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 内文

那天夜里,核电站爆炸了

2019年5月28日 文/ 罗婷 编辑/ 刘斌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在第三集播客节目里,编剧讲过这样一段话:对这部剧来说,尽力保证准确,特别重要——因为现在在讲的这个故事里,有巨大数量的人们经历过,而且成千上万的人今天还活着。因为切尔诺贝利,他们失去了爱人,他们的寿命被缩短。所以努力保证准确,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

文|罗婷

编辑|刘斌

1

那天夜里,核电站爆炸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第一件事就是真相的消失。一位工程师提出,反应堆里最核心的堆芯似乎被炸毁了。副总工程师让他马上闭嘴:「他被吓傻了,让他先出去……你看错了,它没有爆炸。」

接下来是自欺欺人。他们用最小的测试仪测空气中的放射量,指针马上转到最大值3.6伦琴,然后烧坏了。那个数字很可疑,但副总工程师还是立刻选择相信它,「3.6伦琴,不好也不坏。」

他致电自己的上司,核电站站长和总工程师。站长的第一个问题是,「还有谁知道这件事?」解决问题事小,保密事大。第二句话则是:如果我起来了,总工程师也得起来。

三人见了面,开始往对方身上推卸责任。总工程师跟站长说,「不管起因是什么,重要的是,我俩都不(应该对此负责)。」站长非常理直气壮,「当然没人能指责我,我能有什么责任?我当时在睡觉。」副总工程师暗示,这应该是总工程师、值班长和工程师的责任。总工程师却说,副总工程师才是测试的直接负责人。

然后是一层层的请示。站长打电话给副书记,副书记打给副司令,副司令再打给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最后由委员上报给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当然,当消息传到莫斯科的时候,灾难已经变成「一点小事故」,「已经得到良好控制」,切尔诺贝利「显然,这里没事」。

第一批官员到现场后担心的第一件事是,怎么确保事故不会带来任何负面影响。一位年长的官员,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站起来讲话:「现在国家告诉我们情况不危险,那就有点信心,同志们。国家需要我们遏制恐慌蔓延,那就照做……封锁这座城市,谁都不许离开。切断电话线,防止错误消息误传,防止人民破坏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我们今晚在这里做的一切,都会受到嘉奖,这是我们的荣耀时刻。」他的发言太精彩,以至于大家集体站起来鼓掌。

幸运的事情是——这些都发生在电视剧里,发生在苏联,是远在30多年前的故事。这是HBO的新剧《切尔诺贝利》第一集的内容,截止到5月26日,这部剧已播出三集,在美国电影评分网站IMDB和中国同类网站豆瓣上都获得了9.7分的罕见高分。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是这个故事的开始。之后展开的许多情节也都取材于历史事实,比如男主角、核物理学家瓦列里 · 莱加索夫的自杀。但这不仅是一个关于英雄的故事,它想表达的主题更深远,关于谎言,以及它的代价。

《切尔诺贝利》剧照 图源网络

2

在这部剧里你会看到,权力的傲慢出现在任何地方。

事发后,男主角瓦列里 · 莱加索夫被一个电话吵醒,电话那头是燃料和能源局局长,对方通知他加入中央任命的事故处理委员会。莱加索夫被告知,切尔诺贝利只产生了轻微污染,辐射只有3.6伦琴。但他认为,这已经很严重了,应该通知疏散。而他们赶赴现场的时间,也过于晚了。

这时对方打断了他:「你在委员会只是直接来回答关于RBMK核反应堆运转机制的问题,如果有人提出的话,你没有其他任务,更不要提对策,明白了吗?」

消息还在被掩盖,白俄罗斯科学家乌拉娜发现了空气中的辐射值异常,她找到地区副书记汇报,但被完全忽视了。他们的对话是这样的。

「切尔诺贝利确实发生了一起事故,但是我确信没有问题。」

「我告诉你有。」

「比起你的意见,我更喜欢我的意见。」

「我是核物理学家。在您当副书记之前,您是在鞋厂工作。」

「是的,我曾经是名制鞋厂工人,但现在我掌权了。」

乌拉娜只能自己去搜集信息。她与她的同行通过暗语在电话中交换情报。「老朋友」指「切尔诺贝利」,「非常热」代表「发生了爆炸」,「两个看望她的孩子」则指的是灭火用的硅和硼。

而最无辜的是那些普通人。当天晚上,他们不知道实情。到了第二天,他们还是不知道,孩子们如常去上学,只是在晴朗的天空底下,鸟儿会飞着飞着自己掉下来。

在爆炸发生的时刻,导演为了加重这种悲剧性,把那一段拍得令人绝望。现场没有嚎叫和眼泪,没有血肉淋漓,甚至可以说是美的。核电站上空升起炫目的光柱,居民们被它吸引、走出家门。男人们拿着伏特加,女人们穿着裙子、推着婴儿车。妻子靠在丈夫肩头,看着远处缱绻的天色。柔光的慢镜头里,灰尘正安静地落在他们身上——这也是最恐怖的地方。可怕的事情正在发生,正在杀死他们,但他们毫不知情。

