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财经社 内文

入华5年印象笔记学会讨好中国人,6亿条笔记1亿多来自微信

2017年7月7日 文/ 谢金萍 编辑/ 祝同

著名硅谷投资人比尔·格利曾在2015年预言,Evernote将成为第一个死掉的“独角兽”公司。如今,Evernote仍然活着。

2017年是Evernote进入中国的第五年。它的中文名字——印象笔记,远比英文名更深入人心。

未公布今年数据

今年是Evernote进入中国的第五年。在最近举行的五周年庆典上,Evernote发布了《印象笔记发布了一个知识工作者的报告》,但并没有发布新的用户数据。按照惯例,每年年中,Evernote都会公布一年来的用户数据。“用户健康地增长,付费用户比例更健康地在增长。”Evernote中国区总经理唐毅这样回应记者对不公开数据的疑问。

去年年中Evernote对外公布的用户数据是,全球用户数突破2亿,中国用户达到2000万。与国内的最主要的竞争对手相比,Evernote并无明显优势。有道云笔记自2011年推出后至今,用户已超过5000万,而在笔记功能、团队协作上,功能总体与印象笔记一致,甚至还增加了科大讯飞语音转文字的功能。

如果从对本土市场发展的程度比较,Evernote远不如有道云笔记有优势。一方面,有道云笔记背靠网易,更了解中国用户的习惯,更接地气,而且在流程决策上也更有效率。而Evernote作为外来公司,被吐槽最多的其免费版每月仅为60M,对比有道云笔记的3G使用空间,大部分用户更愿意选择后者。

虽然在美观上,Evernote远胜过于有道云,但为了克服入华水土不服带来的种种问题,它用了几年时间。2015年,把Evernote用户做到1500万的中国区负责人离职,但同年有道云笔记的用户数已达3500万。

在这样的背景下,Evernote不得不进行改变。今年Evernote提出要全面拥抱中国市场,以及实现本土化,并在朝着AI技术的潮流为自己的产品增值。另一方面,Evernote强调为知识工作群体服务,把企业级的团队协作作为最重要业务。但作为单一笔记场景,这意味着印象除了同类产品竞争,也要提防企业级协同产品的入局。

拥抱本土,更接地气

事实上,在2012年进中国市场前,印象笔记就已拥有超过100万的中国用户,为了入乡随俗,在中国的产品则称为印象笔记,并采取独立子公司的方式运营。截至到2016年,Evernote全球用户数突破2亿,印象笔记的中国用户达到2000万,中国也已经成为Evernote用户数的第二大市场,仅次于美国。

印象笔记和面向全球用户的客户端“Evernote国际版”在产品功能和交互方式上并没有太大区别。但今年印象笔记提出全面本土化,拥抱本土资源,包括资本、技术、产品、源代码、人才等。

中国区CEO唐毅告诉AI财经社,印象笔记发展到今天,单纯开放API(目前已经有超过4000款的开发者接入印象笔记API),跟中国互联网全面对接,已经不能满足互联网发展趋势和用户需求,也不符合印象笔记的发展需求。所以它需要更深度、更全面的拥抱中国市场,可能从产品底层的角度更好的与中国互联网进行对接。

“中国整个经济结构,用户交互的方式、消费的方式完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用户会有更高的期望值,市场有期望值。”唐毅说,提出全面本土化的策略是为了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而不是说过去哪些功能已经不能满足了。

运营商高级副总裁乔迁举例,印象笔记最初用邮箱注册,但随着微博、微信和QQ的用户越来越多,“微信和QQ的日活加起来都快接近20亿,我必须让它能够通过QQ或者微信登录,而过去一年印象笔记6.5亿条笔记里,有1.2亿条来自微信的文章、聊天对话,这在美国是绝对不会出现的。”

在用户特点和使用习惯上,中美有明显的差异。中国用户更多的是存储和分享,美国用户更多的是创造和管理;中国用户趋向于内容管理,美国用户倾向于任务管理。这推动着印象笔记迈向更为深刻的中国化。“拿智能功能来讲,印象笔记会越来越像一个秘书的角色,能够做会议总结和安排行程等,”唐毅说。

目前,印象笔记仍然是基于VIE架构的Evernote全资子公司,财务上仍受限于总部,唐毅表示未来不排除未来有合适的人民币财务投资或战略投资,“我们和总部有一个非常全面的共识,就是在中国实现全面本土化,其中包括资本。”

值得一提的是,Evernote入华,与来自中国的投资方宽带资本有很大关系。2012年,宽带资本与MeritechCapital共同领投了Evernote的7000万美元D轮融资。

目标瞄准企业级市场

Evernote十分重视企业级市场,在2013年推出企业版,而团队协作是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团队协作功能的企业服务软件通常有存储、协作、沟通、知识管理等不同重点,印象笔记的定位是“基于内容和知识的协作”。印象笔记的基本策略是从Consumer(消费者)、Prosumer(产销者)、Team(团队)到Business(业务),这个策略是用户一个知识经济的自然演进。

“未来在B端重要的发展目标是知识型团队,先是知识型团队,之后是知识型公司。也就是说,从服务的用户角度,我们从Consumer(个人用户),到Team(团队用户),再到Business(企业用户)。”唐毅说。

去年印象笔记就与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在课程教学、笔记教育、创新科技、教育活动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

印象笔记访问了3488名中国市场的知识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电脑、手机和平板电脑成为工作的主要电子设备,人均设备数为2.15台。在团队协作中,超过半数的工作一年及以下的职场新人表示,相较于复盘能力和工作记录,他们更看重工作伙伴事前计划的能力,而工作2年以上的职场老司机则更在意同事复盘总结和工作记录的能力。

印象笔记强调企业端团队协作功能,但作为一个独立的产品,它的场景只存在于笔记协作上。随着中国企业端产品越来越普及,比如钉钉、微信企业版——它们做的同样是企业端的协同工作,如果在其中添加笔记的功能,对于产品来说,只是多了一个应用场景。

但运营商高级副总裁乔迁认为,目前在企业服务这一端还没有可能出现一个超级APP,去覆盖所有的功能,更多的在于与合同伙伴进行功能上的整合,来满足企业不同的场景下的协同工作。

“当一个产品健全所有功能的时候,在每一个功能点上可能没有办法为用户提供很好的服务。相反,围绕企业效率,和相关合作伙伴一起打通用户使用体验,用户体验会更好,而且提高企业效率。”乔迁说,对于印象笔记来说,在企业端英爱选取什么样的合作伙伴,在产品、功能,在用户体验方面进行更有效的对接和整合才是其最关注的问题。

唐毅也乐观地认为,如果有更多的厂商更关注团队协作领域,对于印象笔记并不是一件坏事。“我们一起为这些用户来服务,看到哪些痛点、哪些人群需要服务,我们大家一起上,想办法更好地服务用户,共同产生更多的火花、有意思的内容、交互和服务方式。大家比的是谁能更好的满足用户的真正痛点,把场景放到很舒服很好的交互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