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 内文

一所免费的高中,究竟可以做到什么?

2020年12月27日 文/ 陈来来 编辑/ 金石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AyODk3NjIxNg==.html?spm=a2hcb.playlsit.page.3

「去为自己拼一个好的未来。」

​​

进校门的石碑上刻着学校的立校缘起,最醒目的一行写着:「用知识改变命运。」石芬从小就相信这一点。她老家有一位双腿残疾的哥哥,因为成绩好被大学破格录取,用挣来的奖学金养活了一家人。现在站在这块碑前,她更加觉得被感召。「我更清楚地知道,只要我在这里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

文|陈来来

编辑|金石

来到国华

在缝纫机上裁制20分钟,可以做出一种布袋子。这样的布袋子,每只可以赚五角钱。石芬一家三口人,就仰仗着妈妈每天缝制这样的布袋子过活。

每天伴随着石芬起床和入睡的,是缝纫机吱呀的响声。她有时也听到父母的谈话,那是他们在为了钱发愁。有时候他们争论,该不该按照老师的要求,给石芬买新书,爸爸会翻着家里的账本,说去借一本就够了。妈妈不同意,说书要买新的,反复读才有用。每每听到这样的争吵,石芬就很难再入眠,她总是感到,自己给这个辛苦的家造成了拖累。

石芬在江苏的一座县城上初三,但是家里的房子在遥远的村庄里,于是妈妈就在学校旁边租了一间只能放下床和凳子的房间陪读。出租屋洗不了澡,只能周末回家洗。

图片来自微电影《国华的孩子们》

中考临近,同学们总是在讨论,能不能考上县里的一中?石芬成绩很好,考一中肯定没问题。但是读高中的开销更大,她不知道家里还能不能供得起。她不敢想自己的未来。如果辍学,她可能就会留在家里踩缝纫机。

她处在一种茫然和无措当中,除了学习,其他的事情她好像无能为力,她只能期盼自己的成绩能够为自己争取到什么。

一个机会出现了。一天,当地扶贫办的主任找到她,告诉她佛山有一所纯慈善的高中,叫国华纪念中学,只要她考上,就可以免费读完中学,上大学之后学校也会给予资助。石芬几乎没有思考,当即决定报考。

国华纪念中学创办于2002年,由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与其女儿杨惠妍出资兴办,是全国第一所纯慈善、全免费、全寄宿民办高中。每年,国华纪念中学会招收近200名优秀的家境困难学子。学生从报考国华开始,到求学生涯结束,学习、生活、交通等一切费用全部由学校承担。

石芬去参加了考试。考试进行了两轮,哪怕第一轮她感觉发挥不好,她也沉静地开始了第二轮的复习。最终考试结束,走出考场的瞬间,她两腿发软,差点就没有站稳。

好在她被选中了。知道自己被录取的夜晚,她才开始担心起自己走后,父母没有人照顾怎么办。妈妈只有一只手,断掉的右手的关节在冷天会剧烈地颤抖。爸爸因为视神经钙化几乎看不见东西。在石芬不回来的时候,他们每餐就简单地做点白粥。但是她又别无选择,她必须忍受这三年的分离,才能在未来更好地和他们团聚。

潘丽婷永远记得那一段漫长的回家路途。十一岁的她走到村头的岔路口,有人过来跟她说,她爸爸心脏病发作,去世了。她觉得这一定是在骗她。妈妈因病去世后,她总是担心爸爸也会离开自己。有时候爸爸起得晚了,她都会进屋忐忑地去确认,他是不是还在呼吸。她无法接受,自己不过离开家去上学了几个小时,爸爸真的就永远离开了她。

姐姐把她接到身边照顾,她们一起从老家广西搬去了云南。潘丽婷上初中之后,姐姐了解到了国华纪念中学,知道这是一所办学质量很好的高中,考上国华,成为了姐妹俩共同的愿望。

来自单亲家庭的刘颖,直到坐上去佛山的火车的前一天,还在纠结自己要不要一个人离家去那么远的地方上学。在报考国华之前,她和妈妈聊到深夜,最终打动她的,是展现在她眼前的可能性。她想到自己从乡村来到县城上初中,见识到了那么多好的东西,那么去到国华,肯定会有更多新的见闻。「我想过一种更好的生活」,刘颖对妈妈说。「你自己不后悔就行。」妈妈尊重了她的决定。

