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财经社 内文

从亏损到净赚1.4亿,腾讯系的乐信是如何做到的?

2017年11月18日 文/ 石万佳 编辑/ 杨舒芳

小犀财经(ID:xiyourun)

文|小犀财经石万佳

编|杨舒芳

美国东部时间11月13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官网公布了中国金融科技公司乐信集团递交的IPO招股书。根据招股书,乐信计划在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LX”,此次拟融资5亿美元,承销商为高盛、美银美林、德银以及华兴资本。

这家高管团队大多来自于腾讯的企业,在业内的风评一直都不错。从去年就开始频频传出的IPO消息,终于在这波上市潮中得到证实。不出意外的话,乐信上市后,将拿下国内“消费金融第一股”的名头。

2000万注册用户,601亿元贷款

招股书显示,截至2017年前9个月,乐信拥有注册用户2000万,授信用户650万,活跃用户330万,其中有45%来自于老客户推荐。这个参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产品口碑的评价维度。

贷款方面,自2013年8月成立至2017年9月30日,乐信累计发放了601亿元人民币贷款,其中2016年和2017年前三季度分别发行222亿元、313亿元,分别同比增加263%及124%。截至2015年、2016年及2017年前三季度,乐信的贷款余额分别为34亿元,99亿元、159亿元。

业务构成方面,乐信的营业收入中,电商和金融业务大体是各占一半的。也就是说,乐信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金融企业,依然是“电商+金融”的模式。

具体而言,乐信主要有三个板块,电商、贷款和理财。这三个板块,从商品销售、到消费分期、再到投资理财,自身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这意味着,乐信的流量和用户,都来自自有渠道。

在一次商品销售中,乐信在理论上可以获得三重收入:一次是销售环节的商品差价,二是分期环节的服务费收益,三是分期债权卖给投资人的中介服务费。

乐信CEO肖文杰曾表示,正是这种多元化的收入结构和商业模式,让乐信在消费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得以突围,“比如有些产品我可以零利润、甚至亏钱销售,因为服务费可以贴补收入;一些优质用户可以给出低费率,因为自有电商平台的获客成本较低。”

的确,电商给金融导流,不存在对单一渠道的依赖,风控也是自己来做。长期来看,乐信的模式,是比较健康和科学的。

此外,乐信也在有意识地增加自身的“金融性”。数据显示,2015年时乐信的分期电商收入占比还在80%以上,而到了2017年前三个季度,这个比例已经降低到46.7%。乐信在招股书中也坦言,其实电商的最终作用还是为了给金融导流。

招股书称,乐信的现金分期产品借款人中,有46%曾经在分期乐上分期购买过商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乐信今年的扭亏为盈,从2015年和2016年的净亏损,变成了2017年前9个月的盈利1.4亿。

走出校园贷后,上市并不是终点

在招股书中,乐信提到了公司依然有校园贷的业务,不过是通过与银行合作的方式进行的。

2017年4月,银监会一纸禁令,使得校园贷被一刀砍掉,当时业内人士纷纷将目光聚集在了乐信等几家头部企业。但其实,乐信从一开始就不是一家只想做校园贷的公司。

早在2015年初,乐信(当时还是分期乐)就已经准备好了针对白领的一系列服务,并向媒体表示很快就会推出相关的产品。彼时,他们的第一批用户即将步入社会。

当时肖文杰预计,大学生毕业后的一段时间,会面临租房、驾校等更大的消费需求,但他们在银行仍然缺少信用记录,可以获取的信用额度很低,许多人至少在刚毕业的一两年内还是有比较强烈的借款需求。分期乐已经积累了他们在校期间的信用数据,继续服务这些老用户是顺水推舟的事情。

2016年10月,分期乐宣布升级为乐信集团,旗下包括年轻人互联网消费金融品牌分期乐、针对普惠人群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品牌提钱乐、针对互联网理财人群的子品牌桔子理财以及资产管理开放平台鼎盛资产,服务对象覆盖校园、白领、蓝领等人群。

可以发现,当时的乐信并没有放弃校园业务,相关负责人曾表示,“校园分期业务暂时不会有太大变化,会根据新的政策作出合规调整。”

2017年3月,赶在银监会发布“校园贷禁令”之前,乐信联合工商银行、众安保险、上海银行、招商银行、中国移动、同盾科技等企业开了一场合作伙伴大会,各银行几乎都有高层领导到场站台。当时肖文杰表示,与乐信达成合作的银行已有20多家。此后,乐信在校园市场的业务更像是一个入口,具体的资金服务对接给持牌机构。

此外,乐信还投资了房租分期平台斑马王国和“印度版分期乐”Krazybee。肖文杰曾表示,乐信有计划单独成立投资部门,主要侧重投资三类公司,一是牌照资源,二是跟乐信有业务整合机会的创业公司,三是数据类公司。

现在,乐信终于要上市了,但显然,这只是其发展的一个阶段,未来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