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财经社 内文

陆金所危情24小时:被点名风波引发一日债权转让27亿

2017年7月23日 文/ 李玲 编辑/ 杨舒芳

7月20日,陆金所“出事”的小道消息突然在互金圈里迅速传播开来,每个金融和理财群里都在奔走相告,“陆金所有理财的赶快退出来”。

当天,陆金所发布了澄清公告,声明目前陆金所经营管理一切正常,投资者合法权益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被平息的风波

事实上,从7月19日起,陆金所的债权转让项目就开始急剧增多,当天发布的债权转让项目资金总额在11.8亿元左右;20日的转让金额则高达27.2亿元。同时,与此前接近100%的转让成功率相比,19、20日的失败率分别为5.5%和10.6%,创了历史新高。

而据零壹财经统计,整个2017年第二季度,陆金所发布的债权转让项目约27.2万笔,交易总额在660亿元左右,涉及资金在7.3亿元左右。也就是说,7月20日当天的转让金额,是整个二季度的4倍。

7月20日晚八点,陆金所网站的债权转让专区彻底“沦陷”。产品转让页面超过1200页,累计债权转让标的超12000个。部分标的已经在折价转让。

直到7月21日下午四点,随着事态逐渐明晰,投资者的心情也逐渐平复,债权转让标的下降至150页,累计1500个。

陆金所们的危机

以185亿美元的估值在国内排位第二的陆金所,背靠中国平安,一向被视为互联网金融中的稳健派。大约谁也没想到,它会在这个时候遭遇挤兑风波。

事情的起源,源于监管新规中,对金交所资产的上架限制。

2016年4月,《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发布,要求“P2P网络借贷平台和股权众筹平台未经批准不得从事资产管理、债权或股权转让、高风险证券市场配资等金融业务”。

2017年7月6日,互金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对互联网平台与各类交易场所合作从事违法违规业务开展清理整顿的通知》,明确规定互联网平台于2017年7月15日前,“停止与各类交易场所合作开展涉嫌突破政策红线的违法违规业务的增量。同时,互联网平台须积极配合各类交易场所,妥善化解存量违法违规业务。”

金交所是各类金融资产交易所的简称,多为地方性交易所,以往的惯例是各地政府负责,进行属地监管。但出于税收等种种利益关联,事实是监管并不如预期得那么到位。

因此,金交所产品本质上是风险水平较高的资产。但随着近两年来互联网平台和金交所的合作渐密,这些资产在很多时候会被当作低风险资产,由用户认购。包括陆金所、财付通、百度理财等互联网金融平台,都上线过大量的金交所类产品。

事实是,这种合作在业内一直备受争议。

高风险的违规拆分乱象

除了金交所产品本身的较高风险属性外,互联网金融平台与金交所合作时,还容易产生另一违规问题:拆标。

2016年8月,银监会牵头发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个人在同一网贷机构的借款上限定为20万元、机构借款总额上限定为100万元。

这使得很多原本走大单模式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颇为苦恼。为了解决资产来源,网贷平台开始对金交所青睐有加,部分互联网平台甚至直接入股金交所,或成为金金交所会员。

但此时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一个大单需要的投资者经常会远超过200人。

为了突破网贷的200人上限规定,不少互金平台的一个暗箱做法是,将金额较大的借款项目拆标再售,也就是所谓的“拆标”,这是监管明确规定不允许的。

互金从业人士毕先生向AI财经社表示,在转让和拆分的过程中,实质上是合同协议的环环相套,现金流并没有进行相应的有效变动,这就使得让资产端变得不透明了。同时,通过层层转让和相关的包装,借款信息的不确定性会进一步增加,加剧借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