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博客天下 内文

仰望星空20年,“备份航天员”的理想有多炽热?

2021年6月30日 文/ 编辑/

作者丨黄莹莹

编辑丨丁宇

星空望向未来

接到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之《望星空》的选题时,导演刘国彤的脑海里立即浮现了两场戏:在开头和结尾,航天员陆向宇跟女儿陆星辰一起仰望星空。那是不同年龄阶段的父亲和女儿,中间的时间跨度长达20年。

设计背后有两层含义:一是暗示女儿对航天精神的传承,二是从事航天事业的两代人再一次仰望星空时,看向的是未来。

陆向宇和陆星辰的名字皆与航天事业相关。向宇,意为向往宇宙;星辰,意为无数的星星。角色没有原型人物,也不是单指某一个人,而是凝聚着航天员队伍的心之所往,也代表着中国的航天精神。

在准备前期,导演刘国彤和编剧胡雅婷深入航天系统调研和采访,在与航天员和工作人员一系列的交流中,主创团队总结出了航天员区别于其他职业的几个特质:他们有着开阔的心胸、渊博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刘国彤决定把这些特质放在同一个角色身上,聚焦航天员群体的航天精神。

剧集从1998年开始展开,主人公陆向宇已经是一名航天员了。故事的发展刚好契合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时间线。

1998年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中国首批14名航天员是从1500多名优秀空军飞行员中选出的,他们在北京航天城汇聚。他们摘下飞行徽标,换上了镶嵌着地球标志的金色航天徽标,面对着五星红旗庄严宣誓:“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生。”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升空。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空。

每一次载人飞船升空,都是航天员为航天事业做出探索的重要一步。

神舟五号是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升空实现了两人多天的飞行,神舟七号升空实现了航天员出舱活动和小卫星伴飞,并完成了多项技术试验。

在《望星空》中,陆向宇一直在等待,等待一个登上太空的机会。2012年,他终于被选为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备份航天员。只可惜,他最终没能进入飞行任务执行乘组。

然而,比登上太空更早到来的,是第一批五名航天员同事的退役。但陆向宇没有离开,他选择坚守在岗位上。他与战友离别,并向他们承诺了一句:“我们当初的梦想,我来实现。”

这句诺言,沉甸甸地压在了陆向宇的心底,可他没能兑现这份诺言。

2016年,陆向宇的名字依然没有出现在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执行乘组的名单里。宣布消息的现场,他向着两位选入飞行乘组的航天员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

两年后,女儿陆星辰也加入了航天队伍。他们一起来到发射架下,再次望着星空。距离1998年父女二人第一次仰望星空,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女儿说出了一句令陆向宇感到欣慰的话:“这个星空,有很多星星没有名字,可他们比太阳还要光辉、还要炽热。这些无名的星星和有名的星星在一起,才组成了灿烂的星空。”

陆向宇们就是无名的星星,但有了他们,航天事业才因此而有所发展。

对话果靖霖:演就是了

果靖霖的气质里透着一股历经沧桑后的苦涩,却又不失安静与温和。导演姚铂很欣赏他身上的这种气质,也因此而认定他就是适合陆向宇这一角色的第一人选。拍摄过程中,他感受到航天员的奉献精神。面对这样一个人物,果靖霖借助经验快速进入角色。他说,演了半辈子戏,最好的方法是“演就是了”。

博客天下:拍摄之前,您为陆向宇这个角色做了什么准备?

果靖霖:我跟航天员聊天,去了解了他们工作中的状态,自己在网上看了些相关资料,也跟导演详细聊了他们从航天系统人员那里得到的信息。

博客天下:您觉得陆向宇身上最大的特质是什么?

果靖霖:有奉献精神。

博客天下:20年以来都在备飞的位置,陆向宇的心理状态在不同阶段有变化吗?

