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博客天下 内文

易小星:时代不一样了,缝纫机变成了电脑

2022年1月21日 文/ 郭帖 编辑/ 丁宇

易小星说:“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特点,就是有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我们在这个写字楼里面坐着,喝喝咖啡,坐在电脑面前打打字,好像觉得自己工作还挺不错,但是你想一想,是不是跟六七十年代的踩缝纫机的女工也差不多,其实好像是差不多的,是吧?只不过时代不一样了,缝纫机变成了电脑。”

作者|郭贴

编辑| 丁宇

叫兽易小星与影评人的斗争,还在《开拍吧》中持续着。

在这档青年导演创制真人秀的综艺节目中,易小星与另外五位青年导演郝杰、彭宥纶、王珞丹、沙漠、胡国瀚一起,通过3轮短片角逐,接受票房、口碑、专业等多维度的评判。

他的首部短片《谁拿了我的外卖》,影评人打分倒数第二。低分被投屏在影厅门口,易小星站在旁边,拿着喇叭对围观群众说:“影评人就是跟我们观众作对的。我拍片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老百姓开心!”易小星的判断是准确的,《谁拿了我的外卖》最终获得了票房第一的成绩。

第二部短片《制造偶像》,讲述北漂女孩参与偶像造星工业的故事,再度遭遇现场影评人如潮差评。唇枪舌战几个回合后,他内心有点“破罐子破摔”,同意发起挑战时刻,最终在现场观众投票中,战胜了影评人看好的导演郝杰。

郝杰似乎是易小星的反面——其作品艺术性被认可,票房却总是惨淡收场。在节目里,郝杰木讷寡言,易小星则堪称“社交之星”,无论面对投资人、演员、观众甚至影评人都有三寸不烂之舌。在综艺叙事中,这两位导演的碰撞,活脱脱描摹出了“商业与艺术”的两元对立形象。

网络上对易小星的评价同样是两个极端。在《开拍吧》豆瓣小组中,有人觉得他总是信心满满,不愿虚心接受影评人提出的意见。与此同时,他的作品在网络上很受欢迎,短片《制造偶像》点击量很高,高赞热评称:“就(因为)这个短片,叫兽都被那些影视公司的影评人骂惨了。”

在成为导演之前,易小星曾是一名国企工程师,因“万万没想到”系列爆款网络短片,一跃而成初代网红。这些作品中,包含了对现实的讽刺,语言和表现手法幽默、夸张,拥有了一批受众。

他于2015年开始拍电影,大银幕作品《万万没想到》和《沐浴之王》票房成绩都不错,这些过往造就了他鲜明的创作风格和显而易见的标签——职场、喜剧、贴近现实热点,但艺术性不受认可。

围绕着一系列的争议,《博客天下》采访了易小星,聊一聊他对影评人、对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的看法。他本人并没有节目上那么爱抖机灵、说段子,也没有“社牛”,甚至还有些拘谨,但能说、敢说本色不改。回忆自己第一部电影上映之时,他有两件印象深刻的事:一是影志等影评人给他打了超低分;二是路演的时候,有个观众站起来哭着说:“你一定要继续拍下去,不要被批评打倒。”

今晚,易小星的命题短片《无时无刻》即将在新一期《开拍吧》中与观众见面,继续接受着市场的评判。

以下是《博客天下》和易小星的对话:

谈节目:电影是电影,综艺是综艺

博客天下:为什么选择来参加《开拍吧》?

易小星:我在转型电影导演后,就没什么精力再像以前那样拍各种短片了。《开拍吧》有个好处,它给你钱,你想怎么拍就怎么拍,这个挺爽的。而且人少,自由度更大,创作氛围更轻松,不会说你拍完这个就没有下个了。而且我正好下部电影还没拍,拿出几个月的时间,顺便也练练手,也磨合一下这边的团队,我觉得是蛮不错的尝试。

博客天下:节目组主动来找您的吗?他们有说为什么来邀请您吗?

易小星:他们很卑微(笑),没有没有,很客气地来邀请我,因为也担心我不愿意参加这种竞技类的导演综艺。很多导演不想来,因为确实存在风险。对于有成功市场作品的导演来说,万一你拍得还不如那些没有拍过长篇的导演,岂不是很丢人?

对于我来说的话,因为我自己本身也参加过不少综艺,所以会把两者分得比较开。电影是电影,综艺是综艺,综艺不管成绩怎么样,它只是个综艺成绩。

博客天下:您看了节目吗?对节目剪辑中您自己的形象有什么看法吗?

