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每日人物 内文

开心农场不能偷菜,QQ宠物无法复活,那些远古网站现在都怎么样了?

2020年4月4日 文/ 编辑/

1987年,中国向互联网发出第一封邀请邮件,信件的内容很简短:越过长城,我们可以到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到今天,中国互联网已过而立之年。如果把互联网建立的进程比作一个从荒原拔地而起的城市,那么伴随着中心城区飞速发展的同时,这座城市的外围,那些曾经由拓荒者建立起来的小聚落,也慢慢沦为一片片人烟稀少的废墟。

感叹互联网占据每个人生活的当下,一种愈加频繁的怀旧情绪逐步出现。从hao123、QQ宠物到人人网、榕树下,这一个个带着年代气息的网站承载着本世纪头十年互联网的兴衰,也承载着80后、90后们的年少时光。

我们试图通过对没落互联网网站的一场考古,拼凑出那些属于荒蛮时代的往事,和一代网民的最初记忆。

文 | 俞禾 曹徙南

编辑| 萧祷

运营 | 肖睿

导航网站上的“游荡者”

第一次上网的时候,@远渊 手里攥着一张小纸条,上面抄着他最喜欢的歌手的个人网址。英文字母被他用印刷体规规整整地抄在纸上,然后对着键盘一个个地敲下。“当然,最后没有访问成功。很长的网址,肯定打错了。”至今提起,他仍悻悻。

那是互联网刚入户的年代,@远渊 不记得当时是不是有搜索引擎,他只记得想上网只能输入网址,或者用导航。

导航网站如同一本摊开的地图,它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互联网这座城市的大街暗巷,充满细节,也容易让人迷失其中。

@文忠公 生在北方的小城市,2003年拥有个人电脑前,他上网的机会很少,只是偶尔可以去父亲单位碰碰电脑。他记得,那时候浏览器的主页是hao123,可以从一个链接跳到另一个链接,他习惯于在网上漫无目的地游荡。

一直到今天,仍然有人把导航网站作为主页。@小橙 喜欢这种没有特定目的的上网方式,因为“可以找到很多神奇的网站”。@纪森森 小学时,通过导航误入了一个网址,在上面追完了一部叫《北京故事》的小说——后来这部小说被改编为电影《蓝宇》。

而最让他忘不掉的是那个网址里,那些按照地区划分的聊天室,很多人会在里面真诚地分享自己的故事,没人在意你现实中的身份。现在回忆起来,这次“带错路”的导航也让他早早意识到“世界不只是早上起床上学,晚上回家和爸妈吃饭”,还有很多不同的人存在于各个角落里。

▲ 1998年,讲述网络恋情的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出版。图 / 电影《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聊天室的“潜伏者”

聊天室记载着初代网民的联网时刻,第一次通过无形网络和别人交谈的瞬间。@沉陈 记得,当时自己喜欢混迹在“小筑江湖”聊天室,聊天室只有密密麻麻的文字和一堆五颜六色的ID,“但你能感觉都是活生生的人,大家充满了各式各样的聊天欲望。可能是生平第一次知道原来世界上真的是有那么多的人,对网络另一端的好奇透过文字被无限地放大了。”

没有过度ps的头像,没有表情包,没有图,聊天室里的每个人只靠昵称吸引人。这里也不保存聊天记录,说过的话稍纵即逝。

“那时候有一种聊天,叫等聊天。”@贵福 说,进入聊天室,只有那么几个人,文字就那样一行行地出现在屏幕里,就像是竖着滚的弹幕一样,大家打字都很慢,不像现在有来有往。他自己也经常跟不上节奏,只会反复出现几句话,“你好。”“你在哪里呀?”“我在xx呀。”

▲ 曾经的网络聊天室,现在看来页面很简陋。图 / 受访者供图

但他觉得那是互联网“最纯真的一段日子”。@贵福 解释,如果你想跟人聊天,你就要一直等下去。如果你不知道聊什么,就等着和对方一点点开启这个对话,总会有一个主题适合你们。如果你喜欢聊天室的某一个人,就会在花花绿绿的竖屏里,只跟ta聊天,就像所有人都不存在一样。

