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每日人物 内文

孟昊:一个想当“手艺人”的基金经理

2021年11月30日 文/ 盐里 编辑/ 楚明

一路向前的基金经理们会有一些共性: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专业的积累,时刻保持理性的态度。他们参加同样的会议,会晤同样的分析师,也阅读同样的研究报告,甚至同样努力工作,但真正区分出“赶路者”和“佼佼者”的,是“善感知的头脑”。

文 | 盐里

编辑 | 楚明

运营 | 月弥

财富世界里,那些敢于沙里淘金、挑战长期巨额回报的人一定会有超越常人的一面。

比如基金经理。他们拥有金字塔顶尖的人群画像:高智商、高学历——基金经理的招聘门槛要从“清北复交”开始;具备钢铁般的意志和冷静思考——震荡的二级市场充满了短期失败和精神折磨,基金经理要做到定力如磐。

今年33岁的孟昊就是其中之一。他是鹏华基金的基金经理,拥有北大理学硕士教育背景,不久前还入围了《巴伦周刊》中文版的“40岁以下投资精英”榜单。

据说,进入这份榜单的标准之一是直接或间接为投资者创造丰厚的历史收益,是某一杰出投资实践的实施者、某一优秀投资团队的领导者、某项行业重要创新的发起者,抑或是为行业发展做出关键贡献的精英人士。

孟昊的成绩单来自管理的绩优基金。其中,鹏华环保产业基金过去三年的净值增长率达到320.81%,均在同类基金名列前茅,并成为市场为数不多的三年“3倍基”。另一只他管理的鹏华消费领先基金近5年的净值增长率为208.04%,在过去1、2、3、5年这只基金历史业绩表现都排到了同类产品的前四分之一。

这些直观的数字在佐证,年轻的孟昊不仅站上了金字塔塔尖,还属于塔尖上拔尖的那一类。

长达2个半小时的采访中,孟昊的表现也一定程度上贴合了人们对于精英的想象:脑子灵光、逻辑性强、目标导向明确。他擅长总结个人经历背后的经验,一个故事的讲述后总是跟出“一二三”个结论。他能迅速洞察到话语和事物的内里,分析出问题的本质、关键,并强调重要的是解决方案。

也有脱离这个设定的一面:他是勤奋的——这样的品质并不常被用来描述一个智力超群的人。可早在研究员时期,孟昊就开启了一周7天的工作节奏,这一习惯延续至今,每个工作日,他的时间几乎被案头研究工作与实地调研排满。

他对“赢”有强烈的渴望。一起和他打羽毛球的同事,见识过他球场上的好胜心。然而,这个年轻人又保持着冷静的常态。成为一个“明星基金经理”之后,他对自我定位很清醒:不是天才,只是一个普通人。

更准确地,用他的话来说,是一个不断打磨自己的手艺人。

快而稳的步伐

回到故事的最开始。2013年12月的一天,鹏华基金offer到来时,孟昊正在吃饭。筷子停下后,话筒那边传来鹏华基金HR的声音,心脏跟着录用消息砰砰跳动。

2013-2014的资产管理市场,这份offer来之不易。跨进基金行业,名校毕业生们要经历层层筛选——通过人力、研究总监、副总裁、总裁的四轮面试。走到最后只录了两个人,而孟昊是脱颖而出者。

孟昊从大学时期就对金融业充满向往。他是个目标导向的人,完成了银行、券商、私募、公募的实习拼图,一路摸索后,确认自己最喜欢二级市场投资研究工作。

这份热爱保留至今。采访时再回忆起接offer的心情,他笑着连说了两遍“非常非常开心”。

“我真的打心底热爱这一行,这一行太好,太有趣了,很少有行业像这一行一样,不断地接触新事物,不断地走到社会发展的最前沿,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知,最后又把自己的认知在资本市场变现为回报反馈给投资者。”他说。

认知变现的起点是当好一名研究员。基金研究员的日常,除了研究财报、研报之外,更多的时候需要实地调研,精准的判断是一步一步跑出来的。那段日子里,孟昊常在外奔波,整周都塞满工作。有时是去公司里向员工打听,最近的订单怎么样、加班的情况如何;有时是去商超,通过翻看货架上产品的日期,判断是否存在滞销的问题;还有时是到工厂,为了获得最真实的消息,甚至会和那里的门卫打交道。

