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博客天下 内文

评分9.5,它播了7年居然还很红?

2023年5月22日 文/ 屈露露 编辑/ 丁宇

在《十三邀》第七季中,许知远穿行在那些人间烟火之中,观察里面每个人对待世界的方式,去探寻他们心中的那片桃花源。或许,“接地气”不止描述许知远,更是说在变幻莫测的快节奏时代里,人们需要一个出口、一种自由轻松的氛围、一片回归生活、回归自我的心灵之地。

作者|屈露露、编辑|丁宇

9.5分,《十三邀》第七季拿到了节目诞生以来的豆瓣最高评分。

看完本季已经播出的6期节目,很多人觉得,许知远更接地气了。他帮蔡皋奶奶锄地,跟彭凯平走进校园,与徐京坤一起拉动帆船;他和张双南吃烤串,给冯远征送德国肘子,还和陈晓卿一起逛了凌晨4点就熙熙攘攘的北京菜市场。

《十三邀》第七季豆瓣评分

许知远穿行在这些人间烟火之中,观察里面每个人对待世界的方式,去探寻他们心中的那片桃花源。或许,“接地气”不止描述许知远,更是说在变幻莫测的快节奏时代里,人们需要一个出口、一种自由轻松的氛围、一片回归生活、回归自我的心灵之地。

观众也从《十三邀》里感受到了这种抚慰的力量。画家蔡皋奶奶让大家看到了一种“生活的指望”;冯远征的人生道路上总是出现选择的错位,但都被他变成了一种向前的能量;独臂船长徐京坤总是有着“确信前方有陆地”的决心,那是属于每个理想主义者的指引。

在制片人徐婵娟看来,这一季的许知远处在“一个收缩的状态”,因为“他也要去寻找一个桃花源,或者说是一个美好的世界”。桃花源在哪儿?如何去寻找?向谁去寻找?《十三邀》第七季似乎正在给出答案。

许知远的打开

在和徐京坤对谈的时候,许知远哭了。

他看到徐京坤开着“梦想号”向大海出发的视频。镜头里,徐京坤的好朋友猴子站在陆地上,向这位未来的航海家嘶声力竭地告别,一遍遍喊着:“京坤,加油!”看到这里,许知远的眼泪唰地掉下来。

在许知远的眼中,徐京坤的故事带有一种英雄浪漫主义的色彩。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环球航行的独臂船长,他曾先后完成环中国海、跨大西洋以及环球航行。他有着重新创造自身和拥抱世界的能力,这让感觉自己正在衰老的许知远惊叹。

于是,许知远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走进去,他想知道当徐京坤孤独地与海浪搏斗时,是一种怎样的无畏?

许知远来到青岛的列侬餐吧,这里是很多世界各地的水手上岸休息时都会光顾的地方。老板高君也爱航海,他收集了很多钟表,挂满了整面墙。他也有很多水手朋友,独臂船长徐京坤就是其中的一个。

许知远和徐京坤的对谈,就发生在这里,他们聊陆地上的故事,也聊告别陆地、真正踏入海洋航行的人生时刻。

在《十三邀》第七季第6期里,观众跟随着镜头,从这家餐吧中寻找徐京坤从一个农村少年变成航海家的痕迹。

最开始,徐京坤选择航海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喜欢,而是为了填饱肚子。他出生在山东平度一个小山村里,12岁那年因为意外失去左前臂。在别人眼里,他的人生似乎没有未来了。可徐京坤并不甘心。16岁时,他接到了一个电话,邀请他去国家队做帆船运动员,并且说一天能有100元的补助。徐京坤立马答应下来。挂了电话,他花了2元钱去网吧查什么是帆船和航海。

进入国家队后,徐京坤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经常在队友休息的时候,独自练习单手打结绳。后来,国家队解散了,离开组织的徐京坤决定一个人去寻找大海的方向。一年后,他在高君、胡大爷、猴子的帮助下,完成了单人环中国海的冒险。之后,他的船越开越远,战胜过的风浪也越来越大。

许知远看到列侬餐吧里徐京坤曾经住过的小房间——如今已经变成了杂货间。他在青岛的闹市中,和徐京坤一起寻找帮助过徐京坤的胡大爷。他和徐京坤一起出海,站在船头拉动绳索,触摸海风。他们在海上还遇到了一点小危险——船的螺旋桨被渔网死死咬住,之后又被人化解了——一个男人从黑色的海里游来,他带来了工具、割开了渔网,又游走了。原来他是徐京坤在海上的朋友。

