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 内文

因为他们好看

2021年7月15日 文/ 王双兴 编辑/ 姚璐

采访的前一天,秦霄发来消息:那些比如为什么去拍这些老年人之类的问题,可以不用问了吧?

同样的问题他已经被问了不下几十遍,有的来自朋友,有的来自媒体,人们期待从他口中听到些宏大的社会意义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而这位摄影师只能重复:因为他们好看。

从2018年开始,秦霄用业余时间拍摄上海街头的老人并发布到微博等平台,取名老年时装俱乐部。在这个赛博俱乐部里,一位爷爷一头银发,但西服挺括,搭配着黑皮鞋和棕色长袜;一位奶奶戴墨镜、穿连衣裙,脚下踩着银光闪闪的高跟鞋;还有个老人在绿色棉衣外大胆地搭配上红色的马甲,帽子、丝巾和鞋则是鲜艳的紫色。

在这些照片里,有人看到关于年龄的刻板印象的破除——在以年轻人为主的社交平台,老人们的另一个称谓是大爷和大妈,与之对应的事件则大多是插队、抢购、跳广场舞,他们总是被和守旧无知一类的词汇捆绑起来,为数不多和穿搭挂钩的时刻,也常常被冠之以土味的标签,但秦霄的照片让人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有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在照片前感慨:每个年龄有每个年龄的魅力。不害怕变老了。有媒体评价:打破对老年群体固有的偏见,秦霄让我们看到老年人这种独特的自我表达方式,就像很多人说的『时尚与年纪无关,他们只不过是一群长了皱纹的男孩女孩罢了』。

有人看到城市空间的自由和精致。上海当然不是第一次以这样的面貌出现在大众视野里,以往,人们乐于谈论上海的精致,感慨全世界最多的咖啡馆和喝咖啡的老人比例之高,也见到过穿旗袍的女人和吹萨克斯的老克勒。而在秦霄的照片里,大家又直观地感受了一次上海的时髦,老人们不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只是自由、自在的自己。

去年年底,一位时尚博主转发了部分摄影作品,随后,上海街头老年人穿搭上了热搜。有年轻人感慨:这也是我比较爱上海的关系,钱不一定很多,穿的戴的不一定很贵,但是有自己的生活态度,积极,精神,自信,精致。

也有人看到时尚的本真和奥义。当年轻人被潮流和消费裹挟,老人们因为早已完成对自我的确认,而真正站在了时尚的潮头。一位网友在秦霄的微博下评论:这个微博真神奇,让我想起了奶奶那些漂亮衣裳。老人家其实很在意自己穿什么,因为总归还是要体面,但是又不会太过于追赶潮流,所以你看不到统一的范式,看不到一种能用词语概括出的风格。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才是潮流前线,是真正按照自己喜好审美来放开了穿衣服的那群人。

但把这些抛向摄影师本人,很难听到阐释或者评价。在他眼里,自己不过是一个观察者,做了一件好玩的事。那些照片像都市里的一扇窗,每个人都可以过来张望张望。秦霄只负责把窗子推开,至于看到什么,就不归他管了。

以下是秦霄的讲述——

文|王双兴

编辑|姚璐

图片|受访者提供

你叫我大哥,叫她阿姨?

老年时装俱乐部2018年开业,到现在共拍了2000多位老人。我根据不同的风格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时尚的,他们的穿着非常考究、体面,单品会有名牌、大牌,年轻人穿一样能无缝衔接;另一类是野生的,他们的风格是无意间搭配出来的,款式、颜色都没有规则,我觉得这一类更有意思。

你看这张,就属于时尚类,衣着打扮极其考究,是我去年10月在愚园路拍到的。这个大叔头发已经不算茂密了,但是梳得光亮;衬衣相当挺括,西裤没有系皮带,裤脚翻边宽而且整齐,我猜测应该是定制的,一般来说,定制合身的西裤不需要皮带也可以完美匹配身形。

买菜的大爷

我以前接触过皮鞋制版,从他的鞋头到鞋型,再到擦色牛皮搭配中跟这样的细节,猜测这应该也是一双定制的鞋子。定制的物品价值上可能不会像奢侈品一样昂贵,但可以看出使用者对衣物的精致要求。

没想到的是,隔了一两天我又碰到了他,也穿了这一身,手里依然拎着买回来的水果蔬菜。我当时就在感慨,可见他任何时候出门,哪怕买个菜,都是这样认真精致。

这张可以算是野生搭配了,虽然是工作服,不是故意的穿搭。这是在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门口拍到的,你看这么一个在抽烟、深思的大爷,衣服这么可爱,本身就挺巧合,碰巧又和旁边的两辆自行车撞色了,感觉非常巧妙。

