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张从未公开的照片,一代中国人的集体童年相册
去年6月1日,摄影集《你好小朋友》复刻版正式出版。
1981年到1982年间,日本摄影家秋山亮二先后5次来到中国,在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成都、哈尔滨等12座城市,用8000多张照片记录下了一代中国孩子的童年。
《你好小朋友》从海量照片中选择了116张,复刻版出版后,无数中国读者被这些温柔、细腻的影像击中,称这本摄影集中记录的,是「中国孩子最纯真的样子」。
一年后,2020年6月1日,《你好小朋友》的第二部——《光景宛如昨》将正式出版。拍摄于38年前的122张照片首次公开,更加详实地记录了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孩子如何笑,如何哭,如何玩乐,如何阅读,如何生活,如何长大。
「光景宛如昨」取自李叔同作词的童谣《忆儿时》,「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而这首歌的最后一句则是「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光景宛如昨》记录了一个又一个满载回忆、但又不可重来的旧时光——那不仅仅是中国孩子在80年代的迷人童年,更是那个时代本身的迷人姿态。这样的记录也印证了去年找到的一位「小朋友」所说的,「成长是一个很痛的词。不一定会得到,但一定会失去。」
对比前作,《光景宛如昨》更像是「一代中国人的集体家庭相册」。它细致入微地记录与剖解了那个充满了生机的80年代,至今读来,仍令人不禁感慨,「我们何其幸运,让往日重现。」
文|赖祐萱
编辑|金石
图 |青艸堂 Photos©️Ryoji Akiyama
表情
「Dear Old Days」,在为《你好小朋友》的第二部《光景宛如昨》选择照片时,77岁的秋山亮二看着仿佛昨天还站在自己镜头前的中国孩子们,发出了如此的慨叹。相比《你好小朋友》,《光景宛如昨》收录了孩子们更复杂多样的表情,他们在秋山的镜头前或笑或哭,每一个表情都展示着最真实的情绪。在秋山看来,这也是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之前、中国孩子最值得记录和收藏天真无邪之姿。
北京,一位拿着玩具枪的小男孩在天安门前留影。那个年代,几乎每一个小男孩都梦想拥有一支这样的玩具枪,小男孩的表情已经说明——拿着它,真的就像拥有了全世界。
呼和浩特,在红砖墙下放声大哭的小男孩。他戴着的这顶军绿色的帽子,是那个时代最流行的配饰之一。
北京,百货商店门口,正沉浸在冰棍儿美味中的小女孩。在那时的北京,一根冰棍儿的平均价格是3分钱。
呼和浩特,同样戴着军绿色帽子的小男孩看上去不太高兴。他身后,有篮球架和蒙古包。
昆明,在大人的夹缝中悄悄嗑瓜子的小女孩。在那个物质尚不丰富的年代,零食是稀缺且珍贵的存在。
乌鲁木齐,两个戴着大盖儿帽的小男孩。当警察或解放军,在那时是几乎所有小男孩的理想,在他们心中,这两个职业都代表着勇敢。
求知
80年代也是人们求知若渴的年代。在不同的城市,秋山亮二都拍下了孩子们捧着书本的画面。重看这些照片时,出版人夏楠不禁感慨,当年孩子们看书的姿态,和如今人们捧着手机的样子,几乎一模一样。
成都,穿着碎花连衣裙的女孩正在裁缝铺前读书,裁缝铺里介绍服务项目的字迹,今天看来仍然十分隽秀。
北京,一位捧着小人书走在街上的女生,她身后的两位年轻人正在研究街边宣传栏里的照片。红墙和石板路上,树影斑驳。
桂林,一群正在集体阅读的小朋友和年轻人,一个军绿色的长裤、牛仔短裤、印着英文字母短袖和的确良喇叭裤同存的年代。
桂林,穿着开裆裤的双胞胎背后,是在租售小人书的书摊前看书的年轻人们——80年代的「低头族」们,因为收入有限,只能专注地用最快速度阅读。
乌鲁木齐,「中国民航」的宣传画布前,正在看书的小朋友。在军绿色流行的年代,小男孩自如地翘着二郎腿,脚上的那双帆布鞋在今天依旧没有过时。
桂林,一群放学后一起写作业的小朋友。铁皮铅笔盒里印着乘法口诀,塑料铅笔盒是当时正风靡的大熊猫图案。掉落的书籍封皮《小公鸡见闻记》是画家邵梦龙的连环小人书,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于1979年出版。讲述了一只小公鸡历险四方,遇到各种小动物们的故事。当时定价一角五分钱的连环画,现在在二手旧书网上一本最高卖到260元。
游戏
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孩子的快乐却一点也不稀缺。秋山亮二的镜头中,记录了那个年代孩子们游戏的方式,那种简单的、质朴的嬉戏与玩乐在当下或许早已消失,但它制造出来的快乐,在今天看来,依旧是饱满、无邪且治愈的。
