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 内文

得了新冠后,我为什么睡不着了?

2023年3月10日 文/ 吕蓓卡 编辑/ 金石

从去年底的新冠大流行开始,一个话题始终在社交网络上保持着极高的热度——感染新冠后,我为什么开始失眠了?

现实中,的确有很多人在新冠之后第一次体验到了失眠的滋味,其中也包括《人物》的几位员工。他们中的一位这样描述那个过程,作为曾经倒头就睡的人,感染新冠之后的两周里,他每天只能坐着睡两个小时,看书、看纪录片、听佛经都没有用。当他看完了12集纪录片《玄奘之路》依然没能入睡之后,他开始产生对睡眠的恐惧和焦虑。一到晚上就开始担心,又要睡不着了,他甚至会联想到自己去世的朋友,恐惧自己长期失眠后猝死。

在社交媒体上,很多人分享着和他相似的失眠经历。新冠之后,有人每隔三四天就要彻夜无眠一次,有的人连续两周,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他们在互联网上倾诉着自己的痛苦,急切地寻找着解决方法。

事实上,在全世界范围内,新冠后被失眠困扰的人不在少数。《柳叶刀·精神病学》杂志上发布过一项研究,感染后14天到90天里,出现不同程度失眠的人占到新冠患者的2%。结合我国的人口基数,无疑,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

孙伟是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睡眠医学科的主任,对于新冠后的失眠问题,作为临床医生,他有着非常直观的感受,新冠的感染高潮到来之后,失眠患者的增多让他每天都要加班两到三个小时。

从2014年开始做睡眠科医生至今,孙伟接触过无数深受睡眠问题折磨的患者,而即便没有新冠,失眠患者的人数也在近几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且失眠的人群也越来越年轻化。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的发生?为什么新冠过后会有如此多人出现睡眠问题?关于睡眠,我们正在陷入哪些误区?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失眠,以下是孙伟的讲述——

文|吕蓓卡

编辑|金石

1

从春节到现在,来看失眠的人特别多,医院四点半下班,我经常出诊都要到晚上七八点钟才能结束。我们睡眠科有20张病床,但现在病人根本住不下,实在太多了。

其中有1/3是新冠后开始失眠。和普通的失眠相比,新冠后的失眠起病比较急,感染之后没几天突然就开始失眠,很快就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严重地影响了工作和生活。

新冠为什么会导致失眠,目前学界还没有太准确的解释。我分析第一个可能跟新冠病毒有关系,可能是病毒直接导致了大脑某个中枢神经的紊乱,这个病毒导致了千奇百怪的症状,失眠可能也是一个附加症状,但具体是什么机制,现在还说不好。

也有可能是得了新冠之后,疼痛、发热等症状的出现打乱了人的作息规律,老躺在床上,就容易睡不着。或者是之前难受的时候睡得太多,导致了生物钟的紊乱。

还有一个原因是新冠以后体力下降,活动减少,比如不去上班了,在家休息,或者本来喜欢健身运动的,新冠也不提倡过早地恢复体能训练,运动量减少也是导致失眠的一个原因。因为运动对于睡眠动力的积累是非常关键的,我们体内有一种物质叫做腺苷,它会让人产生困意。你越运动,体内积累的腺苷就越多,除此之外,如果你保持清醒的时间越长,体内积累的腺苷也会越多,那你入睡的动力就越足。所以新冠以后,运动少了,动力就会下降,有可能晚上就睡不着觉了。

此外,过度担心新冠带来的后遗症,也会影响睡眠。感染新冠后,很多人本来就焦虑,就觉得要好好休息,结果睡不着,更焦虑,担心新冠带来的损害会因此加剧,这种焦虑又会进一步加重失眠,进入恶性循环。本来几天或者一两个月就能好的,但失眠始终不好。

我收过一个病人,大概四十多岁,在一个金融公司上班,本身工作压力也大。他新冠之后总觉得胸口不舒服,有点隐隐的疼,当时老有报道说新冠引发心肌炎去世的,他就觉得自己马上要死掉了。打了好几次120,人家给他查了之后所有指标都正常,不考虑心肌炎,但他说我就是疼。急诊的医生就建议他到睡眠科或者心理科看看,他就来找我。

