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每日人物 内文

我妈上了老年大学以后,再也不催婚了

2019年1月24日 文/ 易方兴 编辑/ 楚明

比起丧丧的青年,气喘吁吁的中年人,老年人可能正在成为社会最有活力的人。

在《低欲望社会》这本书中,作者大前研一提到“一方面是年轻人的欲望在不断萎缩,另一方面是活力满满的老年人引人注目”,虽然描述的是日本社会,但这种趋势在老龄化的中国也已显现。

我们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上老年大学正成为老年人所推崇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他们在晚年所迸发出的热情,真的超乎我们的想象。

以下是3个关于老年大学的故事——

文 |易方兴

编辑 |楚明

以下内容为女儿代母亲口述——

我妈退休后,给自己安排的第一件事,就是上老年大学。

我妈是一个有点内向、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的女性。她做了33年的财务工作,养成了一种认真、细致的习惯。在此之前,她除了工作之外,唯一的爱好就是侍弄一下阳台上的花草,养一些吊兰、多肉之类。

从职业女性退到居家大妈,我曾一度担心她一时半会儿适应不过来。另一方面,也担心她闲来下来,开始催我找对象结婚,这下我压力就大了。

后来我才发现,自己想多了。自从她上了老年大学,忙得不行,根本没精力管我的事儿。所以,怕爸妈唠叨你吗?送他们去老年大学吧。

同样意外的是,我妈上的是音乐班。因为在我印象中,她基本不开口唱歌,零基础,也从未展现过对这方面有什么兴趣。

我妈解释说,唱歌最容易入门。另外,她是我们家唯一不会唱歌的成员,大有后来居上的企图。

我真的没料到我妈学起唱歌来这么投入,学习目的很明确,态度也很端正。无论刮风下雨,她都提着水杯和资料袋,按时打卡,从不早退、逃课。

每次上完课,课上都要布置作业,要学唱一些新歌曲,她经常晚上给自己加一堂“晚自习”,复习到深夜。她会跟着K歌软件唱一遍并且录下来,再听原唱,逐字逐句地听有没有什么问题,反复对比,精益求精。

为了表示对她学业的支持,我赞助了她一台300块钱的蓝牙音箱。可不能让咱妈别输在起跑线上,你说是不?

有时候我在外地工作比较晚,一看晚上11点了,我妈还发一首歌过来,“女儿,帮妈听听这首歌唱得怎么样”。我听完了还得点评一番,发表一下意见。最多的一天,我妈一连唱了10首歌。10首歌啊!光挨个听一遍就得花半个多小时,我只能劝我妈说:“妈,你唱歌可以,但也要注意嗓子的保养啊,不要唱坏了。”

后来我才知道,不光我妈,我大姨以及我能叫得上的亲戚,大都在上老年大学。有学舞蹈的,书法的,还有模特走秀的。从50岁到80岁,覆盖各个年龄段。在他们学校,经常能看到70岁的老人搀着80岁的长者徐徐走进教室的情景。

真没想到老年大学流行到这种程度了,就跟小时候上幼儿园,长大了上小学和中学一样,老了就要上老年大学。只要是还能动的老人,都来上学了,在县城里都成了一股风气了。

我们县城在湖北,被称为长寿之乡,城里老人特别多。老年大学前后培养了2000名学员,十几个班,那规模真的比很多年轻人的学校都大。而且好多人还没退休,就已经抢着开始入学了。我妈说,有的乐器班,一定要早去,因为去晚了就抢不到乐器了。

现在老人热爱学习劲头已经到这一步了。他们把一分钟当成两分钟花,有的跟打了鸡血似的。相比而言,我对自己感到汗颜。不知道多少次立下誓言要学好吉他,如今吉他上沾满了灰尘,而能弹的曲子始终只有一首半。

以前,我觉得人年纪大了,就是不断走向衰老的过程。或许他们一天天在变老,但真的就衰吗?我反倒觉得,衰的是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爱动,死宅,佛系。

跟我妈聊天,会发现,他们上老年大学,为的不光是学门技能,更多是为了安放他们无穷的精力。

每次上课前,我妈都要精心搭配一下衣服,画一个淡妆,还把我的口红拿走了,哪怕平时忘了涂,但上课那天一定要涂上。

不好好打扮,进了教室,就会被其他同学比下去,在气势上就输了。用我妈的话,“个个都争奇斗艳的”。每次排练合唱,人人都往第一排中间挤,俗称争“C位”。

我们当地举办一些社会活动,比如演讲比赛,各个单位的年轻员工很难召集得动,而老年大学学员争相报名。企业办典礼,请的司仪,也都是老年大学模特班的老年人。

前不久,我妈还参加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暨市老年大学2018年教学成果展演”,整个台上是交响乐团+合唱团的规模。我妈穿着红色礼服,站在第一排,整个人容光焕发的。我看了演出视频后很感慨,如今的老人们,早已经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带带娃、打打麻将,混混日子了,他们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和追求,欲望还在升级。

