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怎样对待自己的恨?
电视剧《情深深雨濛濛》已经播出20年了。它的原作《烟雨濛濛》出版于1963年,作者琼瑶在其中提出问题:我们该怎样对待自己的恨?此后,这部小说经历了多次改编,在1986年刘雪华主演的那一版中,恨变成了爱,死亡变成了和解。而2001年的《情深深雨濛濛》更将大团圆进行到底,不再是琼瑶标志性的苦情,悲剧变成了闹剧。
但那个问题依然存在:我们该怎样对待自己的恨?
爱很甜蜜,也很尖锐。爱到深处,很容易变成恨。在遇到爱时,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不足、承担它必不可少的伤害?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文|叶三
1
琼瑶一生创作小说67部,言情教母,当之无愧。
《烟雨濛濛》是非常早期的作品。这本小说出版于1963年,那年琼瑶25岁,刚结束了一段失败的婚姻,情绪及财务状况都不佳,虽然于前一年出版了处女作《窗外》,但因这部小说的自传性质,又遭受不少非议。也是因出版《窗外》,琼瑶结识了她日后的第二任丈夫平鑫涛,然而平鑫涛当时有妻有子,在修成正果之前,琼瑶即将背着小三的骂名与之苦恋长达16年。
用琼瑶自己的话说,当时……遭遇了太多的大风大浪,生活里充满了挫折和痛楚,脑海里只有悲剧。那个时期,琼瑶的作品如《窗外》《烟雨濛濛》《六个梦》等大多是悲剧。
在这些悲剧作品中,《烟雨濛濛》仍然是比较特殊的一部。
它采用琼瑶作品中不太多见的第一人称叙事,较之后期作品甜腻的语言风格,《烟雨濛濛》的文笔堪称清新。最重要的是,与其他作品中爱情大过天的主题不同,这部小说,通篇说的是恨。
故事发生在台湾1960年代。女主角我陆依萍是个感情强烈、性格执拗的少女。她的父亲是昔日的东北军阀陆振华,陆振华妻妾成群,但在幼时依萍和母亲便被他抛弃,生活十分困苦,目睹父亲和小妾王雪琴一家在大宅中的奢华,依萍心存怨恨,发誓报复。
陆振华与王雪琴另有两女如萍梦萍,两子尔豪尔杰,其中如萍大依萍四岁,是个性格懦弱但善良的少女。如萍爱上了男青年何书桓,依萍见状,有意去接近何书桓以伤害如萍,作为对父亲一家的报复。何书桓很快爱上了依萍,而依萍也不由自主地爱上了他。甚至陆振华也逐渐对这个酷似自己的倔强女儿萌生了父爱,但依萍心中恨意无法消除,终于导致此后一系列悲剧。
在得知依萍接近自己的初衷是报复陆家后,遭受情感重创的何书桓愤而转头与如萍订了婚,见依萍伤心到神志不清,又马上舍弃如萍回到了依萍身边。此前,依萍探听得知王雪琴在外与人私通,幼子尔杰也并非陆振华所出,因为依萍的告发,王雪琴与走私犯情人洗劫家中财物后私奔逃走,最终被捕入狱,尔杰被送入孤儿院。
王琳饰演的王雪琴
如萍先后被未婚夫和母亲抛弃,精神完全崩溃,用父亲的手枪在家自杀身死。因为依萍和书桓未及时相助,梦萍被流氓诱奸导致怀孕;而经受了这一连串打击的陆振华最终家破人亡,孤独地死在医院里。
依萍的报复实施到最后,已经完全失去控制,她自身也在情感撕扯中痛苦不堪。书桓无法在诸般变故后继续面对依萍,决定出国留学。小说的结尾含混不清,依萍收到书桓从纽约写来的信,我们并不是犯了大过失,只是命运弄人……时间或可治愈一些伤口。但是,窗外,蒙蒙的烟雨仍然无边无际地洒着。
《烟雨濛濛》全书贯穿烟雨意象,调性压抑阴郁,隐隐致敬书中依萍提到的《呼啸山庄》。军阀陆振华的家族悲剧又与家国变故遥相呼应,赋予了小说难得的历史纵深感。但让人印象最深的,还是这个故事极强的悲剧性。
