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博客天下 内文

因「入戏太深」的网络暴力,只是一种虚假的正义

2020年8月21日 文/ 赵雅静 编辑/ 孤 鸽

作者| 赵雅静

编辑| 孤 鸽

《三十而已》结束有一阵日子了,在演员张月最新微博的评论区中,依旧存在着她饰演的林有有的影子。

这个被简单刻画为「绿茶婊」的角色,完美戳中了观众的愤怒点。在对林有有的谩骂中,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并突破了虚构的壁垒,以网络暴力的形式,演变为对张月的人身攻击。

角色行为,本质上与演员并无关系。而网友的「投射习惯」在娱乐圈中早已见怪不怪,这些直接针对本人的谩骂,一度给当事人造成了难以消化的冲击和困扰。

即使张月后来设置了「仅关注七天以上好友可评论」,也依然挡不住汹涌而来的恶言恶语。

图/新浪微博

林有有确实招人憎恨,但究其根本,到底是谁成就了林有有?除演员张月之外,还有隐在其后的编剧、以资本为导向的营销策略和观众的价值观趋向变化。

「角色不上升至演员」,是极为简单朴素的道理。但若真要发泄怒火,当我们将拖鞋砸向林有有的时候,至少应该明白,我们砸向的是什么,以及应该砸向的是什么。

成为林有有之后

林有有应该会成为张月毕生难忘的一个角色。

在《三十而已》中,林有有是一个以一己之力破坏别人家庭,用尽手段勾引有妇之夫,还不忘拉踩原配的「第三者」,被网友戏称为「狗皮膏药式小三」。角色的特点鲜明且极端:因爱而不得死缠烂打,为了获得许幻山的青睐,毫无理智和底线。

在剧中安插「第三者」一直是国产家庭剧常见的套路,「手撕小三」也早已成为煽动情绪的重要砝码。

而林有有引燃的爆炸力更强,在著名桥段「林有有舔许幻山冰激淋」的刺激下,观众的愤怒一度达到高峰。

林有有舔许幻山冰激凌。《三十而已》

网络上流传着诸多相关视频,视频中的观众对着屏幕破口大骂,拿东西砸向电视机。以至于举起拖鞋晃两下的观众被调侃为「太冷静了」,因为对自家电视的心疼盖过了对林有有的憎恨,这不合理。

在《三十而已》为微博贡献的上百个热搜当中,讨论最热的一条#林有有恶心#,登顶了7月31日的热搜榜首。截至目前,这个话题已拥有近十亿次的阅读和十几万的讨论。

图/新浪微博

对于一个踏入影视圈时间较短的演员,这无疑带来了流量和关注。张月本不是科班出身,演艺经验几乎为零。《三十而已》是她转型的第二部作品,在此之前,她的身份是一名女团成员。

所以,在媒体此前的采访中,问起网友的骂声,她更多感受到的是「很欣慰」,「我很珍惜这个机会,这也算是我的一个代表作了。」

但张月没想到的是,观众的愤怒最终突破了电视剧虚构的壁垒,延伸至现实生活中更具体的对象——演员本人。

在她的微博评论区中,网友的恶毒程度可见一斑:「绿茶,我来这就是为了骂你」 「剧中演小三,现实里恐怕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你是在模仿白百何吗」......情绪发生了升级、裂变,网络暴力开始蔓延。

为了缓解一度失控的场面,她小心翼翼地营业,努力自嘲,先后用了「登山梗」「失眠梗」,试图以一种轻松的姿态化解难堪,但效果并不显著。

图/张月微博

在接连接受了网友数天的谩骂了之后,7月25日,张月将自己的微博设置成了「仅关注七天以上好友可评论」。然而,这并没有让她的评论区好看多少。直到8月,她的动态底下依然有许多不堪入目的评论。

