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博客天下 内文

为诗“疯狂”的外卖小哥去演电视剧了?

2021年6月25日 文/ 屈露露 编辑/ 丁宇

作者丨屈露露

编辑丨丁宇

诗词里的“奇遇人生”

2018年4月4日,《中国诗词大会3》的冠军争夺舞台,37岁的外卖员雷海为对战35岁的北大硕士彭敏。比赛牵动着观众的心,身份的差异,增加了这场决赛的戏剧性。

最后一题,彭敏抢先说出答案:“《短歌行》。”

几乎是同一时间,还在念题面的董卿停顿了,她闭上眼睛,轻皱眉头,虽然依旧微笑着,脸上却难掩遗憾之色,几秒过后才如常读题。

彭敏知道,他就要输了。

红色和蓝色的耀眼灯光分割了诺大的舞台,紧张的气氛蔓延至每一个角落。他的对手雷海为离他仅有一丈距离,身上是那件普通的红色工装,脸上没有多余表情,淡定地站在台上。

最终,雷海为以5:1的绝对优势胜出,惊艳全场。媒体多用“爆冷”来形容这场对决,并冠以“外卖小哥雷海为击败北大硕士拿下《中国诗词大会》冠军”类似的标题。一个外卖员能杀出重围,击败无数高手,最终拿下全国冠军,这是一场充满传奇意味的比赛。

没有参加《中国诗词大会3》之前,雷海为是中国千万个外卖配送人员中的一个。他每天要接50多单,把餐送到不同地方,每单时间不能超过30分钟。而自己一天花在吃饭上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半个小时,不超过25元人民币。

诗词给他生活注入动力,是他经历风雨之后的栖息地,在这个与喧嚣世界全然不同的个人世界里,他与李白对剑吟唱《侠客行》,在《巴山夜雨》的夜窗下思念故乡……

1981年,雷海为出生在湖南一个普通家庭。父亲干过矿工,当过代课老师,非常喜爱诗词。母亲性子温和,从不和人红脸。

他自小性格内敛,7岁起在父亲的影响下,开始学诗。记忆里父亲时常手拿一本诗词小书,将里面的内容讲给他听。雷海为学会的第一首诗便是《题临安邸》,父亲经常在他耳边念叨,听得多了,不刻意记忆,也能背下来。

由于年纪小,他尚不能领会诗中意境,只觉得这些句子读来朗朗上口,很有美感。家里厨房的墙壁上,铺满了父亲用毛笔誊写的诗词,就像一幅画,深深地刻在雷海为的记忆里。一颗热爱诗词的种子,种进了他的心里。

2001年,中专毕业的雷海为离家赴上海打工。他在上海生活了7年,但并不如意,钢筋水泥铸成的城市森林,让不善言谈的雷海为难以适应。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磁悬浮列车工地做挖电缆的小工,后来做过洗车工、餐厅服务员、礼品推销员。最困难的时候,雷海为在楼道里睡了7天7夜。

做礼品销售员时,他身上只剩下200多块钱,还要省着花。向老板借了300块,又从姑妈那里借了些钱,熬过了两个多月。拿到工资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一件干净的衬衣,以免给顾客留下不好的印象。

2011年,快递业兴起时,他加入快递行业开始送快递。2015年,外卖行业兴起时,雷海为开始全职送外卖。

2008年,他从上海来到杭州工作,第一次看到了《题临安邸》中描写的杭州:熙熙攘攘的街道人群,春意盎然的翠绿点缀其中,楼台高阁层层叠叠。眼前的景象让他一下回忆起第一次接触诗词的情景,也让他想起多年来在不容易的生活中,从诗词中汲取的力量。

背诗的契机始于雷海为22岁的时候。当时,电视台播放武侠剧《侠客行》,他觉得剧中出现的诗词豪气干云,决定把它背下来。他去图书馆查找,从茫茫书海里找到李白的《侠客行》。正是这一次经历,让他决定“把自己喜欢的诗全部背下来”。