海口,一位正在爬竹竿的小男孩。在那个儿童乐园没有那么普遍的时代,处处都是乐园。
北京,带着弟弟一起跳绳的女生。如今,他们或许已经为人父母,正在为孩子入学考试时的跳绳项目发愁。
哈尔滨,幼儿园的攀爬梯上爬满了小朋友,每个人都穿着白色的围兜,以防外套被弄脏。照片中,孩子们身后的天格外蓝,而如今,已经很难有幼儿园敢让孩子们尝试如此「危险」的活动。
成都,一个班的小朋友们正在幼儿园中开汽车,天蓝色的方向盘旁,还有用来挂挡的手柄,从乘客规模来看,这应该是一辆大客车。在那时,大客车也被称为「大轿车」。
上海,周末时的儿童公园,妈妈们大多都是短发,而爸爸们则大多戴着眼镜。
成都,几个正在戴着「大头娃娃」跳舞的小女孩。这是那个年代最流行的课间游戏,一年前,《你好小朋友》出版时,一位读者在回忆这项游戏时写道,「老师不用死死盯着,我们也不怕摔倒。」
集体
一个响应集体主义的年代,也是个人自我意识逐渐苏醒的年代。38年前,秋山亮二捕捉很多关于「集体」的画面,但在这些画面中,我们看得到集体,也看得到生动的、鲜活的个体。
广州,小朋友们与动物园里的长颈鹿合影。女孩子头顶的花是当时最时髦的儿童造型,但她们裙子已经展现出了属于个人的不同的审美。
北京,小朋友们在树荫下列队,每个人都站得很直,第七排小男生的背带裤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成都,小学生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做操。在军绿、藏蓝、纯白流行的年代,大红色和粉色正在「悄然兴起」。
成都,小朋友们正在做一个叫指眼睛指鼻子指嘴巴的游戏,有了指令,看谁指的速度快。但根据图片信息,无法判断老师当时发出的指令究竟是指哪里。
广州,正在操场原地踏步走的小朋友们。第一排的小男孩认真且专注,而在他的左后方,穿着红色裤子的同学却发现了镜头的存在,而在一众的塑料凉鞋中,他的系带小皮鞋和藏蓝色棉袜,隐藏着父母特别的审美。
伙伴
1978年,计划生育被正式写入宪法,「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两年后,独生子女政策正式推行。一年后,秋山亮二来到中国,开始摄影集的拍摄。出现在他镜头中的中国小朋友,很多都是最后一代「非独生子女」,比起后来独自长大的孩子,他们大多结伴而行,而在他们与伙伴们一同出现的镜头中,同时被记录的还有很多珍贵的中国城市记忆。
成都,三个在街头吃冰棍儿的女孩。她们身后的红砖,是城市即将大兴土木的信号。
桂林,五个小伙伴挤在一张沙发上,分享一瓶汽水。根据当时的物价分析,这瓶汽水的价格应该在一毛五分钱左右。
海口,两位结伴上下学的小女孩。雨过天未晴,她们身上淡绿色的雨衣在那个时代,算得上是「潮流单品」。
上海,几位小学生正在用弄堂里的自来水管喝水。那是一个没有保温水壶的年代,准备充分的,拿一个军用水壶接水,而更豪迈的,则会用嘴直接对着自来水龙头直饮——这是那个年代的小男孩最主要的饮水方式,或许没有之一。
昆明,几位一同放学回家的小学生。白墙上的路牌写着「中和巷」,这是一条位于五华区武城路的小巷,据一位网友回忆,在1985年之后的旧城改造中,画面中的这条小巷已经消失,如今,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笔直的柏油马路和行色匆匆的过往车辆和行人」。
爱
在筹备《光景宛如昨》的过程中,秋山亮二与出版人夏楠特意挑选了一组照片构成一个版块,取名「寸草春晖」。这是一组记录着中国家长对孩子关爱备至的影像,如今,那些被秋山亮二拍下来的小朋友们都长成了大人,大多成为了00后的父母。「当年的小朋友,如今的父母,看到《光景宛如昨》,一定也可以想起自己被当做孩子爱护,被爸爸妈妈抚育长大的瞬间吧。」夏楠说。
成都,一个男孩站在父亲28自行车的后座上。这种乘坐自行车的方式在当时实属拉风,为了确保安全,父亲用细绳系在男孩的大腿和腰部,以起到安全带的作用。
桂林,一对正在逛公园的父子。比起如今在育儿中大量缺席的中国男性,在秋山亮二的镜头中,却留下了很多陪伴孩子的父亲的身影。
苏州,一个被家中长辈牵着走下石拱桥的小男孩。只穿一件肚兜,是当时很多南方小男孩度过酷暑的主要方式。
上海,一对年轻夫妇牵着小朋友走过街头。在秋山亮二看来,这个细微的「牵」的动作,体现着年轻的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呵护。
上海,小女孩正在亲吻妈妈的脸颊。在那个情感表达仍然生涩的年代,在公共场合,这是并不多见的亲子间的爱的表达。
昆明,餐馆中,一位年轻母亲正在给儿子喂饭。他们身后「讲卫生」「讲礼貌」的招贴画,是那个时代各个城市的宣传重点。