聊天室逐渐被OICQ、QQ和微信替代,如今再次提起聊天室,没几个年轻人能说出它的模样。“(聊天室)时代已经过去了,但它留在我们身上的一些东西可能一直都会陪着我们。”@贵福 说,就像你问我“在吗”,我告诉你“下了”一样,这都是古早的遗存,时代的烙印。还有那些端着肩、扶着额,等待对方上线的耐心,也被快节奏的移动互联网占据了。

论坛里的“模仿者”

同样被忘记的还有论坛与贴吧。

@宁宁 曾经用十年坚守在西祠胡同,等爆料,作为新闻线索核实。@didi 一直蹲守在水木论坛,当时大家会以自己的帖子上“十大”为荣。@远渊 把论坛时期的自己称作模仿者,因为他发的帖子,都是照着别人的样子在做。“看别人发自拍,我也发。别人转文章,我也转。”他发来一张截图,上面写着“爱女朋友的六大原则(恋爱中的男生必看!)”,虽然现在觉得有些羞耻,但也是论坛时期灌水的印证。

▲ 图 / 受访者供图

论坛造就了第一波网络红人,也一度让明星祛魅。@天鸭 早年间混在天涯论坛的八卦版,没有粉丝控评,没有膨胀的戾气,真假参半的爆料只是茶余饭后的笑谈,人们在娱乐八卦和真实生活之间划清界限。她还记得杨幂红的时候,天涯是其最大的黑料集散地,杨幂便来和网友互动,频频自黑自嘲,让很多网友就此改观。@天鸭 觉得这段经历如同一针疫苗,让她对今天疯狂的粉圈文化有了抵抗力。

而如今,各大论坛一片荒芜,连“灌水”的人也似乎不复存在。就连后期之秀——贴吧,也逐渐消沉。

虽然不玩游戏,@切格瓦拉 进入过一些以游戏为主题的贴吧,全程见证了一场场“爆吧”。@阿特拉斯 当时是个韩流粉丝,她说,爆吧的方式更多是通过发水帖破坏吧内的秩序。

今天想起这些事,她也觉得没什么意义。可当时的她,本来自认游走于“互联网鄙视链底层”,但通过贴吧,“就好像被边缘化的一群人,得到了一种联结,获得对自己身份的强烈认同”。她觉得那时候的互联网更多元,打工仔、学生妹、流浪汉、行业精英在一个平台上对话,她把这比喻为菜市场,因为有那种“人间烟火气”。

小游戏中的初代“老母亲”

直到疫情上网课登了很久没用的QQ,@-Uyifan 才发现QQ宠物不见了。她翻看新闻才知道,早在一年半前,QQ宠物就已经正式下线,“我居然连和它告别都错过了。”她小时候蹲着零点给宠物过生日,背包里还攒着几十颗“还魂丹”,以防宠物去世,“可是连用都没用上,它就离开了,而且再也不会回来。”

那是互联网上第一波体验到温情的“老母亲”,比后来的旅行青蛙早了十数年。@杨可可 当时最大的愿望是把自己的QQ宠物养到15级,可以开启婚姻系统。然而他的QQ宠物总是没到15级就夭折了:它们常常生病,需要游戏中高昂的“医药费”。由于缺少金币,@杨可可 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QQ宠物病逝。他曾经真心实意地为它们的去世流泪,而且至今记得宠物们去世前的最后一句话:“主人,我们下辈子再见。”

▲ 这一次,QQ宠物们再也无法被“复活”了。图 / 网络

@Mudkip 发现自己以前在赛尔号中充值的钱很多,这是一款2009年发行的科幻社区养成类网页游戏,“小学的时候几乎人人都在玩”。他记不清自己把钱花在哪里,不过作为尊贵人民币玩家象征的小宠物“超能nono”肯定是每月必充,他还拥有50多只满级100级的精灵。而@一木 为了满足自己的收集癖,要定时蹲点去捕捉更稀有的闪光精灵,她最喜欢长着兔子耳朵的“闪光皮皮”,不过它常常挣脱捕捉工具。

让@山河 记忆更深刻的则是4399和7k7k游戏网,“简直是flash小游戏巅峰的见证”。从森林冰火人到黄金矿工,集合了各类免费小游戏的4399和7k7k几乎是电脑课上偷玩的“宠儿”。