我一评估,他就是典型的急性焦虑发作,这是最急最重的一种焦虑表现形式,有那种濒死感,胸口不舒服,心慌、出汗、坐立不安,总觉得有什么严重的状况发生,觉得自己马上就要死掉了。

关于失眠的判定标准,有三条,每周超过三个晚上出现入睡困难——上床以后30分钟无法入睡;维持困难——整夜醒的次数超过三次,醒来以后20分钟内无法继续入睡;早醒——比往常早半个小时以上,这三条中有一条符合就算失眠。

但新冠导致的失眠普遍病程很短。普通的失眠可能会持续十年二十年,但新冠的失眠可能一个礼拜就好了,长的话也就一两个月。这是大部分人的状态。但也有一些人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到三个月。在临床上,急性的失眠很少会超过两个月,如果持续到三个月以上,就是慢性失眠了。

如果是新冠导致的急性失眠发展成慢性失眠,很多都是因为采取了一些不太恰当的调理方法,比如为了睡好觉就提前上床,想着能够早点入睡,其实这样的方法反而加重了失眠。

我经常跟患者说,提前上床,并不会让你的失眠好转,反而可能会加重,因为躺下时你根本没有困意,你非要硬躺着让自己入睡,反而越躺越烦躁,越烦躁失眠越严重。

还有一个不恰当的方式是,觉得昨天晚上没有睡好,我第二天一定要晚起会儿,希望能够增加点睡觉的时间,或者晚上没睡好,白天睡个回笼觉。过晚的起床或过多的补觉都会进一步加重失眠。包括喝酒助眠,这些方式都会把急性的失眠变成慢性的失眠。

无数网友在社交网络上讲述自己新冠后失眠的经历图源网络

2

急性失眠发展成慢性失眠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心态——因为缺乏对睡眠的正确认知,会无限放大失眠的危害,然后从失眠变成担心失眠,从而进入一种焦虑状态,这也是很多失眠患者的共同特征。

最常见的是,很多人会担心睡不好会引发身体的各种症状,但实际上,心慌、手抖、出汗,包括偏头痛,这都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是焦虑的躯体症状。焦虑的心理症状主要表现为担心、害怕,总担心有些不好的事要发生。

所以这也是好多人的一个认知误区,觉得睡不好觉就头疼,认为是失眠导致的头疼,其实不是的,是焦虑引发了头疼——焦虑引发的神经紧张,会导致失眠,同时也会导致头疼,导致血压升高,导致心慌、出汗。失眠和头疼是并行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还有很多人会担心失眠影响他的社会功能,觉得睡不好觉,第二天就完不成工作,结果越焦虑越睡不着。但其实如果只是一两个晚上睡不好,对第二天的工作影响并没有那么大。像我们医生护士,值夜班整夜不睡,第二天照样上班,一样干活。没有人真的会因为晚上没睡好觉,导致第二天不能上班的。

除了对工作的影响,还有人担心失眠会导致严重的躯体疾病,比如高血压、二型糖尿病、冠心病,还有癌症,但这些也都是过度担心。

虽然是有研究表明,长期睡眠不足患二型糖尿病、阿兹海默的风险比普通人要高,但这个研究首先只是一个并行的关系,不是因果关系,这些病并不是失眠直接导致的,背后更多的还是你的紧张、焦虑导致的,紧张焦虑导致了失眠,同时也导致了你的血压升高,导致一些躯体疾病的出现。

另外一点要强调的是,我们的很多研究结果,实验过程基于的睡眠不足,是急性的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而不是我们现实中的失眠。

睡眠剥夺指的是人为地剥夺你的睡眠,本来很困,但偏偏不能睡觉,不让你睡觉,这种睡眠剥夺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好多人把急性的睡眠剥夺和失眠混为一谈,实际上,慢性失眠对身体的伤害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

其实,睡眠就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我们是很难人为控制的,就像你无法控制自己的体温。所以失眠只是一个症状,大家不要觉得这是一个病,就好比发热,你要找大夫询问发热的原因。

