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弄弄子」的一天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糊弄。
随着豆瓣「糊弄学」小组出圈,这门关于「以不敷衍的方式应对生活中难以推脱之事」的新学,很快席卷年轻人。
几天前,我们发起了关于「糊弄与被糊弄」的征集,在几百份回复中,我们看到了「弄弄子」们五花八门的糊弄技能。许多人的回复都自带笑声,但嘻嘻哈哈背后,有缓解尴尬的不得已,有无法共情又迫于礼貌的敷衍,有夏虫不可语冰的疏离,有过度社交时代里的自我保护,也有亲密关系中不需要刻意经营的信任……
去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77名18-35周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5.2%的受访青年说自己爱拖延,总想着「明天再行动」。57.0%的受访青年认为自己容易待在「舒适区」,不想跳出来。但是,作业还是要写的,工作还是要完成的,社交还是要维持的……随时随地努力奋斗、热情待人太累了,但又不至于决绝地辞职、归隐,于是,一道仅自己可见的界限出现在每个人心里:把赤诚留在界限里,而界限外的大多数琐事,糊弄糊弄算了。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的教授张生在一篇题为《你为何精疲力竭:超产社会的犯人和忧郁狂躁的新房客》的文章中写道:置身于超产社会中后,绝大多数人除了不断体味到谋生的「痛苦」,在忘我工作或超产的同时,因为忙于各种「社交」,却已丧失了感知「无聊」的时间,而「无聊」的时刻恰是我们可以体验到自己的生存本质的时刻。
所以,糊弄,看似是消极逃避,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对抗,让自己不被超产社会的节奏裹挟,在生活中撬出缝隙,放置一点自由自在。就像网友@吹风机所说:「并非生死攸关的日常琐事不太可能每一件都认真对待,得过且过就行了,最好再搞笑一点——就更锦上添花了。」
文|王唯
编辑|槐杨
好朋友是资深弄弄子,
竟在一天之内笑死了三十二次。
「弄弄子」的一天,从早上睁开眼、打开手机的那一刻开始。长长短短的消息涌过来,如何回复又不显得敷衍?弄弄子们在社交中各出奇招——让糊弄来得更欢乐一些吧。
@ soso
「你觉得我唱得好听不?」
「嗯嗯嗯,还挺好看的。」
「这几周李老师讲的内容还挺难的。」
「不难吧,听说周老师教得挺好的。」
@顺子
不听语音,然后说:
「哦。这样啊!」
「有道理!」
「哈哈哈哈哈,笑死了」
「哇!」
「有趣哦!」
@叶云眠
微信聊天多说几个哈哈哈,多发表情包,把一句话断成好几次发,或者干脆不审查直接发出去,再补错别字,显得对话框多。
@大红
好朋友是资深弄弄子,竟在一天之内笑死了三十二次。
@子笑
三句箴言:不错、真棒、加油。
三个锦囊:
1.不回;
2.带有「呀」字结尾的励志语句;
3.没有感情的「么么哒爱你」机器。
@julie
我男友每次看了我的消息不想回就直接拍一拍我,可真是糊弄学鼻祖。
@飞蛾公主
当别人喋喋不休和我述说着学校部门同事是如何撒币时,我会「好家伙,这同事有问题」;当她吐槽老师作业太多了,我会「好家伙,这老师有问题」;当她吐槽食堂饭菜太难吃,我会「好家伙,这厨师有问题」。我会假装很留心听她说话,时不时给点feedback,但中途上洗手间、搓鼻涕、喝水的次数增多。
@潇潇同学
有个喜欢的人经常糊弄我,聊天动不动就「么么哒」,分享有趣的事情他回复「有趣」,分享社会新闻他回复「可怕」,分享宠物他回复「可爱」,外加「哈哈哈」,「嘿嘿」,问他干嘛就说「睡觉」,没有一句正经话!我曾经和他说过,我是不是在和人工智能聊天啊!Siri都比你说得多!
@夏女士
看到任何第一眼没太看懂的东西都回「不明觉厉」,但凡对面讲笑话不管好不好笑都回「哈哈哈哈」,感到对面在吐槽就回「有毒」,如有卖惨埋怨就回「哭了」。
@小陈
最好的糊弄方式就是把对方说的话换种方式再说一遍,表达肯定;再时不时加上语气助词,表达情绪;适当多用符号,表示自己的理解,nice!
举例:
A:气死我了!今天我balabala!怎么可以这样!
B:天啊!怎么可以这样!太气人了!
我们输出的情绪和观点需要得到他人的赞同,但并不是每一个接收情绪和观点的人都是在合适的时间、地点接收到了合适的内容。为了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糊弄学」应运而生。
图源《不求上进的玉子》
我不认同你,但我总不能跟你吵吧。
「弄弄子」进出在格子间、教室或者家中,一天之中,还要糊弄更多事情。糊弄他人,甚至糊弄自己。你可能不认同这种生活,但,懒得跟你吵。
@小鹅
「您的简历已被纳入人才库。」大厂HR如是说。
@小尹
下次一定!