2004年,雷海为偶然间碰到了《诗词写作必读》,这本书让他彻底爱上了诗词。那段时间他脑袋里想的全都是诗,吃饭睡觉走路,上班下班全都想诗词,一有空就去看书,一看到自己喜欢的诗就要把它背下来,雷海为自己形容,那是为诗“疯狂”的日子。

在上海孤苦漂泊时,在杭州当外卖员、快递员时,诗词都陪伴着他。他的宿舍床铺上贴满了誊抄的诗词,每天的休息娱乐就是背诵它们,靠着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他背了上百首,自己也开始写诗。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几次重要讲话,提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2016年,《中国诗词大会》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

2018年,正在送外卖的雷海为看到了《中国诗词大会3》向全国招募选手,他决定试一试。面对实力雄厚的对手,雷海为不卑不亢,过五关、斩六将,最终成为了《中国诗词大会3》的总冠军。靠着自己的努力与积累,雷海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理想照耀中国》项目启动后,导演韩可一一眼就看中了《生命有诗》这个选题。他打小也爱诗词,追着濮存昕主演的话剧《李白》看了四五遍,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2021年,他和团队奔向湖南,试图还原雷海为与诗词的传奇故事。

在湖南,韩可一见到了雷海为的父母,走访了他的亲人,他也与《中国诗词大会》的幕后主创和选手交流,最终决定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雷海为的“奇遇人生”,同时邀请叶嘉莹先生的学生刘琴宜吟唱剧中的古诗。

《生命有诗》整体基调以苦涩平实为主,色调采用低饱和度,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让诗词与雷海为产生交互,形成人文隐喻。

在韩可一看来,诗词就是雷海为的全部,“他在这里面能够自己自洽,某种角度上来讲诗词拯救了他”,这是一个“生命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的故事。他希望观众能从这里获取一股力量,能够深入浅出地把诗词之美呈现给大家,“能够激励到一些人,去读诗词那还是挺好的一件事”。

对话雷海为:

诗词塑造人的心灵

起初,《生命有诗》剧组找到雷海为出演时,他并不愿意,因为再次出镜,会打破已经恢复平静的生活。剧组多次与他聊起诗词,聊起诗词在他生命中的份量,终于打动了他。雷海为再次翻出那件一直带在身边的红色工装服,在镜头中演绎自己。

拍摄时,他和导演韩可一交流诗词带给他的改变。在大规模背诗之前,他对环境的依赖性比较强,但读了诗词之后才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状态。他希望通过这个剧让观众看到,诗词是如何去塑造一个人的心灵的。

博客天下:您是在什么契机下,接到《理想照耀中国》这个项目的,起初最吸引您的是什么,主创是如何打动你的?

雷海为:去年的时候,湖南电视台有一个记者,之前采访过我,他说有这么一部电视剧,我刚开始以为他要我去出演,我就拒绝了,他说不需要我出演,只需要我授权就行了,然后我就同意了。后来这个人又打电话给我说,还是得要我本人来出演,但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是拒绝的,因为我并不想抛头露面,但是剧组再三盛情相邀,我就答应了,就过来拍摄了。

博客天下:第一次拍摄电视剧,那么在拍摄之前您都做了什么准备?

雷海为:首先准备服装,我之前参加《中国诗词大会3》那件红色的衣服必须带上,那件衣服我一直带在身边。然后熟读剧本,把那些台词得记熟,这样在拍摄过程当中就会顺利一些。

博客天下:让您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拍摄经历是什么?

雷海为:拍那场跟李商隐对话的戏,我要对着窗外的夜雨去吟诵李商隐《夜雨寄北》,吟诵这首诗的话,脸部表情和眼神上要体现出当时内心迷茫与无助。当时我一直找不到状态,导演就跟我说,你想想当时的情景,把自己带入情景当中去。

其实当时的情景就是我母亲打电话给我,问我好不好,我报喜不报忧的,虽然摔伤了脚,但是我跟她说我很好。她又问,你什么时候回家呢?我找了个借口把电话挂了,说公司太忙了。挂了电话,对着窗外的夜雨吟诵这首诗,跟我当时的心境是契合的。

博客天下:您是在什么时候对诗词产生了热爱?