@山河 最喜欢玩死神vs火影,在电脑课上,他经常溜到同学的电脑旁边一起双人游戏,“激情对砍”。他最喜欢用的角色是阿散井恋次,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必杀技是同时按方向键的下和数字键盘的5。打到精彩之处,他常常无法控制激动的音量,最终以老师的断网警告而中止。

现在,4399、7k7k和赛尔号仍在运行,前两者保持着当年的样子,而赛尔号则被怀旧的网友疯狂吐槽“魔改”。不过,新生代的孩子似乎对这些游戏不再感兴趣,@一木 的堂弟今年14岁,在05后的成长经历中,移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中的益智游戏已经成为主流,最受欢迎的还是王者荣耀。

文学网站造就的首代“文青”

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宁财神有什么共性?除了成名于同一年代,他们还出自同一个文学网站,创办于1997年的榕树下。

@famfamfam 今年35岁,在榕树下写文的时候还是世纪之交,通过调制解调器拨号上网。为了节省网费,她的小说都是用本地文档写好,连网粘贴发表之后赶紧下线。同为80后的@晓 是一位演员,榕树下是上大学时老师推荐的文学网站,是戏剧学生们寻找作业题材的好去处,“我们总在上面挑小说改编成剧本”。

对于95后@懵懵 ,榕树下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她看的网络小说多来自于晋江和起点,在中学时代对版权尚无概念,常用的则是能够免费阅读的书包网。当时还是2g网,@懵懵 清楚的记得30兆流量费每月5元,在线看小说时,总是对流量超额提心吊胆。而她的滑盖机屏幕小,为了看小说,“那个上下挪动屏幕的按键都被我摁秃了。”

后来,2009年榕树下被盛大文学收购,书包网则在2012年被查处,曾经辉煌也好,版权争议也罢,承载了无数人青春记忆的它们都已经消失在网络空间,再不可寻。

博客也是曾经的阅读来源之一。@宋没用 上大学之前,家里严格控制上网,仅有的上网机会都用来打游戏,唯一例外是韩寒的博客,那里是青春期叛逆的发泄口。他通过韩寒的文章了解公共事件,看完第二天就会去班上高谈阔论。那时候他每天很愤怒的样子,想要证明自己已经长大成人。语文考试的时候,他会将作文纸当成自己的博客,模仿韩寒的笔调纵论时事,自以为激扬文字,结果每次都因为跑题被老师判为低分。

▲ 韩寒曾经是很多青年的精神偶像。图 / 《晓说》

从2006年到2009年,四年级到初一,@老傅 从天涯追到博客,追完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只在网上看还不过瘾,《明朝那些事儿》集结出版后,他都会第一时间购买。有次上历史课偷看,被老师发现,将书没收。

结果老师自己也沉迷其中,《明朝那些事儿》出一本@老傅 就买一本,他买一本老师就借走一本,还书的时候老师还会用挂历纸小心地包上书皮。他记得有年放寒假,下大雪,车都停了,老师、学生一群人簇拥着放学回家,岔路口分开,历史老师走了两步突然想起来了,“四十多岁人了,隔着鹅毛雪花就冲我喊,开学记得把下一本带上”。

2012年之后,韩寒博客的更新频率逐渐放缓,@宋没用 忙于高考,无暇关注。他对韩寒博客的最后印象停留在一个点,那是2014年的冬天,韩寒博客更新,全文只有一个黑点,这篇意义不明的博文仍然获得二十余万阅读量。后来他考上大学,走出小城市,成为了曾经梦寐以求的大人,却发现并不如他想象的那样,“原来大人都不怎么愤怒。”

社交网站上的“盗猎者”

2009年,曾有一项活动轰轰烈烈地席卷全国。

@山河 当年12岁,没有太多社交网络的需要,只知道人人网有个“开心农场”可以偷菜。“我姑姑当时偷菜上瘾,仗着自己是大人,经常半夜偷我的菜。”他回忆,几乎身边所有人都在偷菜,姑姑甚至设置了闹钟,每天掐准时间收割好友的菜,而自己作为需要按时睡觉的小学生毫无还手之力。有一次,实在气不过,他也专门设置了闹钟请爸爸代为偷菜,“报复姑姑”。

