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博客天下 内文

为什么冬奥这么火,却带不动冰雪综艺?

2022年2月22日 文/ 盛寒 编辑/ 太子

整体来看,密集出现的冰雪综艺,自身特质并不鲜明。以冰雪之名,行娱乐化的真人秀之实,是多数节目存在的共性。当冰雪只能作为载体而非核心,魅力大打折扣是必然发生的事情。

作者|盛寒

编辑|太子

这个冬天,冰雪和速度、技巧、一个人的梦想、整个民族的骄傲,产生了深刻的关联。

谷爱凌偏轴空翻转体1620度、苏翊鸣大跳台夺冠、短道速滑队凭借团队力量成就中国首金……每一次,都是举国沸腾。

这不仅让一众冰雪项目,从“冷门”走向大众视野,也带来了很多意外之喜。频繁输出“我的眼睛就是尺”等金句的王濛,被更多人熟知。被炒成天价的冰墩墩一墩难求,一夜之间就成为了“新晋顶流”。

《热雪浪》截图

纵使冬奥会盛况空前,但那些为冬奥而生的冰雪综艺,却还是陷入了“带不动”的处境。将近十档冰雪综艺纷纷赶在冬奥开启之前上线,尽量打出差异化,颇有乘东风之势,最终又将有谁能真正“上青云”?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从去年12月起,冰雪综艺陆续上线,短短两个月数量就飙升到八部。如何突破同质化的问题,成为了冰雪综艺共同面临的困惑。

从节目内容来看,冰雪综艺主要分为科普向、竞技感和偏娱乐这三种风格。

《冬梦之约2》走的就是科普路,每期都是新项目,在专业运动员的参与下,通过两队pk的方式,直观呈现出运动规则。

在体验冰壶项目时,中国三代冰壶人都出现在了冰场上和观众对话。制冰师的出现、从点冰开始了解这项运动,让节目更具有厚重感。

图/微博@蔡徐坤

《冰雪正当燃》更强调竞技感,通过“冬季两项”混合接力赛、雪地排球测试等,进行pk分出胜负。除明星、专业运动员外,还有许多素人高手,提高节目可观赏性。

偏向娱乐风格的真人秀,是冰雪综艺的主力军,类型也更为多样。

比如《超有趣滑雪大会》,设置了双人滑雪等多个非常规的游戏环节,将专业运动员和刚接触滑雪的明星们,放置在了同一水平线上。虞书欣和林一的cp感,王彦霖的抛梗,节目充斥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欢乐氛围。

图/微博@超有趣滑雪大会

集结了田径、体操、举重、足球等多个项目的运动员,一起体验滑雪运动的《跟着冠军去滑雪》,也是传统真人秀的风格。不过范志毅的“不好惹”,李雯雯的密集抛梗等,都使节目的综艺效果远超预期,运动员间的亲切感和熟悉感,也使节目的氛围较为舒适。

这也让《跟着冠军去滑雪》成为了同类型节目中,综合效果比较突出的那一个,但离破圈,尚有一定距离。

图/微博@跟着冠军去滑雪

此外,“明星+冠军”这套组合拳,几乎是大多数冰雪综艺打出的招牌。

《冬梦之约2》出现了王濛、张继科、潘晓婷、蔡徐坤、刘雨昕等人的身影;《热雪浪》邀请INTO1的部分成员,“北冰南展”为核心立意,呼吁带动南方城市的人群积极参与和体验冰雪运动;《飘雪的日子来看你》中,除了谢楠、杨迪、朱正廷、杨芸晴组成“飘雪一家人”外,还有谌龙、许志宏等运动员的加盟;《冰雪正当燃》《冬日暖央young》等也均是如此。

《冬日暖央young》截图

整体来看,密集出现的冰雪综艺,自身特质并不鲜明。以冰雪之名,行娱乐化的真人秀之实,是多数节目存在的共性。当冰雪只能作为载体而非核心,魅力大打折扣是必然发生的事情。

被“冰封”的机器

在国内,冰雪综艺还处于起步阶段。

拍摄了三档冰雪综艺的摄像师李小甲告诉《博客天下》,因为有些项目国内从来没拍过,所以在节目录制前,摄像组会一起看奥运会,学习拍摄方法,讨论机位的布置和需要达到的效果。

但总有现实的阻碍,比如,设备跟不上。在李小甲拍摄的三档节目中,都有虚焦的情况发生。运动状态本就难抓取,滑冰、滑雪等速度类运动,更是对高速摄像的考验。

和冷空气博弈,也是冰雪综艺的一道难关。长时间的户外雪场拍摄,对人和机器而言,都是噩梦。

图/微博@浙江卫视冰雪正当燃

李小甲曾在东北、张家口、陕西等地的雪场间辗转,据他回忆,天气冷到导播间里的矿泉水都冻成了冰疙瘩。这样的天气里,他们常常需要扛着设备在雪地里走上很远,甚至爬山,很考验体力。

好在节目组的准备工作很充分,在每个点都会设置补给站,有姜汤、感冒茶、巧克力等,随时可以补充能量。还发了手套、加热鞋垫等“黑科技”,包括只露两只眼睛的帽子,将工作人员都严严实实包裹了起来。

