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创作幕后:敢想敢干,没有做不到的事
“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诞生
水缘
1960年正月十五,晚上9点,河南省林县广播了一则“引漳入林”动员令,惊破万家团圆夜。
仅一夜准备时间,第二天天刚蒙蒙亮,37000多人已收拾好行囊,浩浩荡荡前往太行山。他们手中拿着的工具,是自家的铁锹、十字镐;他们所要修建的,是后来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
完成这项工程,需要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总干渠在悬崖峭壁间绵延70.6公里、全长超过1500公里,才能将山西浊漳河的水引入林县。
红旗渠的施工图,来自一位26岁的年轻技术员吴祖太。在此前的两个月间,他跋山涉水,经实地勘察后完成了《林县引漳入林灌溉工程初步设计书》。
据《红旗渠志》记载,这项最终耗时近10年的水利工程,在施工期间,先后有81位烈士为之牺牲,吴祖太是其中唯一一个外乡人。如今,在红旗渠纪念馆镌刻“献身人员”名字的石碑上,他的名字位列第一排第一个。
吴祖太,1933年生于河南省原阳县白庙村,少时饱受贫困、饥荒、战乱之苦。7岁时,他随父母到郑州讨饭,靠卖水维持生活,从此与水结缘。新中国成立后,他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初高中学业,并考入河南省黄河水利专科学校。毕业后,1958年进入新乡专署水利局工作。
此时,距离新乡160多公里的林县正在展开一场轰轰烈烈的兴修水利运动。
林县,地处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降雨稀少,石厚土薄,地面无法蓄水,地下亦乏泉水,自古便是缺水之地。翻开《林县志》,旱、大旱、连旱、凶旱,是最常出现的几个词,紧随其后的就是饥荒惨状。当时的林县人,日行几十里路挑水方可满足日常饮水,新婚嫁娶,水就可当聘礼。“水缺贵如油”的状况令林县发展举步维艰。
建国后,如何解决缺水问题成为了林县工作重点。1957年起,县委本着“蓄住天上水、挖掘地下水、利用河里水”的传统治水经验,发动人民广修水利。当时“社社队队劈山凿洞,家家户户打井修渠”,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感染到了吴祖太,这个年轻人正迫切希望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
1958年,吴祖太主动请缨调到林县水利局工作,参与当时林县的南谷洞水库修建工程。他整个人一头扎进了水利建设工地,得知母亲病重,赶不回去探望。家人催婚,他亦无暇回老家,便在1959年大年初一,与特意赶来的恋人薄慧贞在工地上完婚。
三个月后,吴祖太也是在工地上被人叫走,得知妻子的死讯——为了抢救一名横穿铁路的学生,身为小学教师的薄慧贞在淇县英勇牺牲。
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之《天河》拍摄时,导演焦永亮将目光投向了这个年轻人内心的冲突。毫无疑问,当一桩桩意外事件接踵而至,外乡人吴祖太是想回家的,但身为当时唯一的技术员,他离不了工地,放不下心。
将妻子安葬在淇县后,吴祖太又赶回了工地。他曾想过等修好了渠,自己便将妻子灵柩移回老家原阳。然而,这个目标再未能实现。
使命
1959年,林县又是大旱之年。
尽管在前两年的时间里,全县已建成不少中小型水库、渠道、池塘,包括吴祖太参与修建的南谷洞水库,但在这场大旱中,河水断流、井塘干涸,昔日的美好愿景,变成了新的顺口溜:“掘山泉打水井,地下不出水;砌旱池挖水窖,天上不给水;修水渠建水库,依然蓄不住水。”
林县的缺水问题,必须寻找根本性解决方案。天灾给了深刻的教训,亦激发了百折不挠的精神。1959年6月,刚刚经历丧妻之痛的吴祖太,又开始将全部精力投入于林县水利工程。当时县委派出三个调查组,顺着漳河、淇河、淅河,逆流而上寻找新的水源,最终将目光锁定于山西省境内终年奔腾不息的浊漳河。