——结果是一直也等不到的下一次。
明天联系你!
——都后天了,也没听到电话响。
在我看来,糊弄是我们达不到对方期望但又不想让对方太过失望或气愤的一种迫不得已的行为。我不喜欢糊弄,如果可以,我想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可是有些事情没办法,我没有三头六臂,只能糊弄。
@陀思妥耶夫虚白
对于别人非正当却又不便直接拒绝的请求,我一般都是先答应,然后找一堆理由,令其知难而退。
别人糊弄我的常用手段一般是:一拖!二推!三布置。这个布置不是真布置,而是假装布置。糊弄的好处在于「进可攻退可守」。话不说死,留有余地,静观其变。
@小景
同屋女同事特别爱说话,不搭理人不礼貌,于是我开始糊弄,她总是以「你看到热搜上那个XXX话题了吗」开头,我通常以「没看到,不知道,不了解」糊弄,争取最短时间内结束话题。但这种方式只有大概两三成的概率成功,有七八成的概率,她会给我把发生了什么事从头讲一遍,再发表自己的看法,「某某事或人好奇葩哦」「竟然还有这种事」之类的,这时候我会以「嗯,对呀,谁知道呢,哈哈」等回应。糊弄重点就是向她表达「我同意你的观点,谢谢」,没有分歧,就没有讨论下去的必要,一笑而过。通常话题会在此时成功结束。
@三十七度五
两年多时间,我都是一边工作一边带孩子,老人身体不行,老公又外派另一个城市工作…太累了!其他环节都不好糊弄,只好糊弄孩子功课,偶尔孩子作业忘记了、没写完或者老师布置的任务没做,他才小学啊,不至于吧,就……这样吧!糊弄,是我紧张生活中得以喘息的一个小窗口,让空气流动进来,感觉自己还活着,真的不是故意的,就是——太特么累了……
@大李婶子
和公婆生活在一起,只要是娃的东西,价格统一回答「打折买的,很便宜」,关于家里吃喝,只要问贵不贵,就是「不知道,买了一点吃完就没了」……不糊弄直接说,那基本每天睁开眼就要开始吵吵了。糊弄的背后隐藏的大概就是,我不认同你,但我总不能跟你吵吧。
@星星
对父母发来的各种推送,只回复一句「收到」,但很少点开。
@芝家歌
我连高考都糊弄过去了,被批卷老师糊弄到了末流二本。
@洪箫俊
考上大学就好了,考上编制就好了,结了婚就好了,孩子读大学了就好了……
图源电视剧《My盛Lady》
一句话发出去没有回应
可比别人糊弄着回一下难受多了。
时间可以过得很快,「糊弄糊弄就糊弄过去了」,可是又难免会想:我们需要糊弄吗?糊弄背后,躲避的与逃避的是什么?
@Apple
时间和情绪已经变成了最高的成本,我只愿意把我的时间和精力留给在意的人。
@星星
「糊弄学」更多是一种妥协,对生活和各种突如其来的压力做出的让步。很多人没有拒绝的魄力,只能扛下这种压力,找到一个轻松卸下这些压力的无奈的方法。
@叶云眠
自己的真诚未必可以收获同样的真诚,与其浪费时间感情,不如糊弄糊弄维持基本的表面的社交关系,取得维持生存的社交货币。糊弄,一种包裹自己、抵触社交、不愿多作解释也不愿意被辜负的社会情绪。
@小鹅
我还是很感激愿意糊弄我的人,因为糊弄也要付出成本,也多多少少是为了照顾对方的感受。现代人,自己的坏情绪糊弄不过去,还要为了维护关系糊弄别人的情绪,不容易。
@布瓜
有些事情太较真也没啥意思,「糊弄学」至少给了彼此一个交代。一句话发出去没有回应可比别人糊弄着回一下难受多了。
@3㎞
就像无聊地在填这个问卷一样。我觉得这是一种从现实短暂「游离」的方式,有的人因为压力而糊弄,有的人因为无聊而糊弄,有的人因为孤独而糊弄……情绪也会有莫名,此刻我就是莫名地、莫名地想要糊弄一下。
@阿哲
以前的「糊弄学」是老一辈在信息不对称中的博弈和成熟人生的智慧,现在的「糊弄学」除了上述两点之外,还在于大家已经很累了,疲于竞争,人生核心规划的阻滞让人既在内省时烦躁不安,又在交往中对他人和自己更加宽容。毕竟,开开心心最重要,来碗面吃吧!
🎁一个小彩蛋🎁
@弄弄子就是我啦
——生活中你是如何「糊弄」的?
——例如糊弄这个问卷;
——又是如何被别人糊弄的?
——例如别人像我糊弄这个问卷一样糊弄我;
——为什么我们需要“糊弄学”?
——例如时常有像这个问卷一样的事情需要糊弄。
这位诚实的朋友,你糊弄成功了!
TOP STORIES
相 关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