甲板上的许知远新奇地看着一切,就像屏幕前新奇地看着这一切的观众。

正是在类似于这样的时刻,有人敏锐地感知到许知远好像变了。在人们的印象中,《十三邀》中的许知远,总是冷冷地观察眼前的世界,很少展露“偏离轨道”的时刻。但在这一季中,他不再是记录者、观察者,而是参与者。

比如,他和陈晓卿一起逛北京凌晨的菜市场。他研究完黄花鱼、鲅鱼和梭子蟹后,决定折回去跟鱼贩买一点鱼干。店家很热情,想着送他点,许知远如临大敌,马上拒绝,不用不用,“要不以后就不来了”,旁边的陈晓卿也笑呵呵地喊,“一定要他买”。那个曾经冷眼旁观的人,在这种市井气中,一下子就生动起来。

许知远和陈晓卿

一位豆瓣网友这样评论:“我觉得许知远这一季,变得有自觉性地拒绝概念性的词汇,而接近具体。从这一点看,他似乎也来到了人生中比较脆弱的一个时期,在一种自我对抗中产生变化。”

在与博客作者的对话中,制片人徐婵娟表示,《十三邀》到了第七季,就是希望节目的方向要做到“更现实、更具体”。她说:“先去行动,先去做具体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去重新寻找我们重建的方式。”

许知远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打开了自己,也打开了嘉宾们的故事,在感受和感知的过程中,还有了柔情动容的时刻。

具体的,现实的

制片人徐婵娟是在这一季才正式接手《十三邀》的。在此之前,她在团队里的作品多偏向新闻纪实类,包括制作过《秃然发生》《口罩猎人》等现实题材纪录片,也曾担任过姜思达访谈节目《仅三天可见》的制作人。

2022年的一天,《十三邀》出品人李伦问她:“新一季(《十三邀》)要做,你要不要试一下?” 一档长线IP走过六季,如何创新和突破是它不变的命题,李伦希望徐婵娟的接手,能给《十三邀》带来新视角和新变化。

那时,纪录片《秃然发生》刚刚做完,正是疫情期间,徐婵娟整个人的状态不是很好。不确定性让她渴望与世界重新建立联系,回归到稳定的状态,于是答应了李伦的提议。

制片人徐婵娟

她与许知远的第一次见面,就是在第七季的策划会上。在那之前,虽然她认识李伦很久,却从未与许知远有过交集。徐婵娟对许知远的最初印象就是“他这个人很真”,“他各种各样的小细节,都是非常的真切的,他看的(东西)也很真切,这其实就是一个节目的灵魂所在。”

所以,当看到观众说许知远“接地气”之后,徐婵娟觉得,并不是他变了,因为那就是真实的他,而是节目本身“更具体、更现实”了。

一直以来《十三邀》的结构方式以访谈为主,用思想和语言编织它的意义之网,第七季要寻找创新的“破题之法”,就是具体和现实,要行动起来,才能让一切自然发生。

就像节目中的那句话:“观念固然重要,行动才是灵魂,去探寻辽阔、无用之事,气候缘何变迁,一个黑洞的质量,去贴近具体、细微之物,用锄头切开泥土,听清晨菜场的叫卖声,世界与生活的肌理,总蕴含意外的感受。”

徐婵娟说,这一季《十三邀》的愿望,就是用温暖的细节和精准的语言、嘉宾与许知远的思想,重新构建一个新的价值体系,带给当下人一些往前走的力量。

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在制作上,《十三邀》第7季应该不止于访谈这条逻辑线,而是要拎出4条线交叉推进。

徐婵娟对此作了解释:一条是许知远作为访问者的线,基于他的好奇心,来进行他与嘉宾的对谈;另一条是嘉宾线,包含人物个体的呈现和他们的思想;还有一条是导演线,以他代表节目观察许知远和嘉宾的谈话,从中挖掘思想碰撞带来的生命力量;最后一条线,是导演与观众的连结,达成节目与观众的对话,也就是《十三邀》强调的当下性。

当下性也是《十三邀》不变的原则,它永远不是一个孤立的节目,不是一场孤立的谈话,它是许知远和外界的交流,是《十三邀》试图和观众的交流。

“所以你看《十三邀》这季的剪辑,很多东西被放慢了、放大了。它用这样的方式,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些,我们以前可能忽略掉的那些事情。”徐婵娟说。

陈晓卿是本季节目的第一个拍摄嘉宾,许知远通过买菜、在冷面馆吃饭、参加《风味人间》的现场会议,介入式观察陈晓卿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拍摄绘本画家蔡皋奶奶的时候,许知远在奶奶的院子里看书,院子安安静静的,鸟的声音、树叶的声音,许知远的呼吸,在这个环境里都被放大了。

