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财经社 内文

摩拜王晓峰:共享单车不会被一个人垄断,总盯着对手会走偏

2017年12月18日 文/ 韩佩 编辑/ 胡刘继 口述 王晓峰

不要老想着如何和别人竞争,没有什么东西会比取悦用户、赢得用户关心这个事情更重要。

高瓴资本在投资摩拜的时候,创始人张磊和他的合伙人洪婧提出过一个观点:“做时间的朋友”。这句话被罗胖罗振宇在演讲的时候用过,也是我今年在摩拜身上得到的最大感悟。

历史学家就是时间的朋友,时间越久,底蕴就越深厚,历史学家可研究的东西就越多。摩拜也是,你会发现在坚持做有品质的车这件事情上,它真的就是时间的朋友。随着时间的推延,车的品质在竞争里面发挥的效率越大。

过去一年,你会觉得摩拜的车开始变得越来越好骑,这里面其实反映出我们在背后的一些思考。原来我们更强调容易运营,经典版的车是真的耐用、不容易坏,但在骑行体验上会打折扣,我们一直在寻找一个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智能锁这件事情,也是时间的朋友。之前,用户有时候会发现不好开、计费错误之类的问题,但是你坚持这个技术路线,积累之后,你发现它其实在逐步提高,现在大家对锁的问题的反馈变得非常非常少了。

所以我觉得,怎么样能够去做对的事情,做可持续的事情,做时间的朋友,这个事情挺重要的。

你看中间有多少喧嚣,其他的玩家各种层出不穷的概念、各种噱头,当时也给了我们一些压力,大家也会开始动摇,想“要么就做短期的计划算了”,但现在你发现,真正长久、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认可。

这和张磊的指导有关,也和我们的积淀有关。

整个2015年、2016年,摩拜都是在厚积薄发。其实从一开始我们就做了很多准备,包括对商业模式本身的思考、对这个事情本质的理解和技术上的储备。

拿融资来举例,因为我们要提供标准化的服务,你需要去运营一千万、八百万辆车,所以钱就很重要。你会发现其实摩拜在融资节奏方面毫不犹豫,你应该没听过一个公司一年半五轮融资,在互联网历史上几乎是没有的。

我不是说为了融资而融资,只是说这件事它需要资本的支持,那你就过来做。当你想清楚了,就不会犹豫,就不会错失时机,也不会去做摇摆,这种准备其实挺重要的。

包括今年共享单车行业发生的最大的变化,第二梯队洗牌,也是我们一年前所预料到的。

Copy这件事情发生过很多次,比如打车、外卖,我自己也亲身经历过一些。摩拜开创了共享单车这个模式,我们也知道如果能够变得流行,一定会有数以十计的人来抄袭。好在这是一个软硬件结合的行业,抄起来总需要几个月。

2015年12月7日,那天是我太太的生日,摩拜在上海街头放了几十辆没有logo的车,第二个在街上投放车辆的公司(编者注:ofo)是2016年的10月10日。真正第二个公司开始出来,比我们晚了11个月,这在互联网上比较少见。

商业的本质就是这样,这个行业的入场券至少要拿十亿美元,才能造几百万辆车,所以资本是会向头部聚拢,然后就有人会退。

竞不竞争的,说不关心也不可能,但如果你老是盯着竞争对手,你很容易走偏。如果你盯着怎么样去服务好用户,最后一切都会变得很顺。对我们来讲,海外的用户需要,那我们就去海外,米兰需要就去米兰,伦敦需要就去伦敦,所以未来方向之一也是希望能够进入到更多的城市。

共享单车行业的另一个变量,是国内十几个一二线城市停止投放了,但做海外业务拓展不是噱头,也不是市场饱和。

这背后其实是有一些本质性的思考,这个本质我先卖个关子,等明年12月份我们拿着覆盖城市数字、海外服务用户结果,再倒过来看是不是跟海外市场的本质理解有关。

国内方面,城市下沉的扩张速度和节奏肯定是放缓。从今年7月份开始,我就强调要进入精细化运营阶段,国内十几个城市禁止新车进入,我觉得也是在逼着大家做精细化运营,去想用户要什么,怎样更好地服务用户,这个会是我们在国内市场深耕和精细化运营的关键。