图片来自微电影《国华的孩子们》

去世前的两个月,妈妈曾经许诺潘丽婷,要潘丽婷考上大学,自己一定会活着看到那一天。当时妈妈刚从医院回来,皮肤发黄,嘴唇是紫的,头发凌乱着躺在沙发里,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潘丽婷相信了和妈妈的约定。妈妈失约了,但是她不能失约。她要在国华,完成考上大学的承诺。

石芬、刘颖和潘丽婷,都在今年九月来到了国华。

家的感觉

九月的佛山很热,石芬和妈妈从火车站出来,辗转到国华纪念中学的时候出了一身汗。妈妈托老师带着她把校园逛了一遍,看着绿树掩映的教学楼,她才终于放下心来,这所石芬即将要入读的高中,是一所真实存在的学校。石芬第一次看见这么宽的课桌,还配着有靠背的椅子。

进校门的石碑上刻着学校的立校缘起,最醒目的一行写着:「用知识改变命运。」石芬从小就相信这一点。她老家有一位双腿残疾的哥哥,因为成绩好被大学破格录取,用挣来的奖学金养活了一家人。现在站在这块碑前,她更加觉得被感召。「我更清楚地知道,只要我在这里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

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国华的课业安排得很满,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点半,除去午休和晚饭时间,大家的精力都投入在学习中。学生们除了每周几个小时的购物时间外,不能离开学校,学习环境是单纯、不受打扰的。

学生们都很优秀,刘颖在同学们自我介绍时就感受到了这一点,「每一个人都很有文采」。到了考试,竞争更加激烈。十一期间的第一次月考,被刘颖视作来国华后最大的波折。

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掉眼泪是很平常的事情。石芬同样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但她回到宿舍,发现室友在因为考得不好而抽泣。她放下了自己的低落,转而去安慰室友。查寝的学姐看见了,也进来一起宽慰她们。他们是互相连结、互相鼓励的。

石芬把自己的处境想得很清楚。「在压力下,我要么去顶着这个压力往前走,要么我就是被压死了,那我肯定就是要去奋斗,因为我的人生路还那么长,那我肯定要去为自己拼一个好的未来。」她说。

刘颖觉得来到国华之后,自己变得更加坚强了。「只是一个人来到这边,我就感觉自己很勇敢了,加上要一个人过集体生活,学会了很多生活技能。」

为了关照这些家庭环境没有那么好的孩子,班主任会带着科任老师每个月对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排查。结合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情况,将学生的关注等级分为三级。一级关注需要校长出面,二级关注需要年级组来协调,而每一个孩子都会获得班级老师体贴的照顾。语言上,他们说话也格外注意,一位老师告诉我,他们不会去用贫穷等字眼去刺痛学生,而更多地,要让他们着眼于未来会发生的改变。

没有那么坚强的时候,女孩们也会想家。刚到学校,石芬从来没料想过自己会想家。但一个月过去,她看见从家里带来的生活用品,躺在床上,和父母生活的一幕幕就浮现在眼前。她最常想起的,是初中组织活动家长们包粽子,因为妈妈一个人没法完成,她就在一边帮忙。她当时觉得非常幸福,因为别人都是妈妈们一个人完成的,只有自己,是和妈妈互相依偎着做好这个粽子。宿舍的窗台上摆着多肉,潘丽婷看到它们总是想起姐姐,想到姐姐也养多肉。

因为想家心情低落的时候,刘颖会去操场上散步。国华的周围有很多居民楼,晚上,各家各户的灯光从窗户里透出来。她望着这些星星点点的灯光想,「这么多盏灯,为什么没有一盏是我们家的呢?」

国华给他们填补了家的感觉。几乎每个人都会和我提到今年的中秋节,那是一段闪光的美好记忆。晚上先是学校组织的中秋晚会,潘丽婷班上组织阿卡贝拉的表演,唱《夜空中最亮的星》,她也参与了,站在队伍里,像被拥抱着一样温暖。

中秋晚会结束之后是游园会。学生会和各个班级都举办了不同的游戏环节。刘颖是投篮游戏的工作人员,连续投中三个球就算赢,她负责给赢了的人发零食券。在学校的另一头,石芬是抢凳子游戏的裁判。中秋的月亮大而明亮,学生们在校园里面自在地穿梭,每个游戏场地都聚集着一簇一簇的人群。石芬就记得自己一晚上都在笑。