穿工作服的医生

这些照片都是抓拍的,因为不管是什么年龄的人,只要面对镜头都会显得不自然,衣服的形态也不一定好看。光线和构图,很少有时间思考和设计,也很少进行后期处理。我把iPhone挂在胸前,见到好玩的就拍下来,唯一能提前准备的,就是确保镜头上没有指纹印。

拍到后面,还和有的被拍摄者成了朋友。很多老年人不玩微博,但他们能收到报道 老年时装俱乐部的推送,有一次我路过静安公园,被一个大叔认出来了,指着我说:哎,你是不是秦秦秦……对,秦霄!然后他说,看过我拍的照片,很喜欢,还把我叫去他家吃他做的甜品。

大叔姓沈,他建议我们以老哥老弟相称,亲切。那天我们聊了好久,说到我拍的照片,他说,公园里的老人发现自己被拍,还是以时尚老人的身份出镜,都很开心。还聊他年轻时候的事,周游列国,也生过大病。临走我向他夫人顺口告别说:阿姨我走了,沈老哥就笑:你叫我大哥,叫她阿姨?叫大嫂!

沈老哥

老年时装俱乐部受到关注之后,总有人问:做这件事有哪些宏大的初衷?背后有哪些深刻的思考?有人说我与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的失语作对抗弘扬不服老的正能量,甚至有人想象,我这个人就是很符合老年这个概念,很沉稳之类的。真的没有,我只是觉得他们美才拍的。其实我做的就是观察和记录,本身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大家能感受到什么就感受到什么,把那些容易被忽略的东西展现出来,就是我对这件事最大的期待。

也有很多人会感慨上海的精致,有北京的朋友开玩笑说,你这个项目到北京就拍不了,因为北京连年轻人都很土;也有广州的朋友说,广州的公公婆婆都不会特别小资地打扮好去喝咖啡。因为上海很融合了不同的文化,它精致或许也是有道理的。不过我也不太喜欢去比较城市的气质差异,总觉得如果你去观察,每个城市都有各种类型的人,每个地方都有好玩的点。

如果每天急着出门赶地铁,可能不一定有心思去观察

我祖籍在山东,妈妈是内蒙古人,我们一家经常在两个地方之间搬来搬去。我没有从小玩到大的朋友,幼儿园上了两回,小学转了一次,初中转了两次。因为总是换新的环境,总要去适应。而陌生的环境下,能做的只是观察。我也不知道观察能力是不是和当时的经历有关系,但或多或少变得比较内向和慢热。

我觉得我爸的教育在当时算挺开放的,我们小学的时候男孩都爱去游戏机房,家长会觉得里面有抽烟的、打架的,是不会让你去的,但我记得很清楚,有次放假我坐上沙发上无聊发呆,我爸说:在家憋着干嘛,出去玩去,然后从钱包里掏了钱给我,去,打游戏机去。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小故事被大家当成不可思议的段子转发,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偷喝他爸的白酒被发现了,结果爸爸又给他炒了两个菜。我当时就觉得,这也是我爸能干出来的事,但我觉得这是一个人的情趣,是浪漫。

后来因为一直转学的缘故,以及发生在班级里发生了一件误会挺大的事情,我挺早就退学了。就去当地一家影楼里做了摄影助理,当时想去做摄影师的原因挺简单,觉得这是一份体面的工作,也觉得这个职业挺好交女朋友的吧,再后来就继续来上海学习摄影了。当时就在北京和上海选择,后来想的是既然我是北方人就来南方看看吧。

刚到上海的时候挺辛苦的,在摄影公司做助理,晚上加班到12点很常见,而第一份摄影工作是拍摄产品、家具的摄影。每天都要搬运很重的产品、道具。那时候,外出拍摄最希望堵车,这样就可以多睡会儿。后来又换了一份时装摄影的工作。在做了三个月的助理之后,我就开始了自由摄影师的生涯了。

有一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是不是因为我时间比较自由,每天九点十点出门,吃个早餐,喝个咖啡,很悠闲地在走路,所以会去看身边发生的事,所以有了老年时装俱乐部。如果每天急着出门赶地铁,可能不一定有心思去观察。