雷海为:我最初爱上诗词受父亲的影响,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那个时候7岁,我父亲用毛笔抄了很多古诗词贴在家里厨房的墙壁上叫我读,那个时候就有一种初步的喜好。但如果说要谈我对诗词的热爱,那肯定是在2004年。

那个时候我看了一本叫《诗词写作必读》的书,这本书也是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平常就有去书店看书的习惯,偶然有一次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一般的诗词书就是讲诗词的注解、赏析的,这本书是讲诗词的写作方法、写作格式的,我觉得比较新奇,就买来读了。读懂之后,才感觉自己真正了解了诗词,知道了它的写作方法,知道它的结构,才感觉自己真正踏入了诗词的大门了。

博客天下:您觉得在这个时代“理想”意味着什么?

雷海为:理想是一个人为自己未来人生设定的目标,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有了理想,生活才不会迷茫和失落,才不会空虚和无聊。

对话韩可一:

把诗词的美介绍给更多人

看到《生命有诗》故事大纲时,韩可一就决定要去拍摄它。他和雷海为几乎有着相似的诗词学习经历。故事剧本和拍摄方式几经更改,最终才选用纪录片的形式。他希望能通过这种群像式的平实叙述,激起人们对诗词的热爱。

博客天下:您当初是如何接触到《理想照耀中国》之《生命有诗》这个项目的?它哪里打动了您?

韩可一:我自己本身也是特别喜欢诗词,童年经历和雷海为有点像。当时之所以想选雷海为这个题材,就是小时候的经历。我父亲是清华的,他那会儿就干一件事,挺狠的,他给我一个空白磁带,我出去玩,回家就先得把这个空白磁带录一个《中国诗词大辞典》,哪怕念,你也得念一个小时,这时间必须得完成。然后我就赶紧念,念完了赶紧出去玩,就这么一个状态。结果,日积月累的居然也积累了很多的诗词,

博客天下:您是怎么理解雷海为这个人物的?

韩可一:对他来说诗词就是全部,他在这里面能够自己自洽,某种角度上来讲诗词拯救了他。

博客天下:在故事的基调和拍摄手法上是如何设想的?

韩可一:《理想照耀中国》要体现小人物、正能量、大时代。所以当时对《生命有诗》的想法是纪录片的形式,重点再现雷海为生活部分,这部分比较沉重严肃;用李商隐、李白等诗人与雷海为的人生产生交互,这部分承担了喜剧元素。整体呈现是诗意的、温柔的、乐观的。纪录片是唯一能够去做这个片子的方法。

博客天下:确定好以这种纪录片的形式拍,如何选取人物的切片故事?

韩可一:我觉得就是截取了生活里那种有质感、有画面的事去处理。画面质感就是美术能实现的。厨房里贴满了字的呈现,是他(雷海为)说拿毛笔写的。光一打下来,风一吹啪啪的墙上全是宣纸,上面是书法字,这就好。

博客天下:剧集中还有一段诗词吟唱,这样设计的原因是?

韩可一:那个就是刘琴宜老师,她是国务院古诗词文化推广的老师,也是叶嘉莹先生的学生。她讲了吟唱的东西,让她在现场接受采访的时候就把《侠客行》和《巴山夜雨》吟唱了一下。

她在吟唱《巴山夜雨》的时候就哭了,就是那个“君问归期未有期”,因为她是用古法吟唱,吟唱了两句她就说我想起了我的母亲,然后她调整了一下继续把这个吟唱完了。当时我也很感动,包括《侠客行》吟唱的时候还是很有味道的,她讲诗词是要吟唱出来的,但现在这个东西失传了很长时间,只有一些人能掌握一些吟唱的规律,我觉得(这部分)会比用别的音乐要好。

博客天下:拍摄过程中如何与演员沟通?

韩可一:雷海为的记忆力确实很好,拍多少遍他都没错过词,背能一字不差。黄奕演技在线的,车站那场戏,送他走的时候,黄奕背着身,她就说“往哪走啊?”当时我看这戏还挺感动,也没有这个词,是她自己说的。这是她自己的真实反应,因为她也有小孩嘛,她能理会到那种感觉。

博客天下:您觉得诗词意味着什么,在这个时代人们应该如何传承?

