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 内文

我为《演员请就位》写剧本

2019年12月13日 文/ 赖祐萱 编辑/ 槐杨

「真」的东西,永远都是最打动人的。

​​

在表演类综艺颇为拥挤的2019年,《演员请就位》播出期间,从演员到导演,从助演到主持人,从剧本台词到服化道具,微博热搜几乎没有断过。

阿苏是《演员请就位》的制片人和编剧总负责人,以写喜剧起家。此后,阿苏组建了自己的综艺编剧团队「十二生笑」,参与了《演员的诞生》、《我就是演员》、《跨界喜剧王》、《欢乐中国人》的编剧制作,专注为综艺里的演员们写戏。

在综艺野蛮生长的时代,阿苏逐渐摸索出了一条综艺戏剧创作的路。《人物》采访了阿苏,谈谈那些精彩的抑或尴尬的综艺表演背后,节目模式的困境,演员人设的制造,面对真人秀套路的抉择,以及综艺里一场场角力的诞生。

以下是阿苏的口述。

文|赖祐萱

编辑|槐杨

1

和真人秀编剧不同,我们是一支综艺戏剧编剧团队,写的是戏。我们写戏,和影视编剧也不同。影视编剧是先写戏,再考虑谁来演。我们是把一个演员放眼前,去思考他能演什么、适合演什么。

给《演员请就位》的演员们写戏时,我们会先熟悉这些演员之前的作品,和他们聊,了解他们的风格、气质,再为他们量身打造一出戏。综艺编剧最擅长的,就是捕捉演员的人设,我们知道演员身上什么东西是最吸引人的。

比如,我们邀请阿娇,她是有一点点抗拒的。阿娇不缺名气,来这里唯一的诉求就是和陈凯歌导演再次合作,解开自己曾经一段戏被导演不得不删掉的心结。她对节目的流程问得非常细致,你需要我来做什么?如果来,第一期可能做什么?如果晋级了,第二期要做什么?第三期呢?那时候我们都还没想明白,她会逼着你想明白。什么样的戏能打动阿娇?我就想到了阮玲玉,从形象、气质到曾经的境遇,都非常符合她。阿娇自己也在节目里说,能够感受到阮玲玉这个人物的内心。这就是从编剧角度,能够捕捉到阿娇身上最被大众所知道的形象和故事性,不仅可以打动阿娇本人,也能够打动观众。

彭小苒,还没开始录制我们就已经定了,第一个作品演什么不知道,但必须是古装。看彭小苒演《东宫》的时候,我们都说这姑娘,这古装造型,太漂亮了。上了台,第一个作品就让她演《妖猫传》,很惊艳。我们编剧能做的,就是把演员身上最美的东西找出来,啪,一下子打出去,让观众瞬间找到对这个人的记忆点。

老艺术家是最没有人设的,演什么像什么,甭管什么样的人物他们都能驾驭。但他们也有特点,比如今年北京春晚我们想给倪大红老师写戏,写啥呢?当然写苏大强。让倪大红老师演一段别的戏,他肯定也能演得非常好,但对观众来说,期待的是那个「作爹」苏大强回来,这是大家喜欢的,想看到的。

有时要加强观众对演员人设的印象,有时还得帮助演员用作品打破人设。强人设类型的演员挺多,孙红雷参加《极限挑战》后,观众就不自觉会联想到「极限三傻」。邓超,他其实是个特别好的演员,但参加《跑男》后,综艺感、搞笑的人设立起来,观众看戏就容易跳出去。

这次《演员请就位》,金靖和杨迪在这个舞台上就累,因为要打破大家原本对他们的人设印象。金靖选择全突破的方式,最开始几场戏都悲剧感很浓,不跟任何喜剧挂钩。杨迪想完全抛掉喜剧色彩还有点难,我们就顺着他的状态打造角色。《请回答1988》里他演爸爸,后来《孔雀》里的傻子哥哥也不错,保留了他身上特别准确的点,又不会让人出戏。

