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博客天下 内文

影视剧「魔改」背后,真是编剧的责任吗?

2020年9月24日 文/ 郭帖 编辑/ 孤鸽

策划| 郭帖

编辑| 孤鸽

这几个月,因为各种IP改编作品引起的争议,编剧成为了风口浪尖上的人物。

8月,《琉璃》被质疑「魔改」原著人设,编剧发6000多字长文回应,详细解释自己塑造人物的合理性。9月,《皓衣行》编剧否认「魔改」剧本,称并没有为女主加戏。

而《杀破狼》编剧则被扒出在微博小号吐槽自己的剧本遭到大改,「请大家以后不要再骂编剧了,毕竟编剧对内容没有决定权」,也掀起全网热议。

杀破狼编剧小号吐槽

作为IP影视化改编的操刀者,编剧承载着「尊重原著」的期待,却往往无法逃过「魔改」「注水」等抨击。

在一部IP影视化改编过程中,他们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带着网友吐槽的各种话题,《博客天下》采访了多位参与知名IP改编的编剧,讲述IP改编浪潮下,他们的职业生涯。

改编IP:吃力不讨好

IP改编一开始就与原著作者关系不大。因为一旦版权卖出去,作者就「消失」了,甚至会好几年,直到剧开播时才被剧方搬出来宣传是「忠于原著」。

作为多部IP改编剧的编剧,李石和张鱼都很少与原著作者打交道。他们最多不过是互相加个微信,彼此客套几句。

极少数情况,原作者也会出现在剧本会议上,但并不是重要人物。

重要人物是制片方、投资方、平台方——编剧将按照他们的意见,将原小说改编成符合市场口味且能够顺利拍摄播出的影视作品。

IP改编的影视剧,往往会产生一种矛盾:在前期创作过程中,影视公司主导了剧本创作,参考标准是那些市场上受欢迎的影视作品,而在后期宣传时,又强调尊重原著,以吸引书粉,令不少上钩者直呼上当。

以最令网友头疼的「耽改剧」增加女角色戏份为例。小说连载可以专注垂直群体,但投资巨大的影视剧,则需要扩大受众群体才能保证盈利,而要想获得更大的收视市场,就得有女性角色

所以,编剧在进行创作时,投资方会要求增加女性戏份,再加上过审方面的考虑,那么就得在「尊重原著」与「影视需求」之间作出平衡。

对于编剧来说,IP改编是一份「吃力不讨好」的活。经历过多部知名IP影视改编后,张鱼深感编剧在其中的无奈:「所有的风光不在你身上,改不好你是被骂的,改好了那是原作者的。」

2018年,《青年报》的某篇报道写道:「随着网络小说IP改编的兴起,编剧差不多都快成为一个职业的改编者——自身没有太多原创力,只能根据原著小说的灵感来发挥一下。」

其实在这之前,编剧市场已发生了变化。大量缺乏专业性的外来资本涌入影视行业,原创剧本难以证明自身的商业价值,而小说IP有实打实的粉丝数、阅读量数据,成为是否值得投资的依据。

自IP改编之风兴起后,常见的影视项目流程是:影视公司先去找IP作者,签约作品,然后手持IP寻觅投资方,待投资方基本敲定,再去找编剧团队。

在编剧进行改编过程中,影视公司、投资方、平台方、拍摄团队挨个给编剧提修改意见。

结果是,编剧由昔日影视行业公认的「一度创作」者,逐渐沦落为改编IP的「二度创作」者,进而一步步丧失更多话语权。

在这种迷信IP的市场氛围中,张鱼接过一个有意思的活:某位编剧本来在写一个原创剧本,但委托有网文写作经验的她把剧本改成小说,连载在网文平台上。

通过这个方式,原创剧本改头换面成了IP剧,更方便卖给影视公司。

按张鱼估计,目前市场上,原创剧本可能只有10%,甚至更低。而这10%的份额还是属于知名编剧的——因为只有自带流量的大编剧,才能将原创剧本卖出去。

「我现在回想起来,其实IP改编可能是整个编剧行业的一个弯路。」李石如此总结。

「注水」易,署名难

对于编剧来说,修改剧本不能按次数算,得按年算。

张鱼曾经历过某个IP改编项目,持续了数年,最后却流产了,她至今印象深刻。

该小说IP本身是现代题材,讲述人与(成精)宠物之间的爱情故事。初稿中,她已将其改编成了一个能够过审的都市故事,但投资方老板看完剧本突然感觉,「要加点悬疑元素」。

接下来是职场、奇幻、高科技……老板每拍一次脑袋,编剧们就要全剧本大改一次,过程持续了几年,大家都濒临崩溃。

最终,项目流产,编剧团队至今没拿到尾款。而流产项目追不到稿酬,也是编剧行业的普遍现象。

在一部IP改编剧本的创作过程中,编剧会面对影视公司、投资方、平台方、拍摄团队(包括艺人)等多方的剧本修改需求。任意一方拍脑袋的决定,都可能导致全剧本伤筋动骨,甚至推翻重来。

「改改改」,是所有编剧的噩梦。

如果是在创作前期提出的修改需求,编剧会在满足各位甲方需求的情况下,尽量保证剧本质量。最怕某些修改意见,偏偏在后期才提出来。

有一次,张鱼在剧本已定稿,演员选定,等待开机时,突然收到指令:给女三加戏。此时,整个剧情主线已定,她只能绞尽脑汁,每集给女三加两场不痛不痒的生活戏——网友俗称「注水」。

