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识局 内文

抗癌药新规打击“伪创新”,医药板块连日暴跌

2021年7月6日 文/ 胡香赟 编辑/

“二期临床可以不设对照组,疗效等方面如果CDE接受了,就可以上市”

文丨胡香赟

7月6日,A股和港股的医药上市公司股价继续暴跌,带动大盘整体下跌。

医药板块的这一轮下跌从7月2日就开始了,资本市场把问题源头推向了国家药监局药物审评中心(CDE)。7月2日,药审中心发布了一则《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的通知,这则通知中很多内容被认为不利于创新药行业。

图源药审中心官网

至两市收盘时,医药板块中CRO公司跌幅最为明显:泰格医药大跌10.92%,美迪西跌幅也达到10.39%,药明康德、康龙化成跌幅在5%以上。

年初至今,医药板块在财政部查账、两轮国家集中带量采购、医保价格谈判等一系列事件下承压,依然保持稳定,整体涨幅接近30%。

然而CDE此次新规一出,一轮大幅下挫却没有刹车的迹象,新规是最后那根稻草吗?

研发、临床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告诉健识局,总体上,业界认为CDE新规对创新药上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远远没有到“限制创新”的高度,药企在申报新药时,也不会面临强制要求“头对头试验”的问题。

01 要求并未明显提高,对大企业影响有限

CDE这一份《指导原则》,实际上是对肿瘤药物研发、临床试验的整体要求。新规中,CDE强调抗癌药物研发从立题开始,就要追求“新”,并不断关注治疗需求的动态变化、改善药物安全性和治疗体验;在临床试验阶段,试验设计上要讲求“受试者安全”,在试验对象、药物剂量、联合用药等方面避免风险。

整体上看,这是一份中规中矩的文件,没有出格的地方。但是在涉及到临床对照药物的部分,有两段内容引起外界极大关注。

CDE提出:应尽量为受试者提供临床实践中最佳治疗方式/药物,而不应为提高临床试验成功率和试验效率,选择安全有效性不确定,或已被更优的药物所替代的治疗手段。

另外,CDE要求,当计划选择安慰剂或BSC(最佳支持治疗)作为对照药时,应确保该适应症在临床中确无标准治疗;当有BSC时,应优选BSC作为对照,而非安慰剂。

市场解读为:这两项要求直接加大了创新药物通过临床试验的难度。

某跨国药企研发人员告诉健识局:目前的新药临床试验并非全部需要设置对照组,“二期临床可以不设对照组,只做单臂试验。但是要跟CDE谈,疗效等方面如果CDE接受了,就可以上市。”

在设置对照组的临床试验中,CDE对于对照药物会有规范。国内一家头部创新药企员工告诉健识局:CDE会要求药企在临床诊疗指南中选择合适的对照药物。

“CDE不仅会参考国内的诊疗指南,也会参考美国的指南,指南上提出标准疗法,企业提出对照试验方案,和CDE协商,最终批准开展临床。”上述国内药企人士称,“只有比既有标准疗法更好、或者比市场上更好的品种,才有可能获得批准。”

各类权威诊疗指南几乎都是每年更新,创新药企业一般都会争取第一时间进入指南。所以,诊疗指南推荐品种几乎就是最佳治疗方案。对于申报临床的创新药来说,现有的临床试验过程本身就是和“最佳治疗方案”进行比较。

但这样的设计依然有漏洞可钻。因为对照药物并未完全限定死。上述外企人士表示:“诊疗指南里一线、二线用药一般会有好几个品种,都可以作为对照标准。企业当然有会选最有获胜把握的那个药。”

只要拿到临床许可,“里程碑”就算达到了,企业的融资、运营工作就能持续下去。擅长投机取巧的企业会想方设法,在诊疗指南里见缝插针,申报“新药”。

这样的“新药”,无关乎创新,只是一场资本游戏,自然会成为政策打击的对象。

02 CRO业务受冲击有限,创新乱象将洗牌

对于大企业来说,CDE的新规并没有任何“超纲”的地方。但对于投机取巧的,今后申报新药的难度会大大增加。那么,当“伪创新”减少,承接代工开发的CRO企业是否会受影响?

CRO是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承接药品的设计、研发、临床试验、生产等几乎所有环节,药品从开发到上市全过程都可以交给CRO来做。

不同CRO公司各有侧重,泰格医药重点承接临床试验外包,药明康德则主要从事前端设计和后端生产,昭衍新药则重点专注于临床前研究中的很小一部分:动物试验。

股市上CDE新规出来后,反应最快、跌幅最大的也正是CRO板块。药明康德、药明生物、泰格医药、康龙化成、美迪西、昭衍新药等近几日跌幅都在20%左右。

研发代工需求是否会减少?这是市场最关心的问题。

以药明康德为例,2020年,药明康德来自全球20大制药企业的收入为54.27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三分之一。药明康德的活跃客户有4100多家,公司并未披露中小型“长尾客户”贡献的收入比重,但年报中提到:公司来自于原有客户的收入占比为 93.8%。

泰格医药的前五大客户贡献销售额比重也达到18.03%,显示客户集中度非常高。

对于这些大型CRO机构来说,大药企、跨国药企才是业务的主要来源,国内中小型创新药企贡献的收入比例有限。也就是说,新规若严格执行,对CRO的冲击程度也是有限的。

不过,可以明确的是,今后,中国的创新药格局将因此变化,“创新”也将分出三六九等来。

清华大学医学院研究员陈晓媛曾在《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杂志上发布过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1月,中国在研的抗癌药物共有821 种,其中创新药359种。

在上市目标的驱动下,部分药企研发的核心工作并非是寻找更好的分子,而是试图对现有药物分子结构进行改造,在不明显影响药物疗效的前提下,快速实现不够创新的“伪创新”。

CDE提高临床试验标准,正是对这些行业乱象的一次洗牌。部分业内人士对“新规”持积极态度,认为此举将在很大程度上利好头部企业。

设计丨时光

运营丨尚景萱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