此间,他的专业能力迅速得到认可。2017年他升任鹏华基金的中游制造组组长,业务涵盖了轻工、家电、环保公用、电力设备、机械等行业。一年后,他又升到了基金经理。这是行业里少有的晋升速度,从研究员起步到基金经理,孟昊只花了4年。

孟昊的步子走得很快,也很稳。研究员时期信奉的奔走与勤奋也注入了基金经理的身份里。去年疫情后,他和团队一起去考察一家食品企业。与高层交流时,对方把门店经营情况说得美好、乐观。但下到实体门店,他却发现即使在地铁站、高铁站等人流密集地区,门店的经营情况仍然欠佳。数据与人言相背时,他没有择一判断,而是扩大调研范围,从一座城市的门店扩大到整个华东、华北。最终,调研的结论与后来的报表相一致——是公司人员夸大了事实。

▲ 图 /视觉中国

善感知的头脑

一路向前的基金经理们会有一些共性: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专业的积累,时刻保持理性的态度。他们参加同样的会议,会晤同样的分析师,也阅读同样的研究报告,甚至同样努力工作,但真正区分出“赶路者”和“佼佼者”的,是“善感知的头脑”。

这是美国第一投资策略师巴顿·比格斯提出的观点。他在《明星投资者如何炼成》一文里,引用丘吉尔笔下的“善感知的头脑”,来比喻投资明星们感知市场的魔力——

“他具备那种最深入、最本质的灵感,可以刺穿话语和事物的表面——就像可以隐约但有把握地看到砖墙的另一面,或是能够提前嗅出猎物。与这种素质相比,专业知识、学问、口才、社会影响、财富、名声、逻辑、勇气这一类有点都一文不值。”

孟昊拥有“嗅到猎物”的素质。当我们回看最近两年,新能源汽车浪潮汹涌而来,下游端的新势力重获新生,大厂们纷纷入局,上游端的宁德时代成为万亿市值的公司。然而,在行业振奋的岁月到来之前,2019年这一行许多企业都还经历着生死劫。这一年,政策上新能源补贴退坡到来,资本信心难再,许多新能源车公司都曾陷入融不到钱、难以为继的泥泞。

大多数人恐惧的时刻,孟昊笃定地重仓了新能源赛道。一个例证是,在鹏华环保产业的2019年三季报里,重仓股中出现了了宁德时代和隆基股份。此后,他长期看好,接管这只基金以来,一共9次重仓宁德时代,8次重仓隆基股份和亿纬锂能。

故事后来,出现了孟昊预测的那个未来。一些反馈来自切身的体会,去年四五月,孟昊去试驾了多款新能源车,许多试驾的瞬间让他感到惊艳,也在告知他,大浪真的到来了。

另一些反馈来自优秀的业绩。银河证券数据显示,在孟昊管理鹏华环保产业的两年多时间里,这只基金实现了280.50%的净值回报,基金规模从2个多亿元增至36亿元,持有人数也从1万户增至近10万户。在支付宝的基金产品详情页上,这只基金被打上了“风险回报比好于同类92%基金”标签。

人们总是好奇如何能捕捉这样的资产生机。孟昊在采访中一遍遍地说起他的投资理念,好赛道、好公司、好价格。“好的赛道第一是产业发展空间很大,第二是产业的驱动力非常确定,能够很明确的看到浪潮在往前走,第三,从产业发展的终局来看,格局相对集中,能够成长出大公司。”

对于“新能源小王子”的外部标签,孟昊正在纠偏。“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偏全市场的基金经理,能力圈涵盖制造业和品牌消费,在这两个大的赛道里面会做比较多的倾向性配置。消费就从产品、品牌和渠道这三个维度考虑;制造业从供给和需求两个维度考虑,需求维度考虑行业景气度、增长速度以及天花板,供给维度考虑供给的壁垒性和可拓展性。”

“在组合管理过程中我一直强调一定要在自己能力圈的行业里面力争挣足够多的钱,这样组合才有生命力,才有很强的表现。个股选择当中,慢慢地对优质公司长期跟踪,随着管理时间的增加,对个股理解的深度提升,对行业洞察力的提升,压舱石的个股越来越多,压舱石的仓位比例会越来越高。”

