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 内文

18岁,你准备好迎接这个世界带给你的伤害了吗?

2019年8月7日 文/ 涂雨清 编辑/ 刘斌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自己是一个大人了呢?是18岁的时候吗?在心理学上,18-25岁仅仅是人的「成年初显期」(emerging adulthood),成为一个大人的挑战刚刚到来:这个年纪的年轻人需要独自面对学业和工作的压力,要学会经济独立,知道怎么照顾自己,也要懂得照顾他人。

泛心理学平台「KnowYourself」出版了《长大了就会变好吗》一书。书中提出,进入成年初显期,年轻人开始脱离原生家庭,但还没有完全独立,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还不知道自己是谁,却要做出人生选择;没有安全感;总觉得TA不爱我;害怕自己一事无成;常常感到莫名的焦虑、孤单……

隋真、Celia是本书作者中的两位,他们分别毕业于美国和香港高校的心理学相关专业。在他们看来,知道自己的生活是如何发生的,自己为何到了如今这个境遇里,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年轻人就能体会到切实的存在感和满足感,会更有可能让自己拥有追求幸福生活的能力。

文|涂雨清

编辑|刘斌

插画|陈聃

《人物》:书中序言里提到,这是一本针对18到25岁人群的书,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人群?

Celia:年轻人到了「成年初显期」,可能会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体验到一些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们想要追求自己想过的、更理想的生活,但是自身处于相对迷茫的状态里,不知道如何行动。

隋真:成年初显期的年轻人,开始脱离父母的监护,但是又没有完全进入成年人的社会角色,没有积攒各个方面足够的资源,处于一个半独立的阶段。这个阶段常常会遇到很多困惑,比如有些人想要找一份优质的工作,但是他们自尊水平比较低,在求职中就屡屡碰壁;有些人想要追求美好的爱情,但是来自过去的创伤阻碍了他们去发展健康的亲密关系。

《人物》:书中认为这个人群很可能面临来自亲密关系、自我成长和情绪三个方面的困惑,为什么选择这三个方向?

隋真:主要是跟他这个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有关。比如说亲密关系,在发展心理学里面,朋友和同伴关系一般是在更小的时候建立的,但是到了成年初显期,很多人都开始寻找伴侣,思考我是不是应该尝试跟人发生亲密关系了。当你年纪再大一些,比如说到30岁以上,就不是主要烦恼亲密关系了,因为很多人已经准备步入婚姻了,或者已经有比较明确的想法说我要不婚。

《人物》:为什么对于这个年龄的人来说,很容易遇到情绪上的困惑?我观察到身边很多成年初显期的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情绪问题,比如焦虑或者抑郁。

Celia:并不是说18到25岁的人的情绪困惑是最多的。从人这一生的发展来看,18岁以前都在念高中,你的焦虑和抑郁、迷茫感等负面情绪的来源都是相对固定的,无非是学业上出了问题,跟爸妈吵架了,或者是受到老师批评了。但是到18岁以后,也就是成年初显期这个阶段,影响情绪的来源一下子变多了,在这种时候他们就比过去更需要理解自己到底是怎么了,他们也想要探索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些情绪,这些情绪如何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如何走出这些情绪困扰,达到更平稳的内心状态。

隋真:成年初显期有个很明显的特征是感到孤独,他们的社会网络还没有构建得特别完全,在更小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有父母或者是学校里的其他成年人作为TA的支持网络;在更成熟的时候,伴侣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陪伴者,可能还会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寻求更好的专业帮助。但是对于成年初显期的一些人来说,他们的朋友一般都跟他们年龄相仿,大家压力都很大,很多事情并非完全能靠找朋友解决。这个时候他们又觉得一直去找父母,也不像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人,他们的很多情绪问题本身可能又来自伴侣,所以他们的支持系统相对来说很薄弱,不是很有办法去应对这个情绪。

《人物》:当遇到焦虑情绪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

Celia:我们会推荐一些可以自己练习的方法,比如说把你焦虑的内容写下来,因为书写的过程本身会帮你整理思路,书写也会让你和这个事情保持一定的距离,随着写下来,这个事情就不再缠在心里面了。