韩可一:对我来说诗词真的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有些话你道不出来,它替你说出来了,此刻完全能理解你,而且还升华得很美。我希望能把诗词的美介绍给更多的人,因为我觉得这是中国人的福利,你要是不领就太亏了,特别是小朋友啊,它真的有时候就像我说的《赤壁赋》似的,它能让你忘忧,有的时候可以让你跳脱一点现实。

对话黄奕:

雷母是千千万万个母亲的缩影

拍摄《生命有诗》时,黄奕以自己做母亲的经历,去贴近雷母。剧里她有两场哭戏,一场隐忍,一场激烈,两场戏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所有当下表演,几乎都源自她内心真实的反应。

导演韩可一给了她很大的发挥空间,他告诉黄奕,雷海为的人生故事以及与父母的相处细节,这帮助她更快地进入角色。黄奕从雷母身上感受到一位母亲默默无闻的付出,以及这一代父母对孩子隐忍克制的爱意。

博客天下:您是在什么契机下,接到《理想照耀中国》这个项目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黄奕:我当时正好在录《怦然再心动》,然后就听说了这个项目,自己就表达了非常想参与的愿望。因为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能够加入《理想照耀中国》,我觉得是挺荣幸的一件事,这是自己的一份荣誉。不过当时综艺在录制,已经签了合约,所以我的档期也一直在调,我记得调了4个单元的戏,但一直因为时间合不上而错过。我也一直没有放弃跟他们争取,到最后一个戏,终于能够拍上了。

博客天下:《生命有诗》这个故事打动您的地方是什么?

黄奕:小人物逆袭。他不仅打动到我,我觉得他打动到千千万万个正在做一份默默无闻工作的孩子们。只要他们心里面有力量,说不定他们就能干一番大事。

博客天下:您对雷海为的印象是什么?

黄奕:斯文。我能够看出他外表挺斯文,很内向,讲话条理清楚,是内心很有力量的一个人。

博客天下:车站那场“往哪儿走呢”让雷母的形象一下子立住了,当时是怎么想到这样的处理方式?

黄奕:就是当下的感受。每一次我送女儿去上学,她背了个小书包离开你说“妈妈再见”,然后自己走进学校那刻,我都会觉得,这就是孩子离你渐行渐远的一个过程。

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你就要把孩子送去更远的地方,要让他独立。作为妈妈一直围绕着孩子,送他去念书,送他去闯荡,但是心却落空了。再回家已经没有孩子放学回来说,妈妈我饿了,我累了,我要喝水。妈妈对孩子永远有不能割舍的爱。

我相信全天下妈妈对孩子的感情都是相通的。在雷海为这样的一个家庭里,我觉得他们所有所有的希望和努力都是为了孩子。所以当把孩子送走的那一刻,心也挖空了,所以才会有这么一句,我觉得这是下意识的这样的一个感受。

博客天下:在人物塑造上,您和导演之间有过怎样的讨论?

黄奕:虽然我不是主角,但是我可以把这个角色立得住,变得丰满,是我跟导演互相达成的一个默契。导演给了我很多的空间,譬如说我们这个戏跨度特别大,从雷海为小时候,再到他成名。就是要体现那一代中国父母的心态,有很多的感情是不外露的。

博客天下:您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从外形和内在去靠近人物的?

黄奕:我的所有的演戏就是直给,进入人物本身,然后去感受它的喜怒哀乐,我不是特别有技巧性。你不可能用技巧来完成100%的好,但你永远会被一件事所感动。

博客天下:您觉得在这个时代,“理想”意味着什么?

黄奕:理想就是希望,人生都是得有希望,如果活着连目标,哪怕一个小目标都没有的话,那人生是很没有意义的。每一个理想背后都会付出非常多的辛苦跟汗水。

博客天下:作为文艺工作者,如何传承这种“理想”精神?

黄奕:当演员的那一天起,就不要想演女一号、男一号,或者要成名,那些都会成为过眼烟云。而是要告诉自己,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好演员。它才可以伴随你一年又一年让你的作品一部一部地留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