「你以为编剧想注水?你不改,人家不满意、不通过、不给钱,我们编剧敢反对吗?」

网友恨「注水」,编剧更恨。「注水」除了伤脑筋、伤质量外,更重要的,还是变相的「压榨稿酬」。

编剧按剧本集数计算稿酬,但一集有多少量却是个模糊概念。张鱼经常遇到这种事:「签了一部30集的剧,然后他们不断要求注水,最终剧本拍完播出来是40多集,但稿酬还是按30集算。」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有些底气足的编剧开始要求在合同中注明「稿酬按最终播出集数计算」。但对于行业内的大多数编剧来说,只能无奈接受,不可能跟甲方「爸爸」叫板。

面对各种无休止的改稿需求,不断延长的项目周期,许多编剧在项目中途或主动或被动「离开」。

一个项目运行过程中,换了几轮编剧团队是常事,而每一轮编剧团队中,实际参与创作的人可能多达十几个——这些人中,只有极少数最终参与者,可以获得编剧署名。

李石在戏文专业读书时,便和同学们一起给别人当没有署名的「代笔」编剧。但他自己做了制片人后,又要求自己的项目编剧,必须要有已播出的署名作品。

为什么?因为在目前的编剧市场上,署名是一系列能力的象征:除了编剧能力,还有对制片流程的熟悉度,百折不挠的改稿能力,八面玲珑的沟通能力,配合到底的合作精神......

今年四月,《成化十四年》初稿编剧发声要求署名事件,一度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有关「编剧署名」内幕,已经有过许多揭露与争论。

编剧署名纠纷层出不穷

业内绝大多数编剧,都是从「抢手」「代笔」起步,偶尔能在「策划」「助理」栏署上一个名字,要是能署名「编剧」,堪比练习生奋斗多年终于出道。

在如今的编剧市场上,「给你署名」甚至成为一种压价方式,因为有无数年轻编剧,迫切期盼着一个署名的机会。

郑恺谈编剧圈现象

这一乱象的本质,是广大编剧话语权的丧失。反过来,这些「沉默者」为了自己的生存,又会对影视行业造成深远影响。

在大量项目夭折、尾款难清、署名难给的现状下,编剧往往会选择一种策略——手上同时接多个项目,以保证有稳定的进账,也会提高有署名播出作品的概率。

张鱼很崇拜著名剧作家刘和平,「人家一个剧本要打磨好几年,不让改、没人能改。」可是当今市场,她自己只有同时接2、3个剧本才能保证温饱,专心打磨一个剧本的梦想太遥远。

更现实的梦想,是手上正进行的项目,有一个能顺利开机播出,结清尾款,拿到编剧署名。

跟组编剧的噩梦

一个项目好不容易开机了,迎接编剧的是最后一道坎:跟组。

许多编剧都拒绝跟组。有些大编剧,会派一个徒弟去跟组。有些编剧,干脆拒绝跟组,让剧组另请「高明」。愿意接手这份活的,往往是些没名气、没地位、为了钱没办法的新编剧。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因为跟组编剧特别辛苦,往往需要熬夜工作满足各种剧本修改需求。

张鱼曾被师傅派去剧组,期间,她一天最多睡3、4个小时。晚上闭眼前,听导演的剧本修改要求;通宵或早上一睁眼,开始疯狂改稿。

情况好,今天改出来的剧本,明后两天拍。情况不好,当场改出来的剧本,演员当场背,剧组当场拍。

而结合现场情况,又有很多地方需要修改。

场景变动是一大因素。例如张鱼的剧本里,原本有一片大海,许多故事在海上发生,然而因为各种原因,剧组拍摄时没有「大海」,于是相关情节统统一起删光,临时换成其他剧情。

拍摄周期变动也是一大因素。李石遇到过一个剧组,原定拍摄周期五个月,男主角却只有三个月档期,日夜赶拍累病了,制片人让他删戏,但又不想浪费重金搭建的场景,他便找了个借口让男主消失,叫配角去了。

有些时候,导演、演员会对剧本产生「新的想法」。李石在片场跟组时,遇到不少要根据演员个人特质修改剧本的情况,为了呈现好的效果,编剧们又得临时改剧本。

当然,还有一种极端情况,当剧组开机时,剧本还尚未写完。此时,编剧苦,演员苦,大家得一起连轴转。这样的戏出来,观众估计也挺苦的。

理想情况下,跟组编剧对剧本改动10%左右。但很多情况下,剧本改动高达60%-70%。当然,忙得睡不了觉的跟组编剧,很少再询问「总编剧」对连夜改出来的剧本的意见。

面对这种行业乱象,张鱼有时会想,如果自己的师傅在场,是否能够凭借业内知名编剧的名头,多一些话语权和影响力,少一点无理修改。

但换个角度看,既然跟组编剧往往都是「徒弟」,是否也是某种「默许」呢?

在接受采访前,张鱼刚结束某著名IP影视剧的跟组生活。

那个剧组中,男主角自带了一名资深编剧,专门负责他的剧本。因为该编剧属于明星团队的人,与其他编剧吃住皆不在一处,从开机到结束,两方从未说过一句话。

张鱼只知道男主的戏被那个编剧大幅度修改,以确保他的角色大放异彩,剩下其余的戏,导演会通知她该怎么改。

《传闻中的陈芊芊》

当问到:「不知道男主剧本是什么样的,那其他部分怎么改?不怕有冲突吗?」她说:「导演让咋改咋改,就这样吧。」

历经各方修改意见、折腾剧本多年后,好在项目终于拍了,尘埃落定。但剧尚未播出,即使身为编剧,她也并不知道最终的故事是什么模样。

(受采访对象要求,文中人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