犬少年的天空》开播时,就曾因过分中二夸张而饱受诟病。如今,《追光的日子》也在播出后面临了相似的窘境,因为主创为剧集蒙上了一层理想主义色彩,很容易让人感觉剧情悬浮。

现实生活中,学生的成绩与心理状态就像“鱼与熊掌”,让老师很难兼顾。而剧里的郝楠却像有三头六臂,总是有用不完的精力、使不完的劲,对学生进行面面俱到的呵护。

从这个角度来说,郝楠和鬼冢英吉这样的老师,注定只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化身,他们未必适配于现实,也很难在现实中出现。

郝楠安抚学生

同时,《追光的日子》还犯了教育励志剧的普遍通病,就是对学生们的性格转折点和成绩转折点,处理得太轻了,轻的托不起整个事件、整个人物。

这点在郝楠征服王放和高远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王放是14班的混世魔王,郝楠一来,他就带头整蛊,给郝楠撒了一头粉笔末。但王放也有自己的苦衷,身为富二代的他,和父亲、继母、二胎弟弟一起生活,父亲整日忙于应酬,总是对他进行打压式教育,否定他的一切,视他为一个失败的“投资”。郝楠征服王放,只用了一顿饭的时间,跟王放讲了一通机会成本就征服了他。

高远也是这样,背负着压抑的原生家庭。高远的哥哥一年前因车祸去世,这场车祸成了高远妈妈的心结,从此整日埋首于悲痛,对高远不闻不问。而高远则将这场车祸归咎于自己,在自责中度日。郝楠征服高远,也是扯了一通大道理,将高远的现状比作莫比乌斯环,让他不要带着痛苦和自责无限循环。一番开解说完,高远紧接着就释然了。

郝楠开导高远

前面用了大量的笔墨去强调王放和高远的个人问题,但后面只用轻飘飘的一段话,就把问题解决了。这种创作模式,就是典型的头重脚轻,直接弱化、抹杀、甚至消解掉了个体的苦难,令其看起来不值一提。

同样的问题,还存在于郝楠帮学生提高成绩上。校长在家长会上给郝楠立下了军令状,说如果期末考试14班的成绩没能进入年级前三,郝楠将自动卸任,离开青云。提高成绩迫在眉睫,可该剧却并没有将行动落到实处,只让郝楠开开补习班、讲讲学习技法,就把学生的成绩提上去了,情节的处理太过简单轻飘。

谁的青春不迷惘?

而且,该剧还在“差生”身上叠了不少buff,强调他们过去都是好苗子:高远是隐形学霸,可以看出考卷上的出题错误;王放初中成绩很好,能考进班级前五,很看重成绩。可见,所谓的“差生班”,其实根本没有差生。如此处理,虽然让14班后来的成绩提升得到了合理化,但也弱化了剧情的真实性。

说到底,《追光的日子》只是描了一个生活化的毛边,骨子里依旧停滞在理想化、浪漫化的舒适区。这其实也是不少国产剧的问题,看似触及到了一定的现实,但又徘徊在边缘,主要还是靠故事本身的强行逆转来营造励志情绪,观看时让人心潮澎湃,看完似乎又收获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