《烟雨濛濛》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异常强烈,情感也异常强烈。而最终无论主要还是次要角色,无一人得善终。
依萍渴求父爱,也渴望爱情,但她的爱只会以伤害他人或自伤的形式去表达;陆振华深爱初恋萍萍,在萍萍死后不断寻找替代品,得到后再肆无忌惮地抛弃,以填补内心的黑洞;本要用爱去治疗依萍的何书桓却被依萍同化,以利用如萍的方式去报复依萍,直接导致了如萍的自杀。而柔和的、善良的女性,均极软弱无力,如依萍的母亲文佩和如萍,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恨的巨轮搅碎。甚至连书中的配角、依萍的好友方瑜,全书中最清醒冷静的形象,最终也因爱而不得,放弃所有世俗生活,去作了修女。《烟雨濛濛》对爱情,是全然绝望的。
陆振华的葬礼结束后,梦萍向依萍大叫发誓自己会报复,正所谓种瓜得瓜,至此,这个以恨为名的故事形成闭环,也走到了结尾。
恨的背后,是难以承载的爱之尖锐,但悲剧背后绝非命运弄人,而是人们在互相残杀,人们在滥伤无辜,将彼此裹挟着的命运一步步拖入深渊,这使得它具有一种彻底的必然性。琼瑶在人生低谷写就的《烟雨濛濛》,原本是这样一个严厉的故事。
2
《烟雨濛濛》的影视改编版本有4个之多。其中1966年由王引执导、归亚蕾主演的同名电影最为忠于原著,甚至比原著更为彻底。电影结束在书桓出国前与依萍的诀别,最后一个镜头是依萍对着镜头,发出歇斯底里的大笑。
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则以1986年刘雪华主演版本和2001年赵薇主演版本最为著名,其中后者是当年的国民剧,影响一直延续到今。
在刘雪华主演的1986年版《烟雨濛濛》中,原著被柔化了许多。除加入李副官一家人和丑角徐超之外,最重大的改变是将结尾修改为书桓在出国前幡然回头,与依萍团圆。这个版本的改动,不乏生硬感,很大概率是为了迎合当时年轻观众的观看心态,虽然调性仍不免阴郁,但原著那种凄厉的悲剧性几乎被消解得所剩无几。
到了2001年,趁着前一部席卷全国的《还珠格格》余热未消,琼瑶卡准时机,携《还珠》原班人马,重拍《烟雨濛濛》。
这个版本的气质,从标题即可窥见:《情深深雨濛濛》。
《情深深雨濛濛》最大的改动,是将背景从1960年代的台湾前移至1936年的上海。
剧中故事基本照搬86版,若干重要场景的对白甚至丝毫未改,但在人物设定和情节发展上做了大幅度扩充,想必为了迎合刚从《还珠格格》中跟过来的观众,增加了相当篇幅的打斗戏和闹剧戏。
《情深》剧中,如萍不再是个懦弱的大小姐,而是改为内柔外刚的时代女性。依萍、书桓、如萍形成了稳固的三角,任由书桓的一颗心在三角内部做布朗运动;86版本中的丑角徐超变身为如萍的忠犬杜飞,专门负责在每一集中出糗搞笑,为这部剧集贡献了超出三分之一的垃圾剧情。此外,李副官一家这条线进一步复杂化,原著中皈依天主的方瑜被安排与尔豪恋爱,李副官的女儿李可云作为尔豪的初恋,因丧子而疯,再与方陆二人形成另一三角。陆振华、文佩和雪姨的故事则在回忆和当下穿插,形成老一辈的三角……
杜飞和如萍
然后,又增加了一个亦正亦邪的人物,大上海的话事人秦五爷。秦五爷在剧中相当于陆振华的影子。从收留依萍在大上海登台献唱开始,哪怕每次依萍来大上海必搞得兵荒马乱,秦五爷也仍对她一直无限度地包容支持。
在剧中,除现实功能外,秦五爷这个角色承担的功能是感情分流,给予依萍某种意义上的父爱替代品,这样,依萍对父爱的渴望就不至于越来越焦灼,为之后的彻底转变留下了空间,这是《情深》的新增人物中唯一有效的,因其确实担负着逻辑抹平任务,而非单纯的情节填充。