也有一些比较遗憾的,比如「游乐王子」袁奇峰。他直接地表达想尝试演偶像剧。对我们编剧来说比较难办,他的人设或风格不太适合偶像剧,但从另一个方面说,「游乐王子演偶像剧」会是综艺里一个突出的亮点。开始想让他演道明寺,但对一个表演片段来说不太成立,有个编剧开玩笑说,想到游乐王子都没办法写下『道明寺』三个字。最后才找到和他感觉相对符合的《101次求婚》中黄渤的形象。排出来效果不是很好,编剧把它当纯喜剧写,排练又往言情剧排,出来变得有点割裂,两边都是想做没做到。

每个演员在节目里对人设的要求都不一样。有些人要突破,颠覆原来的样子,比如金靖;有些人要顺着原来的线走,把最好的东西扔出去,比如彭小苒。其实,只要往一个极致的地方走,打破也好,坚守也好,创造出来的就是对的。

金靖出演《亲爱的》中经典桥段

2

三年前,我看剧都会开弹幕,发现很多网友的评论是跳出剧情外的。演员演得好,弹幕都是「开始飙戏了!」、「实力碾压!」、「演技炸裂!」一旦演员演得不好,弹幕又会说了,「这个烟盒演得都比他好」,「整部剧眼镜演得最好……」我从弹幕里看到,观众对表演细节非常关注,除了享受剧情,也在享受表演。

所以一年后,浙江卫视想做一档表演类综艺,当时国内还没有这个类型。导演组开策划会,找到我们编剧团队,也找了韩国综艺的老师,韩国老师说表演类综艺不能做,在韩国没一个成功。我很肯定,在国内可以做。

观众看表演类综艺看的是什么?看的是这个人演得好不好,而不是真的去欣赏那个戏剧片段。这和喜剧类表演不同,喜剧更多是让你去欣赏作品和段子,不会有人分析沈腾演得好还是宋小宝演得好,都说这个段子好。但表演类节目里,段子是个载体,个人魅力才是重点。

所以表演类综艺,我们得让观众更直接地享受到表演愉悦感。但做过《演员的诞生》,我发现,舞台表演和影视化表演是两回事儿。很多新人演员只演过影视剧,没有舞台经验,但《演员的诞生》把他们全部丢在舞台,离观众远,光靠肢体和台词表演,一旦通过镜头传递给屏幕外的观众,效果会衰减。

都说舞台剧和话剧是演员的艺术,电视剧是编剧的艺术,电影是导演的艺术,所以到《演员请就位》,我们认为影视化呈现是可以包裹演员的。影视镜头帮一些年轻演员减弱了舞台表演上的劣势,比如给个大特写,冲击力够强,观众就可能忽视演员台词或者肢体上的问题。还有一些演员,比如薇薇,长的就是一张大荧幕的脸,大特写就是好看、就是带感,也为她加分。

但这种用影视语言呈现的方式非常考验演员的台词功底,无法后期配音,只能现场原音,谁好谁差,观众立刻听得到。港台艺人有点劣势,但演技好,还是遮盖不住的,阿娇的阮玲玉,最后一个20多秒的长镜头放在那里,不说话观众也能感受到她的内心。这种长镜头的呈现不可能是编剧写在剧本里,就是导演的语言。包括陈凯歌导演《海洋天堂》那场戏,牛骏峰最后在玻璃窗上贴日历,你能感受到导演内心一定是像诗人一样,才会有那样一个镜头,让观众理解这个孩子是如何把姐姐撕掉的日子一点一点贴回来。你看,很多人是奔着陈凯歌导演来的,除了剧本,观众还会去享受电影语言的魅力。

3

表演类综艺的模式跟其他节目不同,它要带着真人秀。观众看两个人表演时,心里始终牵挂着「到底谁演得好?」看的就是这两人PK,到底谁赢谁输。作为编剧,就要把这种对抗强化,观众看的不仅是戏的对抗,还有人之间的对抗。