有网友说:等了七天,终于可以开骂了。

这种情绪甚至变成一种商品,被挂在网上贩卖。一些商家趁此时机,推出「陪骂」「代骂」林有有的服务,10元-20元一小时不等,有些还注明「不解恨不要钱」。

8月8日,《三十而已》完结之时,张月发布长微博,对剧组表达感谢的同时,也感谢了大众对林有有的「关注」,并在结尾处写下:我是张月,以后还请大家多多指教呀。

她想彻底告别角色,回归自身。

图/张月微博

实际生活中的张月,完全是林有有的反面。根据新京报的采访,剧集播出后,张月的朋友看到林有有出场的情节后,发信息问她:那个是你吗?差点没认出来。

剧中,林有有和许幻山第一次去游乐园,林有有一上来就主动打招呼说:许总好,我叫林有有。而在张月的生活里,见到陌生人,基本都是对方先开口。

把角色与演员关联,无论从哪个层面上来看,都是不成立的。

其实,张月当初接戏时,并没有料到这样的结果。那时她对林有有的理解是「敢爱敢恨的女孩」,但因为剧本的不断修改,直到开拍时,她都不知道林有有后面要经历什么。

在林有有戏份杀青的时候,导演和制片人曾嘱咐她「要做好心理准备」,当时的张月并没多想,直到「和许幻山买冰淇淋」的桥段播出后,她明白了这份语重心长背后的含义。

面对网络暴力,张月最开始有些茫然。她花了一些时间,才辨认清楚观众最终痛恨的是角色本身。在媒体采访中,张月表示「等大家冷静一段时间就好了」。

但若把这个现象归结为「不冷静」,未免太过于简单和宽容。究其根本,其背后是更大的结构性问题:究竟是谁塑造了林有有?她又是如何被推向风口浪尖的?

观众因愤怒砸电视。图/微博

谁塑造了林有有?

林有有的背后不只是张月,还有藏在暗处的编剧和资本。

声讨《三十而已》角色单一,并不客观,三位女性主角的形象实际上已经做到了丰满和立体。编剧张英姬也曾在采访中提到,这部剧的剧本前前后后花了一年半的时间不断地调整。

相比之下,林有有无疑更像是被架空的「工具人」,肩负着每一个「第三者」必须完成的任务:破坏家庭,承载愤怒。角色从一开始就失去了一个人物本应该具备的立体性——林有有背后的原生家庭、成长经历、她一切行为的根本动机,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展现。

剧组同时复制了格式化和刻板化的「第三者」形象:想尽一切办法缠住男主的坏小三。掰着手指头就可以数出该类角色的特定属性:「相貌清纯」、「整体低龄化」、「机关算尽」,人物的塑造并没有走向更为复杂的维度。

《三十而已》剧照。图/豆瓣

在被奉为「编剧圣经」的《剧本》一书中,作者提到,要创造出有价值的角色,需要遵守三个基本原则:一不能刻板定型;二要让每个角色,即使是最邪恶、最肮脏的小人也值得同情;三是角色不能一成不变,要随着故事进展而发展变化。

「编剧需要把每一个人物渲染得更加人性化:他们的忧伤必须感动我们的心;他们的快乐应该呼应我们的快乐;人物个性的瑕疵和弱点应该使我们自己增强对周围人的宽容心。」

而林有有很明显站在了这个标准的反面。观众的愤怒被单一化的人物形象激起,是出于本能。而剧集并没有将这份本能引入更深层的思考当中。

林有有被扇巴掌的剧情让网友大呼过瘾。《三十而已》

这同时意味着国产剧教育功能的缺失。在凤凰网文化的采访中,学者毛尖提到,影视剧应当兼备两种功能,一为教育功能,二为娱乐功能。若自废教育功能,最终只能是为「娱乐至死」的粗暴时代添砖加瓦。

而资本也在其中推波助澜。把能够引爆观众情绪的剧情单拎出来,让其自成话题,并送上热搜,是《三十而已》实现出圈的重要手段。根据CBNdata消费站的数据,剧集播出过半,其霸占的热搜数量已达132个。

即便你没有看过《三十而已》,也可以通过热搜话题和网友讨论拼凑起整个剧情。每一次更新,剧方早已在微博上把观众泄愤的场地预留好,让其趁情绪还在高峰时立刻吐槽,不留丝毫深刻思考的余地,以达到最可人的传播效果。

纵观整个流程,林有有似乎是为引爆大众情绪而量身订做的角色——在剧本上完美迎合受众的好恶取向,不做任何立体化的扩展,后期坐上热搜的传送带,有组织地激发观众的愤怒。

2018-2020年国产剧热搜排名,《三十而已》高居第二。

这一切离不开宣发团队在社交网络上投资的重金。根据每日人物的报道,宣传周期约为一个月的《三十而已》,仅在@新剧不能停 营销号上的花费,报价就能达到30万左右。

管理@新剧不能停 的广告平台广而易透露,《三十而已》在抖音上的宣传报价更为昂贵,质量高的抖音推广号在1万1条的价格。

林有有下场接受谩骂,资本在后方支持,网民在前方构造出一场略显荒诞的狂欢景象——巨大的流量,变现为出品方货真价实的收益和财务报表上好看的数字。

在获得关注之外,张月成为了那个被「牺牲」者。从角色到演员,在这场狂欢之中,作为「人」的真正意义被消解,只充当了一个标签,一个出口,一种营销的需要。

这或许正是林有有最大的使命。

「林有有们」的变迁

从《三十而已》往回看,「林有有现象」并不孤单。若追究演员因角色而遭受到暴力对待的现象,最早可追溯至话剧《白毛女》。

老一代演员陈强(陈佩斯之父)在1946年演出话剧《白毛女》中,扮演黄世仁一角。因角色太过可恨,陈强曾遭观众扔砖头土块,并被砸到左眼。甚至还有一次,一个刚参军的战士把枪对准了他,幸亏旁边的人手疾眼快,才避免了ー场大祸。

