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市界 内文

侠骨柔情之外,金庸的商业逻辑也很温暖,马云雷军李开复深受影响

2018年10月31日 文/ 编辑/

金庸没有离开。他所构建的理想国并不仅存在于书中,自古被冠以“冷酷”二字的商业逻辑,在他手中也可以温热如血,以无数种形态流淌在当下的企业中。

文/詹方歌

编辑/嘉辛

10月30日,位于跑马地的养和医院成为整个华人世界的伤心之地。

时年94岁的金庸在此仙逝,带走了属于他的时代。在他身后,十五部著作构建的宏大世界观,依旧建筑在数代读者的心上,快意恩仇唾手可得,那是查先生的理想主义。更近一步的现实里,他一手搭建起的《明报》也光彩依旧。

先生去世后,《明报》发布悼文,其中提到:《明报》全体成员对此深感惋惜及难过,对查先生家人致以深切慰问。查良镛先生是明报报业集团主席张晓卿丹斯里拿督的好友,《明报》在新闻业打拼多年,迈向一甲子,如非当年查良镛先生不怕艰辛,殚精竭虑,以一支健笔打出名堂,无以臻此。今先生遽逝,对《明报》、对香港新闻事业,乃至对华文文学界,无疑都是一大损失。

查先生没离开。他所构建的理想国并不仅存在于书中,自古被冠以“冷酷”二字的商业逻辑,在他手中也可以温热如血,以无数种形态流淌在当下的企业中。

01

“侠客”办报

查先生与新闻结缘,比小说还要更早些。1945年抗战胜利,那时金庸还不是金庸——21岁的查良镛短暂在《东南日报》担任外勤记者。次年,以国际电讯翻译的角色入职《大公报》,一呆就是十年。

1948年,他追随《大公报》三巨头之一的胡政之来到香港。此时的胡政之已经为《大公报》奔波多年,积劳成疾。胡先生回上海治病之前,查良镛像是预料到什么,曾不舍发问:“先生还回来吗?”次年,胡政之病逝。

▵金庸

有人曾说,胡政之的去世,几乎等同于《大公报》的死亡,虽然这并未影响查良镛在《大公报》的工作。那时的记者大多不是全职,查良镛亦然。

1952年,他曾经为长城电影公司创作剧本《绝代佳人》,这也为他此后绵延多年的一段痴情埋下伏笔。1955年,他与好友梁羽生、陈凡(百剑堂主)共同开设专栏《三剑楼随笔》。也是在这一年,查良镛开始用“金庸”的笔名创作首部小说《书剑恩仇录》,连载于《新晚报》。

金庸与《大公报》的“分手”,常被拿来作为他痴恋夏梦的佐证。1953年上映的《绝代佳人》中,夏梦饰演赵国女子如姬。换句话说,查先生笔下的女主角被她赋予生命。对这位美人,先生曾说:“生活中的夏梦真美,其艳光照得我为之目眩;银幕上的夏梦更美,明星的风采观之就使我加快心跳,魂儿为之勾去。”无论是不是被勾走了魂,金庸的确在1957年出走《大公报》,专职为长城电影撰写剧本。

▵大公报

但此时夏梦身心皆有所属,满心爱意被回绝之后,金庸回归新闻行业,在1959年创办《明报》。和杨澜的对谈中,金庸曾提到,此时他已经进入新闻行业10年有余,对新闻“有热爱了”。

创业和做新闻总归不同。做新闻可以凭热血,查先生的热血时光可以追溯到中学。彼时,查家是海宁望族,查良镛在中学时曾写作一篇《阿丽丝漫游记》,以会喷毒汁的眼镜蛇映射训教主任,被学校开除。

少年气延续至中年,开始遭遇理想和现实的拉锯战。查良镛身为《明报》主理人,不得不为报纸盈利考量。在当时,《大公报》属于左派,根系庞大,若能与之论调相似,两家报纸“和气生财”才是皆大欢喜。