《演员的诞生》里任素汐和左小青那场PK就令人印象深刻。当时任素汐还偏小众,我们要把她的演技爆发给观众看,就应该找到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强强对抗,这样PK才好看。所以找到左小青,也是演过很多年戏的资深演员。

这次《演员请就位》里陈凯歌导演的那场《红尘》,戏核是在赵文浩身上,小彤因为戏份,跟陈凯歌导演顶撞了两句。其实是导演考虑的东西不同,他只在乎戏好不好看,所以《红尘》的作品感非常强,主角配角之分比较明显。陈凯歌导演不管节目模式,不管PK,他认为所有人都要为戏服务。

《红尘》剧照

但从综艺制作角度来看,不能单纯考虑戏好不好看,还要考虑节目好不好看,演员之间的比赛感好不好看。这就是两个专业之间的不同想法。

综艺编剧写戏,不会刻意写某个人是完全的主角,总得让两个人戏份相当,不能说一个人全是词儿,另一个人上来说三句词儿就下去了,那不叫PK。明道和陈若轩《破冰行动》那场戏,原本剧中明道的角色是完全的配角,陈若轩是男一,但在节目中,我们基本上将戏改为均分。可能会减弱作品本身的感觉,没办法,这就是比赛,还是要公平。

其实,综艺就是一场各方的角力。这种角力的背后就是我们常说的「套路」,是能够感染观众、冲击观众的东西。

为什么《中国有嘻哈》一出来就能火遍全中国?因为它给了观众完全的冲击感受。普通观众真的能听出谁比谁唱得好吗?GAI就一定比TT、比艾福杰尼好吗?为什么大家能记住GAI?就因为他有特色。冲击越大的东西,观众记得越深,这就是角力的结果。

音乐类节目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不能唱新歌。新歌最大的问题是传播度低。想想《中国好声音》第一季,最火的时候,有些歌我们没听过但其实已经出来很长时间,比如曲婉婷的《我的歌声里》,李代沫翻唱之后就火了。这就是一些固定套路,观众问为什么不录两首新歌,因为真弄两首新的,他们就不听了。

综艺还是得找到符合观众审美逻辑的套路。洪涛老师在《歌手》前几季选出来的歌,邓紫棋的《喜欢你》,黄绮珊的《回来》,把把都能火,最后大家发现唱高音就能拿高分,说这是套路。从节目组的角度考虑,所有歌手都唱得柔情似水,观众们都听睡着了,节目的爆发力在哪里呢?节目是给观众看的,观众不是专业音乐人,说到底普通人需要感动、需要氛围、需要冲击,就像我们的表演类综艺,需要对抗。

4

过去,大家总觉得演技除了哭就是咆哮,其实喜剧也能够体现演技。我们跟演员沟通时,一说是喜剧,演员也抵触,觉得别人都拿了有深度的剧本,就我拿到一个喜剧剧本,能体现演技吗?有了这种心情,演员也很难快速进入人物情境。

这次《演员请就位》我们第一场尝试的就是偏喜剧类型的《粉红女郎》,录制前一天下午,赵薇在排练厅看完,说自己都快绝望了。我们把所有演员拉到台上实地拍,一看大屏幕,唉,确实看不下去,太尴尬了。那时候离录制只剩下6个小时了。

综艺编剧都是随时待命的,我这边改一段,发过去一段演员排练,反馈回来哪里不对劲,我们再改。到上台录制时,才是真真正正合成的第一遍。没想到最后效果还不错,连李诚儒老师都夸赞挺好的。也是因为有了这个经验,我们才敢把《1988》改成喜剧的风格。

不是所有的改编和尝试都是成功的,争议比较大的《仙剑奇侠传》,是让我们编剧最头疼的一次改编。仙剑本身有特效,在舞台上一镜过的状态下没法实现,总不能放一块绿布把素材抠上去。如果按原版演,仙剑迷能懂人物关系,没看过仙剑的人就不懂,只能改编。变成又要让观众了解前因后果又要展现戏剧冲突,造成了尴尬的结果。还有《情深深雨濛濛》,在当时的情境里,某个机位捕捉到演员的表情和剧本展现的人物个性,各种因素重叠,可能造成人物表达上的间离。最后陈凯歌导演提出来,这个何书桓到底是个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播出后「何书桓是不是渣男」就上了热搜第一,真是没想到。

