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大脑
一根电线把头环跟电子屏幕相连,屏幕上的数字随着孩子们的专注力的升降而变化,35以下是走神,65以上是高度集中。这是头环制作公司BrainCo的新产品:赋思头环,意在提高人的注意力。
有人觉得头环是一项伟大的技术,「解放了老师」。但是,自头环诞生以来,也一直伴随着质疑。一方面,在监控人的专注力时,它到底算不算一种变相监视?商业应用的边界在哪儿?另一方面,这种用外力提高孩子学习能力的方法,是不是一种过度培养?
文|龚菁琦
编辑|刘斌
图|尹夕远
专注力
这是一种会变化颜色的头环,分别戴在三个小孩的前额,像故意反着戴的耳机。
红色代表忘我,黄色代表集中,绿色代表走神。灯的颜色一换一闪,在脑门上格外显眼。一根电线把头环跟电子屏幕相连,屏幕上的数字随着孩子们的专注力的升降而变化,35以下是走神,65以上是高度集中。
5月的一天,北京建国饭店举办的头环招商会上,小孩儿坐在台上,台下呼啦围着几百号人,他们是家长、培训学校的老师、投资机构的老板、对脑科学感兴趣的医生,甚至还有区块链创业者和军工厂的销售代表。
「大家看,马上60了。」穿着钴蓝色西服的韩璧丞,缀着一个领结,边看屏幕边念着,「58,59,60……这个很专注,已经到67了。」数字达到峰值时,他的手在空中挥了挥,像一个乐队指挥家,拨动着数字的节奏。
韩璧丞是头环制作公司BrainCo的CEO。公司给自己的产品取了一个贴切的名字:赋思头环,意在提高人的注意力。他们做的是一门测量专注力的生意,因为与学习密切相关,最先触及了老师和家长。
教育培训机构校长卞玲认为,以往要判断一个学生是不是走神都是靠模糊的经验,要么两眼发直,要么交头接耳,有时很难发觉,头环是一项伟大的技术,「解放了老师」。
但是,自头环诞生以来,也一直伴随着质疑。一方面,在监控人的专注力时,它到底算不算一种变相监视?商业应用的边界在哪儿?另一方面,这种用外力提高孩子学习能力的方法,是不是一种过度培养?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在《反对完美》一书中提到过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困境,试图用万能的金钱和技术,把自己升级,这是以生活意义和根本幸福为代价的。
但对于头环的发明者来说,并不认可这些质疑的合理性。
在招商会现场,韩璧丞演示了头环的奇妙功效。他示意几位小朋友配合他,「闭上眼睛放松一下,就是冥想,溜个号,看看谁放松得最好。」
「大家看这位已经降到50多了,这个已经30多了。」台上顿时一片绿色,台下有人拍照,有人惊叹。韩璧丞咧嘴一笑,「在课堂上只要溜号,或者打个盹,我们全部都知道。」
降维打击
15岁的李坤是北京一所知名中学的高一学生,她是头环首批志愿使用者之一。
2018年10月,她从一位同学那里得知一项哈佛的黑科技,「一个头环,能提高注意力。」出于羡慕同学居然认识「世界顶级学府的牛人」, 李坤也想了解哈佛研究员是什么样。她加入了一个40人的微信群,报名了实验。几天后,头环快递到了她家里。
她没有想过去网上搜评价,也没多问同学,马上拆开包装就戴上了。妈妈提醒她注意,可能会有辐射,她倒是不怕,「最坏无非是变傻一点。再说,哈佛的技术能差到哪去呢?」
每次戴上头环,通过前额和耳后的柔软凝胶,李坤总能感觉到些许紧绷感。耳朵里会传来一阵很细的嗡嗡声和嘶嘶声,说不清是电流还是磁场的声音,她也无法找到一个形容词,「不是疼也不是晕,是一个东西在那里监测。」
那时头环还没有正式投入市场,但韩璧丞已经研究它7年了。作为头环的发明者,32岁的他有一张络腮胡子包卷着的圆鼓的脸,笑起来一副憨态。常有人称呼他「韩博士」,这是因为他另一个身份是哈佛在读博士生。