易小星:快速看了。倒也没什么看法,就是我觉得这个人,好油腻啊。我不知道是剪出来的,还是我自己就是这么油腻,而且感觉真的很“社牛症”。

博客天下:节目表现里你挺“社交之星”的,这是你平日里的状态吗?

易小星:我是觉得那是种掩盖了,其实平常私底下,我不太擅长社交,如果一个场子里面陌生人特别多的话,我会缩起来,但是因为是录综艺,当然还是搞搞气氛,我会调整自己的状态,让自己变成活跃气氛的那个人。

博客天下:你说了很多凡尔赛的话,比如“我想拍点艺术片,没想到又拿了票房第一,我感觉自己一无是处,除了给别人赚钱,毫无用处。”

易小星:那个现场气氛很压抑,我就想说说段子活跃气氛,结果对面都很严肃,这真的是很无奈的一种情况,如果抛个梗,你接住了,大家有来有回的。抛个梗过去,大家很严肃地在那里,把我的玩笑话当真。

博客天下:你现场见演员的时候,挺社牛症的。现实里见演员是这样吗?

易小星:如果是在真实世界里面,我见演员不会是这样的。见演员是很大一件事,不会跟你开玩笑说什么“我两年前给你写这个故事”,因为演员接剧本也很谨慎,他们要了解你这个导演,了解你的故事,你跟他讲的时候,得让他动容。所以如果你在那里各种“社牛症”的话,挺完蛋的。

综艺上只是综艺上的东西,真实世界是真实世界的,得分开来看。

博客天下:你会顾虑可能要被影评人骂吗?

易小星:我一开始就预料到了。因为这种节目,有点像电影节那种评审机制,喜剧本身是很吃亏的,因为喜剧要贴近大众,那它可能艺术性就没那么高。哪怕放在正常市场里,喜剧也是最容易被影评人抨击的。

博客天下:但是你不在乎?

易小星:我在乎啊,在乎也没办法啊。

博客天下:似乎你对影评人记性很好,王珞丹被影志打一分的时候,你还跟她说“他给我也打了一分。”

易小星:我记得影志,我们私底下认识,我还接受过他采访呢。我觉得他给我和王珞丹打一分,属于情绪化。(被他采访是什么感受?)他好意思,我就好意思啊(笑)。

谈作品:想做喜剧之外的新尝试

博客天下:您的第一支节目短片《谁拿了我的外卖》,影评人打分是倒数第二,你是怎么看的?

易小星:因为我是真的在国企里面待过好几年的,所以当有那几个影评人在那里说“这个事情真的至于吗”?我就是觉得他们,第一可能没有上过班,第二可能没有经历过这样的领导,第三可能真的不用自己拿外卖(笑)。

如果你有过自己拿外卖的经历,或者说被人错拿外卖,或者是偷掉外卖的经历的话,我觉得一定会心有戚戚焉。当时影评人说这个事情不现实,评论里就有人在底下反驳说:“怎么不现实了,这就是我每天的生活。”很多人没有在那种窒息环境中待过,他们无法理解领导丢个东西为什么那么兴师动众。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这就是他们每天的日常。

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特点,就是有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我们在这个写字楼里面坐着,喝喝咖啡,坐在电脑面前打打字,好像觉得自己工作还挺不错,但是你想一想,是不是跟六七十年代的踩缝纫机的女工也差不多,其实好像是差不多的,是吧?只不过时代不一样了,缝纫机变成了电脑。

我觉得这是我拍这个短片的意义所在,因为我也曾经在这样的工作场所待过,我也“踩过缝纫机”。人与人之间的沟壑,我们或许没法跨越它,但我们至少让生活在沟壑这边的人,能感知到我们也被关注,有人理解我们的生活。

博客天下:这部电影在影厅上映的时候,你跟观众说“不用在意这个分数,影评人就是跟我们观众作对”,你是怎么看待影评人的?

易小星:其实我能理解他们。影评人要想红的话,一定要点评商业片,为什么?因为商业片看得人多,你说它这不好、那不好的时候,观众能够更快地注意到你。很难看到一个影评人说某部艺术片拍得哪儿不好,因为它本身没人看,没人看你去点评干吗(笑)?

所以大部分影评人都是在点评商业片,但其实商业片又最不需要影评人。商业片本身就是面向大众的,大家都能看明白,要你说啥呢?

影评人这个职业的来源,本身应该是作为观众和电影之间的一座桥梁,去帮助观众理解不太好懂的、需要解读的东西。但是我觉得可能现在大家都文化水平上来了,你作为影评人未必比观众看得更明白,现在你要是不骂商业片的话,就又没流量,没流量那可能就是很难继续做影评人了,所以也能理解他们这种做法了。

博客天下:你的第二部短片《制造偶像》似乎就不那么喜剧了?