现在学校放寒假了,我妈还挺不适应的。她同学群里的好友也都在说,还是赶紧开学吧。

我曾经问自己,我甘心就这样老去吗?不,我肯定是不甘心的。

那是2014年的时候,我就从最喜欢的书法开始学起,报了合肥老年大学的书法班。

我这个人性格有些急躁,做事情总想一下子就做成,所以学书法正好可以磨一磨。对的,虽然我上年纪了,但是还想改改自己的性格。

我从宜家买回来一张小桌子,就放在我家的晒台上。冬天的时候,我中午吃完饭写字,这时阳光正好,照在身上也温暖。光打在纸上,我一个字一个字练,周围静极了。而如果是夏天,我就在清晨写,那时的阳光比较凉爽。每天一般要写2个小时。如果哪一天不写字,就觉得缺少了点什么。

就这样我坚持了下来,一写就是5年。老年大学的学费很便宜,一个学期只要100块钱,对我们老人来说没有什么负担,相反就是因为比较便宜,所以上课的老人太多了。

新生报名时,大门一开,哗啦啦涌进来一大群人,可见现在老龄化严重了,有学习需求的老人越来越多,老年大学反倒显得有些不够用了。

对我这样的老生来说,报名还是比较容易的。因为报名是优先老学员。我们班里有个大姐,已经学了一个轮回了——就是学了12年了。按说早该毕业了,但是人家舍不得,又重头从楷书开始学起,学完楷书学隶书,现在跟我们一起学到行书了。

我们班上还是挺挤的,一个班有70多个学生,大约三分之二都是老生,没人愿意毕业,都想继续学。

我们这个年代的人,都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过来的,能够再学习,找回在一个班上听课、男生女生都有的这种感觉,挺幸福的。不过,人老了之后,理解能力虽然强了不少,但是这个记忆力是真的不行了,有时候上课的时候还记得,回家之后就忘了。所以我总是带个手机,听到关键的地方,我得录下来,回去之后还能反复听。

年轻的时候不懂事,对上学还很抵触,现在人老了,完全呈现出另一番情景。我们的同学极少上课迟到,都是早早来了等着老师。不光是说我们老了时间不等人了,而是能报名进老年大学,都很不容易。

我身边关系比较好的朋友,都被我拉来学书法。有些人的年龄比我大,我们就互相帮助。写出来好字,也互相分享。

去年,我一个朋友的老伴突然去世了,她整个人很消沉,我们就陪着她一起上学练书法。我跟她说,你学了书法,每天抄抄心经,心态会平和不少。如今,她整个人精神好了许多。

人老确实是一件无奈的事情,但你每天都抱怨,那你真的是不行了。也只有你不放弃自己,时代才不会放弃你。

就像在老年大学上书法课一样,我总是努力学习新的东西。前段时间,我儿子送我一部苹果手机,还跟我说,妈,这个手机比较新,你可能要适应一段时间才会用。

但我一天就搞定了。

我现在只要是几天不画画,我就不舒服。

我现在就处于不舒服的状态。因为快过年了事情太多了,我老伴儿耳朵不好,家里来了客人或者请客送礼都是我去张罗,一日三餐的饭还得我做,空余的时间真的太少了。

我是多么想安静地坐下来画画啊,哪怕1个小时也好。

画画已经成了我老年生活的习惯。我已经上了10年的老年大学国画班了,从60岁上到了70岁。每周两次,有时候我坐公交车去,有时候走着去,但是从来不会迟到。

我不喜欢打麻将,也宁愿推掉一些应酬,也不想错过老年大学的课。

刚开始学画画时,我连生宣和熟宣都分不清,但我很喜欢宣纸的触感。上了一段时间课后,我已经知道安徽泾县的宣纸最好,每次一买就是一刀。

“刀”是个专业术语,100张宣纸为一刀。就像生宣适合画写意,熟宣适合画工笔一样,很多事情只有真正进入这个圈子才能了解。这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每次我去老年大学上国画课,我心情就愉快,画得好,我开心,画得不好,我也不郁闷,因为我已经70多岁了,能画画就已经很知足了。

我是军嫂,年轻时为家庭付出了许多,没有自己的时间,孩子大多时间都是我一个人带大。到了退休的那一年,我突然觉得很空虚,身体不好,每天也无精打采,后来我打了两年太极拳,情况稍微好了一点,直到开始学画画,我整个人的状态才有了改变。

心里现在有了寄托。一幅画常常要一个星期才能画完,我只能每天抽空画上一画,有时候正炒着菜呢,突然来了灵感,就跑去我的小书房里添上一两笔。有灵感的时候,笔墨就很潇洒,画出来有一种灵动的感觉。比如我最近喜欢画的梅花题材,老师和同学也都夸我,说我画的梅花“感姿苍劲、有空灵感、花头灵动”。我把这幅画裱了起来,还在学校展出过。

除了觉得时间紧,另一个烦恼是学不够。比如现在的老师擅长画山水写意,但是不擅长画工笔,这样我想学工笔也没地方学。

另一方面,我们老年大学里一共有黄梅戏、京剧、民族舞、太极拳、葫芦丝、二胡等许多专业,国画专业由于不能表演,因此也最不受重视,师资也相对薄弱一些。

课余时间,我就买一些国画书看,自己琢磨。如今家里挂着几幅我觉得不错的作品,有时亲戚朋友还向我讨要来着。

最近我又报了一个二胡班,还把家搬到了一个偏远点的地方,好躲开那些凡俗的人际关系。事实上,我在老年大学里认识的同学,很多都成了好朋友,我不缺少友谊。

都说人老了就闲了,但我只感觉时间太不够用了,因为想学的东西太多啦。我是多么希望时间能过得慢一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