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经天下 内文

世界难民日:小马计划办难民公益活动,探讨区块链技术如何赋能公益

2018年6月21日 文/ 财经天下 编辑/ 财经天下

导语:失去一切成为难民,是他们最无法选择的人生命题,但你可以做些什么。

从2001年6月20日第一个“世界难民日”至今,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2018年世界难民日前夕,非营利性组织“小马计划”团队在上海陆家嘴国金中心举办了一场主题为“消除偏见,探索更多可能”的难民公益主题活动,希望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关注难民群体,并积极探索帮助难民发展的可能性。

(公益热心人士、资深媒体人、中东问题专家与公众齐聚一堂观看影片。)

活动放映了“小马计划”拍摄的首部记录短片《何处停留——叙利亚难民儿童之困》,以及联合梨视频在2016年至2018年间赴黎巴嫩、土耳其、约旦和迪拜四地拍摄制作的《世界的孤儿》及《“当我不再是难民”》系列短片。从教育、生存、童工问题方面关注难民生活,并记录他们积极融入当下社会的故事,希望消除社会将“难民”和“悲悯”捆绑在一起的偏见。

资深战地记者、现《周末画报》新闻总监周轶君、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钮松、小马计划特约记者程靖、沈哲凡、李逸群也在活动现场分享了自己对于叙利亚战争及难民的经历和观点。在今年活动上,“小马计划”还专门邀请了区块链行业的专业人士,共同探讨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赋能公益。

(观众聚精会神地听取嘉宾分享他们与难民接触的见闻和思考。)

“当你睁开眼睛,你就别想再视而不见”

2015年,叙利亚三岁的小难民艾兰在偷渡遇难,面朝下躺在沙滩上的照片震惊了全世界。在刺痛人们眼球的同时,有人开始思考,作为一个普通人究竟能为遥远地生活在战争阴影下的难民做些什么?

小马计划的创始人Rene曾经担任凤凰卫视驻中东地区的战地记者。在那里,她第一次亲眼目睹了战争对普通人毁灭性的打击:生死分别已成为习惯,颠沛流离更是日常,失去了一切成为难民,是这一群人最无法选择的人生命题。在难民聚集的地方,Rene遇到了捕鸟换饭钱的老人、收养20多个孤儿的单亲妈妈、在电视上看到儿子尸体才得知死讯的父亲、还有梦想去天堂看父亲一眼的10岁男孩阿里……

2015年底,Rene和一群关心难民问题的小伙伴创立了非营利性组织“小马计划”(ProjectPonybaby),希望用故事连接起这些战争阴影下的人们,创建与难民平等对话的平台,进而帮助灾难中受伤害最大的儿童接受教育。2015年底,“小马计划”第一季拍摄的纪录短片《何处停留——叙利亚难民儿童之困》在北大进行公映并在全网播出。2016年,“小马计划”和梨视频合作拍摄了《世界的孤儿》系列短片,从教育、生存、童工问题方面关注难民生活。2017年9月,拍摄团队再次回到中东,在土耳其、黎巴嫩、约旦和迪拜四地拍摄了《“当我不再是难民”》系列短片,记录难民积极融入社会的故事,全网播出流量超过千万。

(小马计划2017年9月在黎巴嫩贝卡谷难民营拍摄的难民肖像组照。

摄影师:OlmoReverter)

“难民是一群没有被世界善待的人。”资深战地记者、现《周末画报》新闻总监周轶君刚刚在5月重走了难民“死亡之路”:从土耳其到希腊的科斯岛。谈及对“小马计划”系列短片的感受,周轶君认为,纪录片就是这样一种让你睁开眼睛的东西,让没有去到的人可以看到,当你睁开眼睛之后,你就不可能再扭过头去视而不见了。

(资深战地记者、现《周末画报》新闻总监周轶君分享自己的观点)

除此之外,上海外国语学院中东研究所研究员钮松也表示,“我们即使看了视频也无法真正体验到他们真正的困苦,但我们无法感同身受不代表我们不能为力,有很多情况下,我们还是要发挥国际机制,包括民间机制的相互协调。对于叙利亚问题,我们还是要有个人的关注,去影响到身边的一些人。“