隋真:比如说求职吧,很多人如果一时找不到工作,就会产生焦虑感。这种时候应对焦虑有好几种方法,一种是认知上的,把你焦虑的原因写下来;接下来就开始写最差的情况是什么,在这个场景下可能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没有钱,交不起房租;接下来你要写,有没有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有朋友可以求助或者去找另外一份工作;还可以写,有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件事情一定会发生。

最后你会发现很多焦虑的想法是一种对于未来非常夸张的、灾难式的负面预判,它不代表是现实,也不代表你是不能解决的。

有些人可能在认知上已经调整过来了,但整个人还是很紧绷,这时候要做一些和身体有关的练习。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练习是腹式呼吸,你先吸气,默数四秒,同时想象自己的肚子随着吸气慢慢地鼓起来,然后再屏气四秒,之后再慢慢把气呼出去。通过这种深呼吸的方式让整个人的肌肉放松,让心率降下来。

不过,有很多时候人并非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下焦虑,可能是非常朦胧的焦虑感。

《人物》:这种时候要怎么办呢?

隋真:把注意力放在此时此刻,关注当下。比如我非常担心有一天走在路上被花盆砸死,就算焦虑一百倍,我还是没法改变未来不好事情发生的概率。我可以选择的是,现在坐在这里或者站起来走出去,当时当下的事情是我们可以决定的。

《人物》:在你们的成年初显期,有没有遇到这些困惑中的某一个?

Celia:在我本科最后一年的时候,我曾明显地感觉到焦虑。那时候正在申请读研究生,学业压力很大,每天睡得很少,而且真的会一边做论文,一边紧张到手抖。家人对我的专业选择有一些不认同,所以和他们也会有一些冲突。但我的运气比较好,在外面念书会有比较完备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我自己又学心理学,大概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调节。

还有一段时间,我刚上研究生的时候,每天的生活是宿舍和实验室两点一线,就感觉特别的孤独。当我有心事的时候,不知道要不要去跟朋友讲,因为大家真的都很忙,我觉得我在打扰朋友,我会有这样的顾虑。

图源视觉中国

《人物》:当你知道自己当时面临的孤独和焦虑来自哪里的时候,你采取了什么办法吗?

Celia:对我个人来说,当我知道了我的这种孤独感和焦虑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之后,那些情绪就变成了一个信号,告诉我内心有一些创伤没有被看到,有些冲突还在那里,而我看到了这些冲突,知道了背后的原因,那些情绪就会像是被抚平了一样,不会那么强烈地影响我了。

确实有一些技巧是可以用来在情绪非常紧急的时候平复心情的。但如果你想长期地让你自己变得情绪更稳定、更平和,你还是要去更多地探索自己的内心,去看那些情绪背后的部分,以及建立一个应对情绪的习惯,比如书写练习(journaling)以及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这些都是有实证研究指出可以通过长期练习来提升情绪稳定性的方法。

《人物》:如果明白背后的原因就可以化解问题,为什么还是常常有人会说道理我都懂,但是仍然不知道怎么办?

隋真:举一个常见例子,女性喜欢上「渣男」。因为在成年初显期,很多人会想找一个伴侣,他们可能喜欢上了对方,但是对方对他们的付出不多,甚至可能会有一些欺骗或者是利用他们的行为。他们可能会觉得,我明白这个人对我不好,我知道他再过几年也不会变成我想要他变成的样子,但是我仍然觉得我很难离开这段关系。这就很典型,虽然道理我都懂,但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会建议她,就算想清楚了原因,但是你还是有情绪反应的,你跟一个人之间断绝关系是一个依恋的丧失,它会触发你大脑里的一些反应。那么这个时候你可以尝试转移注意力,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工作、学业、自我提升上,比如说你去培养一个新习惯,学一个新技能,从这里面获得快乐,把你获得快乐的源泉从和这个男生保持关系,变成从另一些方面获得一些新成就;另一方面可以多让自己出去跟朋友聊天或者跟别人互动,然后就逐渐占据掉这些原本跟这个男生在一起的时间。