作为当时唯一的科班出身技术人员,吴祖太肩负着重大的使命。白天,他奔波于山水之间实地勘测,有时甚至要吊在悬崖峭壁间进行测量;夜晚,在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大伙儿一个人念数据,三四个人在旁边打算盘计算验算,以完成水利工程设计。即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吴祖太仅用两个月时间,就拿出了《林县引漳入林灌溉工程初步设计书》。
但是在实际施工中,37000人分散在70多公里长的战线上,指挥工作和测量工作跟不上,每人找个地儿就开始各干各的,挖错了地方、炸坏了渠线……各种问题不断。
此时担任红旗渠工程股副股长的吴祖太,整日在各个工地上奔波。有一次他跑到盘阳村南边的凤凰工地,竟发现已经开挖了五六天的渠道完全不符合测定渠线。这个年轻人找到县委书记杨贵,说自己不想做“千古罪人”——按照设计图,红旗渠需要“八千分之一纵坡比”方能将漳河水引到林县,再像这样蛮干下去,水不可能通,老百姓的汗水全都要白费。
吴祖太的“告状”得到了回应。盘阳会议后,“引漳入林”工作进行调整,70公里长的渠道分成四段修,每一段严格按照施工标准,“干一段、成一段、通一段”,并正式命名为“红旗渠”。
作为技术专家,不但要足够专业,更要有应对现实问题的胆识和勇气。而在诠释这个角色时,邓伦牢牢锁住人物身上“执念”这一状态。无论面对家人变故,亦或是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波折,吴祖太的信念都没有动摇。所以,演员的表演也从始至终以眼神、动作、语气传递出他誓死不变的执着,让吴祖太身上的红旗渠精神通过影视作品,感动当下的观众。
修建红旗渠的时候,王家庄工地出了一些偏差,吴祖太住进山间工地旁简陋的草棚屋中,方便看顾工地。为了拍摄这些戏份,《天河》剧组根据历史资料,原样搭建了一个草棚屋——这种几乎不能称为屋子的草棚,曾广泛存在于红旗渠工地上,成为无数红旗渠建设者的“家”。
拍摄时的某天,一个放羊老人路过此地,突然就掉泪了。他跟焦永亮说,自己年轻时参与过红旗渠修建,这个草棚唤起了他遥远的回忆。
那一刻,焦永亮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牺牲
杨贵后来回忆吴祖太时说:“林县的每一处水利工程,都有他留下的心血。”这个年轻人将自己的生命扎进了林县,挥洒了所有的热血与智慧。
1960年3月28日收工时分,吴祖太听施工工人们说,王家渠隧洞内土壁出现了裂缝。他放心不下,顾不上吃饭便去查看。一路上,他跟同去的人分析说这个地方石质不好,一个洞可能承担不了那么大的压力,若改修两个洞,既能缩小洞顶跨度,又能确保隧洞更加坚固。
到了洞口,他把洞内民工都叫出来,自己和工友李茂德进了洞。几秒后,洞内土石坍塌,27岁的吴祖太再也没能走出来。
吴祖太牺牲的时候,遗物仅有一个破旧的小木箱,里边全是红旗渠工程的设计资料。这反映了吴祖太艰苦的朴素生活,更代表了他单纯且唯一的念想。谈起这个人物的时候,邓伦说,“他最单纯、唯一的目标就是完成红旗渠工程。”吴祖太一切外在行为的根,即在于此。
在他牺牲的地方,红旗渠施工队重新改修了双洞,如今称作“双龙洞”。
龙司水。在此前的千百年间,干旱的林县曾建过无数个龙王庙宇祈水,直到红旗渠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间架起一道1500公里长的“天河”。1969年7月红旗渠工程全面竣工后,终结了林县“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的历史,被当地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就像1960年那道点燃了全县人民移山奇志的“引漳入林”动员令最后一句所说:“从此龙王大权,掌握在人民的手里了。”
《天河》将吴祖太的故事浓缩在30多分钟内,饱含高浓度情感的剧情跌宕起伏,每一个场景都有让人触动的地方。拍摄时,从幕后工作人员到演员邓伦、刘宥畅等在内,全剧组都憋着一股劲,要克服困难拿出最好的作品。