编剧组和导演组,经常产生冲突。我们这支团队从2014年开始组建。那时国内的综艺节目野蛮生长,但综艺编剧非常少,几乎没有,能写短段子的就是为春晚写小品的那几位,还是传统的创作方法,半年磨一个作品。但综艺要求非常快,在这种行业要求下,我们这个团队慢慢建立起来,大家出处不同,有人做影视的,有人做舞台剧,有人写小品,从不同转向转到综艺编剧的行当来。很长时间,我们的编剧们总是沉浸在人物和剧本里,对热点不敏感。有个编剧,一说话就脸红,开会永远窝在一个角落里,可是这次《演员请就位》所有的台本和主持人串词,都是他写的。

导演组和我们不一样,对热点特别敏锐。敲定周奇时,《小欢喜》才播了一集,导演组就非常敏感地嗅到了这个戏,这个演员肯定会火,会有热度。这是我们编剧组完全没想到的。

所以当导演组让编剧组写「还珠」,写「仙剑」,开始编剧们是有抵触的,但从节目策划角度想,如果一出戏特别好但没有流量,没能让更多观众看到,那就是有欠缺的。我总跟团队里的编剧说,多打开自己,尽量从导演组的角度想想。一档综艺也是一场大戏,需要起承转合,如果节目中间有地方往下掉,说明大故事没有写好。

话题度,对综艺节目来说很重要。就像人也都是有虚荣心的。综艺为什么常常争议大,因为它必须做一些尝试,无论是赛制还是剧本的尝试,风险可能就是挨骂。

改编版《仙剑奇侠传》

5

现在国内综艺有种现象,只要大家认为这个方向是一片蓝海,就都卯着劲儿找机会、找角度切入。电视台太多了,平台需求量也非常大,谁都希望能够占一席之地。但都在野蛮生长,很难有创新和突破。

头几年喜剧类综艺火了,所有人都做喜剧类节目,当时周六黄金时段,三档喜剧类型节目同时上线,《喜剧总动员》、《跨界喜剧王》、《今夜百乐门》。有次我家里人看半天,说,这期嘉宾跟上期嘉宾怎么完全不一样?我跟他说,你看串台了。

这几年观察类综艺火了,瞬间所有人都坐在那里聊天。一说慢综艺,全天下都开始生火做饭。今年出了三档表演类综艺,又都晚了。

所以《演员的诞生》第一季出来时,我想是不是第二年大家都蜂拥而至了。结果没有,还隔了一年。行业也在发生变化,大家都在筹划怎么把这种类型的节目做得更好看。所以接到《演员请就位》这个案子时,我想了很长时间,怎么能找到另一种解读和视角,毕竟《演员的诞生》是开创性的,《演员请就位》不是。

《延禧攻略》为什么成功,因为于正找到了魏璎珞身上一种完全的逆向思维。不从历史考证,单从创新角度来说,它一下子就吸引住观众。我们没走到他的位置,就证明我们在创新上做得还不够。

我曾经跟沈腾一起弄春晚,他说了一个想法,我说从没在春晚上见过这样子的,恐怕过不了。他说不管这个,过不过是领导的事,我们是专业的,要做的就是把专业的、好的东西给观众。这句话对我影响非常大。我觉得,就算再做表演类综艺,也要做点不一样的给观众。这次《演员请就位》我们编剧团队不再是纯写剧本了,开始参与到策划向的工作,从整体考虑如何把作品更好地呈现出来。

录制前差不多半个月,我们才决定了「全影视化」的概念。在舞台上,完全还原影视化拍摄的现场,采用一镜到底的方式,无剪辑,无切割。第一个拿来做尝试的就是《致青春》薇薇和徐洋水房里的那段戏。看着很简单,但需要五个机位同时拍,导演跟总编剧两个人每天在那儿画分镜。