当我们在谈区块链+难民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难民公益如何与区块链技术结合?这个两个话题看起来似乎没有任何相关性,但事实上,区块链技术可以为难民身份信息、财产记录、以及善款记录等提供很好的解决方式。在国际上,也有了一些先例可参考。

(圆桌论坛嘉宾热情地分享区块链和公益结合的多种可能。

从左到右:孙骁、杨凯凯、曹寅、胡纯燕、王冠)

在欧洲,难民抵达新国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撕掉护照,防止自己被遣返。但失去护照的难民就是无身份之人,无法就业、求学、结婚,成了“游荡在欧洲没有肉体的灵魂”。颇有些讽刺意味的是,能够从叙利亚成功逃到欧洲的大都是原来本国最年富力强的精英们,包括大学老师、政府官员,以及生意成功的中小型商人。国内最早投身能源区块链的创业人士曹寅介绍了芬兰一家致力于区块链+难民服务的公司MONI。这家由瑞典、挪威王室以及芬兰政府支持的机构,承诺向全欧洲的难民提供区块链身份证,推进欧洲国家对难民身份的认可,让他们获得金融、教育、社会资源,逐渐融入社会。

小马计划特约记者程靖也提到一个有趣的例子。在约旦拍摄难民营时,她曾看到过一则关于难民营小超市的报道。这家小超市是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的一个试点机构,运用了区块链的技术。当叙利亚难民在这家超市购买食品时,他们只要扫描虹膜,账户里就会扣除相应的金额,难民就能得到援助物资。

(约旦一处难民营中的小超市,超市工作人员正在扫描顾客的虹膜。)

除了食品,还有人在难民急需的能源上下功夫。EnergoLabs能源区块链实验室首席运营官杨凯凯从能源共享的角度分析了区块链和难民公益结合的可行性。通过分布式的光伏和储能技术,以及去中心化的能源交易平台,每个人都可以背一个太阳能包发电并交易。这与《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提到的“每一栋建筑都将变成微型发电厂”有异曲同工之处。设想一下,如果这些微型发电体真的能实现和当地微电网的合作,满足难民们最基本的用电需求,多余的电甚至还能创造经济收入,何乐而不为呢?

Workface召集人胡纯燕表示,“去中心化交易+信息不可以篡改,从这个技术来说,区块链目前token以外的应用场景就是公益项目。”这在小马计划之前的募资活动中也得到了验证。2016年6月份,“小马计划“第一次为难民儿童募集学费,当时团队期望能在孩子们9月份入学前可以拿到这个钱。由于各种原因,数额不大的一笔钱辗转到孩子们手里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年的1月份了。面对筹款难,给出去也难的现状,区块链技术或许可以提供一个解决方案。

虽然目前区块链很热,为“区块链+公益”打call的人也不在少数,但作为星云链(Nebulas)联合创始人之一的区块链老兵王冠却给这个话题“降了降温”。在他看来,区块链和公益一定可以结合,但目前区块链行业表现得“太亢奋、太成功了”。“公益很复杂,区块链又太年轻,未来是什么样还不能不确定,但作为一种协作工具和技术选择,区块链具有绝对的成本优势,很有潜力,也值得探索“王冠说。

活动现场,更是有多家企业表示了对于国际难民公益话题的关心,上海量盛科技、精酿啤酒初创公司啤气、No79生活美学实验室、法国甜点LeKcake以及本土小吃虾少爷等品牌,都对活动进行了大力支持。其中,啤气创始人倪圣博先生表示,此次和“小马计划”的跨界联手,希望能够向更多弱势群体施以援手,毕竟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其能否立足长久的根本。

目前,“小马计划”正与MONI就公益领域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共同探讨区块链赋能难民公益的可能性,并计划设立数字货币公益基金,以高效透明、点对点的方式执行公益捐赠。

关于小马计划

小马计划(ProjectPonybaby),是2015年成立的关注难民群体的非营利组织,旨在用故事链接战争阴影下生活的人们,用影像消除偏见,创建平等对话的平台,并为有需要的难民儿童提供媒体赋能与教育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