“至于我们去到里面,目的是非常清晰的吗,我觉得没有。我们到这要干什么,它不是一个很清晰的答案。但你还是试图在嘉宾的这个世界里,再往外去延伸和扩充,让她更丰厚一些。”徐婵娟解释说,在这样的现实和具体的情景下发生谈话,容易更自然地打开一个更辽阔的世界。

创造桃花源

在《十三邀》第七季临近上线时,主创团队决定把蔡皋奶奶放在第1期播出。这是时隔一年后,新一季《十三邀》与大家问好的方式。徐婵娟也确信,蔡皋奶奶就是“在复杂世界里寻找指望的最好人选”。

拍摄蔡皋奶奶的过程中,徐婵娟也让自己从不稳定的状态中,重新获得了能量和稳定。那天,她看到蔡奶奶的手账时,被深深地触动了。她没有想到,在这样一个快速的时代里,还会有人一直在记录对生活的点点滴滴,每一笔如此珍贵,如此有力。在蔡皋奶奶的世界里,一切东西都有属于它们的位置,树有树的童趣、花有花的语言、雨有雨的快乐。

蔡皋奶奶77岁了,人生受过巨大的苦难,但她从来不回头。她说:“里面的故事很多,但我都把它过滤掉了,好东西留下来,坏的只是好像我画画一样,就是一块对比的颜色。在画家眼里没有脏颜色,我没有桃花源,我的桃花源都是逼出来的。”

她充满童心,也就拥有童心所蕴藏的智慧。她跟许知远说,自己总是容易得意忘形,又接着说:“但得意忘形也不是什么缺点吧,我自己就原谅自己了。”

果然,节目播出后,就受到了非常大的好评,很多观众也被她感动。有人感受到了一种纯粹,一个纯洁、有趣,富有生命力的灵魂,让很多正在当下经历迷茫、怀疑的人,获得了一种莫大的抚慰。

有位观众说,蔡皋奶奶如孩童般的灵魂,不是一生荣华富贵、十指不沾阳春水所“富养”成的不经世事的天真烂漫,相反是吃了太多苦见过太多沧桑后,依然向往桃花源的选择与坚毅。

在蔡皋奶奶的家里,徐婵娟感受到她身上的豁达与童趣和对抗苦难的能力后,也产生了学画画的冲动。她想像蔡皋奶奶一样,学习应该怎样去理解一切、去感受一切,“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这一切”,就像蔡皋奶奶说得那样,小贩有小贩的方式,鞋匠有鞋匠的方式,艺术家有艺术家的方式,“你要找到自己的那个方式”。

蔡皋奶奶

那天,徐婵娟在蔡皋奶奶家转悠了很久,发现她的家里东西很多,但一点也不乱,反而透出一股安宁。她想,这种安宁感从何而来?正是从蔡皋奶奶的生活方式和理解社会的方式中来。“这些让我非常好奇,我想把它带给所有人”,徐婵娟说,“因为它能解释或者解决,我当下最强大的这种苦闷。”

不止蔡皋一个人,从写诗的物理学家张双南、心理学家彭凯平、传递美食故事的陈晓卿身上,还有北京人艺院长、演员冯远征、独臂船长徐京坤身上,也能找到一种安宁。

许知远和物理学家张双南

他们每个人对待世界的方式,他们找寻自己的过程,他们构建的内心世界,都是这一季《十三邀》想要带给大家的东西。

在第5期节目中,冯远征的经历也在向观众传达,在摇摆和未知中如何寻找人生的落点。

冯远征曾想当一名跳伞运动员,却因为太瘦了没当成,去了拉锁厂当工人;他想考北京电影学院,却因为形象不好被退回了档案;他去德国学表演,本来想留在那里,却发现终究是个异乡人;去年,他准备退休了,却成为了北京人艺历史上第一位演员出身的院长。

冯远征在节目中谈人生经历

他的人生总是在计划之外,却又充满戏剧性和新鲜感。这是跳伞改变的他对世界的看法,因为这是勇敢者的游戏,在落地之前,一切都是未知的。所以他的人生无论走到哪儿都不会惧怕、不会慌张。

徐婵娟说:“这一季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寻找一种力量,又在找一种安宁,这两样东西能让人既稳住自己,又有继续往下走的勇气。”

当这种滋养和收获传递出来时,希望每个人都拥有创造桃花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