回溯创办公司的起因,他的解释是对科研的痴迷,具体来说是对材料研究的执迷。在一段从未对外公开的视频里,韩璧丞在哈佛大学的地下室做实验,他穿着白衬衫,背后立一个拥有全身科技感外壳的机器人。他两眼朝向前方,手慢慢抬起,机器人也跟着抬手,他手指转圈,机器人也照着做。
「比钢铁侠还牛。」韩璧丞对《人物》记者强调,钢铁侠只是机器控制,用一套动力系统,而他完全依靠神经接口,用脑念去控制机器。然而,打通大脑与机器需要特殊的材料做衔接,他一开始就是为了研究这种凝胶材料而费尽心思。
2011到2013年,韩璧丞每天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把电极材料研究出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邀请参加纽约一个创业大赛,上台讲了12分钟,就拿到了10万美金,公司也应声启动。这之后,韩璧丞的研究驶入了快车道,2015年凝胶材料终于被攻克。
赋思头环随后诞生。2016年在拉斯维加斯举行的科技展览会上,韩璧丞戴上头环,用意念控制了40多个智能家居设备,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他也曾给投资人展示,当别人想拿手去开门,他把头环一戴,一想,门叭地打开了,投资人吓了一跳。技术解释起来自然特别费劲,这边和投资人演示好技术,讲好了原理,回头投资人就和别人说,「今天上午遇见一大师,有特异功能。你听过吗,脑控。」
但是,前金立手机副总裁俞雷,却很相信这项技术。2018年11月,他第一次接触头环时就被这项技术击中了。「太震惊了。」当时正在哈佛参观的他立刻断定,「这是千亿级的生意。」
他决定加入这家创业公司,负责商业落地。俞雷的到来,标志着公司商业化的开始。降维打击是他给出的方案,在俞雷看来,选一个好的赛道,一个正向形象的场景非常重要。「一帮哈佛的学霸帮你做出这样的东西,告诉你学习成绩应该怎样提高。上座率肯定不会低。关键是要非常正面、积极,教育最符合这一点。」
公司高层意识到,专注力是家长和老师的痛点。如何售卖专注力,首先得有让家长感兴趣的说法。韩璧丞抓住了这一点,他常常从一个场景说起:每个人大脑都是由860亿到1000亿个神经元所组成,大概两万多个基因转录而成,大脑和大脑之间没有太多区别,「但成绩之所以有所区别,就在于学习状态和认真程度。」
专注力的营销方式也各式各样。BrianCo会卖家长一份孩子的专注力报告,也可能是培训班里的招生广告词,「每提高1%的专注力,能够提高6%的阅读成绩和8%的数学成绩。」在讲求特色的辅导班市场,专注力的卖点意味着能让孩子高效率地做完作业,「这是家长们最喜欢的。」俞雷说。
「说大了,它能提高一代人的学习能力和工作状态。相当于培养一批学习工作效率超级高的特种兵。把一个国家的战斗力都提来。」 韩璧丞觉得这件事意义重大,「就算做厨师,专注的厨师也会比粗心的厨师做饭做得好。」
好玩的事
李坤试戴头环后,发现自己的注意力和一棵小树的成长有关。手机连上头环,只要盯着屏幕上的树,树会从小幼苗长高,开枝散叶,数值也会蹭蹭增长。不长时,她就得使劲盯着。
她认为这棵树很有灵性,似乎能猜到她在想什么,「比如我饿了,等下吃什么,一想数字就往下掉。必须什么都不想,树是你脑袋里唯一要关注的影像。」
她每天都沉溺于让树成长的游戏里,「太神奇了。」看完几分钟树成长后,再戴着头环继续做作业,按要求要记住一种专注的感觉,她形容「似乎就是不太知觉身边发生什么」。
10多天之后,李坤感觉到发生很多变化。有一次妈妈进来浇花,她戴着头环写作业,妈妈出门后她才发现水渗到脚边。当时书桌就挨着放花的窗台,而往常只要一推门,李坤就能听见。此外她也发现一些上课时的改变,往常跑步过后再坐回教室,半天心都飘着,但现在有几次,她能感觉到坐下时全世界安静下来。