编剧克雷格 · 马津在《切尔诺贝利》的播客节目中描述过自己对切尔诺贝利爆炸感兴趣的原因——「比如提到泰坦尼克号,大家都知道事故原因,是因为它撞上了冰山。但是提到切尔诺贝利,大家都不知道为什么,于是我开始阅读。」随后他发现了故事的这位核心人物,核物理学家瓦列里 · 莱加索夫,他深度参与了切尔诺贝利灾后的工作,而这段经历也最终导致他自杀。这是迫使克雷格 · 马津动笔的直接原因。

他希望能填充切尔诺贝利事件的巨大缺口,解答那些我们看似知道但实际上并不知道的事情。为了让观众更直接地读懂,他甚至让自己出现在了第一集的末尾,对着镜头讲了这样一段话:

「在那场大火的另一面,你会看到政府拒绝承认发生的事实,而且还完全封锁真相。他们的第一本能就是苏联式的本能:不告诉任何人。在危险的时刻,人们选择谎言。在那样的时刻,你会看见谎言大获全胜。你能遏制信息,但你却不能遏制辐射。真相不再是可以被掩藏的东西。」

3

以上这些,并非这部剧唯一想讲的事情。在僵化的官僚机构背面,是苏联公民的爱、付出和勇气。是那些矿工和消防员们,用肉身拯救了上千万人。

片子开头那个消防员和妻子的故事,同样取材于事实。它来自于诺奖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切尔诺贝利的悲鸣》,是这本书开篇的故事。

消防员丈夫在爆炸后第一时间被征召,在现场受到强烈辐射,被送往莫斯科治疗。怀着孕的妻子赶到莫斯科,打通各种关系,站到了丈夫床前。所有人都告诉她,他已经不是她的丈夫了,而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辐射源。她什么都不管。陪了他14天,直到他去世。

片子展示了这种极端和残酷。她亲眼看到他的皮肤逐渐溃烂,内脏则从身体里面腐烂,甚至从嘴里吐出来,手臂也开始解体。不能碰他,一碰就会掉一块皮——他们是英雄,是为了拯救其他人的生命,他们才把自己置于大火之中。而这是一场不会很快让他了结的火,这种痛苦的方式,缓慢地杀死了他。

克雷格 · 马津说,他试图尽可能准确地讲述这个故事,不做太多改动。因为他们的故事是他读过的所有故事里最令人心痛的。因为妻子完全是出自于爱,你会看到爱是如何让你对任何事情都视而不见,而她的丈夫,则是英雄主义的典范。

还有那些人,在堆芯刚刚爆炸的时候,被副总工程师命令去打开阀门的人,他们知道堆芯已经消失了,打开阀门毫无意义,而自己会送命,但他们还是去了。更不用说那三个自愿下到水下的工程师。跌跌撞撞穿过齐膝深的水,身上的盖革计数器上在疯狂提醒,手电筒也因为辐射太强烈而熄灭了,但他们还是完成了工作。

让人难忘的还有那群来自图拉的矿工。在这样一个对能源需求巨大的国家,矿工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职业。他们本来过着恣意的日子,喝着伏特加、开开国家的玩笑。但当煤炭部长夏朵夫出现在他们面前,并告诉他们,核燃料会渗入地下、水域会受到毒害,那是永久的灾难,只有你们能阻止这件事时,所有人都立刻坐上了开往切尔诺贝利的车。

在爬梳这段历史时,克雷格 · 马津发现,这种情况也许只会发生在苏联。放在美国的三里岛核电站,或者日本的福岛核电站,所有人都会迅速撤离这个地区,再划一个警戒线,不允许人进入,政府也不会派人进去——因为他们会死。一切就这样了。

但在苏联不是这样的。大家在集体里长大,他们都知道自己是它的一部分,他们信仰它,支持自己的同胞。那是一种类似「苏联公民义务」的高贵品质。虽然背后是深深的悲伤,但确实是那一部分生命的自我牺牲,在防止后续灾难发生这件事情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克雷格 · 马津说,他希望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向每个人展示苏联公民不可思议的精神、勇气和意志。「出于对他们所爱的人、对邻居和祖国的责任、荣誉和忠诚,他们将自己投入了一个开放的核反应堆。他们与它面对面,飞到它上面,游到它下面,钻到它里面。献出了生命,从而拯救了其他人。」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遗址 图源视觉中国

4

还有很多观众关心的是,这部基于现实的剧,到底有哪些情节是真的,哪些又不是。在《切尔诺贝利》的官方播客里,克雷格 · 马津解答了这个问题。

首先是关于主角莱加索夫。他确实是上吊自杀了,就在爆炸发生整整两年后。那个时间不可能是一个巧合,那是他的计划;他确实用磁带录下了自己的回忆录,也的确说出了很多他关于苏联核工业的担忧,但实际上它们没有片子里那么华丽和主题化;莱加索夫有家人和孩子,但编剧选择不写他们。因为这个故事大部分是关于他的努力、他和切尔诺贝利的关系,以及那些和他一起战斗的人。