从恩师胡政之处继承的强烈责任感,使金庸再无法站稳左派阵营,《明报》也不断发表与《大公报》观点相悖的评论文章。结果歪打正着,《明报》的销量因此翻倍,在知识分子心中的公信力也开始树立起来。此时,《倚天屠龙记》正在《明报》连载,张三丰与少林寺的恩怨情仇跃然纸上,书内书外,金庸自有道义。

▵电视剧《倚天屠龙记》剧照

1964年的社论中,他回忆:“我们明知这会得罪许多朋友,会使得我们以后一生的日子很不平安,会使我们负上许许多多的罪名。然而,《明报》刊登过许多武侠小说,我们赞扬坚持正义的心灵,难道在说了许多年风凉话之后,当自己遇到危机的时候,就去做卑鄙无耻的小人么?”

02

急流勇退

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间,金庸一手写武侠小说,一手写社评,在高度商业化的香港报业取得了空前成功。

有资料显示,80年代《明报》在全港报业低迷的环境下销量持续上扬,1988年《明报》日销量已达11万份,1989年更是跃升到18万份。

1989年5月20日,《明报》创刊30周年,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香港报业巨头。金庸先生宣布自己将辞去社长一职,只留任明报集团董事局主席职位。

一时间,财团趋之若鹜。下一任《明报》掌门人于品海走进金庸的视野。此时,于品海正在资本玩家的道路上狂奔不止。

1985年,26岁的香港男孩于品海和朋友共出资100万元创办智才顾问管理公司,其中,于品海出资20万元。8月,智才的第一单业务做成:与日商达成合作,管理桂林的漓苑酒店。这时,智才公司只有于品海一位员工。两年后,智才公司上市,市值高达6亿港元。

于品海的商业秘诀并不复杂:利用杠杆进行高负债收购。这种方式相当冒险,但如果操作精妙,时机准确,几乎可以实现零成本。用这种方法,于品海依靠盈余和成本的抵消,”空手套白狼”拿下了马尼拉希尔顿酒店。

有传闻称,金庸寻找接班人时,于品海曾协助日本出版商商谈《明报》收购事宜,虽然收购未成,但却给金庸留下了不错的印象。随后,有关于品海如何拿下金庸的传闻不断被爆出,唯一可以确信的是,金庸对于品海的确十分满意。

▵明报

于品海完全接任后,《明报》曾刊出金庸讲话,其中提到:“过去大约10年中,我热衷寻求一个聪明能干、热心新闻事业、诚恳努力的年轻人,可以将《明报》交托给他。如果不是我运气好,不会遇到于品海先生这样似乎度身订做的、比我所想象、所要求更加精彩的人才。”认定的人就要用心帮,在金庸的世界里,侠义心肠和商业逻辑不是水和油,可以相融。

金庸的称赞也不是全无道理,根据此前的媒体报道,于品海19岁在国外读书时,就曾经创办加拿大三省唯一一份中文手抄报,算得上“新闻人”。

当年的媒体曾经进行过计算,于品海若想要收购明报50%的股权,需要付出4.53亿港币,凭借于品海此时的经济实力,想要达成这一目标几乎不可能。出手相助的无疑是金庸。

1991年1月23日,“明报企业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两个月后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市值接近10亿,1991年度盈利约1亿元港币。金庸则任董事长并签订三年服务合约。

▵现明报编辑部所在地

随后,于品海与查良镛共同组建明智控股公司,由于品海担任大股东。1991年12月,双方首次交易,明智控股收购明报超过50%的股份。此后,双方不断互相收购,自1994年12月起,分五次将明报转让给于品海。

如此一来,于品海仅从银行贷款1.13亿港元便成为了明报的大股东。有媒体报道称,查良镛仅其中两次注资金额就高达3.4亿元。2003年,于品海接受专访时曾提及这次收购:“最有趣的就是,……本来我们估计要支付点现金,后来整个(收购)完成之后,不但是我们没有支付任何现金,还能够手上多了9000多万的现金。”

