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 内文

既然什么也做不了,起码把英语学好吧

2019年1月17日 文/ 冷水 编辑/ 柏栎

去年3月的一个上午,38岁的英语配音员孙志立开车来到700公里外的北京,带着一车的录音设备,离开老婆和孩子来京创业,他两手空空,房子都没租好,唯一的技能就是一口流利的英文。但他相信能够把自己的行当做到极致的人,一定会等来机会。

文|冷水

编辑|柏栎

图|受访者提供

700公里的冒险

在孙志立那条点赞数和浏览量最多的抖音视频里,他录制了每一年英语高考听力都会重复的试音部分。「原来就是你!」「你是我清华路上的绊脚石」,「我的高考英语是满分」……评论区借着孙志立的视频,回忆起那场当时看来决定人生的考试。

虽然听起来几乎完全相同,但事实上孙志立并未录制过高考听力,只是迷惑了考生的声音和经常用来录制听力的神秘人相似度极高,每一个音标都像考试磁带里一样带着某种刻意的准确。没人知道高中时代折磨着我们的英语听力训练是谁录制的,但点开孙志立的视频,就能立刻回想起总让人昏昏欲睡的高三午后。

去年3月的一个上午,38岁的英语配音员孙志立开车来到700公里外的北京,带着一车的录音设备,离开老婆和孩子来京创业,他两手空空,房子都没租好,唯一的技能就是一口流利的英文。但他相信能够把自己的行当做到极致的人,一定会等来机会。

他选择了短视频作为宣传自己的窗口,每天都窝在工作室里想创意,平均每1.5天就需要拍摄一条新的视频。有时候他模仿英文电影里的角色配音,最出名的是模仿《神探夏洛克》,不仅语速和卷福一样快,连口型都能保持一致,孙志立将自己在录音室里录制的现场画面和电影画面剪辑在一起,这是他通常的做法。在模仿夏洛克的这条视频里,他全程闭着眼睛。

每一条对影视作品的模仿,孙志立都会先揣摩角色的感受,「夏洛克说话时毫不care他周围的人,他的语气里透露出洋洋得意和冷漠,吐字也不能特别清晰,又得把他那种不清晰处理得恰到好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的这种感觉。」

有时候他也拍小故事,自己写剧本和台词。比如用英文解说自己的一顿早餐——法式风格,前菜是cucumber with garlic(蒜泥黄瓜)和jullied bean curd(豆腐脑),副菜是tea egg(茶蛋),主菜是steamed stuffed bun and dumplings(包子和饺子)。

再配上自己写的解说文字:「馅料和汤汁,势必带来咀嚼与回味……」

为了更好地表现幽默感,他反复考虑自己的措辞,「丝丝入扣」?「回味无穷」?他觉得不行,「少用形容词,形容词往往比较抽象,用名词和动词更能带来形容词的感觉。」

不到一年的时间,他成为抖音上最火的英语专家,获得了接近400万粉丝。

孙志立的抖音

人设

孙志立的声音低频处非常低沉,也亮,颗粒清楚。是在配音市场里最受欢迎的那一种。但最初配的音都是外贸公司的广告片,只要发音标准,基本都能满足要求,他始终没办法接触更高级的配音场景。他喜欢《舌尖上的中国》里的英文配音,「叙事感很强,故事也有意境。」也爱听BBC的《非洲》纪录片,「解说员的声音非常苍老,一点都不浑厚,但是你听着这个声音,你就觉得这是一个老者在给我讲述一片古老土地的故事。」

在抖音上出名后,更多配音公司找来合作,他逐渐有了机会接触难度更高的配音,他第一次知道「配音员也要有人设」,要把配音做到极致,需要「故事性的声音」。他反复体会和训练,试图找到「故事的感觉」。每次拿到配音的稿子,他都会先去感受里面的节奏和叙事,才会在话筒前开始他的工作。早晨是最好的工作时间,起床后喝过第一杯水,那时候的声音最浑厚好听。

他配了一支国产酒品牌的海外宣传片,20分钟的小型纪录片拍摄了酒的制作过程,他去理解这支纪录片需要的角色该是什么样的,五谷酿造成酒,是一步步沉淀的,有时光在里面。他想到了人的一生,从一个小孩,如何学习,如何长大,如何变成一个青年、中年,「所以读稿子的时候刚开始说话可以轻松一点,到中间、到最后整个它随着内容是要有一定的节奏变化,最后出现了非常浑厚的样子。」声音随着酿造的过程在发酵。

配中国航天局的宣传片时,从头到尾只有几句话,但孙志立把这几句话当成航天局的发展故事来理解它,「一开始的时候很艰难,然后慢慢的发展,起承转合。听完这几句话,就能经历中国航天的发展的整个过程一样。」

观众很少注意到配音员花了多少心思,最多的感慨是这个人的声音好好听,可音质是最容易追求的技巧,反复的训练过后,每个人都能让自己的声音变的厚重一点,在孙志立看来,叙事的风格和配音员的人设才是最难突破的关口。