虽然之前我也在网约车这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待过,但一个很明显的差别是,共享单车没有固定模式可遵循,你需要去考虑更多战略上的东西。加入摩拜之后,我能明显地感觉到时间不够用了,这是令我非常焦虑和有压力的地方。

时间不够用,它取决于你想达到的目标有多高。你的目标越高,就越觉得时间不够用,你越想小富即安,就会觉得其实还可以。

就像原来读书的时候,你硬生生想考全世界最好的大学,就觉得时间不够用,目标太高了。如果说我就随便考个本地大学也行,那你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干点别的,就很悠闲。

第一个是因为我们给自己定的目标会高一点,想做的事情做不完,你就会觉得时间压力比较大,尤其是对我们这样一个肩负着不少别人期望的公司来说。

投资者自然有期望,但当你发现你能够跟“一带一路”扯上关系、跟“中国智造”也能扯上关系,你就会开始担负更多人的期望。

我们自己给摩拜定的长期目标,是希望能够在交通出行方面,去做提供尽可能物美价廉的、大众出行的、全球化服务的公司,不会只局限于单车。你觉得我会给自己下的命令是每天不能走出两公里以外吗?这是不可能的,人的出行距离和需求是多元的。

过去两年,我们花了一些时间在两三公里的路程上,赢得了一些用户的喜欢。那四五公里、七八公里,到15公里呢,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做一些尝试?短期来说,我觉得离做平台还远,但是你发现凡是体验有要改进的地方,就存在商机。我觉得有机会可以做一些尝试,但我们还是把单车放到更重心的位置上来,这是我们的基础业务。

不管是大的出行平台还是单车,我比较确定的是,不要老想着如何和别人竞争,没有什么东西会比取悦用户、赢得用户关心这个事情更重要,这个永远都是第一位。如果理解不好,很容易觉得是空话,但我觉得这对摩拜来讲是挺有道理的,这是当前或者接下来我唯一最在乎的。

至于说是所谓的两个企业剩下来,还是三个、四个企业剩下来,咱们交给用户去说话。你不努力,即便剩下来你也是小的那一个;如果你努力,即便是有十个人,你也可能是最大的那个。另外我觉得,单车这个市场不大见得会由一个人来垄断,它本质上没有社交软件那么强的网络效应和壁垒,所以最后你能够去取胜,就是现在尽可能地去服务好你的用户,让他们过来把票投给你。

谈到竞争,我今年得到的一个建议也和这个相关。我有幸听到休斯顿火箭总经理达里尔·莫雷(DarylMorey)分享如何用数据来取得NBA比赛的胜利。这是一个关于用2500万美元总薪酬击败有7500万美元总薪酬的湖人队的故事。一个球队就是一个生意,这门生意背后是怎样请十几个科学家来检测数据,根据数据去制定它的战略战术。我觉得这个是最近收到的比较震撼的建议。

其实摩拜也是一样,同样是这么多钱,你是造机械锁还是造智能锁一步到位?机械锁一把锁十元,你造一千万把就是一个亿,智能锁一把300块,你造一千万把就30亿,这很难选。另外,在北京你有几十万辆车,怎么样进行运营调度效率最高,怎么样能够让每一次调度费用从一毛一分钱变成九分五?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孜孜不倦地去做了智能锁,我们请了超过50个数据科学家来做这个事情。数据对我们来讲,是为什么我们的车出现在这个地方?是到底机器、技术在这样一个以百万辆为单位运营的车上如何来保证业务发展的?这是特别有趣而且没人干过的事,特别值得积累数据、值得去花钱花人花精力、找供需、找研究,最后找到好的方案。

一直以来,我们都比较相信数据的,最近我发现还有更深的事情可以干,进一步地去挖掘。可以将用户的感性认知和冷冰冰的数字结合起来看,制定我们接下来的用户服务策略。数据很重要,数据出来之后的应用也很重要。

其实最后我们在思考这个事,企业跟企业之间如果存在竞争的话,最后还是效率至上。企业不就是这样吗?大家都拿到了一块钱,他赚10块你能赚11块你的效率就高,或者都是10块钱的收入,他的成本是一块你的是五毛,还是变成效率支撑。

那这样对我来讲,这种技术数据驱动的提高还是至关重要的,资本在偏后期的作用也会变小,快速扩张不再管用,重要的是如何能够让资本的运营效率更高。