偷菜活动不仅在网络世界中运行,也延续到了现实生活。@山河 家中聚餐时,“偷菜”成为了一个常设话题,家人朋友们常常盘点近几日谁偷了谁的菜,气氛热烈,逢年过节的酒局还会以此为依据借机灌酒。

▲ 2013年8月20日,人人网宣布关闭开心农场游戏服务器,曾风靡全国的偷菜活动成为历史。图 / 网络

成立于2005年,人人网曾经扬言要做中国的Facebook。鼎盛时期,注册用户超过1.7亿,2012年更是占据大学生市场的75%的份额。@阿萌 注册账号的时候,人人网还叫5Q,随后改名校内。每个晚自习,她刷新鲜事永远停不下来,而45度角的自拍也就此盛行于社交网站,她照片下的留言十分热闹,还找到了不少失去联系的老朋友。

然而,从2013年开始,人人网开始陷入挣扎。@阿萌 发现,自己的主页访问人数逐渐减少,直到定格在一个4000多的数字,多年未变。她还记得人人网上记录的大学生涯,评选校内之星的时候格外活跃。后来,她随手翻了翻好友的相册,发现当选朋友们的照片逐渐从朴实而意气风发的实习照、生活照,变成了分辨率极低的网红锥子脸。

再之后,很多来留言的人也失联了,“像当年特别流行的朴树的歌,那些花儿。”

▲ 2009年,校内网正式更名为人人网,这个蓝白色的页面,陪伴了很多人的青春。图 / 网络

网络购物里的首批“宝宝们”

@山河 的小学毕业感言,是用凡客体写就的:“我爱写作文,不爱写作业;爱表现,不爱张扬;也爱足球(刚爱上)和钱。我不是什么猴子,不是优等生,我是山河,我只代表我自己。我和他们不一样,我是凡客。”

十年前的凡客诚品相当先锋,既推出了风靡一时的凡客体广告文案,又颇有预见性地运用电子商务线上销售。代言人由韩寒担任,也是个明智的选择——@杨可可 就因为自己是韩寒的小迷弟,从T恤、衬衫到帆布鞋,他全买过。妈妈吐槽这些衣服性价比不高,属于“瞎买”,而他却坚定地认为衣服很好,直到2017年仍在购买。

如今,凡客诚品的官网依然在上新,不过风头不再。2012年,凡客库存积压高达20亿元,办公楼从北京东二环搬到亦庄,公司也不断缩水瘦身,四年后才终于处理完库存。

▲ 凡客体的广告曾出现在各大城市的地铁中,让人印象深刻。图 / 网络

那是早期的电商尝试,就在凡客签约韩寒的同一年,另外一项互联网乌托邦实验打下了第一根地基——阿尔法城。作为参与者,中国人民大学的老师董晨宇回忆起这项实验仍然有些遗憾。阿尔法城也关于购物,不过是要完整构建一座虚拟的城市,人们在其中购物需要和现实中一样走着去。

这个实验将美国作家威廉·吉布森提出的赛博空间概念变为现实——自1984年,吉布森完成他的小说《神经漫游者》后,空间隐喻始终如幽灵般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但这个设想也毫无疑问地失败了,相比于链接式的网购平台,空间上的建构虽然新奇,却必须以牺牲便捷性为代价。

聊天室、城市、胡同、茶馆、咖啡馆,直到今天,董晨宇对于缠绕在互联网之上的空间隐喻依旧很感兴趣。在他看来,人们对没落网站的怀念,可能不是对于人的怀念,而是对于空间的怀念,网站成为人们存放生命的容器。

有一次,董晨宇需要一张旧照片,但手边没有存档,他想起早年在人人网上上传过这张照片。等他试图登陆以前的账户时才发现,人人网已经停止使用很久了。他给客服打电话,那头早就无人接听。当时董晨宇觉得,自己的某一部分,彻底消失掉了。

▲ 图 /《失恋巧克力职人》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侵权必究

想看更多,请移步每日人物公号(ID:meiriren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