盯着小树的游戏,并不只令李坤一人着迷。2019年4月,头环项目开始进入学校、培训机构,五十六中就是其中一个。五十六中在北京本来籍籍无名,在BrianCo组织观看了一次现场专注力表演之后,学校领导打消了技术上的顾虑,头环顺利进入课堂。
学校选中了初一一个班的数学课堂,试验头环效果。在发放头环前,学校给学生们开了一个培训会,并一一短信告知家长。班上只有三个学生家长认为「没有必要」,或是「担心有辐射」,数学老师魏思回忆,「学生并没太多疑问,大多当成一件高科技的事,好玩的事。」
第一堂课戴上头环时,大家像佩戴勋章一样格外专注。有孩子不时从手表映出的影子看头上的颜色,「要看两三次」,还有学生叫身边人看头上是什么颜色。魏思记得整堂课大家都非常兴奋,专注力平均数值很高,「课堂里一片红」。
上课期间,只有一个学生举手问,「这个专注力数据会发给家长吗?」台下哄堂大笑。下课后,学生们都争相去看自己的数字,像看游戏排行榜一样,「都想争当专注力第一名。」
久而久之,这个班的数学课上课前,「看今天教室里红色多少」,就成了老师和学生们共同的游戏。30多位学生一起盯着小树看,当他们的头环纷纷转成红色时,课堂里就会一片亢奋。
学生的秘密
头环试戴两个星期后,李坤得到来自历史考试的反馈。一天,历史老师神神秘秘,让全班猜猜第一名是谁。李坤并没多想,她对历史、地理这类「只需背诵」的科目并不感冒,从不刷题,课后也不跟老师交流太多,成绩也从不抢眼。
但是,当老师念出她的名字,全班「哇」的一声。在这之后,她是历史考试的常胜将军,她感到「有点莫名其妙」,后来想或许是「头环」的作用。
历史课考高分的逻辑并不复杂,课上老师会标出记忆重点,记住则能得高分。以往她认为回去背诵即可,并不太听课,听过她也不会去记忆。她形容最近上历史课时,能静下心跟着老师思路走,这些重点被镶嵌在记忆中,不需要再复习,在考试时总能一个个拔出。
成绩变好后,李坤没有和任何同学提起过「头环」。她澄清不是故意隐瞒,是不知从何说起,「跟他们说现在我可以控制我的脑电波?有一个专注力?人家会觉得你这是一个气功。」
「气功」、「巫术」,或者「下一代技术」,在研究脑科学10年的纽约州立大学博士杜乾看来,这些词汇都是大众对神经科学的误解。她认为,李坤的成绩和头环本身关系不大,至少一半功劳是她自己。「在脑科学领域有一个专门的词,叫神经反馈训练。人脑本身很聪明,能调动可塑性去适应机器,从而得到训练、提高,就好像你请一个健身教练,最后身上的肌肉还是你自己长出来的,他们只是提供所谓的科学训练方法而已。」
科学的训练方法是基于能够准确测量专注力,以获得精准的神经反馈。但测量的理论基石100年前就已存在,「如果说走进神经科学现实应用的大花园,脑机接口技术,只是大花园里踏上的第一块石板。」杜乾对《人物》记者说。
过去戴上电极帽,上面有8到128个不等的电极,涂上满满的导电凝胶,紧贴头皮,不管美不美观,做完实验就得洗头。杜乾说,现在的头环把以上一系列都简化,通过一个稳定性高的凝胶点,像一个麦克风一样支在前额,能听到大脑里发出的微弱声音,「这是脑机接口技术最大的贡献」。
仅是这一点微小的创造,一大波公司开始做测脑电波频率的产品。美国有muse等多家脑机接口公司,头环也已经成为硅谷成功人士的生活标配。与BrainCo在国内用于教育不同,国外大多用头环来辅助冥想。
一项技术能不能成为生意,需要看解放多少生产力,这是人工智能领域一个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在BrainCo公司的创始者们看来,头环能够解放老师的监督,但有时候数据也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状态。
自从五十六中数学课堂上使用头环后,平时不易察觉的细节都开始放大,比如,每次老师要求全班同学放松冥想时,一位学生每次都没做到,「非常明显,大家头上都是绿色,只有他是红色。」颜色在这里代表着丰富的含义,红色是紧张、认真,黄色是正常,绿色是涣散、走神。常驻班级的BrainCo公司代表楼小燕说,那个学生「性格太叛逆了」。