这已经不是于品海第一次尝试“升级版”的资本游戏,此前的一笔南海发展的收购,于品海也是看准其原本的大股东唐骥千决定退休,用近乎一致的手法,从其手中取得南海发展。

1994年4月,于品海正式接任《明报》主席。6个月后,其被曝出在加拿大留学期间曾犯偷窃、冒签支票、非法使用他人信用卡、私藏枪支等7项罪,被判入狱两年。

随后,于品海发表声明承认此事,并在一片骂声中卸任明报企业、报业公会、南海发展主席职位。之后,于品海接连投资失败,又挪用明报贷款投资他业,违反与银行之间的贷款协议。1995年8月22日,明报不得因此停牌。

于品海将明报股权卖给马来西亚商人张晓卿。有媒体报道称,张晓卿接手《明报》后曾诚意邀请金庸回归,但被婉拒。

在和杨澜的对话中,金庸也曾提及和于品海的这笔交易:“我觉得这也不是他的过失,他经营生意不成功,我觉得很可惜。如果他很成功,他完全可以根据我们订的合同,把我的股票全买去,我们双方都很满意了。但现在不是他故意来对我反悔,或者故意欺骗我,不是的,因为他自己做生意没成功,所以他没有力量完成这个合约,我可以原谅的。”

金庸的侠义之道,岂非常人易参透。

03

商人的光辉

有人从与于品海的股权交易中论断,金庸不是个好商人,这话难免有失偏颇。金庸办报的年代,正值香港社会新旧交替之时,思想领域的闸门将松未松。“文人办报”的风潮自20世纪初出现以来,并未真正颠覆过。这种模式中,创始人几乎是报纸唯一的金字招牌,例如邵飘萍之于《京报》。金庸的好友倪匡曾说过:“《明报》不倒闭,全靠金庸的武侠小说。”

这话不假。但出让股权,就是金庸作出的最果断改变。他曾明确表示过,明报必须摆脱“一人报”的困境:“报馆有一个人控制,一个人死了,报纸就不能生存;要是制度化了,即便个人被暗杀,报纸还是可以营运下去,所以我提出制度化。”

从这一点上看,马云之于阿里,王石之于万科,都有相似之处。巧的是,马云的确是金庸的狂热追随者。他曾经对媒体表示:“男人一定要看金庸。”2000年,马云和金庸在香港会面。马云曾对媒体回忆自己的心路历程:“激动了几天,上街买了他的书,兴冲冲地期待着见面和签字。”而金庸则在餐巾纸上写作:“相见恨晚,一见如故”来形容他与马云的3小时会面。

马云对于金庸的狂热,还表现在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六脉神剑,其中包括客户第一、团队合作、拥抱变化等六条价值体系。六脉神剑的典故则出自金庸的《天龙八部》,是大理段氏的最高武学。

不仅如此,马云还将办公室以“桃花岛”等命名,要求阿里的员工依照自己的性格特点选择金庸作品中的人物作为自己的花名。马云自己选择了《笑傲江湖》中的风清扬——武功盖世,隐居华山山后。而马云的继任者张勇,则选择了《天龙八部》中的“逍遥派”祖师爷逍遥子,武功绝顶,但神秘莫测。而阿里18位创始人之一的事业群业务总裁戴珊则是《鹿鼎记》中的苏荃。

不止阿里爱玩“角色扮演”,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则在媒体采访中自诩为“洪七公”,他笑称:“丐帮贫贱不能移,只有这样创业才能成功。”小米的创始人雷军也在被媒体问及小米争议问题时,采用《九阳真经》中的句子作为回复: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对外界那些纷纷扰扰的口水战,我早就‘清风拂山岗’了”,雷军说。

可见金庸先生所构建的理想国并不仅存在于书中,自古被冠以“冷酷”二字的商业逻辑,在他手中也可以温热如血,甚至以无数种形态流淌在当下的企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