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博客天下 内文

“声生不息”再打情怀牌,还有用吗?

2023年3月22日 文/ 魏侨 编辑/ 丁宇

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谱写属于自己流行音乐的方式,就像节目中所说,“光阴流转,岁月带走青春的印记,却让音乐在时光长河中隽永留存。”

作者|魏侨\编辑|丁宇

日月潭波光粼粼、风景如画,动力火车以一曲《娜鲁湾情歌》拉开了《声生不息·宝岛季》的序幕。

“当我们聊台湾音乐的时候在聊什么?”有华语音乐黄金时代的风起云涌,也有两岸开放交流后的百花齐放。台湾音乐承载了两岸人民太多的回忆与情怀,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关于台湾音乐的最佳注解。

在已经播出的第一期节目中,音乐的怀旧与传承被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节目中没有竞技排名,甚至没有分组,而是像一部悠扬婉转的纪录片,娓娓道来,将40余年中国台湾音乐的变迁展现在观众面前。

胡德夫与那英隔空合唱的《橄榄树》开启了上世纪80年代的序章,而年龄最小的嘉宾马嘉祺则翻唱了罗大佑的《你的样子》。这首歌诞生于1988年,和这位2002年出生的歌手尚有14年的时间差。

那英和张信哲时隔30年的合作,用一曲《悬崖》成为这一期最让人惊艳的舞台。周杰伦并未到场,但又仿佛来了。华晨宇演唱了周杰伦作曲的《一定要幸福》,并谈起了他对于自己的影响——“他让我更认真地想去创作音乐”。

老牌歌手与新生代,用一首首经典音乐串联起时代记忆。完成了一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于音乐的跨越时空的碰撞。

时光唱过40年

《声生不息·宝岛季》以《娜鲁湾情歌》开场,有着非凡的意义。

36年前,这首歌作为压轴曲目之一出现在龙年春节晚会上,成为了大陆观众对台湾的初印象。而在1987年,首次开放台胞同胞回大陆探亲,也代表着海峡两岸关系的崭新起点。

“高高的山有我的爱,熊熊的火是我的情”,山地风的歌曲带着浓郁的台湾印记,也传递出炽热的情感。

而这一期的主题“有歌之年”,则以时间为轴,徐徐回顾了80年代至今台湾音乐的变迁,一首首经典歌曲锚定着不同时代的风格与故事。

上世纪80年代的序章,自然少不了这首《橄榄树》。胡德夫和那英的隔空对唱,串起海峡两岸的情谊。当胡德夫背靠葱郁树影与碧波万顷,弹唱起“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这样熟悉的旋律时,那英以一种庄重而动情的唱腔与之应和,遥相呼应。

胡德夫的声音仿佛日月潭上轻盈的风,将观众带回到上世纪80年代的民歌运动起源时代,而那英的嗓音仿佛再现了两岸之间久远又深刻的交流与共鸣。

时光被拉回到40年前,罗大佑的音乐则是不可替代的记忆。时代少年团的马嘉祺在节目中翻唱了罗大佑的《你的样子》。

现场的大荧幕上,罗大佑的旧日影像与新生代歌手交相呼应。因为有着罗大佑的原唱与林志炫的翻唱珠玉在前,初出茅庐的后辈很难望其项背。但马嘉祺选择了一种安全稳健的演绎方式,没有做太多改编创新,而是咬字清晰、字正腔圆地唱完了整首歌曲。

之后,杨宗纬又与马嘉祺一起合唱了罗大佑的《恋曲1980》。相比于罗大佑,他们都是年轻一代,而杨宗纬和马嘉祺之间,又是一种跨越20年的时代的奇妙连结。他们一个深情,一个清澈,虽不见罗大佑身上的故事感,但踏实又直白的真诚,足以完成对经典的致敬和传承。

那英和张信哲都已经叱咤华语歌坛30余年,亦是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唱片工业成长起来的一代歌手。张信哲在节目中回忆说,当年那英在台湾发片,其他歌手不想硬碰硬,就一定要避开档期。而他自己早已金曲无数,成为歌坛的长青树。