每周日晚自习前,刘颖的班级会举办恳谈会,各个小组里的同学轮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在恳谈会上,班级一点点小问题都会被指出来,比如垃圾倒得迟,活动有人迟到。更多的发言是围绕着对生活的感悟。恳谈会办了几周,轮到刘颖发言了。她站起来,讲了一个黑鸭子变成白天鹅的故事。

进校门的石碑

改变的不只是一个人

2003年,牟新立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一则广告,国华纪念中学在招聘老师。他从广告中知晓,这是一所纯慈善的中学。最开始他还不敢相信,联系了才确信存在这样一所中学。于是他投递了简历,千里迢迢地从内蒙古赶来佛山面试。

这是国华纪念中学创办的第二年,学校旁边还是大片大片的鱼塘,他坐着摩托车,穿越田埂才到学校。刚进校门,就遇到主管招聘的老师,对方听到他是来应聘的,马上给他分配了宿舍,连吃三餐、淋浴的时间都安排得很妥当。牟新立现在还记得这种细致入微的热情,也就是那时候,他产生了要在这里做点事的想法。

他在内蒙古教书的时候,整个办公室只有一台电脑,系统还很老旧,只能进行最基本的操作。但是在国华,每个老师都有一台液晶电脑,他使用起电教手段很方便。学生和他之前教过的也不一样,最初的几届学生是极度贫困的,他强烈地感受到学生们从贫困家庭里走出来的渴望。学生们很多高中之前没有怎么学过英语,靠着三年的恶补,最后高考英语也能取得一个比较好的成绩。学习之外的劳动,同学们也是很积极的。那时候学校还有一块地,学生们每天在上面劳作,种萝卜和白菜,收割之后拿给食堂。

国华刚成立的几年里,不断有老师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看到了《中国教育报》的广告。国华给老师开出了丰厚的待遇和良好的教学条件。很多老师原来教公立高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教育上的抱负没有办法施展,但在这里可以得到实践。也有老师是看上这里的教学团队人不多,没有那么多层级,人际关系也比较简单。

一所高中终于初具规模。校园四周没有建筑物,老师们就住在学校里。一位老师的一天从早上六点就开始,备课、上课,十一点多,才能结束晚自习回去休息。很多老师回顾自己在国华的时光,都会用一个词形容:以校为家。

国华像一个独立运转但丰富多彩的小小世界。老师们在班级都推行自治。有的班班干部两个月就选举一次,连任不能超过两届。学生宿舍、食堂的一些劳务工作、学生的大多数活动,都由学生会自己组织、自己管理。

牟新立给第一届学生每人买了一支笛子,希望他们能会乐器,培养一点自己的爱好。课间,竖笛、横笛的声音响作一片。现在他的理论更加丰富了,想出了学生素养的几个维度,还带着学生做基本技能的训练,比如说拉伸自己的身体。

2006年的时候牟新立带高三,班上有一位学生突然就上不了课,脑海里浮现的总是家庭带来的创伤。牟新立拉着他「唠嗑」,七八个小时地聊,聊他在姨夫家寄人篱下的日子。学生最开始一讲到自己的生活就痛哭流涕,后来能够冷静地和他叙述痛苦和压力。最后这位同学平稳地度过了高三,考上了南开大学。

今年牟新立带高一,是石芬的班主任,也是石芬最喜欢的老师。石芬生物学得不好,向他请教,他很仔细地和她说,是复习的时候太浮躁,没有回归课本。石芬还在寝室做寝室长,寝室内务老被扣分,牟新立找她谈话,告诉她要怎么去管理一个小小的集体。

学生们给牟新立写信,说他像爸爸一样。很多国华的老师收到了像爸爸妈妈的评价。「因为他们这些孩子确实都挺难的,小小的都来到这儿,离开父母,所以我也像父亲一样地去关心、关注,让他们时刻感受我可以让他们依靠。」牟新立说。

来到国华的老师或多或少都对慈善事业怀抱着热望。牟新立给自己做职业规划的时候,把慈善作为重要的因素添了进去。2004年入职的老师蒋洪涛也告诉我:「这是一所慈善学校,你不努力工作,良心上过不去。」