“投资是一个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把自己的认知在市场里变现的过程,不断的探究社会,并映射到产业,映射到市场里面的过程,我觉得最核心的还是要提高自己的认知。”

谈及专业问题,尽管回答了很多次,采访时他还是兴奋地一一开展解答,滔滔不绝地输出,语速不自觉地变快,手势不断变动,眼睛里闪闪发亮。

▲ 图 /受访者提供

打磨自己的手艺人

年轻的基金经理意气风发,却没流露出任何浮躁气。

这是基金经理不断出圈的一年。有人上了热搜,有人有了后援会,当然,也有人要为下滑的业绩出面道歉。孟昊也被推到众人前,被更多的人看见,他开始做直播,还有了一个称号——“新能源小王子”。最开始做直播时,他聊到专业的兴头上会忘记和观众互动,需要一旁同事不得不提醒他。但最近的一场直播里,他已经适应了镜头和提问,成功应对着不同类型媒体记者,也条分缕析地回答了问题。

他私下实则更想“低调”。他很少在社交平台上转发分享自己的直播、视频。有时,朋友们会转发一些网友评论给他,但他鲜少被外界的声音所动摇。他始终觉得,基金经理的出圈、道歉、与外界沟通不重要,重要的是专注本职。

“我觉得投资这份工作是一个手艺活,因为我爸是做木匠的,所以我把它匹配成一个手艺活。所谓手艺活其实是需要打磨的。我们作为基金经理,更多的时间要花在对自己的打磨上,而不是花在如何展示自己。沟通也需要,但是我觉得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把自己打磨好。”孟昊强调。

打磨最重要的是性情,是要顶住压力。这是一个充满淘汰的行业,从入职到晋升再到业绩考核,来自投资者的、行业内的、市场里的压力层层叠加。

2015年千股跌停,还是研究员的孟昊有过“推了什么股票,就跌什么股票”的日子,基金经理问他“为什么会天天跌”。他能做的是把相关的基本面分析又说了一遍。后来,自己成为基金经理后,他才明白,“其实基金经理心里也没底,需要从研究员那里得到肯定的支持”。

压力最大的时候是2018年底2019年初。刚任基金经理就遇上熊市,孟昊压力很大,有些日子会整夜睡不着觉,有时打羽毛球还会忘带拍子。无论是运动、洗澡,他满脑子都只想着自己管的基金“怎么挣到钱”。

就像被扔进了雾霭重重的黑夜,这名年轻人试着接纳结果,然后想尽办法,寻找一条能看到天光的路径。

那一阵子,孟昊看了大量海外投资者的著作,霍华德·马克斯、沃伦·巴菲特、彼得·林奇等投资大师的书籍,一本连着一本。他迅速吸纳着新知。“彼得·林奇更多是像共同基金的组合管理的方式,不断去翻石头找个股。巴菲特有点像保险资金的性质,是一种大比例的投资单一公司,很多时候可能形成控股,然后去改造它的想法。”后来的采访他还是时常会讲起书中所学。

孟昊还从自己的“忘年交”处得到指点。他喜爱和年长者交友,他相信那群40多岁、50多岁的人都已走过自己当下的泥泞,能给出可靠的指点。这些忘年交大多是他北大的校友,在他失意时会用自己的故事鼓励和引导他,在他顺遂时也提醒道:“其实你的认知、性情还没有修炼到。”

自我的释怀、书籍的引导,以及前辈的提点全部变成了砂纸,一次又一次擦拭,打磨出崭新坚硬的承压面。

一同打磨的还有自我认知。他在采访中不下十次地提到“迭代认知”。“我们面对的产业是在不断变化的,你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把自己的认知迭代、提高,才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适应产业浪潮。”

七年的打磨之后,一些念头已经扎根进孟昊心底。他希望自己在40多岁、50多岁的时候成为另一群年轻人的“忘年交”,成为他们的倾听者。当然,他在后面加了句,“还要能够给到(对方)有效的方法”。无论经历多少次打磨,一个想当手艺人的基金经理,目标永远明确。

▲ 图 /视觉中国

(风险提示:材料为鹏华基金观点,不作为投资建议)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