有一些疾病会导致失眠,比如不安腿综合症、睡眠呼吸暂停、脑梗、心衰等等。季节也会导致失眠,一般到了秋冬往往你的睡眠就不好,到了夏天以后会有些改善。因为天凉的时候神经更容易紧张,天热的时候人容易放松,所以就更容易睡得好。

除了这些客观存在的导致失眠的因素,很多单纯的失眠背后,可能更多是个人的性格特点导致的,有的人就是焦虑型人格,身体处在高觉醒状态,也就是身体、心理敏感度高,对很小的刺激有非常强烈的反应。再加上一些诱发的因素——容易触发失眠的生活事件,和他采取的一些不良的睡眠习惯,共同作用才导致的失眠。所以治疗也不只是针对失眠一个症状,而是我们背后这三个因素一起来调理。素质因素、诱发因素和维持因素,一块治疗。

因此,解决失眠问题的第一步,是了解睡眠,正确地认知睡眠,当你不了解这个东西的时候你会特别恐惧它。大家不要把失眠想象得太严重,它只是一个跟发烧、咳嗽、疼痛、乏力一样的症状。要有心理预期,比如,得了新冠就是容易出现失眠,这样你也许就不会因为失眠而感到害怕了。

图源《失眠症》

3

我是2004年进入北大六院工作的,最初在精神科,那时,我们医院还没有睡眠科,也基本上没有遇到过有人因为单纯的失眠来看病。2014年,北大六院成立了睡眠科,我开始接触到失眠的患者,但当时基本都是老年人。那时候我们的工作也相对轻松,可以按时下班。

睡眠科成立4年以后,也就是从2018年之后,我明显感觉到失眠的患者越来越多,因为从那一年开始,我有时不能按时下班了。2022年更是一个分水岭,我原来基本上能五六点下班,现在七八点才能下班。现在,睡眠科也成了北大六院规模最大的科室,现在医院还在考虑要不要继续扩大规模,因为社会需求的确太大了。

这些年,我能明显地感觉到来看失眠的患者年龄越来越小。我在临床上见过最小的小孩只有8岁。包括最近来看失眠的孩子也变多了。我觉得新冠本身对他们的影响反而不大,可能是因为疫情带来的生活上的变化导致的。

没有学校线下的教学,基本上都窝在家里面,要么上课,要么看手机,很少有户外的活动。也没有一个规律的作息,晚上熬夜,早上也不用早起,睡到上网课了再起来,这些都容易导致失眠,因为你的睡眠节律被打乱了。

另外就是电子产品的使用,也是导致失眠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尤其青少年。上网课要看电脑,晚上再看看手机,打打游戏,这些电脑、ipad,包括手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大脑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分泌不足,自然晚上就没有困意,就睡不着。

而且小孩子的学业压力也非常大,来看失眠的小孩有两个共性,一个是玩手机玩太多了,另一个就是特别优秀的那种孩子。他们自我要求高,再加上学校的压力大,就往往失眠更严重。

图源视觉中国

而成年群体中,失眠发病率最高的其实是医生,这也跟睡眠节律被打乱有关,因为经常要上夜班嘛,医生护士的失眠发病率高达69%。我自己也偶尔失眠,遇到事情严重的情况就会失眠,我自己也会备点药物,万一有特殊情况就吃上一粒。

其次就是搞IT的,要长期盯着电脑,而且高度集中,还有搞金融的,白天盯中国的股票,晚上盯美国的,还有一些演艺圈的失眠也比较多,都是作息不规律造成的。

除了社会压力、电子产品这些因素,还有一个因素,现在社会上有太多关于睡眠的标准。总有人试图告诉我们几点到几点睡,睡几个小时是最好的。这样的标准不仅没有解决睡眠问题,反而增加了好多失眠的患者——想要解决失眠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破除两个概念,就是「应该」和「必须」。当你有了这种「应该」,你应该11点或者10点睡觉,你应该睡8个小时,你应该一觉到天亮,一定要有深度睡眠,一定要很快入睡,这反而会增加焦虑,导致失眠出现。

从生理上来说,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种标准,因为,每个人的睡眠类型是不同的。有的人就是早鸟型,八九点就要困,四五点就要醒,这是他的生理特质决定的。还有的人就是夜猫子型,直到一两点,甚至三四点才有困意。