最终呈现的《情深深雨濛濛》,虽然延用了骨干情节,但与原著的核心表达已无任何关系。《情深》里的爱恨情仇,其表达形式是更为夸张的表演风格(较之前几个版本),更童话化、更缺乏现实感的情节设计——譬如一伙人为了医治可云的精神病,花了大量金钱时间精力去搞情景还原帮她找回记忆;譬如战场上杜飞做紧急手术没有麻药,被如萍一吻封印。这种异想天开的桥段比比皆是。
原著中最重要的场景之一,是依萍得知如萍和书桓订婚后,神志恍惚地在大雨中自沉于他们过去共游过的碧潭。在依萍和如萍的爱情竞争中,依萍以终极自毁手段一举夺回爱人,这一幕实质上在召唤着如萍的自杀,是迈向深渊的最后一步,从此就不能回头。而《情深深雨濛濛》中,一身白旗袍的依萍爬上外白渡桥的栏杆,然后在观众的注视下,挥舞着红纱巾,翩然跃入黄浦江。
随后,一声炮响,卢沟桥事变来了。琼瑶借如萍的口直接一身正气地宣布:在民族大爱面前,我们这些小情小爱算什么呢?于是,所有冲突矛盾烟消雨散,大家一起拿出之前搞恋爱的满腔狗血去搞革命,待得战胜,各人各得归宿,三军过后尽开颜。
外白渡桥目前已成著名网红打卡圣地:依萍跳河处。整部《情深深雨濛濛》的基调便是如此,一种类童话剧的煞有介事,热热闹闹,吹吹打打。这种风格明显的间离效果,使得观众如外白渡桥上围观依萍的群众一样,舍弃了深度代入和共情的可能。
就这样,《情深深雨濛濛》以其甜腻的对白、夸张的表演风格和大团圆的结尾一洗琼瑶剧苦情剧的标签,重复《还珠格格》获得巨大成功的喜剧风格,彻底消解了原著小说中的严肃性和文学质感,以轻盈甜美的娱乐气息,欢蹦着迎向新世纪的新一代观众。
依萍跳河
3
创作者们将自己悄然打散、变形、解构,经由复杂而神秘的编码系统,转译至创作中去,构建全新的小世界。在这个世界中,TA自己无迹可寻,却处处都在。这个世界的广度和深度,则由TA心灵的广度和深度决定。
从这个角度而言,对作品的观看和解读,即是在审视作者的人生。
至于琼瑶,她确是在用自己的人生在写作——以一种非常浅表的方式。她的人、她的生活与作品高度契合,二者两相映照,几乎毫无秘密可言。就像她自己所说:有人说我的小说假,我的故事假可我的感情是真的,就像圣诞树,明知是假的,叮叮咚咚,闪闪发光,每个人都爱看……
当年的《烟雨濛濛》,可视为青年琼瑶写给全世界的一封恨情书,决绝,丝毫不留余地,其中的自我表达直率而丰满。而那之后的作品中,背负着婚姻破坏者骂名的琼瑶开始隐晦了——纵使这隐晦一目了然,谁都看得出她在说什么。
她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诘问着婚姻制度,她笔下的小三总是楚楚可人,原配夫人几乎从未有过正面形象,而对那个用情不专的男人,她始终有爱有怨,暧昧不决。
如对陆振华。这位当年极具男性魅力的黑豹子走到暮年,纵使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也还要在死前吐露一回心声,让观众同情地看到他的真爱,也还有个始终爱他的文佩陪在身旁。在最后一次改编中(《情深深雨濛濛》),琼瑶则让他公然死于民族大义,成了抗日英雄,就此消了弃妇亡妻的业。