二人时隔30年,在《声生不息·宝岛季》再次合作了一曲《悬崖》。老友重聚,有人豪迈,有人细腻,用声音碰撞出了千丝万缕的情绪,成为这一期最让人惊艳的合作舞台。

千禧年后,周杰伦的音乐是新时代的注脚。虽然他人未到场,但音乐和影像都是带着化不开的周杰伦符号。夏日入侵企画翻唱了他的《暗号》。乐队的加入似乎消解了周董本身的鲜明风格,但也算是一种老歌新解。

华晨宇一改往日高音的风格,采用了更为温情和更有层次感的唱腔,演唱了周杰伦作曲的《一定要幸福》。这是一首略显伤感的歌曲,花花并未像以往完全释放能量,而是在最后收着唱,反而更容易让人落泪。据说,在已曝光的第二期歌单中,他依然选择了周杰伦的歌曲,是较为冷门的《火车叨位去》,足见周杰伦对于他创作之路的影响。

2000年以后,台湾偶像剧风靡亚洲的千禧年,诞生于其中的OST(原声配乐)也承载了更丰富的内容。张韶涵一首《遗失的美好》,将观众又带回了《海豚湾恋人》的悲欢离合。《恶作剧之吻》中的《遇到》,《恶魔在身边》中的《暧昧》,《命中注定我爱你》中的《心愿便利贴》……当熟悉的旋律响起,舞台上甜蜜的偶像剧氛围也随之弥漫开来。

魏如萱精灵古怪,气场全开,《Forever Young》被翻唱无数遍之后在艾怡良的嗓音中依然有着原作者不可替代的韵味,张杰则将《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唱出属于自己的风格。这些歌曲诞生于当下,有着更多元的表达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谱写属于自己流行音乐的方式,就像节目中所说,“光阴流转,岁月带走青春的印记,却让音乐在时光长河中隽永留存。”

延展的舞台

“金曲作舟,歌声为桨”,当熟悉的旋律徐徐响起,关于两岸血浓于水的动人故事,也就此展开。在那个只有磁带和随身听的年代,音乐是最好的媒介,让两岸的年轻人完成了跨越山海的连接。里显得尤为珍贵。

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台湾音乐代表歌手,所以,《声生不息·宝岛季》播出后,一些观众对节目也颇有微词,他们耿耿于怀自己喜爱的歌手没能在节目上出现。作为以怀旧与致敬为主题的节目,这次关于嘉宾的争议的确比上一季《声生不息·港乐季》更甚。

纵然有遗憾,但播出的只是第一期节目,整体来看节目的完成度已经很高,而且节目的整体设计更有延展性。

舞台本身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比起上一季不大的四方舞台,这一季的舞台宽阔了许多。横着的8字形状的舞台,是数学中表示无穷的符号,就像是节目的logo一样,寓意着无穷无尽、生生不息。

主持人何炅一上台就强调,这一次的舞台是四面台,意味着演播厅现场更像是演唱会的现场,给观众带来沉浸式视听体验的同时,也给嘉宾的表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舞台的扩展不止于演播厅之内,还来到了日月潭之畔。那里是节目设置的分会场,胡德夫、动力火车的演唱,都是录制于此。日月潭是台湾最具代表性的地标,很多人在小学课本里就已经读过对它的描述,“日月潭很深,湖水碧绿。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当遥远的课文中所描述的美景在节目中具象展现时,无形中拉近了两岸观众之间的距离。

台湾分会场既有两岸观众都相当熟悉的主持人阿雅串讲,也有“行走的台湾综艺史”王伟忠担任金曲分享人,为观众溯源每一首动听的金曲。综艺的娱乐性与纪录片的厚重感融合得恰到好处,相得益彰。

除了舞台本身,节目也试图通过对于不同歌曲的演绎,来为曾经的音乐注入一种当下性。比如,《鹿港小镇》这首歌出现在节目中本身就已经让人为之一振,如果说罗大佑的原曲表达的是旁观者视角下的悲悯与批判,杨宗纬更婉转动情的唱腔则是在经典丰沛的情感中楔出一道裂缝,释放出故事主角切身的漂泊感,让年轻的观众也能从中找到情感的共鸣。