我们不能拿着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人,导致那些不符合这个标准的人开始焦虑,你看我11点没睡,可能对我的胆不好,我要是1点到2点不睡,对我的肝不好。其实,睡眠是因人而异的,只要相对固定你的作息时间,养成生物钟就好了。

还有睡眠时长的问题,好多人说你应该睡8个小时,但这不是一个标准。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就像饭量,你说你应该吃三个馒头,那有些人就是吃不了,不能以时间的长短作为一个好睡眠的判定的标准。

我见过有病人一天就是要睡8个小时,差5分钟都不行,他说报纸上写了,睡8个小时是最健康的。但事实上,判断是不是好睡眠,不应该以时长作为计算标准,好的睡眠的判定标准,就是看你醒来后觉得体力够不够用,情绪是不是稳定。如果体力还可以,够用,心情蛮平静的,就是好的睡眠。

而且,躺着也是一种休息,你感觉自己没睡,但身体已经处在一种待机状态,这样的休息可以部分代替睡眠,还有一些正念呼吸练习,也可以部分代替睡眠,千万不要觉得不睡觉就会死。

还有一个关于睡眠的普遍误区是,有人说梦做得多了,睡眠质量就会不好。其实也不是这样的。

首先我要普及一下为什么人要做梦,因为这是每个人必须要有的一个睡眠阶段。我们的睡眠分两个阶段,一个叫快速眼动睡眠,一个叫非快速眼动睡眠。快速眼动睡眠就是睡觉的时候眼球会快速地运动,这个时期往往是在做梦。通常,做梦的睡眠占整夜睡眠的20%到25%。

人必须要做梦,这是我们巩固记忆的关键时期。白天发生的事情,你要想把这个事情记住,从短时记忆变成长时记忆,必须通过做梦把它巩固下来,不然你很快就忘了。如果人不做梦,第一记不住事,容易得痴呆。第二,会影响人的寿命,有研究显示,剥夺一个人的快速眼动睡眠,不让他做梦,剥夺45天,人就会死亡。

所以做梦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生理需要。好多人觉得没有做梦,那是因为你没有记住梦而已,不代表你没有做。好多人感觉我一夜都在做梦,那也不可能,因为,每天晚上做梦的时长最最多占你睡眠时间的1/4。

但有一点需要说明,如果是一般普通的梦,的确不需要干预,但有些恶梦,你的梦里有强烈的情绪体验,还有重复做的梦,这些可能需要你找医生讨论和干预一下,这可能说明你有一些情绪问题,它通过梦在你的潜意识里体现了出来。但普通的梦不需要处理,更不需要为此焦虑。

除了做梦,现在还有一个关于睡眠的概念很流行,就是「深度睡眠」。除了做梦那个阶段的快速眼动睡眠,另外一个睡眠时期叫非快速眼动时期,这期间,我们的眼球是缓慢运动的,这个阶段的睡眠又分为一期、二期和三期,一期、二期叫浅睡眠,三期叫深睡眠。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很多人会用健康手环来检测深度睡眠,好多人一看自己的深度睡眠只有一个小时,就觉得完了。但事实上,正常人的深睡眠只占整夜睡眠的13%-23%,一夜睡七个小时,深睡眠一个小时就是最理想的。

但绝大多数手环上往往没有这个提示,所以你一看只有一个小时,就开始紧张,真的不要焦虑,50分钟到1.5个小时都是正常的。

其实,现在的很多睡眠焦虑也是人为制造出来的,特别是一些商业化的营销,它们创造了很多关于睡眠的概念,制造了很多消费需求,但并没有解决睡眠问题,反而加剧了大家的睡眠焦虑。这其实是把睡眠工具化了,我还是那句话,睡眠其实是人的一种本能,没有应该,也没有必须。

所以我也想给大家提个醒,那些所谓的助眠产品,如果你觉得使用这些,自己睡得更好了,那没问题。但如果你看了这些指标之后更焦虑了,索性就不要再用了。

越来越多的睡眠监测产品,要辨别后使用图源视觉中国

4

除了一些关于睡眠的错误信息,现在网上还有很多治疗失眠的方法,至于一个方法是否真的可以改善睡眠,这其中有客观的评判标准,也有主观的评判标准。通常,我们判断一个方法是否有用,主要有三个标准。