果靖霖:剧集只有30分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聚焦在他对这份职业的坚持不懈。

博客天下:本次拍摄过程和您以往的拍摄经验有哪些不同之处?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

果靖霖:我演了半辈子戏了,接到剧本就去了解、感受不同的人物,没有什么不同。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剧组到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实拍,我们在当地只拍了一天。正值春夏之交,酒泉当地的温差大,白天很热,晚上又冷,我们都没带御寒的衣服,但能进去看发射架,还挺幸运的。

对话万鹏:

用尽一切方法去接近人物

陆星辰是万鹏饰演过的角色里,少有的可以用现实做参考的人物。她既是一个航天员的女儿,也加入了航天队伍,将航天精神传承下去。万鹏和导演刘国彤仔细聊过剧中的父女情,找到了一个方向:由于职业的特殊性,这对父女的感情可能会有些不同,除了亲情以外,他们还共同承载着一个庄严的信念和理想。

博客天下:您有专门去了解航天员家属这个群体吗?

万鹏:这次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实地拍摄,我在家属大院里遇到了一位长辈,他具体的工作我记不清了,他告诉我,如果航天员训练任务比较紧密的时候,可能会有那么一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跟家属见不到面。

博客天下:陆星辰是怎么建立对父亲职业的认识的?

万鹏:我在梳理资料时,有一种感受:处于幼年时期的孩子对航天员职业的概念了解得不会太全面。他们可能会看到爸爸作为航天员被采访,来学校接自己时会被别人拍照,自己也会听到周边对爸爸的称赞等等。那时,孩子可能会有一个认识,自己的父亲是一名航天员,他在为国家做贡献。

博客天下:陆星辰为什么后来也成为了一名航天工作者?

万鹏:剧集呈现了陆星辰的三个成长阶段:童年、读书时期和步入工作。陆星辰在慢慢长大,她看到父亲这么多年一直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到最后自己也想跟他一起去完成,可以说是父亲的信仰影响到了陆星辰。不过这不仅仅是一份职业理想那么简单。在我的理解里,她是热爱星空的,她想去探索星空,探索宇宙。

博客天下:您印象最深的一场戏是什么?

万鹏:最后一场,我跟爸爸站在发射台那里一起聊天的那场戏。那场戏里,我已经是一名航天工作者了,我跟爸爸说自己想成为一名航天员。其实那几句话背后,女儿的潜台词是:爸爸我知道你在坚守什么,不管你有没有如愿进入太空,我都为你骄傲。这句话很难直白地去表达,因为可能会刺痛到父亲,父亲对女儿有一种未能兑现诺言的愧疚感。

那场戏是父女对话的契机。父亲没有主动地去说什么,他回避去解释,所以女儿在星空下,用了另外一种语言去表达对父亲的理解和爱意,父亲也会懂。

对话刘国彤、姚铂:

《望星空》凝聚了中国航天精神

导演刘国彤观察过一位已经退役的航天员。他其貌不扬,个子不高,瘦瘦的,跟普通人没什么不同。只是,他说话很谨慎,谈到工作相关的内容,便有明显的停顿和琢磨的状态。

谨慎也体现在航天员的做事方式上。在复原搭建封闭舱、教室等空间时,剧组需要参考实景照片。这位航天员因不确定是否可以公开,通常会提交上去做审查;如果照片是已经解密过的,便可免除审查程序。

导演姚铂表示,航天员通常话不多,性格平实温和,情绪多不外露。他们只专注于一件事,做好航天员的本职工作。主创团队也把这样的观察用到了戏中。

刘国彤认为,虽然陆向宇这一角色是虚构的,但他身上的航天精神却是真实的,坚守在岗位上20年,这是中国航天精神的凝聚。

博客天下:为什么设计两场主角眺望星空的戏份?

刘国彤:航天员这一群体和观众是有距离感的。他们的工作涉密,他们所探索的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也很远。在戏中,我想把这层距离感快速打破,让观众看到的是一种我们熟悉的日常的生活氛围。所以第一场戏是一家人在野外露营,在这样的氛围下,陆向宇跟女儿陆星辰望着星空,画面有一种童话感和科幻感,等到大家代入进去了,才知道那个带孩子看星空的人是一个宇航员。

如果说第一场戏是把宇宙和观众的距离拉近,那么最后一场戏是把镜头从父女二人拉回到星空,再到太空,视觉上是一种对比,这是我一开始就计划的。

博客天下:您强调了童话感,是之前有过类似的美好经历吗?