此外,紧张、局促等情绪在课堂上也变得无法掩饰。一位学生在被点名回答问题时,脸上满不在乎,但头上一直红色在闪,说明他很紧张。
头环使用时间越长,更多秘密就浮现越多。魏思老师从没想到,班里数学成绩最好的一位学生,上课走神次数最多。有时嘴里还应和着老师的问题,但头上却是绿色。
「太简单了,有时候觉得没有必要听,很容易就溜神了。」这位学生告诉《人物》。一个让人惊讶的现象是,他在家里佩戴头环的数据最高,每次专注力都达到60分以上,「说明在家里认真学习,不想让人知道。」
此外,一位平时「老实憨厚」的学生,数据常让老师也看不懂,他连续好几天都是绿色,跌破平均值,但去看他课堂上的表现,眼睛紧紧跟着老师走,没有半点分神。魏思没有想明白是怎么回事,楼小燕提示她去看看这位学生平时的作业,不料正好发现他在抄袭。
「人设都崩塌了。」魏思回忆,自此对这位学生有另外一种认识,「总之不那么纯粹了。」
数据隐私
成绩提升后,李坤成了赋思头环的「活体广告」。
她的妈妈陈梦也成了头环的代理商,「决定孩子成绩和效率的,根本不是努力,是专注。」在招商会上,陈梦已经有一套很有说服力的说辞,「就像举重,你知道吧,专注力是越练越好,从举100kg到200kg,专注力从坚持20分钟到坚持1小时。」
她称自己最懂「客户需求」,把女儿成绩提升的故事发到朋友圈,立即有家长来打听,还有人直接打款。「我们是在培养一群超级学霸啊。」她回复对方。
在老师、孩子和家长三者中,最期盼成绩提升的永远是家长。头环推行过程中,在家长中遇到的阻力最小,《人物》采访多位家长发现,他们提到最多的是「有没有辐射」,「会不会用脑过度」。
一个不被家长注意的问题,是那些涉及每个孩子专注力的信息,到底该如何处置?楼小燕说,北京五十六中的头环试验课结束后,专注力数据不会传到互联网,而是由学校处置。
但随着商业化的推进程度加深,脑电数据隐私也将成为新科技带来的隐患。《脑机穿越》一书就提出了担忧,「脑联网」或者「脑机接口」会带来可怕后果,某个无所不能的「老大哥」,或者技术超群的天才,有朝一日可以控制整个脑机数据世界。
韩璧丞认为担忧暂时不会出现,公司对数据隐私保护非常严格。但他承认,脑波数据具有越来越高的价值,孩子做的每一个事情可以全知晓,打游戏时是这个波形,看电影时是这个波形,掌握了这些数据,也是控制了大脑的某一部分情况,会知道不该知道的很多的秘密,「实话实说,我觉得这个以后会有压力。」
临近学期尾声,在6月的一堂课上,五十六中学生们的头环黄色居多,红色和绿色一样,是个位数——这显示大部分人正常,忘我和走神都是极少数。
学生们对于头环显示什么颜色已经不太感兴趣了。由于没有惩罚措施,课堂纪律和以往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数学老师魏思能准确知道一堂课里什么时候学生最认真,有一次她敲着黑板喊,这道题错误率最高,刷的一下,全班同学的灯大部分红了。之后这一招常被她使用。
学生们开始把专注力当成游戏玩,都在争取排名靠前。有位学生一上课就打开文具盒,把所有的笔一支支排好,擦干净,再一支支拿起来转,一堂课下来,头上都是红色,专注力值全班最高。还有学生发现,如果想要分数快速提高,「你就盯着一条裂缝看。」
头环实验的最后一天,长期驻扎学校的楼小燕准备了哈佛大学的文化衫、耳机等礼物,奖励给注意力排名靠前的孩子。当孩子们上台领奖品时,她发现,头环一个个由黄色、绿色,都变成了红色。
(应受访者要求,卞玲、李坤、陈梦、魏思为化名)
没看够?
长按二维码关注《人物》微信公号
更多精彩的故事在等着你
TOP STORIES
相 关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