作为一档“竞唱节目”,显然这一季里的“唱”是更重于“竞”的。《声生不息·港乐季》参考的了早年间香港音乐颁奖的形式,每一期节目表演的同时进行现场投票,选出票数最高的3首歌曲收入金曲榜。虽然增添了节目的竞技意味,也提升了综艺效果,但节目嘉宾大多是颇有建树的实力歌手,观众各自为阵,各有输赢的票选结果也引发了不小的讨论和争议。

而《声生不息·宝岛季》第一期节目中并没有设置投票环节,将更长的时间放在了对于歌曲的介绍与点评上。

去年因为是“港乐季”,所以除了在芒果TV与湖南卫视播出之外,节目还在香港TVB播出。今年的“宝岛季”,除了增加了台湾两个电视台播出之外,更重要的是节目将在全球播出,共有190多个平台。

也就是说,全世界几乎有华人的地方,都可以收看到这档节目,光阴的故事由此流转,串联起共同的文化的情感。

促膝长谈

歌曲演唱与点评之外,《声生不息·宝岛季》增添了一个两岸青年观众的调查环节,极具台湾特色的旁白与花字风格,让观众梦回台湾经典热门节目《康熙调查局》。

第一期节目里通过街访的形式,分别调查了两岸年轻人喜爱的歌曲和电视剧。大陆年轻人喜欢的台湾电视剧无一例外都是经典偶像剧,而台湾年轻人对于大陆电视剧的喜好则更广泛,既有20多年前的《大宅门》,也有去年热播的《星汉灿烂》,像《甄嬛传》《琅琊榜》更是两岸年轻人共同的“电子榨菜”。

年轻人们对于歌曲的喜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下华语乐坛的疲软,除了艾怡良的《Forever Young》算得上近年以来传唱度比较高的优秀作品之外,大陆观众热衷的仍然是00年代以前的流行歌曲。台湾观众的喜好则更多受到了短视频的影响,也引起了诸多讨论。

由于100人的样本有限,调查结果很难具备代表性和权威性,节目播出后评论众说纷纭,调查似乎也成为形式大于内容的娱乐环节。

事实上,无论是流行歌曲还是影视作品,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心中的经典,但交流和沟通本身就是进步和意义,也是这档节目重要的价值所在。就像节目宣传语中所说,“和宝岛音乐促膝长谈”。

那英用20年如一日的天后嗓音重新演绎了那首《白天不懂夜的黑》,节目中她也回忆起自己20多岁时第一次在台湾录制这首歌的往事,说起了年轻时对于台湾的印象,“到了台湾之后,像进自己家一样。”

胡德夫讲起《橄榄树》是李泰祥最早一首以诗入歌的作品,写出了那个年代里人们无尽的乡愁。他也说到自己曾经数次走上“寻根之旅”,“看到野孩子乐队唱他们黄河岸边上的歌,到现在的年轻人在都市里也在写他们这一代的乡愁。”

同样的语言,相似的乡愁,音乐搭建起两岸数十年以来沟通的桥梁。

从民歌开始流行的上世纪80年代,到唱片工业繁荣的上世纪90年代,从华语流行乐全盛、台湾偶像剧风靡的2000年的开端,到文化交流愈盛、多元风格开花的2010年代……不同时代的金曲成为了时代文化的注脚,唤起每一个观众的关于流行音乐的共同记忆。

总体来说,《声生不息·宝岛季》首播以丰富的形式、动人的情感与精益求精的制作奠定了节目的整体基调。稍显遗憾的是,虽然表演总体水平上乘,但怀旧有余,创新不足,尚未出现真正引爆热点、足以成为“新经典”的舞台。

不过,有数十年的金曲时代作底,当下的崭新技术为媒,我们期待着歌手们更精彩的演绎,同样也依然期待着曾经在时代中熠熠生辉的歌手们,后续能够来到这个舞台,将这一段故事讲述的更加圆满。

第一期的节目最后,两个会场的歌手们与现场观众,以及背景画面中是来自两岸、身处社会不同角落的普通人,共同唱起一首《我的未来不是梦》。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到牙牙学语的孩子,无论咬字正确、音准高低,每个人都在音乐中唱响自己的希望与梦想。

声音此起彼伏,正如胡德夫所说的那样,“我们会激荡出另外一个时代,船面会越来越宽,浪声会越来越大,我们就是汹涌的海洋,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