刘国彤:我记得读高中时,我们地理老师晚上带着我们看星座,他手里拿着一个亮着的手电筒,光束照向星星,他指着其中几颗,告诉我们连起来就是一个星座。星空给我静谧的感觉,我相信观众也会有,所以我想以星空开始这段故事。

博客天下:剧中基地的戏份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的,拍摄顺利吗?

刘国彤:这个过程有很多波折,我们本来已经做好了不能去基地拍摄的准备。当时,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已经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任务期内,基地处于一级戒备的状态。有一天早上,我们突然接到通知:提交上去的拍摄申请通过审批,拍摄要在19号一天内完成,剧组人数限定在30人。

剧组接到通知后便迅速组队出发,因为当地租不到拍摄设备,我们用了三辆车把设备从北京拉到基地。结果19号基地有发射任务,需要等发射任务完成的两个小时后才能进入。剧组进入基地时,已经下午4点多了,我们用了2个小时架好机器,完成准备,7点钟才开始拍摄第一场戏。

博客天下:剧组人员限定在30人,需要做哪些调整?

刘国彤:每个部门都要做精简,每个部门像服装部门、化妆部门都只带了一个人,场记、场务、副导演这些职位都临时取消了。30个人里,有5个是演员,原定群众演员有3名,但为了节省名额,我和摄影指导两个人换上军装,去充当群演。

其实最后进入基地的只有29个人。有一个饰演陆向宇战友的演员,因为行程显示经过疫区,被拦在了外面,最后只能把他的表演用合成技术处理一下。

博客天下:在《望星空》里,您抓到的人物的主要冲突点是什么?

刘国彤:我们之前查资料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只有在航天员身上才会存在的冲突点。就是在宣布飞行任务执行乘组的名单时,入选的航天员会去安慰备份航天员。但当发射任务即将到来时,飞向太空意味着一面是生,一面是死,留下的备份航天员是绝对安全的。这时,安慰者和被安慰者会发生调转。我们把战友之间互相安慰、互相支撑这一点做进了戏里。

博客天下:怎么评价果靖霖老师的表演?

刘国彤:有一场戏让我印象很深,原定的剧本里是5个退役的航天员把升入太空的愿望托付给了陆向宇,要他去承载战友们的希冀。到了现场开拍时,果靖霖跟我商量,不要战友去嘱托,而是陆向宇自己把这句话说出来,给出承诺,这比被托付更有分量。

姚铂:果靖霖的表演很有层次。每天拍摄结束,他都会拉着我一起聊戏,一聊就聊一两个小时,有时他会提出一些他的想法。有一场戏他处理得很好,陆向宇被领导点名,向被选为神舟十一号的飞行乘组人员致辞时,他喊着向战友表示祝贺。他试拍的时候,用喊代替说,声音一出,演对手戏的演员眼睛一下就红了。后来,我们就用了这一条。

博客天下:完成这次拍摄,您对航天员群体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刘国彤:在接触航天员以后,我发现我们原定根据网上的一些资料去做戏的部分,其实并不真实。比如说,我们以为当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前,需要家属签字,后来发现根本没有这回事。再比如说,我们以为执行飞行任务前,航天员会提前准备好遗嘱,一旦发生意外,遗嘱会被转交给家属。跟航天员聊过才知道,这个是不存在的。

姚铂:最开始看到这个故事,陆向宇一直看着自己的战友上太空,我对这个人物的内心想法是模糊的。拍完之后,经历了一次创作,也看到了果靖霖的表演,我回头在剪辑台上再去看,这个东西就明确了。

大多数时候,陆向宇是努力的、沉默的、不苟言笑的,但在目送战友登上太空的那一刻,他就全都释然了,唯独留下的是一种全心全意的感动。在我的理解里,那是超出个人的一种情感,是对我国航天事业在不断发展的一种自豪。这个人物的内心情感比我以前理解得要丰富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