导演焦永亮记得拍摄的日子里,大家好几天呆在山洞里,出来的时候彼此看一眼,头上一层土,像是打完洞的样子。
历史与现实,通过一部作品得以贯通,也让“理想”这个词有了更鲜活的意义。
对话焦永亮:
敢想敢干,没有做不到的事
天河,险为先。
谈起刚刚完成的《天河》拍摄,焦永亮开玩笑说,“我对它的定义是惊险动作片。”开拍前夕,他在朋友圈发了一段“寻水之路”视频——飞机拍摄的镜头从空中缓缓掠过,几个渺小的人影蹲在山顶上,四周群山巍然,悬崖峭立,深渊难测,彰显着大自然的威严雄壮。
拍摄这段视频的时候,焦永亮正在为吴祖太实地勘测戏份寻找外景地。最终确定下来的地方,是一个山顶制高点。车子开不过去,设备运不过去,大家伙儿得徒步爬上山顶。路窄而陡,底下全是万丈深渊,他当时其实有些发愁,因为在这种地方拍摄,技术与安全性都存在问题。正式开拍后,剧组每天开会都先念叨一句“安全第一”。
但这些困难终究是可以克服的,所有演职人员都没有因此退缩。“只有这样拍出来,它才能真实体现吴祖太当年的工作环境。”林县人民用铁锹与十字镐砸出来的天河,蜿蜒过太行山悬崖峭壁,构成了世界第八大奇迹。唯有险峻的环境,才能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当年红旗渠修建的不易。
《天河》的故事,适宜于最朴实无华的叙述手法。那个年代有关红旗渠的人与事,本身就足够动人。在接手这个主题后,焦永亮想尽可能高地完成历史还原。开拍之前,剧组找了许多专家来讲解当年修建红旗渠者的工作与生活状态,并据此调整服化、道具、布景、演员表演。
这些高度还原的历史细节,将帮助演员建立起信念感。焦永亮记得特别清楚的一个服化细节是,当时人穿着布鞋,得用麻绳在鞋头扭几道,以免在走路中破损。穿上这样的鞋子,演员走起路来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当年的红旗渠修建者,常常处于一种缺水喝的状态。在片场焦永亮也让演员尽量不要喝水。带着一种“口渴感”,嘴巴翕张之间状态会不同,观众能看得出来,演员自己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表演状态。焦永亮记得有一场戏,张晶晶饰演的水儿跋山涉水担着两桶水回到家,脚扭了一下,两桶水都撒了。当时家里还有孩子等着水喝,张晶晶和饰演她婆婆的演员冲上去,趴在地上喝,用嘴从地上往桶里面接水。这些并不是原本设计的桥段,焦永亮感觉演员们进入了一种忘我的状态,“他们只想着自己生活在那个年代,他应该怎么做,这是打动人的。”
诠释出当年红旗渠建设者的状态,是一种难以完全企及的愿望。焦永亮曾和演员们一起探讨过,当年的建设者为何能将自己彻底奉献出去,最终他们认为那是一种时代巨浪中激昂起的的热血精神,也就是信仰。“只要敢想敢干,就没有干不成的事。”他说。
博客天下:大概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您接到了《理想照耀中国》之《天河》这个项目?当时是什么心情?
焦永亮:说实话,我并没有想到会做这个项目。当时《理想照耀中国》有40多个选题让导演们选择,我选的是复兴时期,但最后分配我到了吴祖太《天河》这个单元。我是有压力的,《理想照耀中国》作为献礼片跟别的剧不太一样,要更加严谨更加细致,因为都是根据真实的人物故事改编,所以我们要做大量的采集工作,尽量还原真实,再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分寸要掌握好,大家其实压力都挺大的。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开机第一天的时候,我和演员邓伦、刘宥畅站在山洞口聊天,我想着赶紧让大家熟悉起来,就直接说,“我以前其实没有拍过这种类型的剧,算是第一次拍,大家互相帮助。”邓伦也有点紧张,说他之前也没拍过这种类型,然后刘宥畅一听,“我也是新人,也是第一次拍。”气氛就熟络起来了,我们三个人都是“新人”,互相鼓励,一起努力加油,那是一个特别温暖的时刻。
等《天河》拍完了,我其实还挺感动的。我很庆幸这个项目在我手里边,让我了解到一段历史,完全是你连想都不敢想的一段事和一些人。
博客天下:哪些人和事打动了您?
