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丧偶式育儿」,父亲该怎么做?
从这个父亲节开始,抓住那个爱与被爱的机会。
成为真正的父亲是一条漫长的道路,需要付出持续不断的努力,而且永远谈不上最终完成。
文|秋池
编辑|宋函
「现在不陪孩子,他就长大了」
2015年4月,黄任决定从高盛辞职,回家带娃。
这是一个很多人无法理解的决定。他2010年毕业于耶鲁,在挤破头的竞争中进入了顶级投行高盛,工作五年做到了执行董事。上司对他寄予厚望,在向整个亚太区总裁汇报工作时将他称为RisingStar。前途一片光明,这个举动看上去有些自毁前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父母不能理解,不知道他在瞎折腾什么,亲戚朋友见到他的第一句话都是:「这是为什么呀?是不是投行太辛苦了?」
投行的确辛苦。黄任负责中国公司在美国和香港的上市业务,不是在办公室工作到半夜,就是在国内外各个城市穿梭会谈,每周工作一百个小时以上。2013年,儿子出生,他更加拼命地工作,什么都想要给孩子最好的,最好的婴儿车、最好的奶粉、最好的玩具……他觉得那就是一个称职的爸爸和丈夫所能给这个家庭最好的照顾,再累都是值得的。
随着职务晋升,他出差越发频繁,几乎只有周末在家,妻子在家一人带娃,总是抱怨见不着他。2014年的一天,他在国外出差了一个月,回家发现儿子不认识他了,他想要抱抱那个小人儿,却引来号啕大哭,他不知所措,觉得有些难过。
黄任很快做了取舍,「钱可以日后慢慢挣,但现在不陪孩子,他就长大了。」
他的选择是极其稀有的,在当下,父亲似乎变成了一种奢侈品。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每十年会做一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最近一次是在2010年,报告显示,在40岁以下被访父亲中,最近一年从不或很少照料孩子生活的占到70%,从不或很少辅导孩子功课的占到47%,母亲在这两项的表现分别为7%和20%。
上海社科院曾做过国内首项关于父亲参与育儿的专题研究,结果表明,新生代父亲在关怀陪伴角色上的确有更多投入,比如在给孩子买生日礼物、接送孩子上学、上兴趣班等方面有更多投入,高学历的父母在陪伴孩子方面有更多的自觉和参与行为。但是在婴幼儿时期给孩子换洗尿布、洗澡,在儿童、青少年时期的日常照料方面(参加家长会、学校组织的活动、辅导检查作业等),父亲依然严重缺位,观念越传统的父亲,参与的越少。
女性们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却发现无比艰难,父亲们似乎总是懒惰的、逃避的、沉默而没有回应的。她们在公共领域控诉着伴侣在育儿上的缺位,为此发明了一个精准的词:丧偶式育儿。
孩子的优先级
要解决「丧偶式育儿」问题,必须要父亲先改变他们的固有观念。
在黄任看来,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双方共同参与,任何一方的缺席都是不完整的。和母亲相比,父亲可能会给予孩子不同的特质,母亲通常更加温柔细腻,而父亲会带来冒险的因子。「很多妈妈觉得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爸爸可能觉得那就试试看吧,没什么大不了的,摔了就摔了吧,磕了就磕了吧,没关系。这个就是让孩子们在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时,又有一定的空间去探险。」
有一次,儿子看到黄任在喝黑咖啡,就想喝一口试试,黄任妻子马上喝止了,「小孩不能喝咖啡,里面有咖啡因,对神经是不好的。」黄任却说,「那你喝一口试试。」儿子喝了一口,吐吐舌头,「好苦呀。」从此再没有提过这种要求。
「你想尝试,就尝试一下。孩子都不喜欢苦的东西,所以我预测他喝一口就不会再喝了。喝一口能怎么着?能让你中毒吗?也不可能,那你就可以去尝试,我觉得很多男性正因为粗枝大叶,所以反而是一种优势,或者说对孩子成长来说是有另外一种助力吧。」黄任说。
