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财经社 内文

创业团队入局无人车激光雷达市场做核心部件,目标PK美国第一玩家

2018年8月9日 文/ 唐煜 编辑/ 赵艳秋

从饿了么张旭豪到无人大疆创始人汪滔,商界从不缺少宿舍创业的故事。时间回到10年前,在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校园里,佳光科技的创始人王飞和尚弘,还只是两个光电 信息工程专业 的普通学生,睡同一间宿舍,泡在写有光电知识的课本里,没想过会在以后走上创业之路。

两个同是90年的年轻人,本科毕业后,CEO王飞被保送到清华精仪系攻读 博士 ,而尚弘则留校继续读硕士,随后到 富士通 工作。

虽然身处不同的轨道,但一些共同的意识都在逐渐生长,那就是,两人都不愿意过朝九晚五的安分生活,想要做更有挑战性的工作。决定一起创业后,他们拉上正在航天及原子钟领域做研发的两个同学,在2016年9月创立了北京佳光科技有限公司。

创业之初,4个人的创始团队带着封闭研发出来首款产品拿到了天使轮融资,并在2017年获得由英诺 天使基金 赛富 和清研资本的pre-A轮融资。目前佳光已经拥有五款激光雷达产品,主要产品为全球首款4车规级MEMS激光雷达 、首款24线激光雷达、首款 Flash 面阵型激光雷达以及单线激光雷达 ) 列,产品应用场景可适用于 无人驾驶 、无人机车测绘、手势识别等等,目前大部分产品已经进入量产进程。

这款24线雷达也是佳光科技近期推出的新产品,采用脉冲飞行时间测量法(P-TOF)能实现对车辆周边物体的精确测距,采用模块化设计,集成度更高更适用于车载。同时,虽然性能趋于32线产品,但产品定价却是参照16线产品,性价比较高。

汽车要实现无人驾驶,就像人走路一样,必须要通过眼睛和 大脑 控制双腿,而激光雷达于汽车而言,正是眼睛般的存在。相比普通雷达,它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辐射强度距离图像、速度图像,一开始主要应用于军亊领域,随着 Google 、百度等各企业相继采用激光雷达的感知解决方案,激光雷达俨然已经成为研究 无人驾驶 技术的“标配”。

巨头的青睐, 无人车 的兴起,“钱景”的广阔,激光雷达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玩家入局。激光雷达先锋、美国公司Velodyne是一个典型的范本,2015年发布16线激光雷达,其售价从7.5万美元降至8000美元,出货量由3000激增到2016年的2万个。

但对于佳光科技来说,这是业务重心逐渐倾斜的过程。最初,公司内是两条业务线并行,研发高速激光雷达的同时,生产适用于无人货架的低速面阵产品。王飞解释,这是因为产品在最在初做 疲劳 性测试的时候出现了瑕疵,不能立即给客户使用,本着责任心,他们决定全部收回修复问题。“我们不会拿一个不行的东西,冒充给别人一两天坏了,这种事情我们不会做。”

佳光科技目前专注于生产符合车规的、具有可量产性的激光雷达产品。

研发一款激光雷达,开发周期需要9-12个月,而要让产品符合车规,还需要经历一长串严苛的技术测试。除了车辆法规、振动测试、烟雾测试,高低温测试等,作为传感器的一种,还得通过行业和各种商业级测试。按照正常标准,抽取500个激光雷达超强度测试5个半小时,就能够达到客户的要求。但为了保证安全性,王飞透露,他们计划把时间延长到2000个小时。

目前,佳光科技已经在 自动驾驶 领域斩获多个订单,并已开始供货。

从结构上来看,佳光科技算是一家“学院派”公司。其团队成员均来自于清华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等高校,背靠深厚的 专利 技术积累与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相比强调技术大咖和商业背景的AI圈来说,入局较晚,这家公司显得面孔有些稚嫩。

王飞并不回避这个问题:“我们之前都是高校科研体系出身的,做产品本身经验不足,会犯很多错误,但我们的特点就是错了就改,我们也坚持快速试错。”他说,这是急不来的,做创业公司必须要有耐心,“如果看到别人走得快,我就拔苗助长,那我会摔倒的。”

不仅是对于佳光科技,整个激光雷达行业还处于探索期。从载体无人车来说,虽然百度Apollo高喊已经实现量产,但距离真正上路行驶, 无人车 还面临技术、政策和法律的完善。而 无人驾驶汽车 整套传感器总价普遍在几万美金的区间,只有不断在技术上突破,通过做出稳定能量产的产品,才能降低成本,寻找盈利的可能性。

最苦的日子,他们已经闯过来了。据了解,佳光科技还将在下半年陆续推出几款新产品,并大力推进现有产品体系的量产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