易小星:第二个片子,其实我真正要讲的是一个北漂女孩的经历。其中合租房水管爆掉、点火锅一人食、听隔壁邻居吵架,都是我编剧团队里几个孩子真实经历过的。从头到尾其实挺悲哀的,一旦你看到那个结尾,知道这个女孩有可能神经不正常的时候,我觉得根本就笑不出来吧。

舒淇老师当时说得还挺对的,因为一个女孩,当你不想跟相亲对象说话的时候,那说的东西就是有真有假。跟妈妈打电话、自己一个人吃盒饭、给老板回消息,都是真的。但让毛毛虫当偶像这件事情,真的有毛毛虫吗?也许他是一个人呢,或者说也许这个姑娘本身神志不太清楚了呢?都有可能。

但是我觉得很遗憾的一点就是,那些影评人好像没有感知到那种北漂的痛苦,关注度放在讽刺娱乐圈上面,那其实不是本意。后面我看到有一些评论,有人看出来了,我觉得这个还是挺欣慰的,创作者自己的用心能够被察觉到,我觉得这个是最宝贵的体验。

博客天下:为什么《制造偶像》这次没有拍喜剧?

易小星:说实话,喜剧在这个舞台上太吃亏了。喜剧短片一旦拍得好笑,他们会说:“你这个不是小品吗?”拜托,小品本身是从戏剧里来的,它是国内发明的一个东西,从戏剧里面节选好笑的一段出来,所以它的本体是戏剧。

如果说某个喜剧电影像是小品合集,我觉得这是对一个喜剧最好的赞赏。你看卓别林、刘别谦、比利·怀尔德、基顿这些最高级的喜剧大师,他们的喜剧全都是段子合集。如果我们喜剧每一个都拍得像是小品合集的话,那么这个喜剧一定好看。

而且我来这个节目也是想进行一些尝试,除了喜剧之外我还能拍什么。因为说实话,如果是长篇作品,我跟我的制片人、投资人说“我这次不想拍喜剧”,他们投资的时候就会犹豫了,会觉得你为什么不拍喜剧呢?市场已经接受你是个喜剧导演了。

博客天下:但是《制造偶像》的打分,比第一部《谁拿了我的外卖》还要低。

易小星:上次还是倒数第四,这次倒数第一了。我是觉得影评人打分这一块,总共也就那几个人,舒淇是能够感知到那种北漂女孩的哀伤的,但其他几个都是中年男人,他们也很难体验到女孩的这种感受,性别之间也是存在这种理解上的巨大的沟壑的。

博客天下:当时你跟影评人争执后,发起了观众挑战,当时你猜到自己会赢郝杰了吗?

易小星:我没有预料到。当时现场那个火力已经很凶猛了,所谓的权威都坐在那里说你不好,观众很容易被影响的,哪怕之前挺喜欢它的人,也可能会觉得“真的是我品味不行”。

我那会儿有点破罐破摔心理,觉得既然都被你们这么说了,这个片子既没商业性也没艺术性,没必要上院线了,不如助郝杰一臂之力,让他多上两场,我就算了(注:按规则挑战启动后,获胜者会增加两场排片)。但最后可能还是很多人保持了自己的立场吧。

谈市场:导演生涯还没走到头

博客天下:您会觉得《开拍吧》设置的导演创作流程,跟现实接近吗?

易小星:我觉得这个综艺节目,尽全力在模拟一个真实投资创作环境,但跟真实情况还是差很多,就像用积木垒房子和真实造房子的差别。

博客天下:第一轮您拿了票房冠军之后,第二轮除了刘震云老师还是没有投资人选你。当时你还说要去问问其他三个投资人怎么回事,后来问了吗?

易小星:没有问,因为我觉得特别能理解,他们会觉得,我不需要被帮助了,这个是很正常的,我本身是个成熟商业导演,我又不需要他们帮助。而且刘震云老师是个圈外人,其他电影人如果投资了,我不接很尴尬。(注:节目规则只能接受一位投资人投资)

博客天下:据说刘震云老师,给你跟剧本一样长的修改意见?

易小星:那个是开玩笑。我把那剧本一给他,他就说开拍吧,开拍吧,太好了。

博客天下:那么现实中拉投资、找演员、拍摄、上映几个步骤,那个部分让你觉得最困难?

易小星:上映是最困难的,因为你要选档期,还有宣传大战,这几个挺累的,其他我觉得倒还好吧。

博客天下:一般影片上映前,你会邀请影评人看片吗?