他说抖音里那些模仿英文电影的片段不只是为了宣传,他希望每一次费尽心思的模仿能让他逐渐找到角色扮演的感觉。是「感觉」而不是「感情」,配音不是有感情的朗诵。「就跟咱们小时候听孙敬修爷爷讲故事,为什么不找一个央视的声音特别好特别亮的播音员,因为老爷爷的声音里面就跟歌里唱的,胡子里长满故事。」

孙志立在配音

短视频的教学实验

孙志立的粉丝们常常在他的配音作品下询问,怎么样可以把英语说得这样好听?在趣味视频和配音练习之外,孙志立的抖音视频里有一半都是口语发音技巧的解析。

在来到北京前,他的职业是江苏徐州的知名的口语老师,他有自己的工作室,自己研究了一套口语的教学方法。「配音是我的爱好,我还是希望能把我学习口语的心得传播出去」,但互联网授课的红利期一过,招生数量止步不前,甚至开始萎缩。

他不信任传统英语口语的说辞,拿长音「/i:/」来说,通常的发音技巧是舌面要靠近上颚。孙志立认为这句话是错误的。「这个音的最核心的一个技巧是嘴角向两边用力咧开,甚至牵动脖子两边的皮肤,对着镜子使劲咧嘴,你能感觉到脖子两边被扽紧了对吧,要达到这么夸张,就行了。这样做的时候,舌面一定是靠近上颚的,这是结果,不是方法。」

说起曾经误导过自己的这些方法,孙志立有些激动,「舌面靠近上颚,舌面非常紧张,舌面用力,这些都是废话。你舌头舌面使劲我看看,你做不出来这个动作。」

孙志立以前写公众号传播这套口语练习方法,但总像是隔了一层,在朋友的推荐下载抖音,把自己总结的练习技巧用短视频拍摄出来,直接看到哪里的嘴形变化了,是怎么变化的。

最初在抖音上出名的,也是这些简单有效的讲口语练习视频,他找到了最适合给学生们讲发音的地方。

他曾经像很多人一样,认为短视频所推崇的是碎片化的、不求甚解的知识,「后来我看了抖音之后,我觉得短视频它更像是一种知识的目录,或者说知识的索引,一分钟之内抛出一个观点,感不感兴趣,不感兴趣,划走,下一个。和长时间去深入学习的课程相比,是一种很好的互补。」

配音员的身份也让孙志立在教起口语来胸有成竹。他说英文里有一句调侃的话叫做「If you can do it, do it. If you can't do it, teach it.」(如果说你能做的了的话,那你就上,如果你都做不了的话,那你去教别人做。)在英语教学的行业里常常是这样,但孙志立想做个例外,他能做,也可以教。「别的英语老师教书的底色就是老师,本色出演,我是个配音员,可以进入那么多角色,也拍了抖音那么多搞笑视频,」他的话里透露着人生一帆风顺时的一点得意。

有了短视频的启发,孙志立开始打磨他总结的教学技巧,尝试用一句话就说到要点,看视频的人能一用就灵,这是孙志立努力的方向。

来找孙志立学英语的人越来越多,他希望能让大学毕业后还想要从头学习外语的成年人有机会学到纯正的发音。他有个学生,是山东潍坊的一名同声传译,被孙志立的口音吸引,找来求教,孙志立一直记着他的故事,这个学生曾经是国家运动员,受伤后退役,希望能学好英语作为未来的职业方向。几年后,学生成了奥运会上青岛市市长的同声传译员。

孙志立喜欢这样的故事,他相信英语不是高门槛的专业,他可以用它的方法论,带给更多人重新选择的权利。

《短视频与知识传播研究报告》发布现场,孙志立参与圆桌论坛讨论

赢一次

人到中年,除了六个月大时的那场小儿麻痹症,让他留下了右下肢的残疾,孙志立一直都过得很顺利,但他觉得自己始终没能在哪一个领域有所建树,「总想在哪里打个胜仗。」

高中时代,孙志立看完《回首又见他》,一部80后青春记忆里的日剧,下定决心当个外科医生,他选了理科,但无论怎么努力都没办法取得好成绩,第一次高考也失败了。

复读一年,他选了美术专业,并非更喜欢画画,只是看中艺术生课余时间长,他有精力去听各个专业的课程,「听过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一年下来听了十几个专业的课程,还在大学里搞创业项目。

那一年孙志立18岁,像大多数刚刚成人的学生一样,对未来毫无把握。「既然什么也做不了,起码把英语学好吧。」他开始了枯燥的英语学习,每天重复朗读和背诵。没人的时候,他就模仿美国议员演讲的腔调念英语,感觉到自己学得有模有样,在心里偷着乐,这是唯一能点亮那段枯燥生活的光。

这些一点点的光垒起了孙志立站上舞台的自信,第一次参加市内的英语演讲,就拿到了第一名。比起其它的事情,孙志立能轻易地把英语说好,他的声音被评委赏识,考上英语系的研究生,被国内顶尖的英语培训机构录取,最后成为英语配音员,在这个长期被外国人垄断的行业有了自己的位置。英语也成了他将奋斗一生的事业,「我现在朋友全都是通过学英语和教英语认识的,周围的常去的地方也都是和英语相关的,受到社会的认可也都是和英语相关的,人生在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都来自于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