Celia:就是让你的支持系统变得多元化,除了关系很亲密的恋人之外,你有可以互诉心事的朋友,你加入一些互助小组,参加一些情绪疏导的工作坊、团体辅导等等,你认识的人多了之后,当你的情感支持不仅来源于某一个人的时候,对方对你施加的影响也就不会那么大。

隋真:除了有更多元化的支持系统外,我们也可以创造一个多面向的人生。即人们可以在不同领域都可以获得一些成就,比如说你不止在工作领域获得成就,也可以在亲密关系领域获得成就,或者你在个人兴趣领域获得成就。这样的话,如果你一旦在某个领域里做得不好,你还可以说我在生活里其他领域做得也挺好的。一个领域上的受挫不会彻底打击你的个人价值感。

《人物》:对于成年初显期的人来说,是否很难判断自己在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隋真:它跟自我觉察(self awareness)的能力有关系。自我觉察的过程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说简单一点,就是你要知道自己是谁。自我觉察的能力来自于很多方面,比如说个人经历。有些人可能经历过一些事情,他下次经历就知道自己的困惑来自哪里,有些人之前可能没有经历过,他就会觉得我不知道。但是自我觉察的能力也不止这一些,比如他可能通过他人的观察或一种自我的反思,会培养对很多问题的感受和认识。

当然很多问题的背后不是单一原因,这也是一种非常深刻的自我觉察,因为很多时候,人可能认为某种情绪背后肯定有一个确切的原因,或者认为肯定是因为一个最近发生的事情,但是可能实际上它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甚至可能没有所谓的直接原因,可能来自于很遥远的事情,但是很多时候这种自我觉察很难通过自己去实现,要从大量的阅读、本身的敏感和自我挖掘上实现,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专业人士的帮助,通过不同人群之间的互相支持来了解这件事情。

《人物》:为什么说有时候原因来自很遥远的事情?

隋真:假如说,有一个人每次跟父母讲话的时候就感到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焦虑感,他会非常紧张,会觉得我说出来的一切话,父母一定不会听,在开口之前,他就已经退缩了,他会有种强烈的感觉,我要离开家里,因为这个地方太可怕了。为什么说焦虑是一种伪装情绪?它是一个很好的遮蔽物,就是当你无法识别出你是具体哪种情绪的时候,你只能感到一种朦胧的说不清楚的紧张感,你不知道它是什么,但是你知道它在那里,而且它威胁着你,因为它不断地给你造成一种不适,就像有一种你看不见的非常大的阴影在那个地方。

但是你会逐渐发现这种焦虑感不是来源于他上一次回家父母没有听他说话,而是根据童年跟父母的关系,父母在他小时候对他的情感的忽视,对他理念的不尊重,这种日积月累的情况下形成的一种感觉,造成了他对父母怀有非常强的愤怒,他觉得自己没有被父母尊重,觉得父母对他有很多伤害。另一方面,他感觉自己不应该对父母有愤怒,因为这样好像对不起把自己养大的父母,所以他就有意无意地去回避这种情绪,最后他的情绪就成为了一种非常朦胧的焦虑感。

这种焦虑为什么在18-25岁期间爆发出来?是因为他逐渐独立了,搬出去之后他有自己的想法了,我要选这个,我要选那个,我要跟这样的人结婚,而父母还是根据他们以前的习惯去控制他,那么在这个阶段就会爆发特别明显,因为他们有一个很直接的冲突了。他在自己更小的时候,由于受制于父母,经济没有独立,他不得不听父母的,所以这种冲突被人为地掩盖了。

《人物》:这本书里很多问题的来源似乎都指向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塑造真的非常重要吗?