焦永亮:其实在开拍之前,我们找了好几拨专家,以及当年修建过红旗渠的人来给我们讲解:当年都是穿什么?吃什么?在哪里睡觉的?怎么工作的?那个时候有水喝吗?其实很多人真的没有水喝。听了他们的叙述后,剧组开始进行很多调整。比如说穿的鞋子,当年都是布鞋,棉鞋很多人都穿不起。因为他(吴祖太)工作要经常走路,穿着布鞋的脚就很容易破,所以当时很多人就用麻绳在前面扭几道,就是为了防止鞋破了,这都是服化道细节。
拍摄时我还有一个事情记得特别清楚。我们剧里有一段,是吴祖太发现王家庄的渠有点偏差,他就决定住在王家庄工地,不回家住了。当时的工地上有一种草棚,都不算是屋子,就是一个简陋的、能稍微挡点风的东西。所以我们就按照当年的样子,搭建了一个很简易的草棚。然后突然有一天,一个放羊的老人路过这里,正好他是当年经历过修红旗渠的那拨人,看到这个草棚,瞬间就感动得流眼泪了,跟我们说:“对,当时就是这样的,真的就是这样。”他回忆起当年一起修红旗渠的很多故事,我当时觉得我们所做的一切是值得的。
博客天下:在拍摄这部剧的过程当中,您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焦永亮:危险,很危险。最大的困难就是场景太危险了,我们每天开会,每天第一件事说的永远是安全第一。因为我们这部剧里面有大量的技术人员勘测的镜头,他们是需要跋山涉水,在悬崖、山顶、峡谷等地方,到处去勘测。我们去了很多地方找景,最后定下来的那个地方,车、设备全都进不去,我们走了一个半小时,是羊群走出来那种小路,一米宽都不到,得扒着崖壁走,到了一个悬崖边上,三个技术人员站在悬崖顶上,底下是万丈深渊,而且那个峭壁底下是镂空的,然后用飞机拍,景色特别壮观。但其实我到那儿真的腿软,不敢往下看。
博客天下:在这种地方取景,是否会增加拍摄难度?为什么要挑在这个地方?
焦永亮:只有这样拍出来,才能真正体现当年吴祖太真实的工作环境,之前我给《天河》的定位是属于惊险动作片。因为我想通过这些险峻的场景告诉大家,修建红旗渠的困难,在这种特别险峻的峭壁上修一条河,所以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人工天河。
所有的演职人员都没有退缩,我觉得也没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当时邓伦要吊在悬崖上面去(拍)测量(的戏),海拔大概在800米到1000米。其实在邓伦来之前,我都想着要如何去劝说演员和他的团队拍这个。我觉得人家如果拒绝了,没有问题,没有毛病,这个确实很危险。我们提前拿飞机跟摄影指导拍了一个demo小样给他看。邓伦来了以后,看了一眼小样,没有提出任何异议,什么话没说,就往悬崖那块走,跟我们聊是不是这样拍会更好一点,那样拍会更好。我瞬间就感动了。后来他才跟我说他有一点点恐高,吊威亚不敢往下看,往下看真的会害怕。
博客天下:当初为何会选择邓伦饰演吴祖太?
焦永亮:其实很巧,他长得跟当年的吴祖太是有一点像的。不过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我们觉得这个戏,需要一个走心的演员,而邓伦是属于没事就喜欢琢磨细节的人。我记得他有一天在现场跟我聊,说自己其实已经慢慢地体会到了当年吴祖太那个人物,不太善于表达,就自己跟自己较劲,自己就是闷头做。邓伦跟我说到这时,我就感觉到他已经在用心去感受体会这个人物了。
博客天下:您觉得《天河》这一部里面主要的人物冲突点是在哪里?
焦永亮:主要冲突其实是吴祖太内心的自我斗争,不断的自我突破,他不是跟别人、跟外面的人去产生矛盾,他是自我较劲。所以这个挺有意思的,比较考验一个演员的专业度。作为一个真实的人,他老母亲生病了,他不回去。家里边催他结婚,催了好几次没回,最终媳妇来到工地跟他结婚,在工地办的婚礼。但老母亲生病了,他不想回去吗?他肯定想回去,但是他知道红旗渠的工地需要他,他不能走,所以他一直在自我斗争,我觉得这个是作为一个人最真实的想法。
博客天下:您在拍摄过程中如何让演员进入到历史状态当中,更好地塑造人物?
焦永亮:其实我能做到的就是帮助他们营造出当年的那个氛围,让他们相信那个年代的人工作环境就是这么艰苦,而且不给他们水喝,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缺水的状态。我们拍戏的时候,演员一张嘴就吸在一起的那种渴的感觉,是真的。只有自己真的渴,观众才能看得到。所以,感谢每一位出现在《天河》里面的演员,他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用他们的付出,让我们所有人看到了他们的态度。
博客天下:经过这次拍摄,您会如何形容《天河》的主基调?
焦永亮:我觉得就是朴实无华地讲故事,不需要炫技,踏踏实实地把那个年代的人和事告诉大家,大家就能感受到这个故事的张力。
红旗渠都能修成,还有什么事是做不到的?只要你敢想敢干。
TOP STORIES
相 关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