而国产剧历史上,更被人熟知的,是《还珠格格》里容嬷嬷的扮演者李明启,和《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的「家暴男」冯远征。

据媒体报道,《还珠格格》热播期间,李明启外出买菜会被小贩拿着鸡蛋往脸上丢;在出租车上被司机认出来,被告知「早知道的话,我就不拉你了」。

而冯远征在现实里,也曾在饭店吃饭时遭遇殴打,车胎还多次被人扎坏漏气。

塑造了经典「家暴男」形象的冯远征。图/豆瓣

除了这些经典形象,因扮演「第三者」遭网上恶意攻击的,在张月之前,最出名的是《我的前半生》里凌玲的扮演者吴越。其出色的演技被做成表情包不断调侃,并上升至人格侮辱,「太贱」「太丑」等字眼随处可见。

这些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是观众审美取向及善恶判断标准的变迁。

在早前的艺术作品中,引起众怒的角色更多属于完全站在「善」的反面,不可辩驳的「恶」,更多指向的是社会层面的问题,比如《白毛女》中涉及到的阶级矛盾,《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的家庭暴力等。

彼时的观众即使出现愤怒情绪,矛头也更多指向代表强权的一方。而随着国产剧市场的变更和时代情绪的转变,影视剧中的矛盾开始向软性层面、小圈层过渡,其细分出的婚姻、职场、家庭等影视剧类型尤其容易捕获受众。

被拿来对比的《我的前半生》。图/豆瓣

善与恶的界限开始暧昧模糊,观众的谩骂目标也更多的开始指向女性。其中,对「第三者」形象塑造的转变最具典型意义。

2010年,《回家的诱惑》中,一个豪门少妇惨遭出轨、策划复仇收获真爱的故事,收视率最高达5.19%,仅次于《还珠格格》。从那时开始,暴打渣男、原配报仇就成了观众最想看的内容。

据自媒体全现在对国产剧的梳理中显示,中国电视的黄金创作期90年代,婚外情曾经带有些许浪漫主义色彩,对第三者的形象设定也是多样化的。

婚外情曾为陷入婚姻一地鸡毛的中年人带去过自由的空气。90年代的中年人,多半成家于自由恋爱不普及的60年代,父母包办和媒人介绍下的婚姻,往往不尽如人意。而今天,通过自由恋爱结合的80后们已经步入中年,年轻时闪婚、裸婚的他们却开启了最大程度的「婚姻保卫战」。

这直接造成了大众对于「第三者」的痛恨,代表恶的形象开始从「黄世仁」「家暴男」,向「第三者」滑落。

塑造经典第三者形象的《回家的诱惑》。图/豆瓣

网络的蓬勃发展推动了这一趋势。海量的影视作品的市场竞争,让剧作的情绪激发点变得愈加直接粗暴。人们越来越不关心婚姻问题的复杂性,只关心正义是否得以伸张。

林有有们的出现,是剧方对当前影视剧市场和时代焦虑点的完美迎合。即使在探讨中产焦虑、倡导女性独立、试图走向正面和深刻的作品中,观众仍然需要一个「坏小三」。

背后还有根深蒂固的男权社会观念,像「绿茶婊」这种将女性标签化的词汇,突显了社会性别不平等的事实。更直观的是基于厌女现象的人身攻击,从针对张月的「牙板儿大」的谩骂中就可看出,外貌侮辱从未缺席。

所幸一切来去如风。《三十而已》完结不足一月,那一场全民泄愤的狂欢逐渐淡去。关于「角色-演员」的大讨论贡献了一定的公共反思,但这份反思最终能深入到哪个层面,是否能引起警醒,尚无定论。

娱乐终究是娱乐,或许大家正在等待的,只不过是下一场狂欢。

参考资料:

[1] 新京报:在被骂惨的这个夏天,饰演林有有的张月不后悔接演这个角色

[2] 每日人物:《三十而已》的鱼钩,天天在钓热搜

[3] 全现在:20年小三形象衰败史

[4] 凤凰网文化:当代影视中的独立女性,哪一个背后没有皇阿玛的目光护送 | 专访毛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