秦霄

那个阿姨真的很厉害,每次都很精彩,随时都很讲究

去年年底,我从这些年的照片里选出一部分,在上海CAMUS顶楼办了一个月的展览。那个展厅感觉很好,从风格到材料和我的展览都挺契合的。墙壁是斑驳的状态,非常原始、自然,展板、窗户甚至玻璃胶都是绿色的,特别巧合的是,隔壁是一家老年福利院,对面是静安区老年大学。这种微妙的空间连接以后可能很难遇到了。

布展也是结合了场地。这次我把展板分成两块,一块是野生时装,一块是相对考究的。从楼梯走上来就能看先到一面展板,就是相对时尚考究的那块,所有人都能一下看到的,但是你要回过头才能看到另一块野生向的展板,野生时装其实是更容易与大家擦肩而过时被忽略的。但在当你回头看野生向这块展板时,这个过程就相当于发现了平时错过的美。

时尚类接受度更高,很多人把注意力放在这里。很多人可能是以看热闹的心态看这些照片,看看老人们气质怎么样,看看服饰的品牌和logo,反而有些我觉得很精彩的可能没有什么反应。

不过,也有做服装搭配、造型的朋友,他们会很敏感,觉得很多穿搭元素很有趣。比如说你看这身,不是那种简单的红配绿,这种搭配属于过渡,而且过渡的东西都非常自然,不会感觉很跳。然后她当时戴着口罩,是一个镶钻的口罩,这得多讲究才能做成这样。年轻人有几个人会买那种带钻石的口罩啊!围巾上还别了一个龙的胸针。

第二张也是,穿的全部都是花的,但是你看从发色到马甲,到整个里面的衣服跟裤子、裤子跟袜子的颜色,都是顺过来的,不是说随便给你搭了一下。

再看最后这张,裤子是第一张的裤子,但是和衣服的纹路搭起来就特别好,有那种Y2K的视觉效果。Y2K其实是2000年前后流行的一种着装风格。

那个阿姨真的是很厉害的,这三张是在三个不同的时间地点遇到她,每次都很精彩,随时都很讲究。如果气质比较好的那种,他的服装就很容易被所有人看到,哪怕是外卖小哥或者路人,都会回过头看一眼。但是这种呢,走在街上不太会被别人发现的。我肯定更喜欢这一种,觉得这种发现更好玩嘛。

我发在微博上的照片基本只有时间地点,不会有太多其他的解读。不想影响大家第一眼看到这张照片时的感受。而我只是记录下来。如果我照片中加了文字解读,但那可能只是我的,而看到的人可能就先入为主了,不能让人产生更多的想象了。每个人的想象力都不一样,比如说你的前方有一汪水,有人想象是沙漠上的见到了绿洲,也可能会想象成是下雨后路面积水的一汪。

我有一个朋友是银匠,有一次他做了一个戒指,让我帮忙拍一张产品图。我拍完发给了他,但一直没有动静,后来无意间聊起来,我问他怎么没用那张照片啊,他说:拍的什么啊,难看。没想到过了一年,我发现他把那张照片用作了头像——一年后他喜欢上了这张照片。

所以对于那些我觉得很精彩但没有受到多少关注的照片,我就想,现在不喜欢没关系,以后说不定会喜欢;现在的人看不懂没关系,说不定后面的人会看懂。

有些人在报道里看到了我做的事,说很开心看到我拍了他们

在老年时装俱乐部之外,还延伸出一些其他好玩的事情。比如那场展览,当时我觉得全是纸质照片比较单一,就在现场放了一部手机,是结构设计比较经典的iPhone4S,上面展示微博每次更新的最后一张照片,表达这是一个持续记录的摄影项目。展览结束我发现,竟然有参观者在手机里留下自拍,挺有意思的。

我还设计了一个叫Senior Fashion Cosplay的项目,征集年轻人Cosplay,已经发出来两期了,他们从老年街拍图里选感兴趣的照片和穿搭元素进行Cos,太好玩了。

左滑查看更多&&&

之前有一个小愿望,就是能在静安公园做一个露天的展览。因为我的很多照片都是从那附近拍的,挺想让叔叔阿姨们看到他们自己的照片,想看看他们有什么反应,会不会嫌弃我拍了他们的隐私,甚至把照片撕掉、想要骂我?还是会很欣赏这些影像、喜欢我做的事?或者只是觉得没什么感觉,看一眼就走掉了?应该挺好玩的。

不过后来,有些人在报道里看到了我做的事、看到了自己的照片,然后在公园里认出了我,说很开心看到我拍了他们;包括沈老哥,他和很多老人都很熟,大家的反馈也差不多,很开心的。那就没那么想做这个展览了。

我在找有什么新的好玩的事情。

秦霄的展览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