第一个是它是否在帮你形成规律的睡眠节律,睡眠节律其实就是培养你按时上床,按时起床的习惯,这个不需要外界的力量,你自己就可以做。

第二个是它是否在帮你积攒足够的睡眠动力,比如保持白天清醒的时间,不要打瞌睡,然后适当地运动,这些都能够让你增加更多的腺苷,积累更多的困意。当然运动也会促进你的放松,都是有益的。

第三个就是它是否让你更放松了。在这里,所有能够促进你放松的方式都是可以的,比如听听白噪音,听听轻音乐,泡泡脚,冲个澡,哪怕喝个牛奶,只要这个事做完以后让你放松了,靠谱,你就可以用。

但如果说你用了这些方法以后,反而更焦虑了,比如说我睡前必须喝一杯牛奶,我必须泡泡脚,或者我泡脚以后应该能睡着,喝了奶咋还睡不着呢?你抱着这个心态的话,反而会让你失眠更重。

总之,凡是能促进这三个要素的方法,就是有用的,反之都是无效的。

除此之外,如果症状实在无法缓解,使用一些安眠药也是可以的。关于吃药,很多人也会陷在误区中,认为安眠药副作用太大、会上瘾,因此非常排斥使用安眠药。但就像你发烧吃退烧药,疼痛吃止疼药,症状你承受不了了,就可以用药物缓解一下。失眠也是,连着三天睡两个小时,很痛苦,那就赶紧吃药缓解,毕竟不吃药让你做行为治疗,你能做得到吗?就像一夜没睡,再让你白天运动去,让你放松去,根本做不到。

等休息好了,病都过去了,康复了,就不用再吃了。

你可以权衡一下,是失眠带来的痛苦造成的损害大,还是安眠药的副作用大,两害相权取其轻。但是具体吃哪种药,怎么使用,还是要让医生帮你评估。一般情况下,安眠药的安全服用,需要遵守一些基本的使用原则。

第一,短期,不能连续使用的时间太长,四周内是安全的;第二是小量,以最低的剂量来维持;第三是尽量间断,不要连续吃,天天吃就容易依赖,隔三差五吃上一回,不会导致依赖。或者工作日吃,周末就别吃了,反正周末也不用工作;第四是按需,确实需要你就吃一次,减轻失眠的焦虑,不要因为害怕失眠变成慢性失眠。所以掌握这四个安眠药的使用原则,短期、小量、间断、按需,就是科学的。

在临床上,的确会有一些人对安眠药产生了药物依赖,我觉得这是因为没有科学地减药。如果你长期吃,那一定需要用正确的方法才能把安眠药停下来,好多人直接停药肯定是有停药反应的。所以安眠药的减药是要有策略的,缓慢减量,而且每次减量不要太多,总量的20%。

我接诊的患者,即便是失眠严重到需要住院的,我也会建议他们坚持治疗三周,三周之后开始减药,每次减总药的五分之一,一周减一次,一点一点减下来。

在失眠的治疗中,除了使用药物,还有很重要的一种方式是——行为治疗。

美国有一套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叫CBT-I(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它是一个比较系统的治疗失眠的方法,比较复杂,需要八周,每周一个循环。具体的方法由五个部分组成,首先是睡眠限制,限制你在床上待的时间,比如你一天大概要睡7个小时,那你只能在床上待7个小时,不管睡着没睡着。这是因为如果你长时间在床上躺着不睡觉,床就会和失眠之间建立心理联系,很多失眠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失眠久了看到床就焦虑。所以限制你在床上躺着的时间,加强床和睡眠之间的联系,慢慢的,睡眠时间就会越来越长。

其次是刺激控制,也就是除了睡觉和做爱,不要在床上做任何事情,包括看书。第三个是睡眠卫生,这里的建议有很多,主要就是控制睡眠前的环境和行为,比如尽量不要喝咖啡,睡前不要喝酒、不要吃东西,也不要看手机,白天定期运动等等。最后一点就是放松训练和认知疗法,这个需要相对专业的治疗师配合。