为了让它看起来流畅连贯节目组做了很多努力,这面玻璃要装成三面透明的,才能拍过去;那边半块玻璃要拆掉,变成斜角15度,还需要挂点衣服,才能让镜头反打不穿帮。一边用高角度铺斜轨,一边又增加轨道,演员上台得迈过两条轨道。最终呈现的效果和以前舞台上纯导播机位拍出来的就是不一样。我看到网友说道具很用心,场景做得好。这就说明我们想要的东西达到了。

《致青春》薇薇和徐洋水房里的片段

6

「真」的东西,永远都是最打动人的。

我们做过一档央视节目叫《欢乐中国人》,纯素人家庭的表演真人秀。编剧把素人的故事编成小段子,在舞台上演出来。讨论这个节目时,我就说肯定不能请演员或助演去演他们的故事,一定要由本人演,哪怕演得不好,但大家一看就知道他是真的,不是演员。这就是真人秀的逻辑。真人秀,「真」最重要。

有对老夫妻,爷爷96岁,奶奶84岁,在一起46年,爷爷一辈子的衣服都是奶奶给做的。剧本是他们的小孙女讲述爷爷奶奶的故事,大儿子、大儿媳、二儿子、二儿媳分别饰演他们年轻时的样子。从奶奶拎着行李追到火车站,义无反顾地跟爷爷去东北,到后来很多生活中你来我往的故事,最后一幕,爷爷奶奶坐在长椅上,爷爷说,「前面那些都是艺术的处理,有点夸张」。奶奶说,「夸张?我一辈子给你做过的衣服真的不止这200件」。简单一句话,一下子就打中了观众,这种东西是编剧编不出来的。我们可以写出爷爷说的「艺术化处理」的故事,但写不出奶奶最后这句话。

这就是戏剧里最真、最动人的东西。它没有明星类节目影响力大,但对我们编剧团队来说,它价值感很强,为我们的剧本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这辈子只要遇到过这些「真」,这些人,他们都会深深地扎在你的创作里。

《演员请就位》翻拍《还珠格格》也是这么处理的。当时导演组要拍,觉得还原一些熟悉的名场面,有一些意外,才会好看;编剧组觉得没法演,不在琼瑶戏的情境里;两个年轻演员也挺崩溃的。后来是从年轻演员内心出发,把小演员的辛酸苦辣融在里面。这出戏最值钱的,就是最后两个女演员在台上说,「我是演员康可人」,「我是演员陈瑶」。这一幕很像上面说到的爷爷奶奶的那场戏,把原来戏剧情境打破,让观众从戏里跳出来,去感受演员作为普通人的一面,非常打动人。

改编版《还珠格格》

当然,你让编剧不用手段、不用套路、不用技巧,肯定也不行,节目会变得非常平,没冲突没看点。以前我们提出一个概念「笑点工业化」,俗一点说就是套路,知道什么时候该让观众笑,把控喜剧情境的节奏。后来做表演类节目,套路就是戏里的起承转合。但渐渐会发现,都是套路也不行,观众会反感。必须是套路和真诚的结合,观众才会愿意看。

综艺为什么能让人瞬间喜欢上一个演员?就是因为它集中了所有的爆发力,让你最短时间内看到一个人身上最真的东西。《演员的诞生》第一季,章子怡很严格,观众也买账。她看到周一围,觉得这演员太有魅力,必须跟你合作。但别的再大的流量,不行就是不行。这些都符合她一贯北京大妞的性格,真性情。《演员请就位》播出时,小四上了热搜第一,「郭敬明太敢说了」,他就直接跟陈凯歌导演说作品哪里不够好,哪里有问题。很多网友挺小四。而陈凯歌导演是诗人一样的导演,对电影是另一种境界。他们之间这种观点、想法的碰撞就是很真的东西,不是做出来的。

现在的观众非常聪明,你不要想着去骗他,你也骗不住。一个节目套路多了,大家都会说,「都是剧本」。真正打动观众、留住观众的,就是足够的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