易小星:谁会邀请影评人看片(笑)。我们已经见过无数个影评人打分很差,然后观众又很喜欢,口碑也很好的片子了。或者影评人打分贼高,但是一塌糊涂的片子,这种案例太多了。因为影评人太少且趋同,他们很多都是40多岁,看片口味趋同,只代表评委群体,不能代表市场上形形色色的人了。

所以我们一般比较信任专业的试映公司。去到各个城市,每个城市一两百个观众、各个年龄、各个学历、各个性别,一起来看完后打分,这种试映出来的结果,通常就会非常接近真实的市场表现。不管《流浪地球》还是《你好,李焕英》,都是试映的成绩本身就非常好的,从试映就知道,一定是票房大爆、口碑大爆。

博客天下:所以您跟影评人之间就是“你看不上我,我也看不上你”的感觉。

易小星:不不不,不是看不上,是看不见,基本上在我的创作过程当中,基本上是不会见到他们的,那只能在影片上映之后,才会出现他们的身影(笑)。

博客天下:在导演的自我表达与面向市场之间,你是偏向市场的?

易小星:我其实也很重视自我表达。重视自我表达其实分两种,一种解释是,我自己有想法,我要让人看到,这叫自我表达。另外一种解释是,我创作它的时候,我的情绪是与它共振的,我想让更多人跟我共振。

不管是哪一种解释,我觉得永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创作者得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你的观众,无论这种感动是好笑、苦涩、心酸或是某种形而上的、哲学上的东西。先触动到你自己,你才能触到更多人。

博客天下:但似乎你还是这6名导演当中最商业的一名。

易小星:我是最商业,但商业怎么呢?没问题对吧?因为我觉得做艺术片的话,做艺术片也是需要勇气的,如果我哪一天我也去拍艺术片了,只能说明一件事情,就是我那时候肯定特别有钱,我那时候肯定特别富裕,因为想拍什么,就拍什么,祈祷我早日拍艺术片吧(笑)。

博客天下:你是如何看待电影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平衡?

易小星:两者并不矛盾,所有创作者其实都想拍出商业跟艺术兼备的作品。但有时候你商业度够了,艺术性不够;艺术性够了,商业度又不够。我觉得能两全最好,如果不能,我作为偏向市场导演,肯定会先保商业,因为我不能让投资人赔钱,我觉得导演如果奔着让投资人赔钱,有点像诈骗,这样不好。

博客天下:像郝杰那样的导演,是不是就不太注重商业性?

易小星:我觉得他也想让他的片子被更多人看到,每个导演都希望自己片子被更多人看到。郝杰的困境不在于他自己,在于我们艺术片市场不成熟,像欧洲那边都是有专门艺术片放映院线的,专门给爱看艺术片观众去看,他们就是看腻了类型片,不想看大片,就想看形而上的意识流的、留白的,这样不一样的电影。

艺术片本身花不了太多钱,什么时候艺术院线建立起来了,能支撑艺术片回本,略有盈利,赚点钱能够再拍下一部,就比较良性循环了。

博客天下:前几天我们采访刘震云老师,他说“小星导演对电影还是有独特的看法”。

易小星:有独特看法指的是?(笑)因为我其实没有接受过系统地电影学教育,所以我观察电影是从一个非常直觉的角度来观察的。

我的观点是电影才一百多年,它还在起步阶段,在过去那些年里它向戏剧学习、向文化学习、向雕塑、美术都学习过,那也许有一天它会跟电视剧、网剧、短视频、互联网学习。

尤其像现在,电影向漫画学习就诞生了漫威这样的片子。电影向网络学习的时候,就出现Netflix这样的网络电影。像马丁·斯科赛斯这样的大师导演都开始在网络上播放自己的电影了,在以前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所以我觉得电影它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一个艺术门类,不应该去对它有一个定义,“什么样的东西才是电影”,电影应该是包罗万象的。我觉得这个不算是独特的看法,而是比较大胆的一个看法。

可能也是因为我现在还比较年轻,也许我到了五、六十岁的时候,我也会像个老人家坐那儿评价“你这个不是电影”,(笑)有可能。

博客天下:结束了《开拍吧》最后一期录制,拍了三支短片,什么感觉?

易小星:这三支片子整体而言,虽然第一支和第三支成绩最好,但我最喜欢第二支,因为它足够新鲜,足够冒险,而且也让我更爱自己的创作。

因为你知道,如果一个导演拍不出有冒险精神、有实验气质的片子的时候,他的职业生涯通常也就走到头了。我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制造偶像》,还是充满无知、幼稚、青春年少的荷尔蒙,我觉得那是一支有少年气的片子,让我觉得我的导演生涯还没走到头(笑)是充满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