这个疗法已经被证明了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慢性失眠的方法。有研究显示,CBT-I就是短期内,四周内它的治疗效果跟安眠药是相当的。如果是超过八周,疗效是优于安眠药的,越坚持疗效越好,安眠药是短期内有效,越吃的时间长,疗效越下降。

为了让患者更容易理解,我一般都会告诉他们五个字,「上下不动静」——按时上床,按时下床,白天不补觉,不午睡,不赖床,运动加静心、放松。在临床上,我会跟每个患者说,「上下不动静」的行为治疗要比吃药重要,一定要好好坚持,有一半的患者能做到,但也有一半做不到。他觉得吃药最简单,那这是病人选择的权利,我尊重他们的选择。

总之,每个人选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就好,不要觉得「应该」怎么样,这样反而又加重了心理负担。

图源视觉中国

5

其实,即便没有新冠,受睡眠问题困扰的人也是越来越多的。这背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太在意睡眠了,太想掌控自己的睡眠了。

但我一再强调,睡眠本来就是一个生理现象,你越试图控制它,你越控制不住。所以很多时候,失眠失去的不是睡眠,而是失去了掌控,带来一种失控的感觉。人在失控的状态下就会焦虑,就会失眠。在临床上我也发现,控制欲越强的人,失眠的风险也会越高。

因此,解决睡眠问题的根本就是学会不在意失眠,学会放松。而在做到这些之前,如果失眠已经给你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对你的社会功能造成了影响,比如因为失眠到实在不能坚持工作,或者导致你严重的痛苦,甚至进入了抑郁状态,那就需要看医生,主动地及时干预。

除此之外,我认为睡眠问题的背后,还需要关注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关系。很多时候,失眠的背后是焦虑,焦虑的背后是关系。当你能够形成一个稳定的关系支撑时,你的焦虑感就会下降,睡眠就会变好。这种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同事朋友关系,也包括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治疗关系。

我有一个看诊时间最长的患者,有16年。他其实蛮好的,很早就没有问题了,但是他会时不时来找我一下,有时候挂不着号,就来看我一眼,跟我打个招呼,「孙大夫你忙着呢?你挺好的?我也挺好的。」,寒暄两句,他就感觉踏实。其实他就是确认我在,他有问题可以找到我,这种关系的维系,会让他的焦虑感下降。

这也是我们作为睡眠医生的一个重要功能——除了校正患者的认知偏差,给与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还要给予他们支持和安抚,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嘛。

在我的患者群里,有一条规定,禁止讨论失眠。大家可以聊最近睡得好了,但是不能聊失眠,因为越讨论症状,大家就会越焦虑,你就会把失眠相关的事都勾引起来。

此外,患者来问诊,你也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缓解他们的焦虑。比如,有一些患者会跟我说,某种药吃一粒能管7天。虽然从药理的角度来说不可能,但我会跟他讲,「哦,那这个药对你的确挺管用」。你要去强化他的正面心理暗示,给他安慰。

其实,当你的社会支持系统稳固的时候,对安眠药的依赖关系就会减弱,就会把这种关系转移到正常的社会关系上。所以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良性关系的建立,其实是我们心理健康的最最关键的地方。

其实,失眠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睡眠的恐惧、焦虑和挣扎。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让自己学会放松。

一定要了解一点,通过合理、科学的治疗,失眠这种症状是可以改善的。目前,安眠药的研发也在朝着越来越安全,副作用越来越少的方向发展。很多副作用更小、更安全的药物都在研发中,还有一些已经在美国上市,日后如果国内能够上市,也是失眠患者的福音。

很多临床研究都已经证明,认知疗法辅助安眠药物,对70%以上的人都是有用的,哪怕有一些人对药物不敏感,或者孕妇不能使用安眠药,我们也有一些物理疗法,比如CBT-I加经颅磁,触发大脑一些神经递质的分泌,也能起到促进入睡,缓解焦虑的效果。

所以不要担心,放轻松,失眠总会治好的。

图源《深夜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