现在看来,琼瑶的作品距离真正的文学尚有很远的路要走,而其中的爱情观、伦理观也远算不上健康,但年轻观众们对爱情故事的喜爱,很大程度上被缘分左右——所谓的缘分,就是在某种状态中恰好碰上了契合该状态的作品和创作者,该作品便会一直被灌注浓郁的个人情感,进而形成对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塑造。这是观众的印随效应。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琼瑶在大陆第一次走红,成为一代年轻人的爱情启蒙,那是大地开化河流解冻的时势使然。在那个时期,琼瑶的矫情、甜腻和不切实际赶上全民范围的情感饥饿,大众心理赤裸裸地展开它的渴望(《几度琼瑶红》2007年8月24日,南方人物周刊),可说是歪打正着。
而后随着大陆电视剧的蓬勃发展,琼瑶剧风靡全国,除了爱情读本,带来的更多是商业片的运作范式。到了1998年,《还珠格格》以近65%的恐怖收视率宣告琼瑶作品达到第二个高峰。
从文化产品的维度去审视,《情深深雨濛濛》可以看做《还珠格格》的周边。在全民娱乐情绪高涨的上世纪末,不客气地说,它无疑是尝到了甜头的琼瑶的一次迎合之作。
《还珠格格》
——也是最后的辉煌。《情深深雨濛濛》和同年播出的《还珠格格III》后,2007年的《又见一帘幽梦》是最后一部具有国民讨论度的琼瑶剧。而后,便是互联网带来的网文、宫斗和穿越等新模式的野蛮生长了。
早在1964年,25岁的琼瑶曾以其年轻的直感,在原著《烟雨濛濛》提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严肃问题:我们该怎样对待自己的恨?原著小说中,她自己的回答是爱情不解决问题。而在1986年,她与平鑫涛终于成婚7年后,无论出于对大众娱乐的妥协,还是在生活中修正了自己的观点,第一版电视剧《烟雨濛濛》以男女主可疑的团圆作为结尾,但它并没有真正解除他们心中的重负,即,作为那些悲剧的始作俑者,我们该怎样面对彼此及获得幸福?
而实际上,2001年的《情深深雨濛濛》确实在核心剧情中给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那就是战争。
在前后所有版本中,到故事的后半段,依萍对陆振华的感情已经非常复杂。在自身不断壮大的过程中,一个老去的、脆弱的,对自己呼唤着爱的父亲形象,足以使她的恨意在现实中减弱乃至消失。然而主宰她的行为的那股强烈力量,来自她内心深处那个得不到父爱的自己,她无法与之和解,也就无法理解和接受母亲的无怨无悔,她不能平和地享受爱情,而必须将自己的爱情生活搞成一场扭曲的竞价,她始终焦灼,直至裹挟了周边的一切。心灵成长如果无法在一段亲密关系中进行,则只能依赖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去促进。琼瑶将整个故事的背景挪到抗日战争时期,以《倾城之恋》的方式,解决了它对原著的超越。从创作角度而言,这是一个经过生活历练的、成熟的女性对自己青年时代的反思。
可惜的是,娱乐化的2001版《情深深雨濛濛》不仅颠覆了原著小说,在某种意义上,也背叛了它自己。
倏忽今日,《情深深雨濛濛》播出整整二十年,琼瑶式爱情观及爱情读本模板不消说早已过时。但神奇的是,《情深深雨濛濛》并未从大众文化领域消失——它以表情包、以语录、以标签(绿茶如萍、渣男书桓)……延续着生命。
这种碎片化生存的代价是,几乎已经不再有人认真对待它,哪怕是那些将其视为爱情启蒙的初代观众。它已经且也只能,作为被戏谑的对象,持续存在下去。
于是在这本该是迭代却沦为消解的过程中,我们成功地规避了所有深度思考。不得不说,这是一场有趣但不乏遗憾的轮回。
TOP STORIES
相 关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