Celia:你肯定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它是一种可能的解释,甚至说在一些问题上它是一个占主导的解释,但它并不是唯一的解释,也不是一种必然的束缚。原生家庭只是你会受到的影响之一。你的父母或者其他家人养育你的方式是一个因素,比如说父母对你的管束非常多,总是打击你,你可能就会自尊水平比较低,总觉得自己不好或不可被爱等等。但一个人也有一些与生俱来的性格特质,在书里我们提到,每个人都有一个「精神胚胎」,也会影响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对世界的态度。

隋真:比如说有一些人天生的心理韧性就是比其他人好,可能是因为有一些基因上的原因使得他更有能力去应对挫折。

Celia:另外一方面,随着这个人的成长,他也会从除了家庭之外的环境里收到反馈,同样会影响到他的成长。他成长在什么样的地区,这个地区的文化是怎么样的,到了上学的年纪,周围的小伙伴跟他的关系,老师对他的态度等等,他自己去吸收的知识,经历了哪些事情,都会影响他这个人。

图源视觉中国

《人物》:一个人是不是有可能依靠自己的努力跳出原生家庭的影响?

Celia:是可能的。随着一个人对自己有更多的认识,更多的觉察,随着你了解自己是谁,自己过去是怎么回事,现在是什么样,将来要怎么发展,随着这些东西慢慢的建立起来,不光是原生家庭,可能来自过去的很多影响,都是可以走出来的。

隋真:以从小在爸妈的批评下长大的小孩为例,可能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可以跟对他更友善的人做朋友,他可以在之后的过程中,多一些自我反思,为什么我每次一想到一些事情,我就跟自己说,这不适合你,这不可能?为什么我一直在否定自己?

然后可以阅读相关的书籍,还有求助较专业的人士,他可以不断地发现自己身上原生家庭留下的烙印,然后摆脱这种烙印给自己的负面影响,从一个觉得自己就是父母口中一无是处的人,变成一个可以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能够接纳自己不足的部分,也仍然有自己独特价值的一个人。

举一个案例,有一个女孩,她从小长大的过程中,父母从来不太夸奖她,更多的是看到她学习上和各个方面的不足,总是指责她。等她成年后,想要去寻找一份亲密关系,但是在遇到喜欢的人的时候莫名其妙就退缩了,因为她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觉得没有人会喜欢她,觉得自己很差,配不上这个人。

这个时候通过阅读心理学相关的内容,通过和其他人的交往,她就有机会调整对自己的看法。比如有一天朋友对她说「你为什么这么说自己?你看看除了你,其他人都不会这么说你的」,她就可能会开始质疑自己脑海里那些「我不够好」、「没人会喜欢我」的声音,会意识到那些只不过是一些声音而已,并不是事实,是对来自她父母的声音的内化。然后她逐渐地意识到父母给自己的很多影响,并且通过一些积极的自我肯定,通过一些身边朋友对她的夸奖,变得更有自信了,然后在寻找合适的伴侣过程中,不会像以前那样退缩,或者在关系中感到那样强烈的不安全感。

《人物》:你们在书里提到,在成年初显期的自我探索,很可能不是愉快的,对爱的探索,也有可能是失望的,工作上也有可能是没办法找到理想的、适合自己的工作,世界观也会被颠覆。如何面对这么多种不确定性带来的挫败感呢?

隋真:我觉得是要培养一种可以承受不确定性的能力,接受很多事情可能不会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当然接受是需要时间的。另一方面就是接受很多问题它的结论或者状况是复杂的,不是非黑即白的。不是说你获得一个好工作,你的人生就很好,不获得一个好工作,你的人生就很差,可以是一种比较矛盾的情况,比如说我这个工作可能不是最理想的,但是它还是可以给我带来一些比较好的收获。如果可以接受这种复杂和一定的缺憾,相对来说可能更容易接受一些结果。

Celia:书的名字叫《长大了一切都会好吗?》,读完你会明白,其实不存在一个幻想说长大了一定一切都会好。自我探索并不总是愉快的,但是如果你对自己有足够的觉察,你就能够接纳这些失败,这些失望,这些不那么好的情况;你能够接受自己并不总是会赢,你可能会输;你理解世事是复杂多变的。

人总想抓住那些固定的东西,但是长大后你会发现,可能真的不存在什么固定的东西。在我的理解里面,成长就是你可以跟不确定性相处,你知道没有确定的答案,但你依然有信心好好的生活吧。

图源视觉中国

没看够?

长按二维码关注《人物》微信公号

更多精彩的故事在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