很多细节也都是通过资料还原而来的。比如爆炸发生后,工程师阿基莫夫说「别担心,我们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只是一些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他真的说过这些话;消防员也是真的径直到达了核反应堆,他们被告知是屋顶起火,开始用水灭火。他们穿着T恤,有些人连头盔都没有;在核电站一公里处,也确实有一座桥,居民们当时真的站在那座桥上去看了起火时的样子。

片中有一个完全虚构的人物,就是白俄罗斯女科学家乌拉娜 · 克霍尤克。当时有数百名科学家一起工作,最终解决了切尔诺贝利后续的隐患问题,为了叙述更清晰,编剧创造了乌拉娜作为他们的复合体。为什么是女性角色?因为编剧发现,虽然苏联的权力结构完全是男性的,但是在他们某些发达领域,比如医学和科学,女性的比例比同期的美国还高,有相当多女院士在为核项目工作。

因为切尔诺贝利无法进行大规模拍摄,大部分拍摄都是在立陶宛完成的,还有一小部分在乌克兰。剧组在立陶宛,发现了一个与普里皮亚特在同一阶段建造的街区,虽然相距一千公里,但它们非常相似。它们都属于前苏联。

好了,我们现在可以来说说关于主角瓦列里 · 莱加索夫的真实故事。

他的身份比剧中人物要更复杂——这位苏联科学院院士,并非真正的核反应堆专家,而是更擅长化学。他被挑选进入事故委员会,除了科学素养外,还因为他是一个忠诚的、可以依靠的、服从意见的人。

瓦列里 · 莱加索夫 图源网络

但一定有什么在那两年里改变了他。事发十天后,他曾短暂地回了一次莫斯科,皮肤变得黝黑,筋疲力尽。他的女儿在一部纪录片里提到,当时妈妈对她说,「从今天起,我们永远地失去他了。」她认为父亲从第一天起就知道自己面临的是什么。当他看到反应堆的时候,就意识到他的生命在那里结束了。

根据目前披露的资料,事故发生后,莱加索夫一直在思考事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他曾代表苏联在国际原子能机构会议上作报告,但受到了政治压力,禁止提及当时已知的反应堆缺陷。由于长时间待在高辐射地区,他的身体也受到了影响,开始频繁出入医院。1987年8月29日,住院期间他企图自杀,后被救回。

再次自杀前,他将自己对整个事故处理的回忆和反思录在了几盘磁带上,希望让真相能被传递。「这场巨大的灾难是一个绝佳的写照,暴露了几十年来这个国家在经济管理中的错误。」这是他在磁带中留下的声音。

他死后,工作人员整理遗物时发现,他的物品仍在散发超标的辐射。

5

在电影网站IMDB的《切尔诺贝利》这个条目底下,获得最高赞的评论,几乎都是来自乌克兰或者白俄罗斯的用户。他们的家庭曾亲历这次爆炸。无一例外的,他们都肯定了这部剧的真实性——

「我出生在普里皮亚特,事故发生时我四岁。看这个片子比真正经历它还要可怕。当时我们不知道我们在处理什么。它不像飓风或地震那样让你措手不及,造成巨大破坏。一切看起来都很正常,那天和平常没什么两样,但你却被告知要放弃一切,离开这里。这不是一部纪录片,所以并不是每一个细节都准确,但我仍然认为它是真实的。因为创作者把重要的东西做对了。我的父母都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工作,我从小就听各种版本的故事。我认为这部剧是对切尔诺贝利灾难及其受害者故事的最好描述。是为了提醒我们所有人谎言的代价。」

「我是出生在1983年的白俄罗斯人,父母都是科学家,他们知道在27号那天发生的一切。片子里提到的所有细节(包括有缺陷的反应堆、苏联式的控制结构、失败的实验、笨拙的掩盖)都广为人知。但是这部剧还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描述了这些可怕的事情。在看的时候有几次我不得不停下来理解刚刚的剧情,还伴随着我的鸡皮疙瘩,和我的眼泪。这真是一部杰作。」

当地时间2012年4月24日,白俄罗斯Belaya Soroka,当年疏散的居民再相聚。当地因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而被疏散的居民,被允许重回家乡 图源视觉中国

在第三集播客节目里,编剧讲过这样一段话:对这部剧来说,尽力保证准确,特别重要——因为现在在讲的这个故事里,有巨大数量的人们经历过,而且成千上万的人今天还活着。因为切尔诺贝利,他们失去了爱人,他们的寿命被缩短。所以努力保证准确,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

「我想要那些现在还活着的人,特别是那些当天晚上在四号反应堆控制室里的人,有一些还活着呢,我希望他们看完之后能说,我们在乎,我们做对了。」

了解《人物》「用高级文字讲高级故事」写作课系列第2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