他觉得父亲需要及早与孩子建立连接。「孩子小的时候你去培养感情,其实要比他三四岁以后再开始要容易很多,那个时候其实孩子还是很容易『收买』的,你多带他去小区里走一走,玩一玩,多带他去外面逛,看看猫猫狗狗,看看风景,他很容易就觉得你对他很好,然后很愿意跟你玩。」
越晚则越难,而且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如果孩子在前期都已经形成了我什么事都去找妈妈,确实会让爸爸有挫折感,就觉得孩子跟我不亲,跟我不亲我就体会不到育儿的快乐,我体会不到这种快乐以后我就越不参与,这就是一个非常恶性的循环。」
不是所有父亲都有像黄任一样辞职的决心和底气,对于这类人群,黄任的建议是:「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你把孩子的优先级排得高一点,所有的没时间,实际上都能够把它翻译成优先级不够高,但凡你优先级够高的话,实际上你总能挤出时间。」
受访者供图
爱与被爱的机会
黄任认真带娃,还为他带来了商业上的成功。
他发现有很多相互矛盾、毫无根据的育儿知识,比如一位知名育儿专家认为,「3岁前的孩子不能学习外语。」起初黄任深信不疑,但在国外看到了相关学术研究中完全不同的论述后,他才发现,国外的育儿知识书籍里有大量的论文引用和数据支撑,国内很多书则是拍脑袋的结论。
他开始自学科学育儿知识,同时创立了育儿公众号「常青藤爸爸」,「我在教育孩子这个事情上花了很多时间,那么我才发现痛点,如果你不花时间去跟孩子互动你就发现不了痛点,有痛点才有商业机会。」他说。
他现在被人称为「常爸」,看上去终于实现了带娃工作两不误,「以后有人问,好歹我可以说,我是搞早教的,不是无业游民!」
在常青藤爸爸创立两年之后,为了更系统地学习幼教知识,他在去年成功申请到了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研究生项目。在奔四的年纪,他带着儿子一起飞往美国,边学习边带娃。
在哈佛的校园里,他接触了最先进的教育理念,研究方向是人类发展与心理学。在一年的时间里,他系统学习了儿童心理学、脑科学等知识,因为有带娃的一手经验,做公号又很了解家长在育儿方面的困扰,面对理论知识往往更有心得。教授们也非常喜欢点他回答问题,和他探讨儿童教育。
现在回头去看辞职那个决定,黄任很庆幸自己不曾错失儿子的重要时刻,孩子的每一点成长都让他感到惊喜,那种成就感犹胜自己在职场上的成功。儿子的双语启蒙完全来自于他的教导,有一次他带儿子出国旅游,不到6岁的小朋友和老外聊天,用了一个过去将来时的句子,「I was about to have my breakfast……」黄任非常惊讶,像一个终于看到种子发芽的农民一样开心,「这是一个非常地道的语法,精准地表达了『当时我正准备吃早饭』的意思;虽然用词都很简单,但哪怕是国内专业八级的人,你让他主动去说,他都很少用这种句式。」
不只是儿子的成长,他亦从这段经历里获得了珍贵的爱。「其实不应该说如果父亲不参与,孩子就会缺失什么。应该说你自己的缺席,你自己的忽视,其实对你来说也是一种人生的缺憾。这是一个去体会孩子对父母无条件的、纯真的爱的机会,也是你付出无条件的爱去爱一个人的机会。这是一个爱与被爱的机会。」
明天是父亲节,「常爸」黄任将联合人物平台为有「丧偶式育儿」困扰的妈妈们和新手爸爸们开设一门科学育儿课程——如何拯救丧偶式育儿。
在一个半小时的课程中,主要分为一个小时的直播分享和半个小时的在线答疑。「常爸」将从经济学角度看最近几十年育儿决策和风格的变迁,以及为什么父亲在育儿过程中的参与越来越重要,同时告诉妈妈怎么鼓励爸爸共同承担育儿责任,避免「丧偶式育儿」。更重要的是,让爸爸们如何更好地和孩子建立起亲子连接以及在有限时间内实现高质量的亲子陪伴。这将是给爸爸们一份最好的父亲节礼物,也希望成为爸爸和妈妈育儿沟通的新开端。
成为真正的父亲是一条漫长的道路,需要付出持续不断的努力,而且永远谈不上最终完成,不如从这个父亲节开始,抓住那个爱与被爱的机会。
6月21日20:00
「常爸」教你如何拯救丧偶式育儿
👇👇👇
TOP STORIES
相 关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