桂林,小男孩在自行车后座入睡,头枕在爷爷的臂弯中。自行车头挂着的淡黄色菜篮,是当时很多家庭的买菜标配。
上海,动物园中的大熊猫正推着玩偶熊猫散步。在《光景宛如昨》中,这是一张特殊的照片,它的画面中,没有小朋友也没有人像,秋山亮二回忆,在当时上海动物园的人山人海中,他拍下了这张特别的照片。
美
《光景宛如昨》中,很多照片记录的并不只是中国小朋友的纯真画面,大量的生活化场景也记载着那个时代的消费与生活——那些已经过时、甚至消失的老物件,如今看来,却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有仪式与秩序的、充满了生活热情的生活美学。
北京,四支洋铁皮暖水瓶整齐地摆在窗台上。壶身的方寸之间,依然有精致的招贴画,左边第二支画的是「大庆油田之晨」,作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油区,大庆油田是重要的宣传画灵感来源。
上海,一位挎着小竹篮站在粮店门口的小女孩。在她身后,排队买面条的大人们也都提着手编竹篮。没有塑料袋的年代,竹篮和网兜里装着的,是每个普通人最关心的柴米油盐。
成都,一堆在街头摆「饮料」摊儿的母女。母亲手里的凉杯,印花的玻璃杯,是那个时代几乎家家都有的物件,而用来装「饮料」的瓶子,则是医院的葡萄糖瓶——立起来的橡胶塞子透露了它的神秘身份。
昆明,走在上下学路上的两位小女孩。她们的身旁,是写着「以讲卫生为荣」的白色垃圾桶。这个垃圾桶是昆明重要的城市记忆,记载着努力改善城市风貌的过往。
北京,五位结伴走在胡同里的女生。没有校服的年代,花式各异的连衣裙和女孩们脸上的笑脸,是属于北京夏天独特的风景。
生命力
《你好小朋友》出版后,有豆瓣网友写下这样的评论:「翻开书,被里面饱满、浓烈的天真所打动,那些无邪、不忌惮、好奇的小孩子的眼睛,记录了八零年代中国的时代切片,让人为背后迸发出的积极昂扬、鲜活饱满的生命力所感动。」
在《光景宛如昨》的序言中,秋山亮二再一次写下了他作为异国他乡的旅人感受到的那个时代的中国,那是一种「对未来憧憬、每个人都期待着明天的时代气氛」。而在具体的每一张影像中,这种「生命力」也仍在延续。
桂林,租小人书的书摊前,正在看书的小男孩和正在聊天的大人。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自然且放松的笑容,背后书摊的墙上,是花花绿绿的书皮。
成都,几位在课间时玩单杠的小女孩。女孩们的活力,也是构成一个复苏的时代的重要元素。
呼和浩特,骑着家长自行车上街的男孩们。在那个时代,能骑自行车,特别是28大杠,被男孩们视为「长大」的重要标志。
成都,倚在教室门边的小女孩。膝盖上的红药水和眼神中对操场的向往,让她非常鲜活地站在了我们的眼前。
桂林,在乡间放牛的男孩。面对镜头,他笑容腼腆,身上的T恤是当时流行的款式,胸前的字母是另一座城市的名字——Guang zhou(广州)。
昆明,一位正在昂首走路的小男孩。这幅画面令人想起一位读者在看过上一部《你好小朋友》之后写下的感想,「它所体现出来的,并非单一的,消失的,被缅怀的童真,而是中国形象之广大,积极向上生命力之涌动。」
✨人物×《光景宛如昨》✨
👆点击购物车,走进迷人的旧时光
🎁🎁
自今日起,凡通过《人物》渠道购买《光景宛如昨》摄影集的读者,即可随书赠送特制纪念冰箱贴一个——
颇具80年代怀旧气息的冰箱贴,画面取自《你好小朋友》中的照片的背景。上海少年宫的图书馆墙上,一幅典型的80年代宣传画,画上的少年正在读《十万个为什么》。在这个「需要隔离」的2020年,借此鼓励,让我们「静」下来阅读和思考。
前500名购买者还将随书赠送明信片和书签各1张——
《光景宛如昨》发行纪念明信片:照片中的少年正在和小伙伴一起在郊外游玩。少年头戴的军绿色帽子、骑着的二八自行车是80年代的典型元素代表。背面中心的中英文由秋山亮二先生题写并签名。
《你好小朋友》复刻版发行纪念幻灯片书签:
画面取自1983版的新疆合影的封面照片,材质上特别模拟120胶片的底片效果。书签上的中英文由秋山亮二先生题写并签名。
👆点击购物车,走进迷人的旧时光
在《光景宛如昨》全书的末尾,出版社原计划想要放上一张秋山亮二当时在中国的旧照。最终,替换成了一张他给所有读者的手写信。因为疫情的原因,秋山亮二无法在摄影集出版时来到中国,遗憾的他只能用文字的方式向读者传递问候:
「因为种种原因,
相隔两地,无法相见,
但幸好有照片在!
许久以前曾遇到过的你,
此刻就在我的眼前。
遇见你,真好啊!」
——秋山亮二
没看够?
长按二维码关注《人物》微信公号
更多精彩的故事在等着你
TOP STORIES
相 关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