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每日人物 内文

在荒唐的年代里,做时代的田野调查

2018年8月4日 文/ 安小庆 编辑/

《坚持》这本书,收录了“每日人物”过去两年所做的一些明星人物报道和述评。这是“每日人物”希望以一些现实还能够容许的坚持,去记录下我们对这个时代最戏剧化也最陌生化人群的小角度观察。

两年前,《康熙来了》结束的时候,制作人詹仁雄曾在脸书上给这个12年的综艺节目写了一篇“讣闻”。里面说,“我们不但在记录明星,也在记录着历史,因为这个貌似娱乐的小节目,或许更像一个时代的田野调查。”

像一个饥渴而又天真的人类学家那样,拿着录音笔奔向那块田野。和我们的读者在一起观察名利场和时代的微妙变迁,探索人性和创造力的谜团和殊途。

文|安小庆

“每日人物”成立两年了。

我们始终希望自己是一个“在地”和在现场的媒体。我们来往于每一个突发事件发生的山野边地,也在消费社会和名利场里,冷眼且零度记录和书写有关明星的故事。

“每日人物”的稿件里,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以明星和偶像作为报道和评述对象。我们的一些朋友,不时就会戏谑地在微信里问我们,“最近忙吗?又在写明星八卦啊?”或者是,“你们公号怎么老发明星的稿子啊?”

报道明星,似乎总是在题材的重大性和合法性上有亏。并且,在当下这个媒介素养全面崩塌的时代,坚持去做一些不论采访沟通过程中还是稿件发出后都充满不确定性的稿件,冒着每出一条稿都要被疯狂粉丝辱骂和“把头按在地上摩擦”,着实是一种没有性价比也充满了无聊争论和一地鸡毛的工作。

但为什么我们还是想做并且一直在做?

法国社会学家埃德加·莫兰说过,“明星是一种既有神性又有人性的生物,在某些方面,他们类似于神话里的英雄或者奥林匹斯山的神……明星是一种混合人格,我们无法从他身上分辨出哪一个真实的人,哪一个是明星制塑造出的人,哪一个又是观众想象出来的人。”

莫兰建议从人类学和当代“神话”的角度去理解明星。而持“社会建构论”的英国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学者理查德·戴尔则建议从社会学和批判理论的角度去研究明星,“明星并不是某个真实的男人或女人,ta是一组符号形象或者文本,是一种由电影和大众传媒等媒体一起参与塑造的‘被建构的个体’,充满了历史的、美学的和意识形态诸方面的意涵。”

我想这两个角度,加上人类自始至终对“故事”的渴求,已经构成了报道明星、书写明星故事的合法性。

特别是在启蒙运动为现代社会嵌入“理性”和科学这两块运作基石后,明星和偶像成为现代社会里,唯一合法且在依旧大规模重复进行的“巫术”“骗术”和“神话”,并引发类似信仰或宗教般的群体癫狂,我们有责任记录和观察这些神话和巫术的主角和他的命运。

更诱惑的是,在当代中国,能够被关注和掘进的领域大体是在收窄和变得越来越模糊。没有一棵植物能够独活,没有一个板块不折射整个“场”/时代的气味、颜色、温度和镜像。

当你面对这所剩无几的培养皿或者发生器时,目睹其中正在进行的诸多关于欲望、控制、幻梦、名利、肉体、美学、宗教、消费的剧烈化学反应,你很难不像一个饥渴而又天真的人类学家那样,拿着录音笔奔向那块田野。

《坚持》这本书,收录了“每日人物”过去两年所做的一些明星人物报道和述评。

像许多文字工作者一样,我的很多同事都很喜欢美国作家、记者盖伊·特立斯。他记录纽约城里那些最普通的人的故事,比如大桥建造工人,地铁售票员,动物尸体处理员的故事,也记录纽约黑帮和那个时代美国顶级明星和名流们的故事。

同样,“每日人物”也希望以一些现实还能够容许的坚持,去记录下我们对这个时代最戏剧化也最陌生化人群的小角度观察。

很欣慰的是,我们逐渐找到了很多“标准读者”。他们能够理解由不同灰度、弹性和气味组成的事实、故事和人性。他们和我们在一起观察名利场和时代的微妙变迁,探索人性和创造力的谜团和殊途。

每一次当我们看到他们在评论区的留言,都会更深切地体认到,我们的采访、写作和编辑,并不意味着稿件的完成。正是他们多样性和富有启发性的评论,才让每一次报道得以真正完成。

记得两年前,《康熙来了》结束的时候,制作人詹仁雄曾在脸书上给这个12年的综艺节目写了一篇“讣闻”。里面说,“我们不但在记录明星,也在记录着历史,因为这个貌似娱乐的小节目,或许更像一个时代的田野调查。”

我们会坚持,并且共勉。

每日人物出书啦

《坚持》一书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社联合“每日人物”合力推出。

书中选取的明星有些是聚光灯下名利场上纵横驰骋的人,有些是面对命运残酷仍挣扎沉浮的人,还有坚持内心和自我,一生认真演戏的人。

周迅、段奕宏、郝蕾、陈坤、杨幂、薛之谦、颜丙燕、潘粤明、张艾嘉、余文乐……20位明星最真实的经历与故事,在这一刻零度还原。他们是这个时代名利场的缩影,是我们探索人性和创造力的层层谜团。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

侵权必究

想看更多,请移步每日人物微信公号(ID:meiriren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