学生来来往往,他教过一届又一届。很多学生如果要留在家乡读书,可能靠全家人、全家族的人一起供也供不起。但是他亲眼看到来到这里的孩子们,可以毫无负担地念书,命运轨迹发生了确实的变化。有的学生读书的时候把全部的生活费都寄回去,终于给家里安上了自来水,但后来她考上了名牌大学,毕业工作之后,全家的生活都得到了改善。

「对这些家庭贫困的孩子,我觉得改变他们命运的最好方式那就是通过努力,考上大学,学到本领,这样的话,不仅可以改变他个人的命运,进而还可以改变他整个家庭的命运。我们虽然是对一个学生进行了扶贫,但是可能是改变了、扶持了他们一个家族的命运。」

「不平凡的事」

每年的毕业致辞,牟新立都会上去说这样一段话:「你是个平凡的人,但经过国华的三年,你出去将做不平凡的事。我们家里是贫困的,但是我们要去做一些不平凡的事来回报社会。」

校长季德华讲到国华的精神时,也会说到两点:奋斗和责任。「奋斗应该刻在我们每一个学生的骨子里面,应该贯穿他的人生的整个过程。最后要尽到你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做好你的工作。」

蒋洪涛还记得自己带过的一位叫杨少敏的学生。她是湖北人,话不多,很腼腆听话,学习很努力。大学毕业之后,杨少敏去了广西偏远地区做支教老师。去支教的第一天,她早上八点到了县城,一路颠簸到晚上,才终于抵达要任教的小学。之前她看宫崎骏的电影,里面的夜空是蓝色的,挂满了星星。在大山里,她看到了和电影里一模一样的夜空。

她是微电影《国华的孩子们》的主角原型之一。国华给了她很多机会,让她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在支教的两年里,她所做的工作就是把外面的知识和视野带给大山里的孩子们。她希望「他们能有机会看一看外边的世界,然后选择自己想要去外边,还是留在这里。」

《国华的孩子们》中的主人公们,不仅是国华毕业生们回报社会的记录,也是现在的国华学生们梦想的具象。因为家人的病痛,石芬和潘丽婷都希望能成为一名医生,她们都提到了微电影的另一位主人公原型——蔡莹。

蔡莹是国华2008届的学生,毕业时她考上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在八年本博连读后成为了一名医生。2020年正月初八,她匆匆安顿好丈夫和一岁大的孩子,跟随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去往武汉。

到达武汉的夜晚,雾气缭绕,空旷的大街上只有他们乘坐的大巴在行驶,长江两岸只有零星的灯光。但是面对着未知的黑暗,蔡莹没有退却。在武汉的一个多月里,她参与了多起危重病例的抢救。最忙的时候,病房里摆满了需要人工操作的医疗设备,有3台ECMO、3台CRRT、5个有创机械通气和3个俯卧位。4月6日,她撤离武汉,回去的路上,班车特意绕上长江二桥,请他们欣赏长江的江景。

在武汉的蔡莹

当医生的梦想对于高一新生石芬来说是遥远的,她心中的医生更多的时候是一个模糊的影子。「我向往的就是去为那些病人解决问题,因为那些病人肯定都有他们的家人,如果问题解决了,关心他的人肯定都会很开心。如果我妈妈得到了很好的治疗,不会像现在这样疼,那我就会很高兴。」但是她知道,在国华,实现梦想的钥匙把握在自己手中。「只要我成绩好,我总有机会改变我们家。」

从2002年创办至今,3260名处于辍学边缘的学生在国华找到了自己的路。截至2020年,学校已经培养了2582位毕业生,其中产生了硕士803人,博士141人,有108人出国深造。贫困的命运在这里得到改变,贫困的家庭在这里找到出路。但是国华的使命不止于此,「我们希望通过创办国华纪念中学,去探索一条高中教育的育人之路,希望在将来的中国教育史上,我们国华能有一席之地。」

女孩们都表达了一种渴望——想要快点长大,快点成人,快点分担家里的责任。有时候还没长大会变成烦恼,潘丽婷甚至用了痛苦这个词。「我看见姐姐特别累的时候,自己又无能为力,那种感受就特别痛苦。」

但是偶尔,她们也流露出十五六岁小女孩的童真一面。「我想去森林里冒险」,潘丽婷说起她的愿望。「在下过雨的森林,一个人带着相机和背包,沿着小石子道,一级一级台阶地,往上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