最难处理的是机器。在冰天雪地里拍摄,需要对机器做各种防护措施,比如给机器穿防水外套、搭棚子等。但这并不能改变,总有机器被冻得突然关机的事实。

图/微博@飘雪的日子来看你

平常天气里,可以用两个小时的电池,在雪地里基本只能坚持半个小时左右。摄像组有自己的要求,当电池电量到30%以下时,必须更换,甚至还采用了充电宝加电池的双保险,但有时还是不行,“天气实在是太冷了”。

突然断电,也就意味着会面临素材丢失的问题,很难修复回来。

镜头的敏感性,也体现得更加明显。从寒冷的室外来到一个温暖的地方,镜头会严重起雾。所以在室内外转场时,镜头总要提前一个小时出发,充分适应环境。

拍冰雪综艺摔跤(人和机器),已是常见事。工作人员在滑雪场上要带鞋套,这让雪地变得更滑了。“不过节目组都买了保险,没事。”李小甲打趣道。

《跟着冠军去滑雪》截图

和时间赛跑,也是冰雪综艺的一个显著特点。大量户外拍摄内容集中在早上八九点到下午四五点这段时间,节目性质决定了无法熬大夜赶工,因而对录制效率也有更高的要求。

时间是有限的,艺人档期难协调,如果浪费掉了就只能仓促收尾。某档冰雪综艺的工作人员告诉《博客天下》,他们原本定好从上午九点开始录制节目,但因为现场秩序混乱、主持人控场能力差、嘉宾们对游戏规则的质疑,导致一上午的时间白白流逝。原本要拍摄一整天,录制素材能用的只有半天。

虽然录制过程困难重重,但这些参与其中的人,也真切感受到了冰雪运动的魅力。

据李小甲回忆,无论是做冰雪相关的小游戏,还是真正的滑雪竞赛,嘉宾们都非常有活力,“感觉他们像在参加奥运会一样”。有些艺人甚至直接“陷进去了”,爱上了滑雪,抽空反复练习。

图/微博@超有趣滑雪大会

纵使外面天寒地冻,当嘉宾们在雪板上“燃”起来的时候,现场每一位工作人员都会感到热血沸腾,暂时忘记寒冷。不少工作人员看得眼馋,也想上去试试,有些人“偷师”运动员,学得很快,已经达到了不错的水平。

录完这三档冰雪综艺,李小甲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念头,空闲的时候他要去东北或河北,成为站在雪板上的那个人。

宣发之惑

一档节目的效果,很难由现场录制情况单方面决定,前期的筹备、后期的宣发,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这段日子,做综艺宣传的王小满,就总是“一个头变成两个大”。如何克服节目不够好看的心理障碍,尽可能结合冬奥热度给自己的项目做联动,是她近期的工作重心。

在打宣传点时,王小满有一种被束缚住手脚的感觉。甲方公司更想往和冬奥相关的社会话题上引导,会采用一些带有地域性、能引起民众讨论的词条作为中心词汇。许多与冬奥无关的节目片段,也硬向冬奥靠拢。在她看来,这样的举措很难破圈,但是甲方领导很满意。

虽然从事的是综艺宣传工作,但王小满并不认为自己的职业,具备将任何内容成功包装成热门作品的能力。在她看来,冰雪综艺的哑火,本质上还是因为品质不过关,“我们自己都觉得不好看”,王小满说。

“其实整个做下来,这档节目的宣发思路结构并不难,最难的是变数太多,需要在短时间内写出东西来。”这是王小满从业以来,做过变动最大的一个项目。节目创意、宣传方向、播出时间,全部经过了几轮推翻重演。

当时冬奥即将开始,大家都想赶时间,抢在别人面前把冰雪综艺做出来,这就导致仓促感贯穿了项目始终。

图/豆瓣

“在短时间内,有什么办法要求零基础的艺人学会滑雪呢?艺人都很忙,不可能完全封闭在这一个节目。”王小满说。在这样的情况下,节目的设置只能怎么简单怎么来,最后的结果也很明显——缺少竞技性。

而压力自然而然就转移到了宣发头上。作为一档以“三亿人上冰雪”为主旨的节目,拿不出实打实的竞技内核,观众无法通过节目感受到冰雪运动的魅力,等同于完全切断了走品质破圈的路,宣发的功夫只能下在冲热搜上,“毕竟上头的压力还在呢”。

回头看这八档冰雪综艺,浅尝辄止的科普,和打着冰雪综艺之名做娱乐真人秀的节目内核,都无法触动真正的冰雪爱好者,也很难推广冰雪运动。

图/微博@腾讯体育热雪浪

大众为什么爱看冬奥会?澎湃的民族情绪之外,竞技体育的热血和燃,也是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冬奥闭幕,许多观众“电子失恋”的情况下,如果有一档以竞技体育为内核的冰雪综艺,可以承接住大众的冬奥情绪,是不会被拒绝的。但遗憾的是,并没有这样的黑马出现。

如今,冬奥已经在折柳送别里正式落幕。但大众对于白色冰雪的热爱已经被点燃。冰雪综艺能否乘风而上,依然值得期待。

(文中李小甲、王小满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